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用户投稿 8 0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在中国,说《红楼梦》者太多。不仅常常在报刊见到论说文章,还有专业的《红楼梦学刊》,大量相关著述出版不绝,成语“蔚为大观”用在这里,允称恰如其分。可相对于读过、喜欢《红楼梦》的读者,这数量还很有限。一大批读“红”的人,因为种种因素,阅读之后却并不一定写文章谈它。这些读者,或许比爱写、能写文章者更喜欢这部书,有颇深切感受及见解,可惜我们无从得知了。

有的读者,一生或者就写过一两篇谈“红”文章,可那完全是浸润长久后的独有心得,叫人读来感到思力深邃,眼光独具,对我们阅读这部人间大书,有新的认知开启。杨绛先生《春泥集》中的《艺术与克服困难——读〈红楼梦〉偶题》,在笔者看来,应属于见人所未见,能启发读者的有益、有价值文章。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杨绛先生近百岁时还在文章中说:“我早年熟读《红楼梦》。”对于那一代启蒙时以读、背诵为主的读书人,对一本书说“熟”,一般都是喜欢到烂熟的意思。《艺术与克服困难》这篇写于1959年的文章,从其上下前后的引述中,可以很容易感觉出作者对该书的熟稔程度。能够写谈《红楼梦》,在中国,“熟”,只能算是最一般的基础吧。对于杨绛这样的读书人,写作有关《红楼梦》的文字,没有独具的识见,几乎不可想象。

从前人“爱恋”看红楼之“难”

在这篇名为“艺术与克服困难”的文章中,究竟有什么“困难”?《红楼梦》写作,有怎样的困难呢?在杨绛看来即是:“写前人所未写,思前人所未思。”这篇文章,首先引述了中国古代的许多小说和戏剧,说它们:“写才子佳人的恋爱往往是速成的。”譬如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其中张生与莺莺,彼此相见,张生即刻就颠倒“几不自持”。莺莺的感情还略有曲折,两人初次见面,莺莺在赌气。张生和她攀谈,莺莺也没有搭理。张生寄诗挑逗,她开始还拒绝,经过一番内心斗争才应允张生的要求。唐代另一位作家皇甫枚所作传奇小说《三水小牍》,连这一点曲折也没有。其中写赵象和飞烟的爱恋,赵象只是在墙缝里窥见飞烟,便立刻“神气俱丧,废食忘寐”。他托人转述衷情,飞烟听了,“但含笑凝睇而不答”,原来她也曾窥见赵象,爱他才貌,所以已经心肯。她认为这是“前生姻缘”……当时的人写爱恋,就这么简单,这么快。

这是传奇小说,再往后的戏剧,照杨绛的说法,拘于体裁、场景:“男女主角的恋爱不仅速成,竟是现成。”她举例: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张生和莺莺,偶在僧寺相逢,张生一见莺莺就呆住了,仿佛撞着“五百年风流业冤”“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半天”。莺莺也并不抽身,却“尽人调戏嚲(音朵)香肩,只将花笑拈”。她回身进内,又欲去不行,“眼角留情”“脚踪儿将心事传”,还回头,留下“临去秋波那一转”。当晚月下,两人便隔墙唱和,张生撞出来相见,尽管红娘拉小姐进去,可两人却“眉眼传情,口不言,心自省”。用杨绛的概括就是“已经目成心许”。

至于入列元曲四大家的白仁甫,他《墙头马上》中的人物裴少俊和李千金,两人墙头一见,立刻倾心相爱,甚是直接干脆。中国古典戏剧最惊心动魄的一场爱恋,发生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之中。主人公杜丽娘并未见到本人,只是梦里见到一位名柳梦梅者,尽管“素昧平生”,可觉着“是那处曾见,相看俨然”,随即苦苦相思,神魂颠倒,死去活来。这种可称为“速成现成的恋爱”,戏剧或小说里总说成是“奇缘”“天缘”或“夙缘”,似乎早有安排,“五百年风流业冤”云云。杨绛解读:“在男女没有社交的时代,作者要描写恋爱,这就是最便利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中国古代,古希腊小说及后来戏剧也有描述。杨绛举出两篇希腊小说《埃修匹加》和《琉席贝与克利多封》的男女相见情景。前者的男女主角偶然在神庙相逢,“两人一见倾心,就在那一面之间,两个灵魂已经互相投合,仿佛感觉到彼此是同类,彼此是亲戚,因为品质相仿。当时两下里都一呆,仿佛愣住了……两人深深地相视半晌,好像是认识的,或者似曾相识,各在搜索自己的记忆。”与我国古代的传奇小说描摹何其相似。后一篇里男主角梦中便预示了两人未来的命运等情节,以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也正是在舞会上相逢而一见倾心……可见这是一种无论东、西方写作爱恋都爱用的便捷方式。

