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亡于万历!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万历三大征吗?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前言
“明亡于万历”的说法,来自于《明史》,如今这一结论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也被大多数史学家所认可。《明史》指出:“江陵(指张居正)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意思是说,张居正掌权的时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国家将要达到强盛的地步。但是张居正去世之后,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却二十多年不上朝,导致了一系列的危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明朝快速地灭亡。所以《明史》提道:“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说明朝的灭亡实际上亡于神宗。万历年间还发生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播州之役、平定宁夏哱拜之乱),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我认为还有其他深层原因,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努尔哈赤的崛起
明朝万历年间,也是清朝的建立者建州女真崛起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明王朝杀掉了觉昌安和塔克世等人,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明王朝的这一举动刺激了努尔哈赤幼小的心灵,努尔哈赤走上了复仇的道路,这位女真英雄的复仇计划,是明朝灭亡的外部原因。他领导自己的军队和明朝于1619年展开了著民的“萨尔浒大战”。这一战的结束,使明朝在对抗女真的战役中处于了被动的位置,逐渐地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皇帝
另外,万历皇帝远远不如明朝初期的帝王。朱元璋和朱棣是明代最有作为的两位皇帝,这是无可争议的,对于朱元璋,史料中记载道:
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意思是说朱元璋崛起于布衣,平定了中国,这是自汉高祖刘邦以后所没有的事;
武功平定了各种动乱,文治让天下得以平定,太祖是文治武功的典范。
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统治,史书中更有“远迈汉唐”的评价,说明了这两位政治家的伟大之处,但万历皇帝不是这样的政治人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九边”统治的松动
最后,在万历时期,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其中对“九边”统治的动摇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学者则概括为“得九边者天下”。“九边”指的是明朝统一全国后在北部边疆设立的九个军镇,它们保卫着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全,分别为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陕西镇和山西镇。在万历年间,明帝国对“九边”的控制已经远远不如初期那样强有力,帝国北部的屏障的松动,进一步导致了灭亡的来临,这也是一个深层原因。
最后,关于“明实亡于万历”的深层原因还有其他,比如万历年间出现的巨大财政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本文限于篇幅,不加详细讨论。
结语
“万历三大征”可以作为“明亡于万历”的深层原因,毕竟它们耗费了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阻碍了国家的向前发展。但是我认为还有其他的深层原因,努尔哈赤后金势力在这一时期的崛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双方发生了多次血腥的战役,明朝几乎都没有占到便宜。另外,万历皇帝自身有着很大的缺点,二十多年的怠政,是国家机器处于瘫痪的境地。同时,万历年间对北部边防重镇“九边”的控制处于松动的状态,尤其是辽东镇,为后金的崛起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当然“明亡于万历”的深层次原因还与当时的财政危机有着重要的关系。
说亡于万历应该算是正确的,首先先解读下三大征,是哪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是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社会,是经不起连连大战争的,国家财政收入不敷出,一个政权说白了,不给军队公务员发工资!这些人比平民老百姓更容易推翻你!
wang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原因就是源于万历皇帝在任期间的所作所为,如果当时万历皇帝有开国皇帝的作为,大明将继续昌盛。所以不少人流传出这样一句话,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皇帝年轻的时候非常的勤政对于国家各方面发展来说都是向着优秀的方向前进的,甚至都出现了中兴的情况。可是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万历皇帝就堕落了,源于自己老师张居正。并从万历14年一直开始沉迷酒色,对奏折不批、不见、不闻,导致后期六部官员缺额达2/3之多,甚至国家政府瘫痪。
明朝的万历三大征是否毁于了明朝?
万历皇帝虽然对正是不放心但是对军事方面还是有着很高的造诣,历史上的万历三大征全部以胜利告终,但是对明朝的经济更是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明朝的三次远征是他的帝师张居正所留下来的积累,此时的明朝国库空虚,没有正确的正式引导,导致国家发展陷入死循环,为了维持国家的发展平衡,不得已向百姓收取重税,为明朝以后的灭亡陷入隐患。而且东北方面女真的迅速崛起,是明朝主要压力,后期的明朝灭亡的确和万历皇帝有很大的关系。
我是@大人吃饭了 如果喜欢我的话,请大家给我点个小关注吧,我是历史爱好者,大家可以私信或者评论区里发言,喜欢我的话,就给我点上一个关注吧!
