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广州近两年也开始走大基建模式?
说起大基建模式
不得不提两件相关的事
一是亚运会
当年为了搞亚运会,广州开始了第一轮大基建模式,广州塔—海心沙—珠江新城—中信这条中轴线就是典型,配套的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大大提升了广州的市容市貌,可以说亚运会奠定了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城建基础。
但是亚运会也导致了广州承担了沉重的债务
现在看来为了基建举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连贵州某县都能花个几百亿搞奇观
但是广州作为三级财政的奶牛,交完国家,留足省里,剩下才是自己的,当年为了基建举债可是承担了巨大的zz压力
二是六百帝
从10年做市长,到坐正做一哥
他任上做了几件事
(一)是高调拆违
年广州高调搞“拆违违章建筑”行动,第一枪就是火烧二沙岛
当时的二沙岛,业主“非富则贵”,比现在汇悦台威多了,其他地方都盯着它。“二沙岛都搞违章建筑,那广州还用管吗?”拆违行动中,六百帝批示对一处违章最严重、号称价值两亿元的“最牛违建别墅”强制整体拆除,震动全国。此事一直被外界解读为是六百帝“新官三把火”中的第一把。不过也有一些官员、商人私下讨论,万的“铁腕拆违”博尽彩头,但也可能与一些人交恶。
(二)是新型城市化
他主推的“123”城市布局规划中,广州被分为一个都会区(主城区)、两个新城区(东部山水新城、南沙滨海新城)、三个副中心(花都、增城、从化)。广州现在各种金融城、医药城、教育城、生态城遍地开花,就是从他那时候开始的。
然后他扑街了,变成呼吸都是错的。
他大搞基建是利益冲动,是想从中取利,要肃清这种流毒,谁再搞谁就是余毒。
嗯,广州基建停滞了整整7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是,老本总有吃完的那天
亚运的城建老本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成都、武汉、杭州的城建水平凭借着后发优势远远抛离广州
只要你敢花钱,gdp有了,面子也有了,名声也有了
广州?不就一个没落一线嘛,城建比二线都不如。
幸亏,时间是最好的解药,shenm流毒那么多年都清光了
还有个粤港澳大湾区为你松绑,特别是前两年重庆超越广州,整个舆论都在怼广州不思进取的环境下
借着这个机会,终于可以重新大兴土木
广州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地多政策多
老城区拆不起也惹不起,往新区走嘛,刚好东进跟深圳你侬我侬搞比翼双飞,既符合市里规划也符合大湾区双城联动的政策,还不用承担老城区高昂的拆迁成本。
动物园搬迁我也不赞成
但是,越秀图书馆、东山百货那带改造竟然一群非当地居民出来慷他人之慨搞保育拒拆迁,那不是搞笑吗?人家拆迁户想拿7.7w一平的补偿,你一个外来人来大喊回忆不准拆?我在那蹲了六年,平常也没见几个人进去图书馆和去东山百货买东西啊?至于纪念馆又有几个人知道陈树人生平?东山百货都已经沦落到摆街边卖日用品了,怎么你这群精神孝子不去支持一下?陈树人是干嘛的你知道吗?
拆城中村多香了
村民愿意过上猎德人的生活收租遛狗
居民愿意城建更进一步增强一线底气
zf获得更多的卖地收入和拉动gdp
精神孝子抱着西门口以西的破落老建筑过世
一举四得。
广州亚运会对广州带来了什么?
