为什么说黄文金能为太平天国续命?
太平天国是清朝时期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起的一次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前期的势头很猛,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到了后期的时候,确实如大厦将倾,有不可挽回之势,但是在当时却有一个人被认为能为太平天国续命,这个人就是黄文金。那他又有何德何能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天平天国的缘起缘灭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从咸丰元年开始发起,一直到同治三年才结束,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因为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带来了金额巨大的战争赔款,清政府拿不出这笔钱,就向百姓们横征暴敛,导致百姓们生活十分窘迫,天灾人祸,饿殍遍地,才出现了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
洪秀全等人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前期的确是带领着农民起义军占领了不少地区,甚至还在天京建立了都城,成立了太平天国。但是,由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变得骄奢淫逸,之间矛盾冲突也升级了,演变成了刀剑相向,世称“天京事变”,在此之后,太平天国的实力大不如前,从此走向衰败。
1864年,清军大举进攻天京城,太平天国岌岌可危。而天王洪秀全也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临死之前,他对身边人说,黄文金可当后路。于是这才有了黄文金可为太平天国续命这种说法。
广西出了个黄文金
黄文金出生于广西博白,在当时,广西地区由于天灾和清政府的剥削,百姓生活十分困难,所以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一出现,就吸引来了许多信众,而黄文金也在其中,算是最早加入太平天国的一批教众。
后来黄文金成为了广西地区的分会负责人,这也让他有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他大力宣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的理念,招揽了不少信众加入,壮大了起义军的实力。1850年,黄文金带领两千多教众,赶往金田,参加了十二月的金田起义,骁勇善战,受到了东王杨秀清的赏识。
能攻能守得民心的优秀将领
黄文金的确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作战方面的才能尤为出众。在与清军的对抗中,黄文金可谓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咸丰五年时,黄文金奉命驻守湖口地区,与清军交战时,将清军打得节节败退,还杀死了清朝的一员大将萧捷三,使得起义军威望更高,而且还打过几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被人们口口相传。清军对他十分忌惮,还给他起了一个“黄老虎”的绰号。他在湖口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来,湖口被他守得固若金汤,曾国藩率领湘军来袭,对此也是无计可施。
黄文金不仅擅长打仗,在管理辖区方面也很有一套。在他治理的地区内,百姓们生活安逸稳定,对太平天国也十分信赖。据《南巡志》记载,黄文金非常鼓励民众发展商业,还减轻了税收,使得当地百姓生活的十分和乐,这些都是黄文金的功劳。
但是黄文金在太平天国并不受重视,在太平天国建立时,许多人都被封王,得到了大批赏赐。而黄文金作为广西分会的头领,而且又在镇守湖口时立下了赫赫战功,按理说是完全有资格被封王的,但是黄文金只得到了一点点赏赐,并没有得到大的封赏,但黄文金却没有丝毫的怨言,仍然尽忠尽职,不改初心。
黄文金可当后路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实力迅速下降,天王洪秀全为了挽回颓势,启用了一批年轻将领,但这也不能阻挡太平天国的落败。不久之后,洪秀全去世,太平天国的军队也是节节败退,黄文金为了护送幼天王,遭到了清军的袭击,重伤不治而亡,时年三十三岁。
