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区区一小国也能制霸海洋?西班牙帝国为何会输因缺乏此意识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赵恺,无授权禁转!
从一群离经叛道的“圣像破坏者”,到为各国王室、贵族趋之若鹜的金融巨头,从饱受非议的“海上乞丐”到几乎垄断欧洲航运的“大洋马车夫”。究竟是什么样力量,令仅由七个省份组成的共和国,一举掀翻了强大的宗主——西班牙帝国(第一日不落帝国)?而又是怎样的动力,令一代代荷兰男丁扬帆远航,在北美、南非和马六甲海峡建立起一座座殖民地定居点,甚至介入满清帝国与郑氏集团之间的恩怨?
【荷兰鼎盛时期,远航亚洲的舰队返回阿姆斯特丹时的盛况】
在欧洲大陆的西北部地区,有一片比邻海滨的低洼地带,这里既是指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同时也是北海频繁侵蚀的重灾区。当地的局面称之为“低地”,国人则以其音译,唤之曰“尼德兰”。尽管在今天的官方报道之中,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尼德兰”的身影了,但事实上今天为世人所熟知的“荷兰王国”的全称,依旧是“尼德兰联合王国”(The Kingdom of Netherlands)。而“荷兰”(Holland)只是这个国家中一个过去的行省。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以偏概全”的局面,或许还要从这个国家悠远漫长的历史说起。
早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当时还是地理概念的荷兰地区便流传着这样一句拉丁谚语:“上帝创造了海,巴达维人使之变成陆地”。这句话显然有着两重含义,一方面巴达维人(batavi)居住于莱茵河入海口附近,在河水冲积而形成的肥沃三角洲上耕作,甚至修筑长堤、围海造田。另一方面巴达维人还是当时散居于北欧、中欧地区的日耳曼各部族中的航海先驱,甚至有西方史学家宣称公元前6500年,荷兰当地的原始人部族便打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船——佩塞独木舟。
公元1170年11月1日荷兰北部沿海地区爆发大规模海侵,史称“万圣节大洪水”(All Saints' Flood of 1170)。海水直接淹没了分割北海与内陆淡水湖“腓拉沃”(Lake Flevo)之间的大片森林和土地,形成了一片深入荷兰腹地的海湾,荷兰人称之为“须德海” (Zuider Zee)。
【海侵使得荷兰内陆出现一片名为“须德海”的海洋】
荷兰人用了近800年的时间,才最终于公元1932年建成了一道长29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拦海大坝,重新封闭了“须德海”与北海之间的联系,并逐渐使其内陆部分重新淡化成湖。但是在遥远的12世纪,荷兰当地的居民并不能看到未来人定胜天的希望。除了哀悼“万圣节大洪水”中的死难者之外,他们还必须警惕新的灾难,“须德海”周边地势低洼、且土质疏松,谁能不敢肯定下一次大洪水会何时到来,或许也正是从这次大规模的海侵开始,每个荷兰人头顶上都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出乎所有意料之外的是,这场大洪水也在无形之中拓展了须德海的出海口,使得荷兰沿海的局面可以轻松的由此进出北海,荷兰由此走上了发展渔业和海上贸易的立国之路。
中世纪的荷兰在争夺肥沃疆土的欧洲大国眼中,仍不过是贫瘠的边缘之地。其处于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三大强国势力范围交界的特殊地缘,更令其长期借力打力保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荷兰当地的统治者也积极利用这一优势,频繁的周璇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英格兰之间。同时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之中,荷兰当地的封建贵族势力也较为薄弱。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政治强国羽翼之下的经贸外交和兼顾各方利益的“大议会”。尼德兰人不畏惧成为强国的附庸,只要能够为其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当然如果了阻挡其财路,即便对手是强大的“汉萨同盟”也还是必须要被打倒的。可以说15世纪的经济转型直接奠定了未来荷兰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经济的发展,令尼德兰与“汉萨同盟”走向了对立】
从“圣像破坏运动”到“尼德兰七省共和国”的成立,以“沉默者威廉”为首的拿骚家族奔走了二十多年,付出了几乎整整一代人的鲜血。这个过程既有着欧洲中世纪传统贵族篡国的权谋,也有着新生代商业资本崛起的算计。而正是在这两者的共同成就之下,欧洲近代第一个共和制政治在尼德兰的海滨出现。
【“八十年战争”中海上较量,预示着西班牙海权的衰落和荷兰海权的崛起】
【最终凭借着海权的优势,荷兰人彻底击败了其西班牙宗主国】