《红楼梦》之新

《红楼梦》表现了自己的不一般,开辟出一片文学新天地。尽管两位重要人物相见,也呈现出前生注定的式样。黛玉初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打量黛玉一番后,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过他们并未立刻倾心相爱,以身相许,曹雪芹并不采用这种大家都用的便利模式。杨绛通过《红楼梦》第一回中青埂峰下的顽石对空空道人的议论:“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这一节,加上第五十四回贾母的一段批评:“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杨绛认为两处议论,观点相同,“显然是作者本人的意见,可见他写儿女之情,旨在别开生面,不落俗套。”

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个有痴情、有小才的“异样女子”;宝玉不是才子(他当然有才,不过不是旧小说的那种才子)而是个“多情公子”,是公侯家的“不肖子”。从全书看,林黛玉葬花词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句子;临终时还有“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之表白,杨绛以为,都是刻意强调了他们感情“不涉淫滥”这一点。不涉淫滥,就不能称速成,“而是小儿女心心相印、逐渐滋生的”。

在男女严苛有别的封建时代,未婚男女很少有相互接近的机会。曹雪芹通过大家族生活情景,“辟出一个大观园,让宝玉、黛玉和一群姊妹、丫环同在园内起居……这就突破时代的限制。”从书中我们看到,小时候,宝玉黛玉不仅一桌吃饭,还能在床(杨绛晚年的文章认为应当是北方的炕)一块儿躺,一直到宝玉十七八岁,还是朝夕相处。这样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由亲密伴侣、相契的知己而互相爱恋”。

可是,这“大观园”只是允许一群小儿女亲密生活,却并不相容他们恋爱。“恋爱在当时说来是‘私情’,是‘心病’,甚至是‘下流痴病’。‘别的事’尽管没有,‘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红楼梦》九十七回里,这个大家庭里最有实力、集中代表传统意志的贾母,在知道黛玉病因、病况后说的一番话,表达出的断然及冷漠,可清晰获知爱恋在此时代情状下的不能)这种气氛下,宝玉黛玉当然断断不能公开爱恋。曹雪芹的困难来了:“作者要‘谈情’,而又不像过去的小说或戏剧里用私情幽会的方式来反抗礼教的压力,他就得别出心裁,另觅途径。”这就见出这部作品的特别处来:“正因此,《红楼梦》里写的恋爱,和我国过去的小说戏剧里不同,也是西洋小说里所没有的。”

“暗流”之恋

也正因此,“宝玉和黛玉的恋爱始终只好是暗流,非但不敢明说,对自己都不敢承认。”杨绛分析解读:“他们的情感平时都埋在心里,只在微琐的小事上流露,彼此只好暗暗领会,心上总觉得悬悬不定。”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常常为黛玉宝玉间为细琐事不断闹小别扭感到费心,杨绛对社会环境的揭示,对我们理解特定时代的青年爱恋,有很大帮助。

对于作者曹雪芹,前所未有的境况描摹——时间延展,男女内在繁复心理迁变——便十分困难。可在他的笔下,这些曲折隐微过程,却表达得十分耐心从容。譬如,林黛玉心里意中,只是缠绵着宝玉,她便不免时时处处要问,宝玉心里意中,也只是一个她吗?没有别的姊妹吗?他们的交情与其他人不同吗?人家有“金”可配“玉”,宝玉对“金玉”说当真不在意?

