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时,同桌借宿在我家3年,13年后,同桌又带家人来到我家
同窗岁月
"周建国,还认得我吗?"那人站在我家门口,身后跟着妻子和孩子,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
一九九五年的夏天,蝉鸣声中,我愣住了。
十三年过去,当年借宿我家三年的同桌,如今已是风尘仆仆的中年人。
我叫周建国,是县城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八十二年初,我还是个初中生,父亲在县里机械厂当车间主任,母亲是小学老师,家境虽不富裕,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也算是小康之家。
那时候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院子里的邻居们常常挤在我家小客厅里看《新闻联播》和《西游记》。母亲总会沏上一壶大麦茶,几个大人围坐在茶几旁,看着电视里雪花般跳动的画面,议论着国家大事。
那一年开学,班主任安排了个瘦弱的男孩跟我同桌,名叫李志明。
他个子比我矮半头,脸色黝黑,一双手粗糙得像老农。第一次见面,他紧张地抓着自己的衣角,眼睛却亮得惊人。
"你家在哪儿啊?"我随口问道。
"大岭公社红星大队,离这儿四十多里地。"他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那时候,农村学生考进县城中学不容易。他家在山区,离学校有四十多里路,没有自行车,每天来回步行几乎不可能。那个年代,学校宿舍紧张,很多农村孩子都是借住在城里亲戚家或自己找住处。
"这孩子成绩好,就是家里条件差些。建国,你家离学校近,能不能帮帮他?"班主任刘老师那天放学后单独找我谈话,手里还捏着一张发黄的成绩单,"你看,他小学毕业考试全乡第一。"
我没有立刻答应,虽然那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但实际生活中,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负担。

那天晚上,我把这事告诉了父母。我们家只有简陋的两居室,客厅不足十平米,屋里还堆着父亲从厂里带回来的零件和图纸。
母亲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闻言放下红笔,沉默了一会儿,看了看我们家不大的屋子,说:"让孩子来吧,咱家条件虽然不好,但总比人家住校门口强。再说了,反正你一个人睡那么大床,挤一挤就是了。"
父亲坐在角落里抽着烟,烟雾中他点了点头:"就这么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告诉了刘老师。下午放学后,李志明跟着我回了家,行李只有一个旧书包和一个打着补丁的粗布包袱。
"阿姨好,叔叔好。"他站在门口,腼腆又拘谨。
母亲笑着把他迎进屋,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新毛巾和一块肥皂:"先去洗洗手脸吧,一会儿吃饭。"
就这样,李志明住进了我家。
我们的生活轨迹开始交织。早上,母亲总是五点起床做饭,煮一锅稀粥,配上咸菜和花生米。李志明每次都是第一个起床的,等我睁开眼睛,他已经把两人的被褥整整齐齐叠好,正在厨房帮母亲择菜或者擦桌子。
"志明啊,你别忙活了,去看会书吧。"母亲总这么说。
"阿姨,我在家也是这么干的,习惯了。"他腼腆地笑着,手上的动作却不停。
课堂上,他是个安静的学生,从不主动发言,但每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总能答得又快又准。尤其是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难题,他常常在我还在划草稿时,就已经在本子上写出了答案。
"你怎么这么快?"我有些惊讶地问。
他挠挠头:"就是...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

