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县?
新县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鄂豫皖革命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新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在革命时期,新县南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926年10月,吴焕先等人在箭厂河乡创办三堂革命红学,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1927年5月,王树声等人在麻城的乘马区、顺河区(包括新县的男铺乡、泗店乡)组建农民自卫军,总部设在泗店计河东岳庙。这两支农民革命武装成为黄麻起义的主力。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由黄麻两县农民武装组成的攻城部队,其中有箭厂河农民自卫军、义勇队1000余人,攻城突击队员77人,其中33人是三堂革命红学的骨干。经过激战,起义军攻克黄安县城。接着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
有传言乾隆两次去湖南平江寻找生父,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承德避暑山庄中有一个如意湖,湖区的东面有一个金山寺,是仿镇江金山寺修建。据说是乾隆为纪念亲生父亲而建的。
相传,乾隆原本是一个汉族大臣的孩子,出生后娘娘要看看,结果被娘娘掉了包。大臣吃了亏却不敢声张。为避杀身之祸,就隐姓埋名在金山寺当了和尚。乾隆登基后,在奶妈那打听到自己的身世,便开始寻找生父。
第一次去金山寺,全体僧众都出来迎接,乾隆巡看了一遍,那个都不像。便问住持:"这寺里还有什么人没到场?"住持说:"还有一个烧火的和尚有些疯癫,不敢让他见朕皇上。"乾隆命他出来,真就出来一个衣冠不整,脏兮兮的,还倒趿拉着鞋的疯和尚。乾隆想:"这怎能是我父亲呢?"便无果而归。与奶娘细说经过,奶娘分析说:"他就是你生父。他倒趿拉着鞋,就暗示你,孩子到了的意思,因为南方人管鞋子都叫孩子。"乾隆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第二次下江南,在金山寺又见到那个疯和尚,问其姓名,那和尚答:"八x。"乾隆疑惑不解,又不敢相认。回去后又问奶娘。奶娘分析后说:"八x。组成的字是父,他就是你的父亲
当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寻父时,疯和尚已消声匿迹了,不知去向。为纪念生父,就把金山寺的原样搬到来了,建在金山岛上称帝王阁。关于乾隆身世,流传着很多说法。
官方文献记载,乾隆生母为满洲旗人钮祜禄氏,清末民初,坊间传言乾隆出自浙江海宁陈家,此外,还有避暑山庄丑女李氏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讲雍正当年在热河秋狝时,喝了一碗鹿血,然后兽性大发,跟一个丑女李氏发生了关系,这个妹子后来生下了乾隆。
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哪一种说法,乾隆的生父都是没有疑问的,即皆为雍正,争议大的地方在于,乾隆的生母是旗人还是汉人而已。
如果说乾隆两次去湖南平江寻找生父,难道是说雍正没死?然而雍正壮年暴毙却是无可争议的事情,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即便退一万步,真有这么一个生父,那么问题来了,乾隆有没有去过湖南?
乾隆第一次出巡,是在乾隆十年,上奉太后幸多伦诺尔,免经过州县额赋十分之四,后驻跸避暑山庄,赈安徽宿州等州县卫水灾。这一次,去的是蒙古。
此后,便是南巡江浙地区,一共六次,分别发生在乾隆十六年、二是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巡幸五台山也有六次,东巡山东六次,到盛京谒陵四次,西巡河南嵩洛有一次。
这便是官方记载的乾隆离开紫禁城出巡的记录,没有一次跑到湖南去的!
那么,乾隆有没有微服私访,偷偷跑到湖南去呢?