国际地位我就不知道,但听我的警察朋友说,因为亚运会安保需要,所以投资,改善的一些软硬件方面的东西,对治安管理水平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个算是亚运会为我们带来的生活方面的隐形福利吧
抹泪,广州人的买房伤疤里,一定有亚运城插的一刀
文:园长
年9月26日,天空一声巨响,亚运城闪亮登场。
无板间,无售楼部,图纸卖楼,数千人排队,如今的网红和某府、观某府的招式,在亚运城前面都是弟弟,这些,是人家12年前玩剩下的。
当时亚运会还没开,群众们热情高涨,广州从来没有这么大量级的盛会,加上广州新城的概念着实刺激,被北京奥运会、国奥村房价奇迹样板迷得不要不要的广州人,在花园酒店和珠江新城盈信大厦兴奋地排着队,买空了首开的亚运城。
首开的亚运城拿出了自己的媒体村和运动员村。
媒体村70-90平的2房,单价1万1-1万2. 运动员村100-130平的三房,单价0,另外,还有大宝贝一样不舍得掏出来的技术官员村,140-210大户型低密度单位,后面没多久卖了,单价0-0。
新来的小可爱可能不知道这个伤害有多大,我们对比一下,当时的珠江新城价格也差不多2万多,假设你揣着买技术官员村的钱,被老婆拦下,买了珠城……
可惜大多数人缺这样一个老婆。
12年后,亚运城媒体村2万7-3万,运动员村2万3-3万,技术官员村2万9-3万2…
往事不堪回首。
广州人不太爱投资买楼,是有原因的,不过,万千的伤疤上,一定有亚运城插的一刀。
亚运城刚出世,SLOGAN艳压全球。
现在就是未来。
那时候还是小萌新刚入行的园长,被这句广告词震惊了,怎么可以,将我们居住的梦想,刻画的这么真实,宛若天边,却近在眼前,是什么样的神人想出来的啊,膜拜膜拜。
12年后,变成老油条的园长,再看回这句广告词,长叹一口气:
意头不好啊。
假设现在就是最好时候,你用白头牵妹子青春的手,未来还不能跟她一起焗油…… 怎么能跟得上群众日渐丰盈升级需求呢?
年的亚运城
年的亚运城
果然是善变的女人,不可捉摸的买家呀。
群众们喜欢未来,但当现在,真的是未来的时候,他们又看久腻歪了。不得不说,群众越来越不好带,楼也越来越难卖了。
当新一代的群众奔着升值而去的时候,没有念想的亚运城,就跟咸鱼没什么区别,当掏空30年摸的手,是现在就是未来的手,投资者怎么会再回头呢。
所以,亚运城,变成了刚需一买解千愁。
被刚需追捧的亚运城,激情过后,留给业主的就是那一点点的倦,没有更多的利好兑现,投资者热情散尽,亚运城的买家秀变成了上班时间长,配套上不去的苦,投资客不去住,人口起不来,商业也做不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亚运城都没有商业,原有规划的国际商业街,大家去都不方便,一直放空。
年之前,亚运城最火的,是地铁口的走鬼档。下班的同学,顺手拎一把青菜回家,或者直接在地铁口的临时小广场吃个大排档。
直到年股东改组,富力中信出局,世茂主导商业,碧桂园管营销,亚运城的商业广场才开始提上日程。
是因为股东改组吗?一方面是,另外更重要的是,亚运城经过了他正常时间的人口培育周期,商业进驻的时机成熟了。
作为一个全新的板块,教育,医疗,交通这些都可以基建狂魔拉动,唯有商业是需要市场话事。没有人口沉淀,没有足够量的住户,商业交不了就是交不了。
年的最后一天,6万方的亚运城商业广场开业,整个亚运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商业面子。而这前7年间,亚运城卖出了三大村和天誉, 大概约0套房子。
也就是说,一个全新的新城,就算亚运城这样基础如此优秀真能自住,也要近万名住户支撑,花费6,7年,才能成熟到撑得起6万方的商业。
以后这样的新区孤盘,开发商再跟你讲商业,懂??
你说亚运城C位出道,跑成龙套,出道即巅峰 ?不不不,亚运城,还有过高光时刻。
三村高开多套惨烈卖完以后,亚运城又推出了新一期,天誉。
天誉是郊区第一个超高层,50多楼的建筑,加上户型陈旧,当时没人能接受,雅居乐操盘卖的及其艰难。价格好不容易上去到1万6,7,又因为库存和出货压力掉到1万3,1万4。
股东改组的年,碧桂园接手营销,拿出了最好的亚运城天荟(也就是当年的5号)地块,最近地铁,最近商业,近学校,加上时运,赶上了全国的普涨行情,天荟首开爆了,多个用户,追逐亚运城500多套房子,亚运城在哪一年,从1万6直接涨到了2万3。
而天荟,也是如今亚运城笑到最后的楼盘,凭着区位,目前天荟,领先其他村好几个身位,二手价格高达3万1-3万6.
