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丨告别背夫:“高原孤岛”墨脱迎来新生活
视频加载中...
在一条连马都不愿前行的崎岖山路上,一位背夫身背一台洗衣机,翻过海拔4600多米的垭口,一步一步地走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家。多年前一部纪录片中的镜头,定格了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高原孤岛”——林芝市墨脱县的一代背夫的形象。

2004年10月18日,墨脱当地背夫背着物资通过简易木桥。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 摄
藏在大山里的墨脱,自古交通阻塞,物资奇缺。背夫和马帮曾是墨脱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全县上下需要的重要物资,从盐巴到粮食、从药品到课本,只能靠人背马驮。
但在过去的近十年中,背夫们逐渐从艰辛前行的山路中消失,如今已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这得益于当地飞速进步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益于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的发展成果。
背夫向往好日子
出生于1974年的门巴族汉子单增江措来自墨脱县墨脱镇墨脱村,是三兄弟里的老大。因为家里生活条件差,他12岁就开始做背夫,没上过一天学。
由于没通公路,成群结队的背夫们需要翻越雪山,沿着羊肠小道走上四五天才能抵达距墨脱最近的城镇——米林县派镇(曾被称为“派区”)。路上,他们或者借宿村民搭的帐篷,或者睡在石头缝里。

在派镇,单增江措第一次见到宽阔的马路,第一次见到汽车、摩托车,第一次见到电视机。这与墨脱完全是两个世界。
“当时我们的家乡什么都没有,连电都没有。”他回忆说。
单增江措曾为当地供销社背过日用百货,为建筑工地背过水泥、钢筋,重量由最初的一次60多斤增加至最多200斤。
他还曾把香肠、香烟和除草剂等背回墨脱零售。在派镇卖7元钱一斤的香肠,背回家就可以卖25元一斤。
单增江措用做背夫和零售货品攒下来的钱,先后买了水力发电机、收录机、电视机和洗衣机,并一一背回家。这台发电机直到后来当地水电站投入运营才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当背夫很辛苦,但我希望我家人也能像外面的人们一样,用上家用电器,过上好日子。”单增江措说。
公路带来新希望
因为交通不便,当地去市里读书的孩子只能跟大人一样跋涉数日去学校,得了重病的病人也只能用担架抬着或者肩扛的方式送往大医院。
现年59岁的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村民向嘎至今记得,1986年,墨脱有人突发重疾,他和另外10多位背夫轮流背着病人去林芝市区就医。
“他的体重大概170斤以上,我只有120斤。每个人背半个小时左右,然后换人。但有一段路,我背了两个小时。”向嘎笑着说。
墨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加央说,那时候当地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突发重疾者或意外重伤者只能简单处理后,转到林芝的大医院救治。由于转运时间长,曾有重伤者不幸在途中去世。
他说,由于长期负重,墨脱的不少男性居民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和膝关节病。

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多次投资修建通往墨脱的公路。但因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公路屡建屡毁。
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终于贯通运营。墨脱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车辆和农用机械得以进入,孩子们可以乘车上学,病人也可以坐车去大医院,墨脱县人民医院还配备了救护车,肩挑背扛的时代成为历史。
加央说,随着交通的改善,医院引进了CT机等大型设备,现在市里大医院能做的检查基本都能在墨脱县完成,医疗条件大幅改善。
“2013年以前,医院门诊一天也就接待10来个病人。去年,我们的门诊量已经超过3万人次。”加央说。

派墨公路米林段公路(2020年11月5日摄)。新华社发(董志雄 摄)
墨脱公路通车的第二年,大量建筑材料涌入墨脱,当地安居房建设正式启动。随后的几年,墨脱群众搬进新居,大部分建房费用由政府承担。
墨脱县委书记魏长旗说,公路的开通极大方便了墨脱人民的出行,保障了当地民生和建设需要的物资,充足的物资供应还平抑了物价,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扛起振兴新重任
去年5月,第二条通往墨脱县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全线贯通。待派墨公路通车运营后,林芝市区至墨脱县的公路里程将由原来的346公里缩至180公里,通行时间缩短8小时左右。目前,墨脱县8个乡镇、46个行政村实现全部通车。
“墨脱曾被称为‘高原孤岛’,有人曾用四个字评价墨脱:穷、难、苦、旧。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对墨脱人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墨脱人感触最深的一点。”魏长旗说。
他说,背夫是墨脱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个特殊职业,它的消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背夫们吃苦耐劳、穷则思变的进取精神,会一直伴随墨脱的乡村振兴之路。”
瞄准了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会,单增江措买了一台挖掘机,把它租给建筑工地。他还建了一家民宿整租给工地,加上茶园的收入和边境补贴等,他家一年的收入超过10万元。2017年,单增江措作为致富带头人,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