这种可能性很低。
很多年前有一部大热的清宫戏《康熙微服私访记》,讲康熙微服私访的那些事,一个皇帝整日不处理国事,全国各地到处微服私访,还收了很多妹子,这种情况想想也不太可能,比较在清代中前期,交通条件不发达,出访一次所耗费的时间是很久的,要想去的远一点,来回时间也在一年左右,这对于皇帝而言是绝对不可能的。
何况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1717年4月16日)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由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老爷子是反对微服私访的,而作为他的迷弟,孙子乾隆大概也不会这么做。有清一代的皇帝是没有“微服私访”习惯的。
且乾隆这个人,惯会享受,他六次南巡,都大张旗鼓,铺张浪费,沿途耗费之巨;为人又好大喜功,最好人歌功颂德。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微服私访”,这不太符合乾隆的性格。
乾隆公开巡幸没有湖南的记录,微服私访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所以笔者认为,乾隆一生之中,有极大的可能性从未踏足过湖南,既然没有去过湖南,这个湖南找生父的传言自然就不存在。相比之下,乾隆出生海宁陈家的传闻,算起来还有点依据,即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了海宁,并传闻亲笔题了两块堂匾,一块“爱日堂”,一块“春晖堂”。陈家确实有这两块匾,但却是康熙御书赏赐的。
当然,由于乾隆的生出地至今没有确定,因此关于他的生母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总而言之,乾隆的生父是雍正这是没问题的,如雍正这样精明的人,怎么可能抱养一个孩子当自己的儿子养,最后还让他做了皇帝,要知道乾隆排行老四,他可是还有三个哥哥的,难道,雍正的前三个儿子都不是亲生的么?
说起来乾隆皇帝,不少人会认为其或许就是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不然,乾隆皇帝不仅不是清朝最伟大的皇帝,更是一个非常虚伪的皇帝,虽说乾隆评价自己为十全老人,但实际上,乾隆皇帝一生是过大于公的。
乾隆皇帝一生留下过不少传说故事,其中,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便是乾隆皇帝的身世,乾隆皇帝不是雍正皇帝的儿子吗?身世哪里有什么特殊的?
关于乾隆的身世,流传最广的,便是金庸先生小说中的版本,在此版本中,乾隆皇帝其实是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的兄弟,换句话说,其实乾隆皇帝是一个汉人后裔,而这种说法,也并非是完全杜撰出来的,在当时金庸的家乡,正有着一个类似这样的传闻。
湖南平江县,板桥乡,有一座大山,名为青顶山,山中有一古庙,传闻名曰乾隆庵,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名字,不为其他,正是因为乾隆皇帝曾经两次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的生父,而在寺庙下面的古涧之中,更是有着一个古冢,相传,此冢的墓主竟然是乾隆的生父。
乾隆写的《御制诗集》中曾经有过不少次关于乾隆出生地的明里暗里的说法,这些说法都将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指向了雍和宫,但在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又明说了乾隆皇帝其实是出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的,乾隆到底出生在哪里?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民国时期的一种说法,说是满人曾经有一种习惯,那便是喝鹿血,鹿血有壮阳的功效,一日,雍正皇帝外出打猎,恰好就射中了一匹梅花鹿,喝下了新鲜的鹿血,随即便宠幸了身边的宫女李佳氏,第二年再次打猎的时候,听说这个宫女马上就要生产了,为了掩人耳目,雍正就安排李佳氏在避暑山庄生下了龙种,这个孩子后来在雍正皇帝的安排下,为扭轱渌氏收养,这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浙江海宁,还有一个海宁陈家,当时的陈家,据说出过一个陈阁老,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大名鼎鼎,由于是京官身份,于是乎,经常带着自家孩子进宫走动,康熙年间,陈家生下一个孩子,恰好此时雍亲王家也生下了一个孩子,为了祝寿,陈阁老抱着孩子就去陈亲王府送礼去了,回来却吓了一跳,没想到抱错孩子了。
后来陈阁老吓得不轻,便打算告老还乡了,告老还乡的地方恰好就是湖南平江县,后来乾隆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便跟着陈阁老跑到了平江,不过陈阁老已经做了和尚,乾隆就在寺庙不远处住下。
这件事被好事之人广为传播,后人也便将这座寺庙命名为乾隆庵。
但在笔者看来,乾隆或许的确去过湖南平江县,但若是说他是去找生父的,那就有些想多了,若是乾隆自己都知道自己不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雍正怎会不知道?这种传说也只能当故事看看。
蓝玉被凌迟灭族,常遇春后代怎样?