对比看看各区涨幅,伤的最痛的,依然是技术官员村(现山海湾)。
虽然涨幅并不太理想,但是,亚运城的走量,一直坚挺。
这其中的原因是,早前,亚运城在整个刚需市场,几乎无对手。唯一与之能比拼是的常春藤和凤凰城。
常春藤规模小一些,而且大城配套比不上亚运城。
凤凰城所在新塘,第一城市界面不行,第二,凤凰城是一个大盘,而亚运城,更近似一个大城。所以,亚运城虽然涨不动,但是更因为低价容纳了大量的跟城市一起生长的新广群体,他们热情,他们有活力,他们是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撑起了亚运城的IP。
现在就是未来,吸引了一群圆梦的刚需,现在就是未来,也安抚了需要安全感的刚需。亚运城的一二手成交活跃,虽然跑不了价,但稳得住量,是广州最坚实的底盘。
12年的亚运城,已经老了。雅居乐将股份出售给中海,中海和碧桂园世茂支撑的亚运城还有新货,它还能坚持当年的销冠荣光吗?
园长认为,难了。
时势造英雄,刚需胜地,亚运城的王者时代,已经过去了。
低头王冠会掉,抬头竞品会笑。如今的亚运城,内有汽车小镇南站截客,外部有黄埔新塘卷粉,新城面貌已经不再是优势,异军突起的网红黄埔,颜值更高,分流走大部分的刚改客户,而身位更低的新塘,几个网红盘,咬着亚运城的价格不松口。
中海成为大股东后,亚运城的价格想要上走,但是,上走的前提是要更好的地块和更好的产品。亚运城目前在售的天珑地块有江景,但是刚需区的景观溢价是最不值钱的,远离地铁商业,注定很难上调。
唯一的希望,就是更好的地块,开发祭出新一代产品,卷死区域二手,将客户全部吸过来。后面的地块,确实比天珑更好一些,但是,也不近地铁的,最好的天荟和天成地块,已经卖掉了。
在区域内外竞品的夹击下,亚运城跑量被分流,提价也尴尬。
不红了,那亚运城会过气吗? 园长认为不会。
不管如何,亚运城仍然是目前刚需诚意度最满,配套全齐,居住幸福感最高的板块,是广州人心目中的记忆,
以上。在看满100,做亚运城各版块涨幅分析,教你看懂大盘逻辑,买大盘不吃亏!!
2024年写作社会热点素材——在亚运赛场上
亚运摘银的中国男排队中,4名浙江小将来自县城学校,他们背后是一个个默默选材育苗的基层教练——
“因你,我走向远方”
浙江日报记者 林晓晖 王逸群 赵静 通讯员 林绍禹
9月26日,在临平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的杭州亚运会男子排球决赛中,中国男排以1∶3负于伊朗男排,获得亚军。冲金失利固然遗憾,但这是中国男排时隔17年再次闯进亚运会决赛,这枚银牌同样弥足珍贵。
蛰伏多年,再成焦点,在中国队中,有4名队员来自浙江男子排球队——李咏臻和王滨,同为杭州萧山区少体校培养输送;张景胤和张冠华,则是台州温岭输送的队员。
在中国竞技体育的版图里,一直存在着“体育之乡”这样的特别区域,温岭就是其中一个。成绩之外,我们以它为观察样本,探寻国家排球队员的成长之路——浙江小将们是如何从县城走向世界。
慧眼,选中苗子
在赛前采访中,中国男排队员张冠华特别提到,收到了徐敏教练的鼓励,觉得很温暖。去年,中国队在第7届男子排球亚洲杯比赛夺冠之后,MVP(最有价值球员)张景胤在视频里也感谢了徐敏教练。
他们共同提到的这位启蒙教练——徐敏,是温岭市新河中学排球教练,也是台州排球队主教练,在基层排球队教学已经20余年。
9年前的春天,徐敏连夜飞往沈阳,接回了他一眼看中的孩子——张冠华。过了一年,张景胤也从江苏跟着他来到温岭。
在基层担任体育教练,“选材和育苗”是最重要的任务。驻扎在学校里观察、飞往全国各地挑选苗子是徐敏的日常,独具一双识人慧眼也是他们必备的技能。
徐敏说,第一眼看到张冠华,觉得“就是他了”。这个看起来腼腆内向的孩子在身高、比例和线条上都有惊人的天赋。
第二年,当徐敏见到张景胤时,短暂的相处过程中,他就感觉到这个孩子身上有股一点就透的“灵气”和非凡的“球商”。
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又一个教练的接力过程。在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里,启蒙,都是极为关键的时期。
作为他们职业生涯里的第一位教练,徐敏很清楚,把他们从天南海北带回温岭的时候,都是好苗子,但也是两张“白纸”,他要在白纸上慎重落笔。
从基本功教起!徐敏观察他们每一次的训练和比赛情况,给他们排定队内角色,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来量身定制打法。徐敏一直觉得,教练是一个塑造者,好的教练教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品格。
“两个孩子刚来的时候年龄都小,也可能出现心性不稳的情况,再加上他们不是本地人,我也更注重他们训练之外的教育和关怀。”徐敏回忆,每当逢年过节,学校里的几个教练都会带上这两个孩子出去吃点好的。
这位基层资深排球教练的经验直觉和努力没有被辜负。年的天津全运会上,两位队员的表现惊艳全场。之后,他们一路飞速成长,从省队到国家队。这次通过杭州亚运会的赛场,徐敏再见到他们,往日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摇篮,这样炼成