晚上,我们挤在一张木板床上,床头放着一盏煤油灯。他的作业本总是写得密密麻麻,舍不得浪费一寸空白。我常常写着写着就困了,而他总能坚持到深夜。有时候我半夜醒来,看见他还在灯下读书,那专注的样子,就像饥饿的人看见了面包。
"志明,别学了,明天还要上课呢。"我迷迷糊糊地说。
"嗯,马上。"他答应着,却还是舍不得合上书本。
一次,我看他盯着自己的手掌发呆,他突然说:"我爸种了半辈子地,手上的茧比我脸都厚。去年秋收,他腰扭了,还硬撑着把地里的玉米全收完。我得考出去,不能让他们老了还在地里刨食。"
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还在用粮票、布票。一家三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生活已经不易,再添一个人,生活更显拮据。每到月底,母亲总要精打细算,把家里的粮食分配得恰到好处。
李志明知道,常常周末偷偷回家,背回几斤地瓜或者玉米粉。有一次,他甚至带回两只老母鸡,说是家里养的下蛋多。
"阿姨,这是我家种的,特别甜。"他总是这样说,眼睛里闪着执拗的光。
母亲知道他家不容易,但还是收下了,然后悄悄塞给他一些钱:"拿着,给你爸妈买点东西。"
他总是推辞,最后被母亲硬塞进口袋。
那时候,县城里偶尔会放露天电影。一次,学校组织去看《英雄儿女》,每人收费五分钱。我兴冲冲地跑回家拿钱,却发现李志明没跟上来。
"你不去看吗?"我问。
他摇摇头:"我...我还有作业没写完。"
我知道他是舍不得花那五分钱。当晚,我假装肚子疼,也没去看电影,和他一起在家写作业。父亲回来时带了两个肉包子,说是厂里食堂剩的。我知道那是他特意买的,因为包子上还冒着热气。

那个冬天特别冷,我们的教室没有暖气,同学们上课时都缩在厚厚的棉袄里。李志明的棉袄已经穿了好几年,袖口磨得发白,但他从不抱怨。每次写作业,他都把手哈气暖一暖,然后快速写下一行行整齐的字。
"志明,接着穿吧。"一天放学后,父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件深蓝色的棉袄,是他单位发的工作服,看起来几乎是新的。
"叔叔,这...不行,这是您的。"李志明慌忙摆手。
"我有两件呢,这件小了点,正好给你穿。"父亲笑着说,"来,试试看。"
那件棉袄穿在李志明身上确实大了些,袖子盖过了手指,但他小心翼翼地穿上,眼眶有些红。
"谢谢叔叔。"他低着头说,声音有些哽咽。
那天晚上,他写了很长一封信,是给家里的。我假装看书,实际上在偷瞄他的信。信中他详细描述了在我家的生活,说周叔叔阿姨对他很好,还送了他一件新棉袄,让家里人不要担心。最后他写道:"爸,妈,等我考上大学,一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春节那年,我家破例杀了只鸡,蒸了几个菜肴,还包了饺子。李志明本想回家过年,但山路被大雪封了,电话打不通,他只好留在我家。除夕夜,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父亲倒了两小杯白酒,一杯给自己,一杯递给李志明。
"志明,虽然你年纪小,但今天是除夕,喝一小口,图个吉利。"父亲笑呵呵地说。
李志明红着脸接过酒杯,学着大人的样子小抿了一口,立刻被呛得直咳嗽,我们都笑了。那一刻,他仿佛真的成了我家的一员。

十五那天,他收到了家里托人捎来的信和一包花生糖。信中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好好学习。他把花生糖分给了我,自己只留了两块。
"这是我妈做的,特别香。"他说着,眼里满是思念。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从初一升到初二,又升到初三。学业越来越重,但我们都没有松懈。晚上,我们常常挑灯夜战,互相出题,检查对方的弱点。李志明的数学一直很好,而我的语文略胜一筹。在彼此的帮助下,我们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建国,我想当工程师。"一天晚上,他突然对我说,"造机器,建工厂,让咱们村也能用上电,通上自来水。"
"我想当作家,或者老师。"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梦想,"写故事,教书育人。"
我们常常这样聊到深夜,憧憬着未来。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
高考那年,全县只有不到十个大学名额。压力之大,让许多同学崩溃。我和李志明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睡,连做梦都是各种考题。
家里为了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连收音机都不敢开大声。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饭,说是"猪八戒照镜子——头脑清醒"。父亲工厂加班多,但每次回家都会轻手轻脚,生怕打扰我们复习。
"志明,建国,别太累了,出去走走。"母亲有时候会心疼地说。
但我们都摇头,继续埋首书堆。李志明比我更拼,有时候半夜起来上厕所,看见他靠在床头,借着月光在看书。
"你怎么还不睡?"我迷迷糊糊地问。
"再看一会儿,明天就考了。"他揉揉眼睛说。
考场上,我们被分在不同的教室。三天的考试,每天走出考场,我们都会立刻找对方,对答案。李志明的脸上总是平静的,无论考得好坏,他都不动声色。而我则容易紧张,一道题没做好就忐忑不安。