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拥有着当时欧洲第一流的陆军。正是无坚不摧的西班牙方阵令一批又一批的尼德兰革命者及其盟友倒毙在刀矛之下,但称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西班牙海军却在尼德兰沿海表现的水土不服,以至于频频被一群“海上乞丐”抢占了先机。可以说正是因为掌握了制海权,尼德兰的革命者才能源源不断的从海外获得补给和援军、不断袭扰对手的侧翼、援助或封锁一座座港口城市。从这个角度来看“八十年战争”的进程,便是一场海权对陆权的胜利。
《海洋帝国》系列就是讲述了这些曾经制霸海洋的帝国们的盛衰兴亡的真实历史,从中国昔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可以看到,当西方大航海时代兴起之后,实际上西方几乎是逆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进行贸易,这也同时促进了西方海上强国的兴起。研究这些国家为何强盛又为何衰落,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 勇创新的未来!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赘婿篡国——落难王子敲响百年帝国的晚钟
辽国横跨北方数百年,占据幽云十六州,一度入主中原,打压的宋朝喘不过气,是武侠小说和穿越小说的大反派之一,被金国击破后,文武双全,中过辽国进士的宗室耶律大石领二百骑兵西走,经营二十年,公元1141年,西辽一战击破十万中亚联军,将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逐走,建立了一个覆盖中亚的庞大帝国,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欧洲,是著名的“祭司王约翰”的原型之一。
耶律大石死后,西辽还出了一名货真价实的女皇帝,到公元1208年,当时的西辽皇帝耶律直鲁古迎来了一名客人,他是从大草原上慌慌张张前来投奔的蒙古贵族,是昔日蒙古草原最强大的几个部落之一,乃蛮部落的落难王子屈出律。
铁木真崛起后,孛儿只斤部落持续不断的向外扩张,不甘心被吞并的蒙古部落接二连三的反抗,然后一个又一个被击败。击败克烈部的王罕后,游牧在阿尔泰山的乃蛮部便是铁木真草原上最后的对手,乃蛮部落的太阳汗集结了草原上所有反对铁木真的势力,兵力甚至超过了铁木真,他主动出击,却不熟悉军事,被铁木真一战而溃,强大的乃蛮部落沦陷了。
太阳汗的长子屈出律混乱中出逃,先后投奔了几名部落首领,铁木真的追兵追来,他投奔的人都被杀死,屈出律倒是屡屡大难不死,硬是从蒙古草原一路西逃到了西辽境内。
耶律直鲁古听说乃蛮部的王子前来,蛮感兴趣的下令召见,屈出律生怕耶律直鲁古对自己不利,让一名手下出面,自己则扮做马夫,随时准备继续跑路。
无巧不巧,召见的时候,西辽皇后从外返回,在宫门外见到了马夫打扮的屈出律,西辽皇后看着这个精神小伙,衣着朴素,但眉目间英气逼人,便主动上前询问。屈出律见西辽皇后态度和善,也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西辽皇后越聊越开心,入宫后,对着耶律直鲁古大加夸赞,对皇后向来言听计从的耶律直鲁古没有怪罪屈出律忽悠自己的罪过,让他做了自己的侍卫。
屈出律表现的很是出色,他招揽了大量流亡的部众,并将他们主动纳入西辽的军队之中,耶律直鲁古对屈出律很是满意,高官厚禄不说,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屈出律。
但屈出律不想仅仅做一个权贵,他怀念在乃蛮部落的权势,尤其是当屈出律发现,耶律直鲁古不理政务,挥霍无度,并不怎么得人心的时候,他起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借着收揽来的部众根基和自己驸马的身份,屈出律积极拉拢西辽的官员显贵,培植自己的势力。
可能是耶律直鲁古太不靠谱,也可能是西辽已经腐化到了一定地步,短短两三年时间,屈出律就做好了一切准备,1211年,他拉拢西辽的两个属国,趁着耶律直鲁古出京打猎的机会,发动政变,将皇帝擒下,屈出律成了西辽的新皇帝,成功演了一出落难王子上位记。
自立为皇帝后,屈出律奉耶律直鲁古夫妇为太上皇,表现的很恭敬,每天都去展示一下自己的孝顺,耶律直鲁古开心么?他不开心,两年后,日夜悔恨自己招了个错误女婿的耶律直鲁古病逝。
屈出律的好日子也没过几年,他是佛教徒,跟中亚的伊斯兰教氛围天生不对付,矛盾激化后,屈出律还一度被迫迁都。而且他政变成功后,与花剌子模兑现了政治承诺,同意了花剌子模的独立。花剌子模发展迅速,取代了西辽在中亚的霸主地位,膨胀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剃掉了蒙古使者的胡子,勾引来了铁木真的注意力和怒火。
1218年,蒙古骑兵西进,覆灭了花剌子模,也顺路攻打昔日的死对头屈出律,当年被铁木真打怕了的屈出律一点反抗的胆魄都没有,不战而逃,在帕米尔山中到处流窜,最后被当地的猎户捉住,交给了哲别的军队,不久便被杀死。
海洋马车夫是这样掀翻了日不落帝国?原来海权对陆权的优势这么大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赵恺,无授权禁转!
从一群离经叛道的“圣像破坏者”,到为各国王室、贵族趋之若鹜的金融巨头,从饱受非议的“海上乞丐”到几乎垄断欧洲航运的“大洋马车夫”。究竟是什么样力量,令仅由七个省份组成的共和国,一举掀翻了强大的宗主——西班牙帝国(第一日不落帝国)?而又是怎样的动力,令一代代荷兰男丁扬帆远航,在北美、南非和马六甲海峡建立起一座座殖民地定居点,甚至介入满清帝国与郑氏集团之间的恩怨?