墨脱县德兴乡荷扎村村民贡桑拉姆在采茶(2022年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墨脱县发展了茶叶种植、旅游、竹编等产业,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9年底,包括墨脱在内的西藏自治区整体实现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得益于教育条件的改善,单增江措的四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其中有一个还参了军。
“这一代年轻人很幸运,他们再也不用像我年轻时一样当背夫了。”他说。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2022年6月的数据显示,西藏公路总里程已经从2012年底的6.52万公里增加至12.07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从5.32万公里增加到9.04万公里。全区所有县区和具备条件的501个乡镇、2295个建制村通客车。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林建杨、吕秋平
视频:刘颍、旦增尼玛曲珠、洛卓嘉措
编辑:刘畅、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西藏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旧日香港名作家稿费,倪匡第一,谁是第二?
金庸和倪匡
作家写稿,讲求稿费,稿酬越高,收入越丰。有钱作家,金银满屋;缺钱作家,穷愁潦倒,谁愿干?即便名作家,初出道时,稿费也不高。
说说科幻大家倪匡(卫斯理)吧。入行时,千字数元而已,且看他的夫子自道——“我都不理别人怎样说了,自顾自写起来,那时有份报纸叫《工商日报》,征求一万字小说,每周一次刊登于副刊上,我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写了一篇一万字的小说……寄到报馆,那篇小说叫《活埋》。稿件寄去后不到两个星期,编辑联络我,问能否写长一点,于是我把本来的一万字多写三千字共一万三千字。小说在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刊登,当时我也不知有多少稿费的,后来收到稿费,见竟有九十元之巨,笑得我像疯子一样。”自此投稿频仍。后来转到《真报》当助理编辑,未几开始用岳川笔名撰写武侠小说,大受欢迎,倪匡横空而出。《新报》罗斌,求材若渴,邀他写稿,一月数百,后来写《女黑侠木兰花》,第一本,千字十元,四万五千字,稿费四百五十元,在六七十年代,可说不俗,倪匡满心欢喜。《女黑侠木兰花》销路大升,倪匡要求加稿费,由千字十元加到二十元,罗斌不吭一声。于是小说升,稿费加,一加再加,加到千字一百元、一本四千五百,是第一本的十倍。懂得营商的倪匡狮子大开口,又要再加。罗斌无奈请吃晚饭,美酒佳肴,酒过数巡,道:“倪先生,稿费侬现在是全港最高了,再加,我吃勿消了。阿可以将就一点,暂时以一百块为限?”“不不不,勿来三!”倪匡摇头如拨浪鼓,罗斌心一沉,问:“格么你要加多少?”倪匡想也不想,回道:“一千字十二块。”罗斌一盘算,千字一百十二元,没钱赚了!面对迭只恶死鬼,罗斌把心一横:“倪先生,我无法答应你!”生意拉倒,倪匡蝉曳残声,去了《明报》,只拿千字八十元的稿费。罗斌气得“鸭孵鸭孵”,与金庸结怨,其实始作俑者,便是倪匡,不干查大侠的事。
倪匡的稿费,以火箭升空的速度上跃,飕飕飕,今月千字十元,下月二十、再下月三十,直到一百、五百,最后,每字一元计,千字一千大元。八十年代后,千字高至二三千元,也曾试过以一千字五千元写短文,长稿不在其列。倪匡为《明报》写卫斯理连载,每月约是六七千;转写东方原振侠连载,马老板出手阔绰,一万一个月。倪匡每月共写十多个专栏,收人逾十万,弥足惊人。其后成了大导张彻御用编剧,一个剧本由一万起至两三万,一个月可写四个,收入也过十万。倪匡兴高采烈地告我:“小叶,我现在勿写小说,只弄剧本,四日写一个,一个月可以写五个,十几万放落袋,比写稿轻松得多。”我搭口:“倪匡兄,侬勿写,拨我写,好伐?”你猜他如何回答?“人家要,你去写!”不作曹邱。不仅对我如此,对小妹亦舒亦然。小亦舒央阿哥代筹谋,做阿哥的回答:“侬自家写去,因为我,人家用侬稿子,显勿出侬本事!”换言之,做人要靠自己。亦舒争气,自己闯,终成名家,风头不逊阿哥。我也依样葫芦,有样学样,结果么,半天吊,勿上勿落,行不得也哥哥!