纵横觉得,黄文金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为太平天国续命了,要知道,湖州作为战略要地一直是由黄文金镇守,前期固若金汤,让清军望而却步,就算后期时湖州失守,黄文金也在保卫湖州的战斗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记载,在此次战役中,清军士兵死亡人数将近十万余人。在黄文金死后,太平天国更是一落千丈,无可救药。所以说,黄文金真的时为太平天国续了一段时间的命,虽然时间可能不是太长,但他的确是做到了。
黄文金在太平天国中的确不是权力的中心人物,但他为太平天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限量的,甚至远远超过那些天王。虽然他并不是十分的受重视,但还是尽忠职守,没有丝毫的怨言,这也怪不得洪秀全如此信任黄文金了,认为他可当后路了。
为什么说黄文金能为太平天国续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黄文金这个人物。
1864年,天京陷落的时候,洪秀全在临死前都说过黄文金可以成为为太平天国续命的重要人物。
但,仅凭一个黄文金怕是难以为继。
黄文金,金田起义的元老人物之一,他也是当年博白方面的起义军领袖。
对黄文金此人,简单说一下他未来的走向就能看出来,黄文金绝非中兴之臣。
金田起义时,黄文金一路收编沿途百姓,到了金田的时候,黄文金已经聚集了五千余人,在义军中,黄文金都是带人最多的。但也就是这样的黄文金,本应该手握大权,最后竟然沦落游历边缘的地步,黄文金虽然带的人多,最后竟然连核心都没有进去。
反观后来手握大权的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个人甚至都没有参与金田起义。从这个角度看,就知道,黄文金从一开始就被排挤出了权利核心,最后也没能力上位。
对于天平天国都城天京而言,九江之地绝对是需要死守的,黄文金负责防守的地区就在九江附近,为湖口。九江,湖口,彭泽,三个地方,互相策应,同时,一旦某一个地区丢失,另外两个也绝对不好过。对于曾国藩的湘军而言,九江,湖口两地都是必须要拿下的,湘军也曾经对九江和湖口展开过猛烈攻势,九江地区固若金汤,湖口却防守两日就陷落,让人不得不怀疑黄文金的统兵能力。
其实黄文金此人的打仗能力也不算差,相反,黄金文此人也算是多次救天平天国于水火之中,偶尔的败笔也不能抹黑他的功绩,但黄文金的内斗能力确实是太差了。
黄文金基本上一生都没有封王,封王对黄文金来说是一生的追求,可是在黄文金好不容易封王的时候,洪秀全已经连封近三千王爵,事实上黄文金还是没有实际上的封王。
洪秀全身亡,天京陷落的时候,黄文金曾经于混乱之中,将幼天王接到了湖州城以期复国,只是可惜,虽然接到了幼天王,但黄文金却是守不住湖州,只能被迫辗转湖北。
前往湖北的路上,黄文金为了突破清军的封锁线,中弹身亡,去世的时候才三十三岁。
黄文金一生都没有进入权利核心,不是黄文金的能力差,而是他实在是没有内斗的能力而只能对外征伐,尽管到死,黄文金都没有投靠清庭的打算,可黄文金却是努力过了,保护幼天王,直至陨落。
黄文金是个忠臣,是个猛将,却并非中兴之臣。
1864年6月,在清军的攻击下,天京城岌岌可危。
眼看就要攻破,一心希望上帝能显神迹赐福于太平军,以挽颓势的洪秀全在惊惧之中一病不起。洪秀全临死前,把军政大权都托孤给族弟洪仁玕,并对洪仁玕说,黄文金“可当后路”。意思是说,黄文金可以拯救太平天国,能为太平天国续命。那么,黄金文是谁?洪秀全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文金剧照)
黄文金是广西博白人,也是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发展拜上帝教信众时,最早入会的成员之一。
当时,拜上帝教在紫荆山、桂平、博白和贵县都建立了分会,以此吸收起义力量。而黄文金由于积极发展信众,成为博白分会的领导人。
1850年,金田起义前夕,黄文金响应洪秀全号召,一边大力发展信众,一边对已加入拜上帝教的信众进行军事操练。
据《太平天国首义史》记载,同年9月至12月间,各地拜上帝教会众陆续云集金田,黄文金也于10月启程,率领部众前往金田。
他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兵马。以至于会合洪秀全时,他的部众竟多达5千人之多,成为多支信众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遗憾的是,在洪秀全的队伍中 ,仍以根据地紫荆山的领导人为最高领导。黄文金尽管吸纳的义军最多,还是被排挤到核心领导圈之外。
金田起义中,黄文金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但由于他始终没获得统军作战的权力,因此一直都得不到崭露头角的机会。论功行赏,自然也没有他的份。
