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频传!中国科技仿佛进入了“井喷期”
5月22日,小米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手机SoC芯片“玄戒O1”,在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正式亮相,引发全球热议。
这也标志着,小米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后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的3nm制程手机芯片的企业。

5月22日,小米公司召开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
而小米芯片只不过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科技领域的亮点之一。
近几周,无论是民用领域,还是军用领域,都是突破不断、捷报频传,一大批中国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开花结果,一大批“上天入海”的大国重器正式亮相。
国内外不少网友感叹,中国科技仿佛进入了“井喷期”。
硬核科技,重塑行业版图。
近年来,中国民用科技呈现多点突破、跨界融合的爆发态势,科技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生态和生活图景。
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取得重要突破。
最近,华为昇腾云、鸿蒙系统笔记本电脑、小米芯片接连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完成从“技术跟随”向“标准引领”的飞跃。
5月16日,华为云自主研发的昇腾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在华为AI峰会上公开亮相,揭开了新一轮AI算力基础设施革命的序幕。

昇腾云CloudMatrix 384的六大优势。
基于“全对等互联架构”的昇腾云CloudMatrix 384,首创EMS弹性内存存储技术,通过双层网络将数百张芯片互联为超级服务器,由点及面地激活了算力矩阵的共振效应,极大提升了运算处理效率。
昇腾云CloudMatrix打破传统GPU算力与显存绑定的关键障碍,破解了传统大模型“通信墙”的训练瓶颈,标志着中国AI从“单点算力追赶”迈向“系统架构引领”,为全球AI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示范标杆。
就在三天后,华为再度重磅推出两款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笔记本电脑,标志着华为“1+8+N”全场景生态圈的进一步完善,华为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移动端与电脑端生态融合”的国产操作系统,鸿蒙系统首创性采用了微内核分布式架构,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了传统电脑交互逻辑和性能表现的整体跃升。

5月19日,华为正式发布两款鸿蒙电脑。
凭借从系统内核、编程语言到应用生态的全栈自研自主可控,鸿蒙系统已成功构筑起与Windows、MacOS三足鼎立的全球操作系统新格局,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跻身世界操作系统“第三极”。
5月22日,小米正式发布全球首款3nm手机SoC芯片“玄戒O1”,完成了国产芯片从“跟跑”到“领跑”关键一步,标志着中国芯片自主设计能力正在迈向全球一线水准。
“玄戒O1”大胆突破传统“公版架构+代工”模式,首创“AI+迭代寻优”设计流程,通过独特的“十核四丛集”CPU架构、四级低功耗架构设计和AI动态调度算法,进一步降低使用功耗,大幅提升续航能力。

小米自研的“玄戒O1”芯片。
“玄戒O1”的成功发布,在打破高端芯片领域外国垄断格局的同时,验证了“市场需求牵引+长期主义投入”路径的可行性,将鼓励更多中国科技企业加大自研力度,推动中国芯片产业实现全面突围。
国产飞机再添里程碑。
传统交通网络以铁路、公路、水运构成的平面体系为主,较大程度受限于物理空间。
而随着近几年低空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通过“四网融合”(地面交通网、低空飞行网、地下轨交网、卫星通信网),进一步重构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实现了“地面-低空-高空”的三维立体跃迁。
5月18日,一架涂装“闪耀中国红”的国产大飞机C919,从上海虹桥机场飞抵深圳宝安机场,标志着“沪深直航”正式成为东航C919开通的第13条定期商业航线。

5月18日,东航C919大飞机成功执飞。
作为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C919机身采用第三代铝锂合金与碳纤维复合材料,而且材料国产化率仍在逐年提高,摆脱了材料领域被“卡脖子”的窘境。
而此次C919成功商飞,彻底打破了此前欧美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标志着空客领域正式进入中国民航与波音、空客三足鼎立的全新时代。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AG600“鲲龙”水陆两栖飞机批生产首架机在珠海成功试飞。

5月18日,AG600“鲲龙”水陆两栖飞机成功试飞。
“鲲龙”是中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等特殊情况的迫切需要,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名副其实的“多用途战略飞行器”。
“鲲龙”的自研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水陆两栖飞机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对于应对自然灾害和水上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军民两用”空中应急平台。
在极具市场前景的低空经济领域,近几年来,各大科技企业也都不约而同地争相入局、加码布局。