鄂国公常遇春死得较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就病逝了,朱元璋下诏“灵车之至,朕亲临奠”。
至于凌迟蓝玉的“蓝玉案”,则是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和常遇春去世隔了二十多年。
朱元璋大清洗功臣,常遇春后代也被牵连进去
早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出兵蒙古,并大获而胜。朱元璋看着这一几个儿子已经成长了起来,可以作为帝国的守护神了。也就是在这时候,朱元璋开始了大清洗计划。
首先开始的是“封绩事件”,封绩是元臣,被蓝玉在捕鱼儿海战役中俘获,在大明牢狱中,他告发了之前的丞相胡惟庸谋反事宜。朱元璋开始罗织大网,把十年前已死的胡惟庸,从“心怀不轨”的罪名升级为勾结蒙古、串通李善长等人谋反。
这场大案,被杀戮和死后追究的公侯达二十二个: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等。共牵连诛杀三万多人,还不包括那些被贬职、被驱逐,最后死于狱中、流放路途的。可惜的是,朱元璋虽然打一放一(杀了功臣,也放了不少功臣)。此举是为了给他长子朱标清路,可朱标却在此事两年后去世,大明帝国一场空前大屠杀即将来临。
朱元璋为朱标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朱标之死是除了马皇后去世之外,朱元璋一生最重大的打击。太子去世,朱元璋执意立他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那既然为了朱标尚且需要杀三万多人,那为了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朱元璋又得杀多少人呢?何况朱元璋现在已经六十五岁了,再一次清洗功臣是急不可待、势在必行的了。
这一场大案也就是“蓝玉案”了,据朱元璋后来公布的罪状来看:蓝玉被捕杀的理由还是谋反。这倒是一个不错的理由,时时刻刻都能拿来一用。关于“蓝玉案”的始末,暂不赘言,蓝玉最后是被剥皮实草。蓝玉皮一直存放在四川,后被张献忠入川所得。
牵扯到此案的官员,大多数都是被凌迟而死。整个蓝玉案大约杀了两万人,人数虽比不上“胡惟庸案”,但所杀老将及其子弟之多,基本把为朱标配置的朝廷班子全部清洗个干净。这也是后面靖难之时,朱允炆无力阻止朱棣南下的重要原因。
最后回到问题中的“常遇春后代”,常遇春虽然死得早,他的儿子却也被牵连进“蓝玉案”。
长子常茂早在洪武二十年,在军中获罪被流放龙州,四年后去世,有四子隐居乡下,不入官场。
次子常升则在“蓝玉案”中被杀,有子常继祖,“蓝玉案”时还小,永乐初年被安置在云南。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数一数二的大将,蓝玉是朱元璋后期倚重的名将。然而,蓝玉骄横,朱元璋敏感多疑,又要为朱允炆执政铺路,大杀功臣,于是蓝玉案爆发。蓝玉被剥皮实草,灭三族,涉案者达到一万五千多人,那么常遇春呢?“常十万”因为过早的去世(1369年),自然没有赶上朱元璋清理功臣的时代。而且,当时常遇春去世时,朱元璋心情十分悲痛,追封开平王,还以龙袍覆盖,以示恩宠。相关文章,大飞熊已经发过,这里不赘述。那么,恩宠无比的常遇春,他的后代际遇会如何?会和蓝玉一样吗?