许多人好奇,温岭市新河中学,为什么能被外界称为“孕育排球人才的摇篮”。
在新河中学的校史馆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早在年,温岭新河中学就组建了第一支排球队。“那个年代条件艰苦,没有运动场地,拉张网就练。去外面打比赛,同学们没有统一的着装和鞋子,穿什么的都有。就是一支‘草台班子’。”副校长梁凌志说,但热爱可抵万难,排球特色能够发展起势,关键还是在人,“我们有好的排球老师。”
徐敏说,排球队有多位教练,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教练团队的搭配也有门道。历年来,新河中学排球队除了进入省队、国家队,单招单考升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大学、井冈山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占80%以上。
在温岭市新河中学校门口,能看到一行醒目大字:“因你,我走向远方”。
这些从温岭走出去的学子心系母校,一代接一代延续着排球队教练师徒接棒的传统。第七代教练徐敏说:“单是我的学生,就有30多人在温岭各所学校担任基层体育老师。”
排球选修课程、排球社团活动、创编排球体操、组织排球赛事……这里,处处能感受到排球运动的浓厚氛围。
温岭新河中学排球队队员张书博在球队中担任副攻,去年这支队伍在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男子排球项目上夺冠,“学校的排球队里培养出了国家队队员,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也期待自己能通过努力,走上更大的赛场。”
从“草台班子”到全国青少年排球特色学校、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温岭新河中学经历了很长的积蓄期。如今,学校的排球队代表台州市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各大赛事,为省队、省体校输送了近50名优秀人才。
路径,体教融合
随着中国男排一路披荆斩棘冲进亚运会决赛,温岭新河中学、萧山区少体校也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全省各地,上百所基层体校正在崛起,他们正源源不断挖掘、输送好苗子。
“一路走来其实并不容易。”赛后,李咏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小学开始,自己就对排球有浓厚的兴趣,尽管如此,在面临极大竞争压力的时候,也曾犹豫过前进还是放弃。
如何实现基层体校可持续发展,让好苗子坚持走下去?在萧山区少体校校长高玲看来,体教融合,是一条路径,也是他们最大的特色。
“我们不仅重视训练和比赛,也重视日常学科教学。上午校车会送学生们去学校上课,下午再接回来集训。晚上的时间也会留给孩子们晚自习,尽可能保证学习时间。”高玲表示。去年,萧山区少体校体育和教学取得双丰收,输送运动员到国家队1人、省队10人、市队53人。此外,输送的16名运动员,也被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15所高等学府录取。
在此前的采访中,前中国女排主教练俞觉敏曾表示,回到绍兴任教后,他逐步探索组建“专业的教练+学校体育老师助理教练”的复合型训练团队,以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为“市队校办”训练基地,利用每天放学以后、节假日等时间科学训练,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体育绝不仅是体格的训练,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全面的价值。“我们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高玲说。
主题新闻发布会揭秘“绿色亚运”
游泳馆为啥能一年不换水
浙江日报杭州9月26日讯(记者 朱承 张梦月) 建设场馆产生的土石方用于当地海域防洪堤建设;垃圾回收的废旧牛奶盒做成了亚运折扇纪念品;场馆改造时老管道没有一拆了之……“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26日,在“绿色亚运”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很多绿色亚运背后的秘密。
丝绸之路的“光”,点亮杭州亚运的“灯”
此前,杭州亚组委提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对亚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来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不容易,杭州是怎么做的?