"别担心,已经过去的题目不要再想了,准备下一门。"他总是这样安慰我。
放榜那天,整个县城的学生和家长都挤在教育局门口。人山人海中,我和李志明站在一起,手心都是汗。
当看到榜单时,我的心沉了下去。李志明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南方一所重点大学,而我,名字赫然排在录取线下两名。
"建国......"李志明看着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恭喜你,志明。"我强忍着眼泪,拍拍他的肩膀,"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工程师。"
回家的路上,我们谁都没说话。父母得知消息后,也沉默了。晚饭桌上,气氛凝重,只有筷子碰碗的声音。
"建国,咱们一起复读,明年再战。"吃完饭,李志明站在我家门口,眼里是坚定的光。
我摇摇头:"你去吧,家里条件不好,多读一年父母就多一年负担。况且,难得考上这么好的学校,不能放弃。"
"那你呢?"他问。
"我可能去师范学校吧,离家近,学费也低。"我苦笑道,"说不定以后还能回母校教书呢。"
离别的日子很快到来。李志明收拾好简单的行李,站在我家门口,眼眶有些红:"建国,谢谢你们这三年的照顾。等我出息了,一定回来看你。"
母亲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一些家乡特产和一双她亲手缝的布鞋:"路上小心,到了学校记得写信。"
父亲拍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个信封:"这是一点路费,到了那边安顿好了再说。"

李志明接过信封,深深鞠了一躬:"叔叔阿姨,你们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火车站上,我送别了这个和我同床共枕三年的同窗。看着绿皮火车缓缓驶离站台,他的脸在车窗后渐渐模糊,我突然有种失落感,仿佛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被带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经过学校,看见操场上几个学生在踢球,青春洋溢。我站在校门口,想起了那些和李志明一起奋斗的日子,不禁莞尔。
师范学校的生活比想象中要充实。我学习教育理论,练习普通话,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每次收到李志明的来信,我都会第一时间拆开。信中,他详细描述了大学的生活,新奇的城市风景,以及专业课的挑战。
"这里的图书馆太大了,比咱们整个学校还大。"他在信中写道,"我每天都去那里看书,感觉知识就像大海,永远学不完。"
毕业后,我如愿回到县一中成了一名语文教师。结婚后,有了女儿小芳。生活虽然平淡,但也算安稳。而李志明的消息,只是偶尔从同学聚会中听到只言片语——他留在了南方,从一家电子厂的技术员做起,几年后成了部门主管。后来有人说他自己创了业,开了家电子公司,但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
九十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县城也变了模样。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街上出现了私人商店和小餐馆。我父亲所在的机械厂开始转型,裁减人员,他提前办了退休。母亲也退休在家,每天带带孙女,侍弄侍弄小院子里的花草。
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我刚刚送完高三毕业班,正准备迎接新学期。那天下午,我正在院子里给盆栽浇水,忽然听见门铃响了。