祥云AS700民用载人飞艇。
从小鹏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量产型“陆地航母”陆空两栖飞行汽车,到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民用载人飞艇“祥云AS700”,一大批最新研发的国产“科技狠货”走进千家万户,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大国重器,重构战争形态。
最近,中国军事领域迎来“装备井喷”,从空战体系革新到远洋能力跃升,一大批大国重器集体亮相,重构了现代战争的规则框架。
空战理念全新突破。
在本月初爆发的印巴冲突中,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CE战机完成了实战首秀,堪称中国空战体系化能力建设的里程碑。
在多轮空战中,歼-10CE战机以“零损失”的骄人战绩,成功击落了印度购买的多架“阵风”、苏-30MKI和米格-29等战机,实现了完胜,也因此被网民尊称为“争气机”。

中国自主研制的歼-10CE战机。
凭借强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先进的隐身优化设计、体系化的作战协同能力,以及搭载的PL-15E远程导弹,歼-10CE能在现代超视距空战中先敌发现、先敌摧毁,彻底打破了传统空战单机对抗逻辑。
而歼-10CE战斗机在印巴空战中的出色表现,不仅粉碎了西方对中国武器“缺乏实战检验”的固有偏见,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的硬核实力。
此前对“阵风”趋之若鹜的阿联酋、卡塔尔、印尼等国纷纷向中国抛出“橄榄枝”求购,中国军工的品牌效应在全世界成功打响。
歼-10CE的实战表现是中国军工“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标志着中国在航空电子、雷达技术、导弹制造等关键军事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报道,全球首款重型无人机母舰“九天”也将于今年6月全球首飞,标志着中国无人机技术即将迎来全新突破。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空中察打一体无人机,“九天”无人机不仅配备了可快速更换的重载任务舱和8个外挂点,能根据不同作战环境和应用场景更换模组。

“九天”无人机母舰。
“九天”内置的“异构蜂巢任务舱”更是能够一次性释放数百架自杀式无人机,形成对敌“饱和打击”,以较低成本瘫痪敌方防空系统、指挥节点等高价值目标。
“九天”的设计理念超越了美军MQ-9“死神”无人机的单一察打模式,标志着中国空军与无人化智能协同进入深度融合阶段。这种“平台+蜂群”的复合打击模式,或将全面革新“传统有人战机主导空战”的空战理念。
海上救护能力大幅提升。
几天前,中国海军第三艘万吨级医院船“吉祥方舟”号正式入列服役,在黄海海域投入多要素、全流程医疗救护演练,引发全网热议。
作为中国自主制造最新、最先进的大型医疗船,“吉祥方舟”号不仅在医疗标准上对标三甲医院,在硬件设施和智能化水平方面也实现了跨越式突破,能有效覆盖战时急救和人道救援两大场景,极大提升救护能力。