杨绛对此结论:“这许多问题黛玉既不能用嘴来问,只好用她的心随时随地去摸索。我们只看见她心眼儿细、疑心重,好象她生性就是如此,其实委屈了黛玉,那不过是她‘心病’的表现罢了。”不少读者,常常以今天现实比照,以为黛玉太小心眼,不甚可爱。笔者以为,读了杨绛先生解读,我们应该对《红楼梦》之所以为伟大著作的精微处,有更为深切的文学体味才好。

为了让读者充分理会,杨绛在文章中引用了第八回黛玉奚落宝玉听从宝钗的话,比圣旨还快;第七回中宝钗告诉周瑞家的,自己有病,一个和尚说了个方子,药名“冷香丸”。十九回中,宝玉闻见黛玉袖中发出幽香,追问时,黛玉却曲意拉扯,问宝玉是否有“暖香”。宝玉不解,黛玉说:“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他?”这实在曲折遥远。可见凡与宝玉情缘相关事,黛玉皆留意上心;第二十回,史湘云来了,黛玉又讥笑宝玉若不是被宝钗绊住,早就飞来;二十二回,黛玉听见宝玉背后向湘云说她多心,因而气恼,和宝玉吵嘴;二十六回,黛玉因晴雯不开门而生出误会;二十八回,黛玉说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第二十九回,二人从清虚观回来砸玉大吵……大量例子“看来都只是不足道的细事,可是黛玉却在从中摸索宝玉的心,同时情不自禁地流露了自己的‘心病’”。

黛玉如此,宝玉何尝不是时时表白。表白得好,恰到好处,两人可以心照领会。譬如第二十回,宝玉说自己“亲不间疏,后不僭先”,表示自己和宝钗不及和黛玉亲:“我也为的是我的心。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使得“黛玉听了低头不语”。二十八回中:“宝玉听他(黛玉)提出‘金玉’来,不觉得心里疑猜,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言辞实在重,心迹表达充分。可有时宝玉的表白有些露骨,譬如引《西厢记》句子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后面又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这在他们彼此,就未免有轻薄之嫌,太过造次,惹得黛玉嗔怒。这所有种种,在杨绛看来:“反正他们两人吵架一番,就是问答一番,也许就是宝玉的偈语里所谓‘你证我证,心证意证’。”越往后,越接近。三十二回中,宝玉向黛玉说“你放心”后,表述:“你真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连你素日待我的心也辜负了。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这番话,听得黛玉“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他不仅掏出了自己的心,也直指及黛玉“心病”。三十四回,宝玉赠送旧帕,黛玉“细心揣度,一时方大悟过来……不觉神痴心醉……”“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再想到私相传递,又觉可惧。”最后“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两块旧帕上写道……”由两人这番大作为,杨绛推定他们:“彼此都心领神会,‘心证意证’,已无可再证。”

时代与爱恋

可作为那个时代的小女子,由于深心所托,不能落实,尽管宝玉一再表白,黛玉依然犹疑重重,且实际距离理想,事实也愈加渺茫。对此,杨绛文章还举出不少例子,譬如读者可以感受的贾母王夫人等“又不象有意要把她配给宝玉”。二十八回,元妃赏节礼,只有宝钗和宝玉是一样的。宝玉听了,还笑着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他心倒是在黛玉身上。可黛玉知道此事,却说:“我没这么大福气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哪‘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人儿罢了!”三十五回,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黛玉”,不想贾母称赞的却是宝钗。杨绛文章由小人物,言及大外力:“宝钗在贾府愈来愈得人心,黛玉的前途也愈来愈灰黯。黛玉尽管领会宝玉的心,只怕命运不由他们作主。”所以,体味着这些的黛玉时常伤感。五十七回,紫鹃哄宝玉说黛玉要回南,宝玉听了几乎疯傻。紫鹃回来后劝黛玉“作定大事要紧”,黛玉口中责骂,心上感伤,“便直哭了一夜”。七十九回,宝玉把《芙蓉女儿诔》里句子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陡然变色,因为正合了时刻在她心念中的伤感和疑虑。