慈禧如何对付“大老虎”肃顺?
严格说来,历史上的肃顺功大于过。汉族官员,正是在他的提拔下,才有日后的辉煌,著名的如:王闿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肃顺管的户部,对本部贪污腐败问题,一律采取“零忍受”,打死的“大老虎”有柏葰、耆英等人。但凡发现贪污舞弊行为,他“奏请究治,得朦混状”。
由于肃顺曾掌管都察院和理藩院,上折子,建议减八旗的俸禄,于是无论是上层官僚还是底层旗民都被他得罪了。
肃顺作为一名称职的“好官”,最大的问题,麻痹大意,在这场与慈禧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成为人们所唾骂的“肃党”。
慈禧对付的肃党的法宝,有三件:第一件便是东宫慈安和儿子“幼帝”载淳;第二件则是成功拉拢到恭亲王奕忻,恭王在北京,掌管总理衙门及各国务衙门,可以调动文武大臣;
第三件胜保,任何政变,没有武装力量作保障,大都难以成功。胜保一直以来都是“胜少败多”,奇怪的是咸丰对其褒奖有加,尤其在1860年,胜保带兵回京“勤王”,在八里桥大败,胜保带伤力战,事后还裹创面圣,咸丰一时激动,提笔为他书写“忠勇性成,赤心报国”八字。
慈禧得以认识胜保,是因为他姐的缘故。慈禧入宫前,曾跟文殊保学书法,因为这层关系,不难推测他俩早在政变前已认识。野史更是利用这层关系,捕风捉影说胜保是慈禧的情人。时胜保掌管的勤王部队有万余人,加上他又兼管圆明园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改练“京兵”,实际已成为“卫戍司令”,相当于原来的“九门提督”的职权。
对比看下“肃党”,只有载垣、端华、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等八人,所谓的“遗诰”仅是口诰,不是朱谕。再加上,他们八人身处热河,没法在舆论上发挥优势。
综合而论,麻痹大意、没有用武装力量作保障,在人事方面纷纷落后“后党”,从而导致这八人身败名裂。
肃顺可不是大老虎。
肃顺这个人真的很神奇,从开始当官,一路升迁,从无降革。而且在满汉分明的清代官场,作为一个满族人,重用汉臣,对大多数满人却嗤之以鼻。直到最后死于辛酉政变,这一生是真的精彩。
肃顺,爱新觉罗姓,是努尔哈赤的兄弟的直系子孙。因为有这份血统,所以很理所应当的进入了官场。
一开始只是做个不起眼的侍卫,这也是许多皇族血统子弟的归宿;到了道光晚年,“授奉衰苑卿,管理各园庭,正三品”,虽然挂着三品衔,但实际上只是个闲散人员;不过在咸丰年间,不起眼的肃顺却成为了摇摇欲坠的大清国的顶梁柱。
1850年咸丰帝登基,面对的是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内忧未平,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患又起,八旗绿营兵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均一败涂地,加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令咸丰帝头痛不已,苦觅良策。
这时候,肃顺向咸丰帝建议:“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深得赞同,于是在咸丰皇帝的支持下,肃顺开始对朝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肃顺发现,被严重打压的汉族官员中有很多可塑之才,而高高在上的满族官员却多自以为是者,于是重用汉臣。当时出现了一个被人议论的现象:
在清朝满族人平时称汉族人是先生,这并不一定是尊重,而是处处透露着生份;而满族人称比他地位低的满族人为奴才,这并不是歧视,而是显示是自己人。
但是到了肃顺这儿就不一样了,他称呼汉族人先生那是真的尊敬;斥责满族人是奴才的时候那是真的不开心,有时甚至因为笨手笨脚的满族下人大打出手。当然肃顺对自己不满意的汉人官员也是直接呵斥。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后来青史留名的诸多汉族官员都是在肃顺的推举下才得以进入满清政局高层。
咸丰帝病重时,将肃顺等八人招来,封其为“赞襄”,也就是常说的“顾命八大臣”。
咸丰帝去世后,叶赫那拉氏联合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夺下八大臣手中的大权,肃顺被捕,不久后在菜市口被斩首。