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定都。为了巩固天京的地位,太平军先后又发起了北伐和西征的军事行动。并以势如破竹的攻势,夺取了安庆、九江和武汉等地。
眼看清军败得极为狼狈,江山亦有被改写的危险,再也坐不住的咸丰帝,只得起用曾国藩和他建立的湘军与太平军对抗。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虽说是个读书人,但他训练的湘军却是一支精锐之师。不久便攻克了太平军占领的武汉,随后又夺取了田家镇等军事要塞。
湖口亦是太平军的重要军事要塞,在此镇守的正是黄文金。面对凶悍的湘军,他指挥得当,多次以少胜多,给湘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以至曾国藩对他非常忌惮,称他为“凶悍狡诈的人”。
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后,核心领导圈的杨秀清、韦昌辉等人被杀,石达开因受猜忌被迫出走。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不得不重新提拔一批新生力量来维持局面。
按说,黄文金的资格最老,战功最为显赫。但洪秀全依然没有提拔他,反而提拔了李秀成和陈玉成等年轻将领。
不过,就算遭遇不公,黄文金还是无怨无悔地战斗在前线。
1857年,林启荣镇守的九江被湘军团团包围,形势十分危急。镇守湖口的黄文金率领部众对湘军进行围追堵截,希望能解林启荣燃眉之急。无奈兵力薄弱,再加上没有增援力量,因此强撑了数月后,不得不被迫撤离。
黄文金在撤离后,又配合古隆贤夺回池州,因功被封为定南主将。
1860年,为了解除天京之围,黄文金又和李秀成故意袭击杭州,利用清军江南大营回援时,趁机率军攻打清军驻守薄弱的东坝、淋水等地,并突破清军在天京城外的驻防,成功地解除了天京之围。
1861年,黄金文攻克湖州城,还活捉了清军团练赵景贤。清军将领熊得胜及清军约50多人缴械投降。
这次,黄文金终于得封诸王,但他依然没能得到洪秀全的器重。只是此时太平天国已是内忧外患,洪秀全为了笼络人心,于是不断封王,一时被封王者多达2700多人。因此黄文金虽然被封为王,但这个迟来的荣耀已经非常廉价了。
(洪秀全剧照)
黄文金不光能征善战,他在治理地方上也很有能力。
他在镇守湖州的时候,与辅王杨辅清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耕,减免税赋的政策,同时他还为了选拔人才,开科设考。
同时又率领军民修筑堡垒,加固城墙,并在湖州城外建立了三道防线。又分别派重兵把守,如此连营数十里,互为犄角,以致坚不可摧。清军攻占浙江多城,唯湖州“坚踞如故”,黄文金也因此成为清军倍觉头痛难攻的太平军将领。
由于久攻不下,左宗棠纠集老汀军和洋枪队的“常捷军”,并联合在江苏的淮军,全面合围湖州。
黄文金面对数目庞大的清军,丝毫没有怯意,反而应对自如,指挥有如神助。再加上湖州城里的军民上下一心,不光多次抵挡住了清军的进攻,还击败了手持洋枪洋炮的常捷军,打死打伤清7000余清军。
就在黄文金忙着冲锋陷阵时,天京却发生了大变故。先是洪秀全一命呜呼,随后天京城被清军攻破。
危急时刻,黄文金率领一支精锐,把逃出城的幼天王洪天贵福暂时安置在湖州城内。
不过,由于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败势已定,因此湖州城的太平军人心浮动。清军趁机策反,南门守将陈学明经不住利诱,最终率千人降清,并和清军里应外合,攻打黄金文。
黄文金眼看湖州难保,于是趁夜护送洪天贵福,准备进入湖北会合尚有20万大军的扶王陈得才。然而这一路,由于清军围追赌截,黄文金走到宁国时,被枪炮击中,伤重而死,卒年33岁。
黄文金死后,太平军的士气更加低迷,不久便被清军消亡殆尽。而洪天贵福也被清军俘获,随后被凌迟处死。
在太平军中,像黄文金这样的忠勇猛将,尽管一直不得器重,但依旧对太平天国忠心不二。也难怪洪秀全临终时,会说他“可当后路”了。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首义史》《太平天国史》)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以水代兵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战术,抗战时期,国军就使用过此方法。
1938年6月1日,在武汉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分析形势:豫东战役失利、开封危在旦夕,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旦占领郑州,届时陇海线不保、平汉线被切断,日军南下可威胁武汉、向西可以玩紧逼洛阳和西安,从而窥视大西南。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黄河决堤,以大规模泛滥,以阻敌西进的决定,决堤任务由第1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实施。