一些人不甚看重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描写宝黛爱情,继续了先前笔法。八十九回误传宝玉定亲,黛玉“如同将身撂在大海里一般。思前想后,竟应了前日梦中之谶,千愁万恨,堆上心来。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见了意外的事情,那时反倒无趣”。以至于“绝粒”;九十六回黛玉听说宝玉将娶宝钗,“如同一个疾雷”,待见过有些痴的宝玉回去,“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黛玉此时所感,当然并非宝玉实际所为,所能为,可此时此地,她只能觉得自己错了。她勉力烧毁了题诗的旧帕、平日的诗稿(有限生命的心血),断绝无限痴情。倘以现代的观念论,她这是用自己可支配生命对时代的惨烈反抗,一种对“爱”的绝望表达。对于这结果,杨绛的解读是:“他们中间那段不敢明说的痴情,末了还是用误解来结束。他们苦苦的互相探索,结果还是互相错失了。”人世人情,居然如是,读者的期待,只感受到大悲怆。

写在最后

与先前几乎所有古典作品相较,《红楼梦》都是创造性的。曹雪芹描述的,是未曾有人写出的恋情。既然“未曾有”,势必无所依傍,极为困难。想来,《红楼梦》之所以“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不仅是故事本身,还为克服这些从未遇见的写作困难。杨绛对此的体味是:“现成的方式,不能把作者独自经验到的生活感受表达得尽致,表达得妥帖。”“《红楼梦》作者描写恋爱时笔下的重重障碍,逼得他只好去开拓新的境地,同时又把他羁绊在范围以内,不容逃避困难。于是一部《红楼梦》一方面突破了时代的限制,一方面仍然带着浓郁的时代色彩。这就造成作品独特的风格,异样的情味。”从创作《红楼梦》及阅赏此部人生大书两方面而言,杨绛以十六世纪一位意大利批评家的话作结:“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深刻且别具意味。

杨绛先生的这篇论《红楼梦》文章发表,由于观点独到,引起了多位有水准的文学行家关注。当时的文学研究所何其芳所长、深通文艺的宣传部领导周扬等,都不吝惜言辞,公开表示欣赏。著名作家也是杰出批评家的茅盾,读到这篇文章,也十分认可。周扬甚至在讲话中,也引用此文的标题作为结尾的句子:“艺术就是克服困难嘛!”此讲话在文学研究所传达时,有人就对杨绛说,这是“你的话嘛”!

虽然杨绛也是引用意大利批评家的话,可用于题目,产生的影响却不可低估。有名作家柯灵在其电影剧本“选集”序言中,对收有《艺术与克服困难——读偶题》一文的《春泥集》有如许说法:“最近读了两本好书:钱锺书同志的《旧文四篇》和杨绛同志的《春泥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却含蕴了足够的重量。没有几十年铁杵磨针的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书来的。”并解释说:“《春泥集》的题名来源于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么不管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好东西并不在乎新旧。”钱锺书所下的学问功夫,他的《谈艺录》《管锥编》等大书可证。杨绛先生著述,由此文看去,当得起“几十年铁杵磨针功夫”的评价。

阅读一部杰作,对读者而言,同样是考验。你的人生历练,人世眼光,生命况味,甚至艺术造诣等方面全部合纵起来,或许才能进入曹雪芹营造的心灵“大观园”,才能透达艺术深邃处。杨绛先生以《红楼梦》为题的文字,不过一二篇(百岁时还有过一篇随笔“漫谈”),可她从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考察,指出了曹雪芹此书的写作困难处——一场与其他作品时间不同,似乎有意有情却终于不能完成的爱恋。一个读者或者评论家,通过自己的渊博学养及别具思力,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杨绛先生此文,当然是“欣赏困难克服”的典范。(作者:杨建民)

“网抑云阴乐”成梗之后,年轻人还有矫情的权利吗?

撰文 | 肖舒妍

这段时间,一个新的网络词汇成为各个社交平台网友二次创作的热点——“网抑云阴乐”。这个词从音乐产品“网易云音乐”谐音而来,用以嘲讽这款软件每首歌曲下的高赞用户留言都充满悲伤、悔恨与泪水,除了爱而不得、高考失利、身患绝症,就连近视、遛狗、拔智齿等常人眼中的小事,也能解读出“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苦痛,简直到了“人均抑郁症”的地步。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网抑云阴乐”表情包。