杭州亚运会实现的两个首创值得关注: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电供应,亚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历史上首次使用甲醇燃料。
“绿电,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为零或趋于零的绿色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所发的电,我们通过绿电交易把新疆、青海的光伏电和内蒙古的风电,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到浙江,供应给场馆,同时浙江省内分布式光伏电和海上风电也参与了绿电交易,绿电总成交量6.21亿千瓦时,可以保证全部场馆使用绿色电力,减少碳排放。”杭州亚组委环境保障部副部长孟祥胜介绍。
甲醇,是全球公认的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孟祥胜表示,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使用的甲醇,利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绿色理念还进一步延伸到绿色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大量运动员、工作人员等居住在亚运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被资源化利用。比如,亚运村在赛时产生大量的餐盒和牛奶盒,就被回收再利用,其中一部分制成折扇纪念品,“村民”可凭借日常绿色行为的低碳积分进行兑换。
亚运场馆优先使用绿色建材
绿色理念贯穿了亚运场馆建设全过程。
据悉,在杭州亚运会的场馆中,新建的只有12个,其余均为改建或临建,做到了极致重复利用,并且不少新技术和新材料被运用到场馆设计过程中。
杭州亚组委场馆建设部部长邱佩璜给大家透露了一个秘密——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能做到“常年不换水”,即循环使用,不用新水。
“去年杭州亚运延期,在这一年的运行中,到现在为止游泳馆还没有新的自来水进入。”邱佩璜说,这得益于馆内采用的世界一流水处理技术,一滴水要经过7道关,水质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
建设运营中的一些经验逐渐形成了杭州亚运会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导则,杭州亚组委从节能、节水、节电等方面出发,对场地、建筑、结构、材料等作出规定。“特别是我们首创的国内大型赛事场馆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的导则,为大型赛事场馆环境治理建设提供了经验。”邱佩璜说。
在施工方面,亚运场馆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对建筑废料进行绿色循环处理。宁波亚帆中心爆破产生的近76万立方米的土方石子,都用于当地的海域防洪堤建设;在黄龙体育中心改造时,老化渗漏的管道没有一拆了之,而是采用了管道内壁修复技术,在原有内壁上形成一道保护膜,让这些老管道获得新生,此外还采用“移动反击式破碎站”技术,将建筑垃圾破碎并自动分类,以作为建筑原料循环利用。
最后一次亚运会,最后一个亚运冠军,这一夜的主角是他——
为什么我们都爱马龙
丁珊 孙一鹏
9月26日晚,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全场目光聚焦赛场中央。3∶0击败韩国队,随着国乒男团的顺利夺金,马龙的杭州亚运会之行也就此收官,“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亚运会了。”马龙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人们无疑是爱马龙的。9月25日,乒乓球男团半决赛时,马龙等中国队员的出场背景音乐,就是《对你爱不完》。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有个声波明信片打印机,观众可以在这里打印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声波明信片。在此处引导的志愿者杨奕说,每天喊得最多的就是,“谁(打印)的马龙?”再看看此刻,从左右两边观众席涌来的一阵阵如潮水般、一声声喊到破音的“马龙加油”。
人们为什么这么爱马龙?
对马龙的喜爱,源自他无可匹敌的战绩。杭州亚运会官网曾发布过马龙的简历,其简历之长足以让鼠标滚轮翻滚许久。
从多哈、广州、仁川,直至杭州,马龙的亚运经历足够精彩,而他还书写了乒乓球史上的传奇:他是男子乒乓球历史上首位完成奥运会、世界杯和世乒赛“双圈大满贯”的球员。人们不吝用夸张到奇崛的词语来形容他,“六边形战士”“行走的传奇”,抽剥掉外在的修饰,留下的是一致的认可:他真的很强。
对马龙的喜爱,更是源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比天赋更让人钦佩的,是马龙刻入基因的自律。马龙的教练刘国梁曾回忆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在一个普通的国乒休息日,马龙伤愈复出不久,就在训练馆和队友加练接发球。在这样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中,他不断精进打法、与时俱进,战胜国际乒联规则不断改变的环境变化,练就全面的技术,从而拉高乒乓球这座山峰。