黄河决堤的地点在赵口,负责决堤的是53军的一个团。但是赵口决堤连续两次都失败了,开封失守之后,新编第8师在距离赵口26公里处的花园口埋设炸药。1938年6月9日凌晨,黄河郑州的花园口决堤,奔腾咆哮的黄河水一泻千里,黄河水泛滥23000平方公里,造成3省44个市县大面积受灾,死亡人数89万,1200万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花园口决堤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日军的战车、火炮及其它装备陷入了沼泽之中。日军沿平汉路南下迅速占领武汉的战略计划也不得不推迟,同时为国民党保卫大武汉,退守战略大后方赢得了一定的时间。
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能够在黄河以南坚持到1944年没有溃退,花园口的“以水代兵”还是有些作用的。大面积黄泛区的形成,使日军机械化部队无法沿平汉路大举南下,转而调兵增援华东战场,华北成为战略相持区,也为武汉会战的战役筹备争取了时间。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
关于花园口决堤的动议和实施过程,之前已有专答,这次水攻大约消灭了日军第14、第16师团的两个联队,但是也让豫皖苏大面积受灾,淹没良田1900万亩,造成480万人无家可归和大约89万人死亡,中国人民的牺牲是极其惨重的。同时也间接酿成了河南1942年的大饥荒,再次使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难民逃离河南背景离乡。
本文重点回顾下这次水攻的筹划过程和指挥人员,关于掘河拒敌,最早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他在1935年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中就曾经提出:“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当然,此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所以德国人的意见只能算“动议”,并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
(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
1938年5月徐州会战第二阶段失利后,第五战区主力向河南撤退,而日军土肥原第14师团南渡黄河直扑豫东,意图切断李宗仁几十万大军的西撤道路,当时在河南地区休整的机动部队多达20万人,军委会遂集结重兵以薛岳为第一兵团总司令围歼第14师团,史称“兰封会战”。结果由于桂永清(27军军长)、黄杰等将领的无能和怯战,兰封会战再次失利,不仅没干掉土肥原,日军大批援兵反而形成对国军的追杀。
形势骤然危急后,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都提出了放黄河之水以制敌的建议,连不懂军事的陈果夫也致电蒋氏:“惟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
(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
军委会政治部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也转呈了炮兵第16团团长王若卿(后九战区炮兵指挥官)的报告,建议在黑岗口决堤,同时附议的还有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军委会军令部次长熊斌等人。
也就是说,当时国民政府的一批军政大员都提出过“以水代兵”的建议,不过这事历史责任太大,他们也只是建议而已,最后的决心当然得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来下。而具体的行动指挥,则要落实到河南所划归的第一战区司令部,司令长官是由“参谋总长”转任的湘军元老程潜,战区正副参谋长是晏勋甫和张胥,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参谋长晏勋甫也是决堤的支持者,并且说服了顶头上司程潜。
(程潜和参谋长)
