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立陶宛国旗
1410年立陶宛的战旗
扬·德乌戈什作于15世纪的《普鲁士的纹章》(Banderia Prutenorum)包含最早的立陶宛旗帜记载,即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中出现的两面旗帜。大部分参战兵团带着绘有“维提斯”(Vytis)的红色旗帜,“维提斯”与立陶宛现行国徽图案基本相同,这种红色旗帜后来成为立陶宛战旗,再于2004年成为政府旗。不带“维提斯”的兵团所带旗帜同样是红色,绘有“格迪米纳斯塔”。携带“维提斯”的兵团属立陶宛大公国,携带“格迪米纳斯塔”的属立陶宛贵族。立陶宛大公国此后数百年都采用“维提斯”旗帜,直至18世纪末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波兰立陶宛联邦(1569-1795)
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语: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语:Abiejų Tautų Respublika),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二元君主制君合国,由波兰王国王冠领地(即波兰部分)和立陶宛大公国共同组成,其创立的法理依据来自《卢布林联合》,于1792年俄波战争中战败而解体。
小立陶宛的旗帜
小立陶宛(立陶宛语:Mažoji Lietuva;德语:Kleinlitauen;波兰语:Litwa Mniejsza;俄语:Máлая Литвá),又称普鲁士立陶宛(立陶宛语:Prūsų Lietuva;德语:Preußisch-Litauen;波兰语:Litwa Pruska)是立陶宛的五个历史区域之一,在历史上曾属于普鲁士,是东普鲁士的一部分。一战之后,除了克莱佩达地区之外,小立陶宛被德国吞并。战后,小立陶宛又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现在小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属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小部分地区属于立陶宛和波兰。
克莱佩达地区的旗帜
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语:Klaipėdos kraštas),又称梅梅尔领地(德语:Memelland 或 Memelgebiet),是国际联盟在1920年划出的一块地区。这一地区在一战之前由德国所有,一战之后这一地区和萨尔以及但泽自由市一样由国际联盟管理,将来由公投决定是否由德国统治。1923年,这一地区发生叛乱后被立陶宛吞并。1939年3月,这里被德国占领,并重新划入东普鲁士。1946年,根据波茨坦协定,这一地区被苏联占领,并成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立陶宛独立之后,这里成为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1917年立陶宛的国旗方案之一
立陶宛王国(1918)
立陶宛王国是一个在1918年短暂存在的君主制政权。该国在德意志帝国的占领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建立,仅存在数月。立陶宛议会于1918年2月16日宣布国家独立,但由于德军仍在境内,议会无法组成政府、警队及其他国家机关。德国反而提出多项建议把立陶宛——尤其是普鲁士的土地收归德意志帝国之下,立陶宛人民对此十分抗拒,希望通过成立君主制政权以保持独立。同年7月11日,第二代乌拉赫公爵威廉·卡尔收到立陶宛议会邀其就任立陶宛国王的请求,自称“明道加斯二世”,但他本人没有机会去立陶宛,而这一邀请本身也有争议,造成了立陶宛议会内部的分化,独立的目的亦未能达到。当德国节节败退并被德国革命吞噬,立陶宛议会于同年11月2日撤销了对威廉·卡尔的邀请,立陶宛成为共和国。
立陶宛共和国(1918-1940)
一战结束后立陶宛王国被撤销,随后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颁行临时宪法,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成为首名立陶宛总理,民选的立陶宛宪法会议于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开,通过暂时宪法,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18-1919)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1918年至1919年期间曾经在立陶宛境内出现的一个国家。该国在1919年和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为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9)
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Baltarusijos Tarybinė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白俄罗斯语:Літоўска—Беларуская Савецкая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ая Рэспубліка、俄语:Литовско—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СР、波兰语:Litewsko–Białoruska Republika Rad)是在1919年出现的一个苏维埃国家,领土包括了现在的立陶宛东部和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由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和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首都最初设在维尔纽斯,1919年4月维尔纽斯被波兰占领后搬至明斯克,8月又迁至斯摩棱斯克。该国领土后来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瓜分。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1953)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3-1988)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1991)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或苏维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46年之后除了与白俄罗斯之间的边界略有调整以外,其疆域及国界与今天的立陶宛相同。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自己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仍是苏联的一部分。