打开门,我愣住了。
"周建国,还认得我吗?"门口站着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穿着挺括的西装,身后跟着一个温婉的女子和一个七八岁的男孩。
十三年过去,当年瘦弱的李志明已经变成了一个稳重的中年人,只是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如初。
"志明!"我一把抱住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共同奋斗的青春岁月。
他的妻子叫林小红,是他大学同学,男孩叫李小天,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得知老同学要来,母亲早早去市场买了一堆菜,忙活了一下午。父亲则打开了珍藏多年的茅台,说是等了十多年,就等这一天。
"志明,听说你在南方混得不错啊?"饭桌上,父亲笑着问。
李志明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还行吧,就是开了家小公司,做些电子产品。"
"小公司?"我妻子张蓉插嘴道,"志明的公司可不小,上次我去深圳出差,看见商场里到处都是'志明电子'的产品呢。"
李志明笑了笑,转移话题:"建国,听说你现在是县一中的骨干教师了?"
"哪里哪里,就是教教书,每天面对一群小鬼头。"我摆摆手。
酒过三巡,话匣子渐渐打开。李志明讲述了他毕业后的经历——先是在国企工作,后来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辞职创业。开始几年很艰难,住过集装箱,吃过方便面拌咸菜,公司几次濒临倒闭,但他都挺了过来。
"最困难的时候,我常常想起在你家的日子。"他看着我,眼中闪烁着泪光,"是你们给了我温暖和力量,让我知道无论多难,都要坚持下去。"
"建国,还记得咱们说过的吗?要一起做出点成绩来。"饭后,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志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字样,"我在市里开了分公司,需要个懂教育的合伙人。现在学校电脑化建设正在起步,你懂教育,了解学校需求,来帮我一起做教育信息化怎么样?"

我一时语塞,看看自己的家,又看看妻子和女儿。
"志明,我......"
"不用急着回答。"他拍拍我的肩膀,"你好好考虑,这是我的机会,也是报答你的机会。"
那天晚上,我们两家人挤在一张桌子前打牌,欢声笑语不断。李小天和我女儿小芳很快打成一片,在院子里追逐嬉戏。
窗外,夏蝉依旧鸣叫,仿佛在歌唱青春与岁月。我看着李志明的侧脸,想起了那个在油灯下刻苦读书的少年,又看看自己的小院子和书架,突然明白了什么。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时宽阔,有时狭窄,但始终在向前流淌。我和李志明,虽然走了不同的路,却依然是心灵相通的同窗。
"志明,我想我会留在学校。"夜深人静时,我对他说,"教书育人是我的梦想,就像创业是你的梦想一样。"
他沉默片刻,点点头:"我理解。不过,我还是希望咱们能合作,你可以继续教书,同时做我的教育顾问。这样,你的经验可以帮助更多的学校和孩子。"
月光下,我们又像当年一样,畅谈理想和未来。只是这一次,我们不再是懵懂的少年,而是肩负责任的中年人,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
第二天,我带他们参观了县一中。走在熟悉的校园里,李志明的眼中满是怀念。在教学楼前的银杏树下,他驻足良久,那是我们当年常常乘凉的地方。

"建国,谢谢你和你的家人。"临别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笑着摇摇头:"是我该谢谢你,志明。你教会了我坚持和勇气。"
看着他们的车远去,我站在门口,心中满是感慨。十三年的光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那就是同窗之谊,纯粹而深厚,跨越时光与距离,永远温暖人心。
河南志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在河南志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睢县凤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河南农业大学实习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回去以后我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参加活动的实习生说。
该公司位于睢县尚屯镇,成立于2004年3月,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9000万元,集研发、培育、种植、社会实践教育、创作、加工、科普教育、家庭美化、绿化设计等于一体。该公司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河南省示范性社区学校”、河南省特色文化社区、河南省科普宣传先进单位、商丘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商丘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商丘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目前,该公司成立了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在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册22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20小时;投资建设并运营了睢州美术馆、好风相从文化活动服务中心、豫东民俗博物馆、好风相从科技馆、好风相从科教幼儿园等项目。
近年来,为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促进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该公司先后举办了高素质农民科技服务培训活动22场次、青少年科技教育公益活动12场次,接待文化旅游、研学旅行、劳动实践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书法爱好者、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训等各类群体约1.2万人次。
相关问答
护身符如何使用呢?-志明科技派的回答-懂得
第一次佩戴及摆放时间凡开光的护身符都注重第一次的佩戴使用时间。取早上七点之九点间的精华,此时辰为一天中最有利的一个阶段,又俗为龙抬头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