1938年6月1日深夜,日军前锋迫近中牟,郑州已危在旦夕,为避免军队在河南平原被日军追歼,那位委员长终于批准了第一战区关于炸开黄河堤坝以拦截日军的动议,时间以6月5日0时为限。程潜则把任务下达给沿黄河驻防的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晋绥军出身、曾经是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则命令第39军军长刘和鼎执行,原本黄河水利专家给出的决口地点是在中牟县的赵口,但是第39军的一个团挖了24小时仍然没有成功。
刘和鼎和手下师长们经过会商,决定改在赵口以西40公里的花园口重新挖掘,此处为该军新编第8师防区,由于此地黄河拐弯处,可使掘口后堤岸更容易被河水冲垮。现场直接指挥官是军长刘和鼎以及新8师的一名团长熊先煜,技术指导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堤修防段长”张国宏。
(陈果夫)
正是这个步兵团和民工共3000余人整整挖了两昼夜,到1938年6月9日上午8时,花园口黄河大堤的口子终于被挖开了,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下。
关于这次水攻的战果如何以及战场利弊,几十年来史学界争论不休,笔者人微,也无法给出定论,只能提出两点意见供参考,其一是这个锅不能由某个人来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曾是一批军政大员的集体意见,而第20集团军和第39军仅仅是执行命令;其二正如张国宏的仰天大呼:“弱国的无奈之举啊”!悲情抗战,不忍细读。
(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
人工扒开黄河大堤以阻挡敌人进攻,这其实不是校长首创,而是当时许多人的共识,而且还都是所谓的有识之士。因为在当时的预想中,如果无法将日军阻止在华北地区,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扒开黄河,制造黄泛区,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进,从而达到掩护国军的目的。只是这个计划执行以后,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至少是没有达到预期。
但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是国军第一个想出来的,而是早就有了。因为黄河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有时候从天津一带入海,有时候从山东,有时候从河北,有时候则会冲垮河堤,直接向东南流,经汴河,泗河或者颍河,涡河夺淮入海,而且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宋朝时期尤其频繁。
1127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1128年,南宋为了阻止金军南下,宋军在今天的滑县李固渡认为扒开黄河大堤,制造黄泛区,以水当兵,以阻止金军。这次河水不再沿以前的河道,直接流向东南,而是经濮阳,东明,运城,巨野,嘉祥,金乡流入泗水,再由泗水夺淮入海,这就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道。
而且,这次改道之后,宋金双方均无意堵塞决口,就让黄河这样泛滥成灾。在四十年后,黄河再次在李固渡决口,并冲出一条新的河道,由李固渡经今天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虞城东北,砀山北,萧县北,至徐州与旧河道合流,于邳州东南汇入淮海。从此,黄河很长时间就这样持续存在多条河道。
宋朝这样干过,金国在末期为了抵挡蒙古军队进攻,也这样干过,同样是认为决堤,制造黄泛区。1232年,金哀宗从北京南逃到开封,以躲避蒙古军队的进攻,又从开封逃到归德。蒙古兵临城下之际,金人曾计划在凤池口扒开河堤,但是派出去的军队都被蒙古消灭了,没有做成。
而蒙古人也听说了这个办法,因为水高于城,所以决定扒开河堤灌城。金国权衡以后决心决堤,蒙古也知道了扒开河堤会淹没城池,所以在久攻不下之后,也决定决堤。没想到蒙古人扒开河堤之后,因为城高,河水于是南下,绕道而去,没有灌归德,却阻挡了蒙古军队。这样,蒙古人等于自己给金国人工续命,让金国又苟延残喘了两年。
两年后,金国灭亡,南宋派兵北上,企图与蒙古争夺中原。这次倒不是宋军人工扒开河堤了,而是蒙古人主动在开封以北的寸金淀扒开河堤,人工决堤,制造黄泛区,淹了宋军。这次决堤之后,黄河再次向东南漫溢,先后夺泗水,夺颍河,夺涡河,最后汇入淮河,再夺淮入海。宋军的北伐行动也因此而草草收场。
火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用手段,历史上有哪些成功的战例?