【荷兰鼎盛时期,远航亚洲的舰队返回阿姆斯特丹时的盛况】
在欧洲大陆的西北部地区,有一片比邻海滨的低洼地带,这里既是指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同时也是北海频繁侵蚀的重灾区。当地的局面称之为“低地”,国人则以其音译,唤之曰“尼德兰”。尽管在今天的官方报道之中,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尼德兰”的身影了,但事实上今天为世人所熟知的“荷兰王国”的全称,依旧是“尼德兰联合王国”(The Kingdom of Netherlands)。而“荷兰”(Holland)只是这个国家中一个过去的行省。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以偏概全”的局面,或许还要从这个国家悠远漫长的历史说起。
早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当时还是地理概念的荷兰地区便流传着这样一句拉丁谚语:“上帝创造了海,巴达维人使之变成陆地”。这句话显然有着两重含义,一方面巴达维人(batavi)居住于莱茵河入海口附近,在河水冲积而形成的肥沃三角洲上耕作,甚至修筑长堤、围海造田。另一方面巴达维人还是当时散居于北欧、中欧地区的日耳曼各部族中的航海先驱,甚至有西方史学家宣称公元前6500年,荷兰当地的原始人部族便打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船——佩塞独木舟。
公元1170年11月1日荷兰北部沿海地区爆发大规模海侵,史称“万圣节大洪水”(All Saints' Flood of 1170)。海水直接淹没了分割北海与内陆淡水湖“腓拉沃”(Lake Flevo)之间的大片森林和土地,形成了一片深入荷兰腹地的海湾,荷兰人称之为“须德海” (Zuider Zee)。
【海侵使得荷兰内陆出现一片名为“须德海”的海洋】
荷兰人用了近800年的时间,才最终于公元1932年建成了一道长29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拦海大坝,重新封闭了“须德海”与北海之间的联系,并逐渐使其内陆部分重新淡化成湖。但是在遥远的12世纪,荷兰当地的居民并不能看到未来人定胜天的希望。除了哀悼“万圣节大洪水”中的死难者之外,他们还必须警惕新的灾难,“须德海”周边地势低洼、且土质疏松,谁能不敢肯定下一次大洪水会何时到来,或许也正是从这次大规模的海侵开始,每个荷兰人头顶上都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出乎所有意料之外的是,这场大洪水也在无形之中拓展了须德海的出海口,使得荷兰沿海的局面可以轻松的由此进出北海,荷兰由此走上了发展渔业和海上贸易的立国之路。
中世纪的荷兰在争夺肥沃疆土的欧洲大国眼中,仍不过是贫瘠的边缘之地。其处于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三大强国势力范围交界的特殊地缘,更令其长期借力打力保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荷兰当地的统治者也积极利用这一优势,频繁的周璇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英格兰之间。同时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之中,荷兰当地的封建贵族势力也较为薄弱。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政治强国羽翼之下的经贸外交和兼顾各方利益的“大议会”。尼德兰人不畏惧成为强国的附庸,只要能够为其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当然如果了阻挡其财路,即便对手是强大的“汉萨同盟”也还是必须要被打倒的。可以说15世纪的经济转型直接奠定了未来荷兰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经济的发展,令尼德兰与“汉萨同盟”走向了对立】
从“圣像破坏运动”到“尼德兰七省共和国”的成立,以“沉默者威廉”为首的拿骚家族奔走了二十多年,付出了几乎整整一代人的鲜血。这个过程既有着欧洲中世纪传统贵族篡国的权谋,也有着新生代商业资本崛起的算计。而正是在这两者的共同成就之下,欧洲近代第一个共和制政治在尼德兰的海滨出现。
【“八十年战争”中海上较量,预示着西班牙海权的衰落和荷兰海权的崛起】
【最终凭借着海权的优势,荷兰人彻底击败了其西班牙宗主国】
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拥有着当时欧洲第一流的陆军。正是无坚不摧的西班牙方阵令一批又一批的尼德兰革命者及其盟友倒毙在刀矛之下,但称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西班牙海军却在尼德兰沿海表现的水土不服,以至于频频被一群“海上乞丐”抢占了先机。可以说正是因为掌握了制海权,尼德兰的革命者才能源源不断的从海外获得补给和援军、不断袭扰对手的侧翼、援助或封锁一座座港口城市。从这个角度来看“八十年战争”的进程,便是一场海权对陆权的胜利。
《海洋帝国》系列就是讲述了这些曾经制霸海洋的帝国们的盛衰兴亡的真实历史,从中国昔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可以看到,当西方大航海时代兴起之后,实际上西方几乎是逆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进行贸易,这也同时促进了西方海上强国的兴起。研究这些国家为何强盛又为何衰落,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 勇创新的未来!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