网易云音乐的用户留言,曾经因为其真诚的情感、动人的故事而“出圈”,被制作成大幅地铁海报、印满矿泉水瓶身,也让更多喜爱同一首歌的人在听歌时找到共鸣、获得慰藉。但是这种情绪很快滑向了另一个极端,留言区开始出现大量或复制粘贴、或不知所云、或“无病呻吟”的评论。

而另一群原本喜爱这首歌曲或个性较真的网友则开始了“反击”,对这些评论给出了“打破矫情气氛”的科学解释性回复,或是干脆把“网抑云阴乐”作为一个梗来嘲讽、二次创作,将网易云的留言称作“分享你刚编的抑郁症故事”、“0点了,可以开始网抑云了”。

原本的真情流露是怎么转变为“无病呻吟”的?伤痛文学式文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爱又那么多人痛恨?在“网抑云阴乐”式的矫情成为被吐槽的对象之后,我们还有表达脆弱的权利吗?

曾经的“树洞”,如今的“点赞量”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电影《海上钢琴师》(1998)剧照。

音乐,可能是最能唤起情绪的媒介之一。不经意跑进耳朵的一段旋律,就能让你回想起某个熟悉的场景,偶然瞥到的一句歌词,就能让你代入自己的某段故事。

音乐喜好,也可能是一个人最隐秘、最私人的收藏。一份歌单,就代表着听歌者的个性、品味、此刻的心情、当下所处的人生阶段。即使身处人群熙熙攘攘的地铁,戴上耳机,播放喜爱的歌曲,就能进入专属自己一人的世界。

这两个因素相加,让音乐播放器中每首歌的留言区都成为了大型“树洞”——人们听着音乐进入自己的小世界,当某段回忆伴随着情绪被音乐勾起,他们便在留言区写下这段往事和此刻的心情。没有人知道这段留言背后的人是谁,这首歌却可以成为这个故事的注脚和背景音。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电影《乐魂》(1995)剧照。

“树洞”的意义还在于你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想,更可以看到无数个和你有着相似经历或相同感受的故事。在世上有一些人,和你听着同一首歌,在同一个平台写下了自己的心情,便带来了“天涯觅知音”的快乐,和“我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安慰。

同时,写下的留言右上角,还有一个小小的大拇指,大拇指每被点亮一次,就代表对你多一次的认可、喜爱、鼓励或是安慰。爱心下的数字不断增长,也带来更多写下留言、表达感想的动力。

但是量变产生质变,当数字从1跳到10,从10跳到100,就像眼前挂着永远吃不到的胡萝卜一样,一些原本有感而发写下留言的听歌者,在下次提笔之前开始反复思考,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引发更多共情?什么样的表达才会有更多人点赞?

于是,就有了现在被称为“网抑云阴乐”风格的留言。从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变为夸张、捏造一段经历;从表达涌起的真实情感,变为放大情绪、无病呻吟;当自己文思枯竭,便引用名人名言;实在才华有限,干脆复制粘贴。

有人历尽沧桑般写道:“这首歌不知不觉就听十年了,十年前,我还上初三。”尽管这首歌曲刚刚发布,十年前这位歌手可能还没出道,这条留言却获得了近一千次点赞。

也有人故作老练:“安眠药一盒150,帕罗西汀一盒236,氟西丁一盒472,喜太乐一盒569,氟伏沙明一盒398。”报菜名般一连串报出几种治疗抑郁症药物的价格,来暗示自己罹患抑郁症多年,甚至过量服用药物的经历。

伤感的情绪泛滥到最后,已经有人开始“浪漫化”抑郁:“抑郁症真是这世上最温柔的病,因为它只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我很庆幸我活着,因为活着可以让我好好享受孤独和抑郁这种美妙的感觉。”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根据太宰治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人间失格》(2010)剧照。

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被引用了无数次、演绎出无数个不同版本,鲁迅则被编造了一句“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做一见钟情。”尽管在鲁迅生活的年代,国内使用的温度单位是华氏度——℉。

这些留言无一例外都获得了惊人的点赞数。曾经充满真情实感的“树洞”,就在流量的裹挟下成为了贩卖情绪、制造矫情的“网抑云”。

当“矫情”遇上“反矫情”