在肃顺被杀后,曾国藩凄然地感叹道:“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肃顺的死,一方面死于争权夺利,另一方面死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太过刚直,不懂委婉,尤其是在咸丰帝在位大刀阔斧政治改革整治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
关于肃顺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慈禧怀恨在心,终于报仇:
话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咸丰皇帝匆匆忙忙带着后宫宗室往热河逃,结果逃的匆忙,只有皇帝能坐上比较好的车子,而后宫“佳丽”们运气就不这么好了,只有从老百姓家征集的破车子可坐。
“佳丽”们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加上道路颠簸,破车哐啷哐啷,导致“北狩”队伍中有不少人对负责这次北上活动的肃顺心怀不满,这里边就有懿贵妃(后来的慈禧)。
由于逃得匆忙,储备粮食带的也不太够,一路上除了皇帝能吃点好的,其他人一天两顿可能都保证不了,这时候碎嘴的”佳丽“们中间又流传肃顺把好吃的全留下了,除了皇帝吃得好就是他了,这下饿的两眼发昏的懿贵妃更加不满意了。
所以后来就有人感叹“灭门之祸,起于饮食之微,可为唉息”。
当慈禧在角逐后宫中取胜、巩固了地位之后,她又把手伸向了前殿,力图通过左右咸丰皇帝而参与朝廷军国大政。但是,当她庆幸自己参政手段高明并为已取得朱批权力而高兴时,却遇到了一股强大势力的阻挠,这就迫使她使出浑身解数去搏斗、去奋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当最高统治者不理朝政之时,必然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或后妃、外戚、宦官干政,或权臣擅政。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局面,是因为在封建的君主专治政体下,皇帝是权力的掌握者。生杀予夺、处理国政是行使权力的具体形式,旦皇帝不理朝政,就必然会出现权力下移的情况。如果皇帝宠幸后妃,而受宠的后妃又有理政能力,就会出现后妃干政的局面;如果所宠幸的后妃无力或不愿过问政治,并极力通过宠幸邀其父兄入朝主政,入朝的外戚们又有理政能力的话,就会出现外戚干政局面;宦官是皇帝或后妃身边的仆人,由于他们接近帝后,很容易代帝后向大臣传口谕下命令,成为:“口含天宪”的人物,旦左右皇帝,就会成为权宦,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较之于后妃、外戚、宦官专权而言,权臣擅权的情况就少得可怜了,屈指数来,也不过西周周公,东汉曹操、诸葛亮,明代张居正,清代多尔衮、鳖拜、肃顺等数人而已。不过,如果大臣中确有既能了解皇帝心事,又有驾取百官能力,有办法对付后妃、宦官着,其取代皇帝而擅政是可能的。不管后妃、外戚,还是宦官、权臣,其专权之后所行使的权力,都不过是皇权变换的另一种形式。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年羹尧的失宠是历史的必然!说心里话:年羹尧之死令人同情!俺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悲剧。但年羹尧之死又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
(年大将军画像)
年羹尧是典型的“官二代”,父年遐龄,历任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官至湖广巡抚。可年羹尧“青出于蓝胜于蓝”,年羹尧还不到三十岁就已升任四川巡抚(相当于正部级),成为封疆大吏。
年羹尧的升迁虽然和父亲有一点关系,毕竟是“根正苗红”。但主要是年羹尧的奋斗结果: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曾多次担任四川、广东乡试考官,累迁内阁学士。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感觉没有胤禛的极力提携和照顾,就没有年羹尧的步步高升。其实,真正的历史真相是:年羹尧是康熙皇帝一手提拔和培养的亲信。胤禛只不过是间接出了一点力罢了,看到年羹尧的“前途无量”,暗中“示好”结交而已。年羹尧文武双全,的确出类拔萃。青年时期的小年,成为封疆大吏后,志向高远,励精图治,关注民生,兴利除弊,政绩斐然。在个人操守方面,尽职尽责,时刻不忘修身养性,经常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皇帝驾崩的前一年,年羹尧已升任川陕总督(相当于大军区司令)。雍正皇帝继位后,年羹尧备受恩宠,极受重用,出任了位高权重的抚远大将军。