九十年代初,倪匡要移民了,主意打定,断掉所有稿件。勤加缘老板梁凤仪女士请他续写卫斯理,千恳万求,终获首肯。为表诚意,设宴皇朝会,XO、鱼翅、苏眉款待。倪匡要我作陪客,席间,梁凤仪乞问酬劳。倪匡呷了口XO,舐舐唇,不慌不忙地道:“梁凤仪女士,我的书通常有两三万本销路,就算你两万本吧!(看,多客气!)至于版税嘛,百分之二十,定价五十,就是十元一本,两万本,盛惠港币二十万大元,哈哈哈!”缩了缩肩膊,抿嘴笑嘻嘻,活脱脱是韦小宝再世。在场的一听,都傻了眼,一本八万字的小说,港币二十万元,千字二千五百元,那是天价啊!我以为梁凤仪会打退堂鼓,岂料,梁凤仪非常人也,一端脸色,朗声说:“倪大哥,成交!”伸手跟倪匡紧紧一握。倪匡道:“慢,我还有一个条件,请先付版税,一个礼拜后你派人来我家拿稿。”全场哗然,稿费如斯高,还要先收,这是啥门道的生意?梁凤仪一声不响,打开香奈儿皮包,拿出支票簿,用笔在上面写。倪匡贼头狗脑地从旁提点:“梁凤仪,要cash(现金),千万别划线!”
香港名作家稿费,倪匡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有人问金庸又如何?金庸除了五六十年代在《新晚报》《商报》写过连载外,一生只为明系刊物写稿,稿费以单行本销量计。金庸武侠小说九折发行(全港最高),一本几万册,扣除印刷、纸张,全数落在查先生的口袋里,乃是天文数字哪!某夜,倪匡微醉,仰天长叹:“小叶呀,我的稿费虽高,也多不过查大侠!”倪匡第一,谁是第二?拨草寻蛇,追源溯流,算来算去,大抵是依达(古龙也高,去了台湾,不属香港)。武侠小说是金庸,科幻小说乃倪匡,爱情小说推依达,这是六七十年代香港文坛情况。依达十七岁凭《小情人》一书登上文坛,迅即成红作家。《小情人》后来被拍成电影,易名《侬本多情》,自此火上加火,直闯云霄。《小情人》如此出名,稿酬多少?依达讲给你们听,港币三百元。《小情人》属环球小说丛,四万五千字,算起来,一千字大约六七元,当年行情程计,已算不薄。近年跟依达日日微信,成了好朋友,他一向待友如己,说要送我一个大礼,就是拆破传说已久的文坛传言。当年盛传《东方》马老板为了请依达写稿,竟动用黄金作稿酬,是耶,非耶?几十年内传之不绝,真相不白。今趟有请依达老哥说吧——“我拿过最高的稿费,就是《东方日报》创刊时,老马来约我写稿多次,但当时我真的有许多稿约,抽不出时间。他约了多次,诚意难却,就替他写了一个月连载小说(每天约八百字左右)。写完之后,我真没时间再写,也没去收稿费。一日,老马送来一个红包,说是给我的稿酬,打开一看竟是条重得沉手的足金粗金链(起码好几两)!《东方日报》创刊时,许多人传说:‘马老板是用金子请依达写稿的。’听似天方夜谭,其实千真万确,也算得是最贵的一次稿酬了吧!”当年不少人,半信半疑,有说是真的,有说是依达自抬身价,如今真相豁清,谜团亦解。
香港作家,六七十年代,当以咱们上海帮金、倪、依收入最丰,其他较有名气的作家,像刘以鬯、黄思骋、俊人等,进账亦不俗,刘以鬯七十年代初,能以十万元买下太古城的房子,黄思骋家住窝打老道,俊人有车代步,足见名作家的收入,比得上银行经理,吾等文坛小卒,能不羡慕?
作者丨沈西城
微信编辑丨JohnnyQ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文汇报
相关问答
成都央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成都央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05月31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生物技术的研究;医药技术的研究、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销售:Ⅰ、Ⅱ类医疗器械、办公用品、办公器...
昆明央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他们那些招聘信息真实可靠吗,在boss直聘上收到面试邀请?
boss直聘比较靠谱,你可以在企查查之类的查一下企业,面试前发位置给你熟悉的人,以防万一,最后祝你面试成功boss直聘比较靠谱,你可以在企查查之类的查一下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