不难理解“网抑云”式的留言为何招人反感。

一方面,任何所谓“金句”都经不起脱离情境的过度解读。张爱玲用“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来表达自己对笔下作品的热爱,甘愿用三十年时间反复改写。可是这句话单拎出来放到留言区,就变成了男女之间愿为对方“卑微到尘埃里”的爱情。再者,再文采斐然见解深刻的段落,复制粘贴几百次占据所有歌曲的留言区之后,都会变得廉价从而引发审美疲劳和反感。

另一方面,某种流行发展到一定阶段

(姑且把“矫情文学”算作一种流行)

,都会自然出现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模式与其对立、将其消解,就像曾经的“鸡汤文学”与之后的“毒鸡汤”,曾经的“打鸡血”与之后的“丧文化”。

问题是,最初喜爱“矫情文学”、大量为“网抑云”式留言点赞的到底是谁呢?

他们可能是每一个曾经年轻、稚气、不谙世事的你我。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电影短片11度青春之《老男孩》(2010)剧照。

对于这类“矫情文学”的共情,与所处的人生阶段有直接的关系。根据2019年8月发表的《极光:国内在线音乐社区研究报告》显示,网易云音乐2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占比高达83. 5%。25岁以下人群中也包括正在小学、初中、高中或者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他们正处于迷茫、敏感又情感丰富的状态,“为赋新词强说愁”,生活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困境,只好在日常小事中倾注内心奔涌的情绪,放大任何细小的挫折。

例如其中一条留言写道,“15岁,前天刚刚被测出单眼近视175度,现在很绝望,因为医生说会伴随一辈子,一想到这个我就很害怕,也想哭。也开导不了自己,能帮我开导一下吗?真的很害怕。”只不过是单眼175度的近视,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但在这句留言中却表现了罹患癌症、生命所剩无几般强烈的绝望。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网易云音乐的一则留言。

而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渴望叛逆,标新立异,也许根本不理解抑郁症的病理,只知道这种疾病父辈羞于提起,便拿来挂在嘴边,当作自己“温柔的标签”。当他们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在留言区看到类似“45°角仰望天空,不让泪水流下”之类的句子,便顿感心有戚戚。

在阅历更为丰富或想法更为成熟的另一群用户看来,这样的情绪自然无法理解,和背负房贷、惨遭裁员、子欲养而亲不待等真正的人生遗憾比起来,单眼近视甚至连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算不上,生活中大有比伤春悲秋、小情小爱来得重要、来得宽广的事在。

于是他们大笔一挥,开始给“网抑云”拆台。比如在“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鱼,没有温度也没有心跳,只有七秒钟的记忆”这条留言下,有网友开始科普:“首先,温度是一个强度量,它是一直存在的,只有高低之分。其次,鱼也是有心脏和心跳的,用来运输水中含量较低的分子……”

而在其他社交媒体,则有网友开始模仿“网抑云”的表达方式,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矫情化”,用“以毒攻毒”来对此表达嘲讽。遛狗时不小心松开了牵引绳,用“网抑云”的表达就是,“连狗绳都抓不住的我,怎么抓得住爱情。”

但是嘲讽“网抑云”的这群用户,可能本身也经历过热爱“青春疼痛文学”的阶段,只不过当时这些稚嫩、青涩的表达留在了日记、人人网或者QQ空间里。而现在他们反对这种“矫情文学”,希望的是摆脱当年幼稚的、无知的自己,又或是对这些仍然不谙世事的、实际上无忧无虑的青年带着点“羡慕嫉妒恨”。

年轻人有表达脆弱的权利吗?

不论是嘲讽还是科普,真正喜爱“网抑云”式留言的用户并不会借此试图去理解反对者的想法,这些反对“网抑云”的声音也不能让留言者走出伤春悲秋,只会让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

在这场争论中,随着“网抑云阴乐”成为一个流行的新梗,尽管人们笑着提到“人均抑郁症”时,不会隐射或联想到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但是无意间,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抑郁症,就经历了从“浪漫化”到“污名化”,一开始是“世界上最温柔的疾病”,又变成了“网抑云”用户用来表达矫情的标签。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网络流行“网抑云阴乐”表情包。