(年羹尧剧照)
说实话:年羹尧在康熙帝时,就已经战功显赫,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雍正帝时,其运筹帷幄,亲率大军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青海平定后,雍正帝极为兴奋,将年羹尧视为自己的“恩人”。竟“惊世骇俗”地说:“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此后,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宠信无与伦比,二人的“君臣”关系,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佳记录,进入了“蜜月期”。可惜,“昙花一现”,第二年,雍正就“自食其言”,将年羹尧“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年羹尧剧照)
造成年羹尧的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居功自傲,此一:
不可否认,年羹尧战功显赫,居功至伟。特别是雍正帝刚继位不久,面对外忧内患、“闲言碎语”,年羹尧的青海大捷,无疑巩固了雍正帝的皇位。对雍正帝来说,简直就是“久违的甘霖”“天大的喜讯”。面对雍正帝的无限宠爱,年羹尧彻底是“昏”了头,一时“老子天下第二”的思想占了上风,“作死”的举动接二连三,回京陛见的路上,连巡抚、总督都得跪道相迎,王公大臣都不正眼“瞧”一下,只是骑在马上点点头,算是回礼,得罪了一批显贵。更有甚者,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这点,他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都比他清楚,劝了多次,年羹尧带招不理。
团团伙伙,此二:
任何时代,对“团团伙伙”都是深恶痛绝和“防之又防”的重点。“团团伙伙”的危害性及其严重,历来被统治者忌讳,大者“谋权篡位”,如曹操、司马懿、柴荣、赵匡胤之流,小者“危害社稷”,如赵高、太平公主、刘瑾、魏忠贤之流。团团伙伙最为流行的就是大明王朝,什么同年、同庚、同门、同乡、同谊,什么裙带关系,什么师生关系,什么“狐朋狗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严重危害政治生态。年羹尧就是”私欲膨胀”,弄什么“年选”?“傻了吧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自古以来,人事权是最主要的权力之一,作为雍正皇帝,他能心里舒服吗?可惜的是,年羹尧把雍正帝的极大宠信当了真,随意干涉人事安排,还乐此不彼,简直是“天真”的“可爱”!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贪赃枉法,此三:
年羹尧的蜕变,一方面是雍正帝的“惯”。可以说,雍正帝如果时时敲打一下年羹尧,年羹尧肯定有所收敛。可悲的是,年羹尧的极度膨胀,无法无天,给自己留下了祸根。要知道,作为一个从政的人,如果您万一贪赃枉法,政敌收拾您的话,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而且让您永不翻身。作为一个“贪官”,你已经失去了支持的基础,已经身败名裂,哪怕你真心实意做了点实事。可惜的是,今天的一些“落马官员”都为什么不懂这个理?写到这,我敢肯定,100%的“落马官员”,绝对历史不及格。其实,怨不得别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早有领袖提醒过,可您就是不听。
年羹尧的最大悲剧,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过分地高估了自己,过分地相信了雍正皇帝。千万别把自己的领导当“兄弟”!“朋友”都不行!当您触犯了“领导”的利益,动了领导的“奶酪”,你怎么死的您都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真实的,事实是年羹尧的悲剧是真实的发生了。
老吴温馨提醒还在从政的朋友:学史、读史,不是看个热闹!或赶个时髦,或弄个“学识渊博”,或“博古通今”?“学以致用”,以史鉴今,汲取营养,吸取教训,方是目的!可悲的是,前车之鉴,年羹尧无动于衷。韩信的教训,年羹尧熟视无睹。张良、李泌、郭子仪的急流勇退,年羹尧还马耳东风。悲哉!哀哉!