“吉祥方舟”号医院船。
北部战区“吉祥方舟”号的下海服役,与东部战区“和平方舟”、南部战区“丝路方舟”形成三角支撑布局,共同组成了现代医疗船保障体系,实现了中国海军远洋卫勤力量的全覆盖。
中国模式,实现科技突围。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小院高墙”升级为“大院铁幕”,妄图遏制打压中国科技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鼓励推动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举国体制是根本。近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越性,体现在科技领域,就是“新型举国体制”。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政府与市场不再是简单的“指挥与执行”,而是通过“战略引导与市场激活”的深度耦合,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政府通过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进一步锚定关键领域,构建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网络,动员并调配全国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放、协同攻关,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战略定力和风险兜底。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在政策机制驱动、消费市场倒逼共同作用下,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跨领域协同和全链条技术攻坚,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自主研发了一批科技产品,释放了大量效率红利与创新活力。
产业集群是基础。
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各种工业门类可谓是配套齐全、应有尽有。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份额不断提升,已日益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从C919大飞机实现60%国产化率,到AG600“鲲龙”水陆两栖飞机完成12吨级投水验证,从“玄戒O1”打破移动端算力天花板,到DeepSeek-R1大模型以万亿参数重构人机交互范式,这些成就都得益于中国工业制造的“集群作战”。
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是单点技术的突围,而是设计研发、精密加工、系统集成、场景落地的全维度立体推进。
人才优势是核心。中国科技人才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一场由国家意志主导、制度创新驱动的系统性变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着力加强科技型人才的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一方面,通过教育体系改革和激励机制创新,中国形成了“基础教育筑基、高等教育塑形、专业培育赋能”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将人口红利转化成为创新红利。另一方面,在全球引智网络的激励下,大批在海外留学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漂洋过海”、回国效力,为中国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外援”支撑。在“自主培养+全球引智”双向赋能体系作用下,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动力持续激发,为中国高新科技蓬勃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民用科技与军用装备的集中爆发,是技术持续积累带来的质变,更是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必然结果。
在这场硬核崛起中,中国科技制造以自立自强重塑产业格局、以拉动内需激活经济动能、以开放包容赢得世界认可,探索出了一条“需求牵引创新、技术驱动产业、生态赋能应用”的全新道路。
未来,中国科技必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九万里
中国科技创新“井喷式”爆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0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拍摄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中国空间站模型。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的量子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嫦娥”奔月、“天问”登火、“羲和”探日、“天宫”迎客、“奋斗者号”万米深潜、“雪龙2号”首航南极、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5G技术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突破性成就“井喷式”爆发,引发外媒持续关注。
多点开花 结出累累硕果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而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前15名,通常就被认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2013年起,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上升势头强劲。
《报告》显示,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其中,本国人专利、商标申请及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细分指标均实现全球领先。2021年,知识传播这一大类指标进步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这一细分指标持续进步,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中国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国。”阿根廷驻华大使萨比诺·瓦卡·纳尔瓦贾在接受阿根廷《纪事报》采访时表示,近些年,中国在航天探索、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均取得了巨大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报道称,众所周知,中国在太空领域已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但在另一个还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也更难理解的领域——量子计算,中国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2020年,中国物理学家宣告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这个名为“九章”的原型机,可以在200秒内解决一台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领域的科研发展尤为显著,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斯坦福大学2020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从刊登在学术杂志上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引用率看,2020年中国的占比达到20.7%,首次位居世界第一。除了在理论研究方面领先世界,中国在人工智能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成功,许多中国城市已开始使用“智能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来优化城市经济。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文称,目前世界公认的高铁技术强国分别是中国、日本、德国和法国。
在外媒眼中,中国科技也是名副其实的抗疫“硬核力量”。《西班牙人报》网站报道称,中国为遏制疫情采用了包括手机二维码、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多种高新技术,相关经验值得他国学习。
多面发力 助推巨大进步
“中国在几年时间内从技术巨头变成一流科技强国。中国的技术崛起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法国《挑战》周刊网站刊文称,中国如今的科技表现是始于其20世纪以来长期努力的结果。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中国人不仅善于获得专利,而且善于将专利应用到市场上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便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刚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时,在该框架下的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100多件;2020年这个数字已超过6.8万件,位列全球第一。
“积极的投资和丰富的人才是支撑中国科研实力发展的关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54.5万亿日元(约合3.2万亿元人民币),这较10年前增长2倍以上,经费增长速度很快。
“近年来,中国在很多学科上的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研究经费投入力量发生了变化。”“商业内幕”网站日本版报道称,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表示,中国正通过国家宏观政策来推进科学技术的振兴,所以中国研究人员获得的研究经费相当丰厚,并且拥有充分的研究自由。由于中国较早明确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剩下的就是研究者们的“体力劳动”了,即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此外,中国目前正在建设许多一流大学,这也使研究机构、研究岗位增多。
美国外交学会网站刊文称,创新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2020年至2025年,这5年间,中国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尤其要关注基础研究。新增研发投入以及持续改革的中国创新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所列各种尖端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神经科学、量子信息和机器人技术。中国政府认为,通过解决科技前沿问题、发展新基础设施来扩大数字连通性和提高数据能力与计算能力,中国可以为“孵化”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优质“土壤”。
多重利好 提升发展质量
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高技术产业到战略新兴领域,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对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意义重大。
“创新和数字化发展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报道称,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进步也为工业生产和经贸发展赋能。
随着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凭借科技范儿“圈粉”国际市场,引发外媒热议。韩国《中央日报》指出,“中国制造”已不单单是“制造”,更是技术上的创造。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中国商品,是值得信赖的。
日本《朝日新闻》刊文称,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均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国还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西班牙《先锋报》发表社论称,中国政府将努力实现基于创新的新发展模式,大幅增加对研发的投入,以期在未来几年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也就是说,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的绿色能源科技制造,例如太阳能电板和大型电池的生产技术领先全球,这方面的领先有助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报道援引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的观点称,“中国已经领先全球能源转型,我们现在能够使用越来越便宜的绿色能源科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
沙特阿拉伯皇家法院资深法律顾问萨阿德·本·阿卜杜拉齐兹·阿尔·拉希德表示,中国具备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能力,成为可再生和绿色低碳技术的领导者。中国可以通过自身行动告诉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关问答
中国科技井喷式发展的原因?
答,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很多科学技术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短短几十年时间,很多项目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高铁,量子卫星,航空材料,3D打印,核聚变,超...答,自...
中国科技呈“井喷”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这个离不开七十后八十后两代人当年的努力学习,他们那时候的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为四个现代化的强国为目标,九零后零零后如果当年不努力,就有可能拖慢中国的科...
2020我国科技创新成就5个?
2020年中国五大科技成就:一: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