根据《明史.常遇春传》记载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常茂,一个是常升。先说说常茂,此人大有来头,在单田芳先生评书《明英烈》里,可是第一猛将,人称“无敌大将雌雄眼”,使一把大禹王槊,打遍天下,难逢敌手。其实历史上的常茂是标准的“官二代”,继承了朱元璋郑国公的爵位,在岳父冯胜手下任职,应该有一定的能力。后来,因为常茂在处理北元降将上不当,和冯胜闹矛盾,被朱元璋贬去西南的龙州,四年后去世。
没想到去世的常茂还能惹得朱元璋大怒,原来常茂还娶个当地土司赵贴坚的女儿为“小老婆”。赵去世后,常茂的岳母,黄氏就利用去世的常茂为幌子,掌握龙州的大权,引起了赵贴坚侄子宗寿的不满,闹到了朱元璋那。结果,朱元璋以为常茂假死,气得不行,出兵征伐,后来得知真相才罢兵。所以,常茂去世时(1391年),和蓝玉案(1393)没有关系,属于是自己没有混好。
常茂去世后,没有儿子,由弟弟常升继嗣,转为开国公。常升的下落就比较扑朔迷离,因为《明实录》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有关常升的结局有两个说法,《明史》记载了下来。一个说法是,常升坐“蓝玉案”而死,另一个是常升死于后面的“靖难之役”。总之,这两个说法资料缺失而存疑,但是常升之子常继祖永乐年间迁云南的临安卫,是明载的。所以,常升一支看起来要凋零下去了,好在弘治年间,又把常继祖召回,授予世袭锦衣卫指挥使。
到了嘉靖时,又封常继祖之孙常玄振为怀远侯,常遇春的后代算是复振了。到了崇祯时,怀远侯传至常遇春十二世孙,常玄振的曾孙常延龄,此君是个忠义能干之士,当时勋贵多不法骄纵,只有常延龄能忠于职守。1643年,明朝灭亡前夕,楚地沦陷,常延龄自请统兵入九江协防,又打算练江都雄兵为亲兵为崇祯所用,可惜还没成功,明朝已经灭亡了。天下局势如此,已非一二人可以改变,常延龄干脆解甲归田,以布衣终老了。
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
“遇春二子,茂、升。”
常遇春有两个儿子,常茂、常升。在《明史 常遇春传》后详细记载了两人的结局。
常茂是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按理说常茂从此衣食无忧了。但是常茂此人性格奇差,嚣张不明事理。
常茂取了冯胜女儿为妻,洪武二十年常茂跟着老丈人冯胜征讨纳哈出,他的舅舅蓝玉也一道出征。
常茂不服军纪,对冯胜的管束态度傲慢,使得老丈人冯胜很不满。
后来纳哈出请降,双方在副将蓝玉的营中谈判,没有谈拢,常茂拔刀就砍向纳哈出,使得纳哈出部下四下溃散。
冯胜很生气,认为常茂坏了大事,把常茂押解入京,对常茂的最终不免添油加醋。
而常茂认为当时是纳哈出想跑,他的手下有精通蒙古语的听出了纳哈出说的蒙古语,此外也告发冯胜的种种不法之事。
老丈人和女婿相互告发,也是令人无语了。
最终朱元璋各打五十大板,收了冯胜的帅印,把常茂贬到广西龙州。
但是到了龙州的常茂还是不老实,他娶了龙州土官的女儿为小妾,在土官死了之后把持龙州大权,这引起了土官侄子赵宗寿的不满,因为土官无子,按理身为侄子的赵宗寿将袭位,但是因为常茂的缘故,赵宗寿敢怒不敢言。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死了,时年39岁。赵宗寿向婶子索要州印,两人相互争夺事情闹到了朝廷。
而此时有人告发常茂是诈死,朱元璋大怒命令赵宗寿交出常茂,还命人去龙州查验,最终证实常茂的确死了,朱元璋才作罢。
但是民间关于常茂诈死的说法很流行,广西地区还有常茂的后代站出来证明此事。《恭城县志》记常茂卒于永乐十八年(1421年)。
因为常茂死前一年,发生李善长案,被赐予免死金牌的李善长最终难逃一死,使得常茂不得不准备后路。
常茂时候,常升继承爵位,关于常升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受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牵连被诛,二是说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支持建文帝,死于永乐初年。
正史记载常遇春有两个儿子,但是根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所说:“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上所赐名。”
也就是说常遇春有三个儿子,除了常茂常升外,还有一个常森。至于常森结局如何,则没有资料记载了。
估计受蓝玉案牵连,想想蓝玉被剥皮的下场,他又好到哪里去的,毕竟是蓝玉的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