古代军事作战,不像现在是靠各种先进的武器,古代时候靠的多是冷兵器,不过在古代军事作战中,火攻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孙子兵法》就有记载,而且火攻的威力非常巨大,因为水火无情,谁碰上这两样东西估计都逃脱不了,历史上就有很多火攻成功的案例。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火牛阵”,当时乐毅破齐,连下齐国七十城,齐国就只剩下几城。在田单任将军后,他先诈降,使燕军麻痹,后抓来千余头牛,在牛角上绑上上兵刃,牛尾巴浸油芦苇,并用火点燃芦苇,在火的刺痛下,牛群就跟发了疯一样猛冲燕军,燕军损失严重,田单还命五千勇士在牛群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田单就乘胜追击连下七十余城。
第二个火攻是最有名的,那就是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南下讨伐刘孙,在赤壁时,曹操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黄盖一看曹操这样的做法,立即提议用火攻,并上演了一场苦肉计,以便能够接近曹操的战船。黄盖率着十几艘战船就奔向曹操,在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加上东风与周郎便,带火的战船很快就开到了曹军的战船边上,没过多久就把曹军的战船烧掉了,而曹操也落荒而逃。
还有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交战,陈友谅也犯了曹操的问题,把船首尾相连,这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他把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火器。在靠近陈友谅水军时,就点火烧船,因为陈友谅的船都连在一起,所以烧死与淹死的士兵不计其数。
虽说火攻威力大,但用途条件有限,不像它的同门兄弟火器一样机动性强,能够衍生成多种火器。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西方的咱不知道,我国的最出名的大概要算三国演义了吧!!!最会玩火的就是诸葛亮,孔明一生用火,初出茅庐就三把大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把一辈子的名气都烧出来了。。。后来火烧孟获滕甲兵,上方谷烧司马。。。一直到死,点七星灯续命,也是玩火,可怜被魏延给灭了。。。古代用兵,火攻是最常用的,简单有效,对敌人杀伤巨大!!!从周朝开始火烧朝歌,楚霸王火烧阿房宫,一直到现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就是在火的洗礼中诞生的!!!🙏🙏🙏🙏🙏🙏
文献上最早记录的火攻的案例是“鲁桓公焚咸丘”。
七年(公元前705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至此,火攻登上了历史舞台,后孙武《孙子兵法》专列一章写火攻,更扩大了火攻在古代作战的作用。
说几个比较著名的成功案例。
1、官渡之战,曹孟德焚袁绍辎重
建安四年,袁绍率精兵十万南下,进攻许昌,试图依靠军事优势打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双方对峙官渡,相持数月。
曹操因兵疲粮少本欲退兵,荀彧认为,若如退兵必为所乘。反而袁绍轻敌,袁军又内部不合,相持既久必将有变。
果然,许攸来投,曹操用许攸计奇袭乌巢,烧毁全部袁军粮草辎重,袁军因此大乱,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七万余,一举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周公瑾烧曹操战船
孙刘联军与曹操军对峙赤壁。因曹军多为北方士卒,不习水性,曹操将战船收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打孙刘联军。
周瑜采纳部下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黄盖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蒙冲斗舰船借风驶入曹军水寨,因风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蔓延至岸上营寨,曹军因此大乱,孙刘联军因势攻打,曹军死伤大半,遂率部北退,留曹仁断后。联军乘胜扩张,分占荆州要地。
3、夷陵之战,陆伯言烧刘备连营
刘备为报吴夺荆州、杀关羽之仇,秦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双方对峙。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天气炎热,士兵锐气渐失。刘备为了舒缓三军酷热之苦令蜀军在山林中扎营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捆茅草,到蜀军大营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易燃,顷刻火势蔓延到各营。蜀军因此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最后刘备因此呕血而亡。
火攻是古人借助自然力量的重要作战手段,用好了助兵取胜,建立功勋,用不好了累及自身,贻笑大方。再举一个反面例子
刘元进攻王世充,自己反被烧死。
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刘元进,拥兵十万,自称天子。隋炀帝命王世充发兵进攻刘元进,王世充率兵渡江,两军交战,王世充瞬间即败,只能退守在延陵,刘元进派兵人人拿着茅草,就风放火,类似于前文所说陆逊的作战方式。王世充大为恐惧,就在王世充将要齐营逃跑时,刚好风转吹过来,火势也转向刘元进军,刘军部下怕烧频频后退。王世充挑选精兵,趁机掩杀,大破刘元进军,刘军死伤大半。此后刘元进屡战屡败,终为王世充所杀。
此回答独发于此,喜欢请点赞,惠人请转发。枯荣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