年羹尧为什么失宠,原因很简单,雍正要集中皇权,恰巧年羹尧、隆科多这对重要左膀右臂却挡了雍正的路,所以雍正一定要除掉他们,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还是来聊一下年羹尧是怎样失宠的吧?
以及雍正是如何对年氏一门下的黑手?
以及年羹尧自己作的多么愚蠢?毕竟功高震主又能全身而退的人还是很多的!
年羹尧是如何失宠的?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来改隶汉镶黄旗。他出身官宦之家,父兄都做官的。年羹尧也是进士出身,受康熙欣赏破格提拔,先任内阁学士又任四川巡抚,不到30岁就成为封疆大吏。到了康熙57年,又任四川总督兼巡抚,又康熙60年又升为川陕总督。
年羹尧的妻子宗室辅国公苏燕的女儿,也算宗亲。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亲王时)的侧福晋,后封为贵妃,这样年羹尧成了正宗的皇亲。
上头有人,手里有权,有疆有兵,年羹尧就不谨慎了,新疆判乱中,年羹尧不负雍正所托,仅半个月就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平定。
其实年羹尧是个老实人,他从没有犯上作乱之心,他满足于自己实权在握的地位。如果他有异心,根本不需要这么快的平定叛乱,而完全可以在边关慢慢做大。既然他无意造反,雍正为何依然要除掉他呢?
就是因为他追求的“实权在握”害了他,那个实权雍正给谁也不放心,总是要收回到自己手里才罢休。年羹尧自己不舍权,就只能被除掉。
平叛之后,雍正升年羹尧为一等公,3年后,年羹尧被解除大将军职,受参劾,被处以死刑。
年氏一族的命运
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死后不久,雍正就对年羹尧下手了。雍正让年羹尧自杀,把年羹尧的儿子年寅砍了头,年家15以上的男子全部发配到苦恶之地充军。年羹尧不满15岁的儿孙等长到15岁时也要陆军充军,这些充军的年家子弟永远不许赦免回来,如果有人胆敢偷偷收养隐藏年羹尧的子孙者,一律以谋逆同党治罪。
年羹尧的妻子原是宗室,叫她回娘家生活。
年羹尧的哥哥,工部侍朗年希尧被撤职。
雍正要杀年羹尧的老父,太傳一等公遐龄,老头子80多岁了,有大臣朱轼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儿子有罪杀老子,不合法呀。这才保了老头子一条命。
所有与年羹尧同族的文官武将,一律撤职。
其它与年羹尧有瓜葛的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比方一个叫钱世名的被雍正挂匾“皇骂”,也是绝了,只是因为这位钱兄给年羹尧拍过马屁。
年羹尧自己有多愚蠢
雍正登基大宝前后,隆科多与年羹尧一内一外尽忠职守,是出过大力,立过大功之臣,是雍正绝对的左膀右臂。雍正将皇家大权,甚至身家性命都付诸二人保全。
雍正也好,哪个皇帝也罢,这种军政大权怎么也不敢长久的托付给他人,况且年羹尧是汉人,而反清复明的思潮未绝。所以收回权力只是时间问题,但雍正也需要时间,恰巧不巧,他的政权还不稳固,新疆叛乱就发生了,这时候他对于拥兵平叛的年羹尧是又倚重又害怕。
倚重是因为他有年羹尧可用,害怕是因为年羹尧可以和任意一股政治势力里应外合,将雍正掀下宝座,扶助其他亲王重登大宝,或者年氏直接“反清复明”都有可能。
所以在年羹尧平判期间,雍正频繁下旨赏赐御用之物,还低声下气的反复表示:有你年羹尧才有我雍正,有我雍正必不忘你年羹尧等等。
这是皇帝跟臣下能说的话吗?这是信任年羹尧的话吗?这是君臣亲厚的话吗?