对“网抑云”的嘲讽和抵制,影响到甚至伤害到的,更可能是真正想要表达脆弱、需要共情与安慰又缺乏勇气的人。

在白日的工作生活中,他们被要求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等到下班回家,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在喜爱的音乐陪伴下卸下防备,释放情绪,想要在歌曲下留言,却又因为对“网抑云”的嘲讽突然警醒,一个字一个字删除了刚刚敲下的几句话,再三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过“矫情”,本就为数不多的情绪表达窗口又被堵上。

这种大型嘲讽像是一种“杀一儆百”,不仅让“矫情”的留言成为了靶子,也吓退了许多还未表达的真实情感,让判断“矫情”的标准越来越低。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从半年可见到三天可见最后终于仅自己可见。自己当下真实的情感流露,在某个不知前后语境的好友来看,可能就是“无病呻吟”,就像“网抑云”中尼采常被引用的“金句”所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跳舞的人都疯了。”

帕觅科技 杨绛:“红楼”中的爱恋

电影《雨中曲》(1952)剧照。

可是表达脆弱真的是可耻的吗?谁又能时刻百毒不侵油米不进呢?此前一些抑郁症患者难以克服的“病耻感”,现在却出现在了人们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时。来自他人和自己过高的要求与压力,让人变得不敢也不会表达脆弱。尽管脆弱和失落,就像坚强和快乐一样正常。

而对于网易云音乐而言,“网抑云阴乐”这个绰号无疑会消解用户对音乐的共情和对平台的归属感,曾经包容所有情绪的“树洞”,现在却可能招来嘲讽和谩骂。好在网易云的反应还算迅速,推出了新的“云村公约”,既反对编造抄袭,也禁止嘲讽谩骂,邀请了心理专家和心理学专业志愿者为真正的负面情绪提供帮助,相比标着数字的点赞,只有个人能收到的“拍拍”功能也许能带来流量之外真实的安慰。

音乐与分享,本来就可以治愈的。

撰文 肖舒妍

编辑 西西 徐伟

校对 陈荻雁

相关问答

帮个忙朋友们,谁明白,便宜的姐姐有品APP,姐姐有品排名怎么...

[回答]武汉觅网科技不错的,我跟他们合作3年了,服务很到位,也给他们介绍了不少身边的朋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很害怕孤独寂寞,是不是?我开始害怕了,因为姐...

为什么妻子不在家不敢回房间

妻管严的谐音嘛,就是是妻管炎了,没什么特殊的饿含义了《红楼梦》——故事梗概(中国)清朝曹雪芹著[故事梗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

为何说入声才是古汉语的特征?

古汉语能做到言简意赅,主要是因为是以单字表意,非以多字即词表意。要做到以字表意,就必须要有入声。南方汉语继承了古汉语的入声。南方汉语都有丰富的入声和声...

贾宝玉送林黛玉自己的旧手帕,林黛玉秒懂。今天女孩子会懂吗?

《红楼梦》贾宝玉挨打后,怕黛玉担心,派晴雯去看看黛玉。晴雯说没有什么物件去潇湘馆没啥说的。宝玉就把两条用过的旧帕子给了晴雯,让她送给黛玉。晴雯百思不...

中秋节的由来以及风俗习惯图文并茂?

综上所述,中秋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风俗习惯,表达对月神的敬仰、对自然的敬...

红楼梦1到50回读书笔记每回150字?

第一回一天,家居葫芦庙旁的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谈论绛珠仙草要报答神瑛侍者浇灌之恩。僧道想要度化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士隐拒绝。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赠...

外国人学汉字最常用的汉字是多少-157****3600的回答-懂得

3500个常用汉字3754个常用汉字啊阿埃挨哎唉哀皑癌蔼矮艾碍爱隘鞍氨安俺按暗岸胺案肮昂盎凹敖熬翱袄傲奥懊澳芭捌扒叭吧笆八疤巴拔跋靶把耙坝霸罢爸...

红楼梦25和26回梗概内容?

飞鸟。宝玉吃茶,戏语惹哭黛玉,宝玉忙辩解。薛蟠逼焙茗谎言唤出宝玉,四样礼与宝玉同乐。薛蟠不识唐寅,冯紫英赴席定约。宝玉醉归,宝钗进院闲话。晴雯碧痕拌嘴赌...

红楼梦故事每回梗概?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