马龙的暖,则为他的性格特质涂抹上丰富的一层。
9月25日是国际教练员日,在当天的媒体混采中,他特意祝福所有教练员节日快乐,“每个运动员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练员的辛苦陪伴和帮助。”镜头中的他,嘴角上扬,是暖暖的笑意。
他还是伙伴们离不开的“龙队”,仔细翻看过采访视频的人会发现,多次面对媒体采访,马龙总是那个“兜底”的人。26日晚赛后采访环节,他说:“这次帮助团队拿到冠军,算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亚运期间还会继续帮助训练备战。”他不仅要全力拼下每一场胜利,还要指导后辈们如何去更好地赢。
比赛结束,马龙准备步出场外,观众席上有人大喊,“马龙,巴黎见!”马龙微笑示意,但如同往常,没有正面回答。当晚他更新了自己的微博,“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谢谢大家为我留下了最美好的亚运记忆。”
惆怅、不舍,人们对马龙抱有复杂的感情,既想目睹马龙继续奋战赛场,又害怕其竞技状态下滑而经历煎熬。但无论马龙如何选择,“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的名言,以及他的身体力行,如同汩汩涓流滋养着你我的心田,激励我们成就各自最好的人生。
马术比赛昨日开始
第一次参加亚运的她说自己是“半个杭州人”
钱江晚报记者 杨云寒 商泽阳 施雄风
昨天,杭州亚运会马术比赛项目在桐庐马术中心拉开帷幕。上午8时,马术盛装舞步团体赛、个人资格赛正式打响。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5名骑手依次骑马进入赛场,完成了亚运会上的“首秀”。他们身着燕尾服、脚蹬高筒靴,伴随悠扬旋律,驾驭马匹完成快步、慢步、横步等一系列规定动作。
在首日比赛中,由黄焯钦、兰超、饶嘉怡组成的中国队,以204.882的总分摘得了马术盛装舞步团体赛的银牌。印度队以209.205的总分摘得金牌,中国香港队收获铜牌。
两位中国选手
都与杭州颇为有缘
饶嘉怡出生于年,今年是她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也是中国马术队参加盛装舞步项目最年轻的选手。她虽然不是杭州人,但与杭州颇为有缘。
“我出生在辽宁,但我父母常年生活在杭州。”在混采区接受采访时,饶嘉怡说自己是“半个杭州人”,此次在家门口代表中国队参赛,并拿到奖牌,她感到很自豪,“这也是对我的家人最大的回报。”
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饶嘉怡的队友兰超,也用“非常优秀”来评价这位姑娘。
他说,饶嘉怡虽然很年轻,但这几年一直在欧洲接受训练,经验非常丰富。
有意思的是,与饶嘉怡一样,出生于年的兰超与杭州的渊源也颇深。在他眼中,杭州也是他的第二故乡。
“我小时候跟随父母在杭州富阳生活了5年,对这座城市的感情非常深。”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桐庐,但他有一种回家比赛的感觉。
“能在家门口获得银牌,对我们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鞭策。”兰超也希望杭州成为他们重新出发的新起点,继续在下一届亚运会、甚至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留下中国马术的声音。
马术爱好者:
希望看到更多中国面孔
陈女士是一位资深的马术爱好者。从年开始,就一直与马匹打交道,每周都会骑马4-5次。
“马术是一种能让人着迷的项目。”陈女士说,“马其实很温顺,也非常聪明。”陈女士也希望,今后能在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中国面孔。
邱先生是宁波镇海人。他女儿13岁,一年前开始在宁波一家马术俱乐部学习。昨天,他带着女儿专程来到桐庐观看马术比赛。
邱先生说,这几年宁波很多马术俱乐部都专门开设了马术课程,有专业的马术教练在教学。一节课大概600-800元,报名的人很多,大多数都是跟她女儿年纪相仿的孩子。
“一开始让孩子学马术是想陶冶一下情操,后来发现这项运动挺辛苦的,也很磨练意志力。”邱先生说,能在杭州观赛,机会真的非常难得,“希望女儿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普通观众:
看不懂但很享受氛围
记者采访中发现,现场多数观众也是头一次接触马术项目。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观众王大伯朝记者摆了摆手,虽然这比赛看得一头雾水,但并不影响他的兴致。
“能在家门口看亚运会,就已经感觉很爽了。”王大伯住在杭州市西湖区,这几天正好在桐庐探亲,他有很多朋友都住在桐庐马术中心附近,“之前马术中心还在建的时候,我就来过好几次,当时就想来现场看一看,今天如愿能来看比赛,已经很满足了。”
“我就是看个热闹!”来自嘉兴的耿女士告诉钱报记者,前一天她刚看完七人制橄榄球和体操比赛,便连夜从杭州城区赶到桐庐。“最期待的就是这个项目,一直觉得马术这个项目很新鲜很高端,可以近距离观看比赛,感觉挺好的。虽然里面的道道不清楚,但在现场感受到观赛氛围,觉得这一趟来得挺值的。”
当得知还有浙江嘉兴籍的运动员张兴嘉参赛,耿女士非常期待,“如果能买到票,就一定来给这位小老乡助威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