当然不是,这是雍正在敲打年羹尧。如果年羹尧懂得雍正的心意,就应该在得胜之后,只身回朝请罪,然后把兵权一交,得保个终身富贵的一等公就完了。
年羹尧没有,他且蠢且贪呢。他心安理得的受用了雍正给他的全部好处,基至做起了春秋大梦:朝廷是皇上的,西北是我年羹尧的。
他平时起居行动竟开始仿效皇帝:出门时要黄土垫道、官员净街、街巷铺面关闭;建行辕,里面彩画4爪金龙、鼓乐手都穿缎蟒袍。更过份的是,蒙古各部王公跟他会面要下跪行礼,这些都算务虚雍正还可以忍耐。
有一个事,雍正绝对不能忍!
年羹尧不断向朝廷要军需,年羹尧还强横地控制西北各地方的经济。这还了得,打仗不就是打钱粮吗?年羹尧不断增强军、政、财力,这对雍正来说是非常大的威胁,是不能忍的痛点!
年羹尧势力日渐炽盛,朝中官员依附者非常多,年羹尧回京觐见雍正,王公大臣们竟然出城去远迎。
年羹尧更蠢的是他给雍正祝贺的折子里竟然被雍正发现了错别字。把“朝乾夕惕”误写成“夕惕朝乾”。前者的意思是赞美皇帝治国理政勤勉不怠,后者的意思是“装样子勤勉”。这下雍正抓到年羹尧的实把柄了,说他对皇帝不敬。
我觉得这个就是雍正在除掉年羹尧的时机成熟时,他自己出的一个阴招。年羹尧叫人代写折子,不重要的折子他是看也不看,这些情况雍正早就掌握了,所以让年羹尧身边的“卧底”故意写了有笔误的折子递上来,以便治年羹尧的罪。
年羹尧到这时还没弄懂他的主子雍正呢,你瞧他的蠢吧:年羹尧一再进折请罪。他始终没意识到:自己活不成了。
其实作为一位皇帝,很多人都讲雍正暴戾绝情,其实不然,雍正下手后那确实是心硬手黑不留余情,但他下手之前还是充分的给予臣下机会的。
年羹尧本可以拥有另一种人生,另一种结局,但他自践死路,怨不得别人,可惜了年氏一门,跟着倒霉,年家一生功劳,半生富贵,到临了却异常悲惨,实在是可怜可悲可叹。
清朝末年也出了一位权倾朝野、手握清廷军政大权的边疆大吏曾国藩,人家就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活出了一份完美人生!
再回问题开始:年羹尧为什么失宠?
答:主要是自己“作”的,踫上哪个皇帝也容不下这号“作死”的人物,况且碰上的是雍正。
我是林灿,喜欢就点关注。
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位极人臣,因结党营私,贪欲财富,定了92条罪过,令自尽。
年羹尧(1679一1726)字亮工,安徽风阳怀远人,自幼多才识,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受到康熙皇帝破格赏识,不到三十岁就当上四川总督,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皇帝的贵妃,雍正皇帝和够坐稳皇帝,内靠隆克多(舅舅),外靠年羹尧(大舅子),二人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年羹尧是一员名将,受到雍正皇帝宠信,抚远大将军允题回京时,年羹尧尧管军务,云南总督都受他节制,俨然成了雍正皇帝在西部的代言人,位居抚远大将军和各位总督之上。
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抚远大将军威名震动朝野,雍正皇帝加封他为一等公,并视他为恩人,告诫孙孙记住年羹尧的功牢。
雍正皇帝比较器重年羹尧,政务上的事情常征求年羹尧的意见,然后再实行。然而,在雍正二年(1724年)以后,形势急转直下,主要是年羹尧目空一切,咎由自取。
这一年进京,年羹尧让蒙古额附阿宝行跪拜之礼,让直隶总督李信钧,陕西巡抚范时捷以下官员行跪拜之礼,年羹尧端坐马上,只是微微点头示意,引起群臣愤怒。
在一次朝会时,年羹尧竟然顶撞雍正皇帝,亳无人臣之礼。
雍正三年,雍正皇帝痛下决心,查办年羹尧罪过,朝中大臣给他订了九十二条大罪。主要有擅作威福,结党营私,贪欲财富等。
据说,从年羹尧府中搜出数百万两银子,雍正皇帝罪恨文武大西贪桩枉法,不守政治规矩,年羹尧正好撞在枪口上,于是,令其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