立陶宛共和国(1991至今)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国重新建立独立国家,苏联本身于1991年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
国旗上的黄色旨在代表太阳和繁荣,绿色代表树林、乡村、自由和希望,红色代表为国献身者的鲜血和勇敢。——在我看来,立陶宛国旗的黄色代表这个小国对金钱的贪婪,绿色代表毒药,红色代表政客们为了自身私利而让立陶宛人流的血。
蔚斋邮品国旗:No39 立陶宛国旗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三国的最南端,北与拉脱维亚接壤,南与波兰和俄罗斯为邻。为面积6.53平方公里(略小于宁夏),人口不足300万(少于我国人口最少的西藏自治区),而且还在持续下降之中。
原本是个存在感不强的国家,但因俄乌战争的原因,立陶宛主动走到最前沿,非常活跃,惊人言论频出,以至于近两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名声大噪”,真是国小鬼大的典型。
今天蔚斋来聊聊立陶宛的国旗。
联合国 纽约 1997 立陶宛
立陶宛国旗
1、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
2、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黄、绿、红三色。
3、黄色旨在代表太阳和繁荣;绿色代表树林、乡村、自由和希望;红色代表为国献身者的鲜血和勇敢。
4、立陶宛于1918年宣布独立,并采用黄、绿、红三色旗作为国旗。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采用左上角有黄色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色窄条和绿色宽条的红旗作为国旗。1990年宣布独立,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2004年7月8日国旗的长宽比例从2:1变成5:3。
联合国 维也纳 2011 立陶宛国旗与国徽
2011年联合国发行了立陶宛国旗与硬币的邮票,当时的立陶宛货币为立陶宛立特(Lithuanian Litas,代号LTL),邮票上的硬币展示的是面值为5立特的硬币背面,即立陶宛国徽。
但在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正式加入欧元区,继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
历史上的立陶宛国旗
立陶宛共和国国旗 1918-1940
1009年史书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85年后立陶宛与波兰三次联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为国教。
维陶塔斯大公(Vytautas)执政期间(1392-1430)是立陶宛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1795年后逐步被沙俄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曾一度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并建立共和国,并采用了黄、绿、红三色国旗。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40-1953)
1940年,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一道,立陶宛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Letuvos TSR,即为立陶宛语的“立陶宛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3-1988)
1953年,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更新国旗,以苏联国家为基础,在下方有一条窄的白色条纹和一条宽的绿色条纹。国旗修改后,从一定角度上看,立陶宛恢复独立时的国旗配色,绿、黄和红。
苏联 1960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20周年
1960年,苏联发行了纪念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20周年邮票,邮票主要图案为首都维尔纽斯市的风景以及飘扬在上空的立陶宛国旗。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1991)
1988年,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自己的国旗更新为1940之前的国旗;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宣布自己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仍是苏联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为第一个自苏联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立陶宛共和国 1991至今
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
立陶宛 1992 加入联合国纪念
立陶宛在1992年发行了纪念1991年加入联合国的邮票。
爱沙尼亚 1999 波罗的海人链10周年
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两百多万市民同时走出家门,手拉着手,形成了一个壮观的人形链条。这个链条跨越桥梁、穿过都市,将三个国家连接在一起,绵延200多公里。1999年,波罗的海三国联合发行了纪念波罗的海之战10周年邮票。
立陶宛 1991 立陶宛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
立陶宛在1940年及以前发行的邮票上只出现了国徽,未出现国旗。1991年立陶宛重新开始发行邮票,出现国旗的第一枚邮票是当年发行的纪念立陶宛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邮票。
立陶宛 1992 加入国际奥委会
1992年立陶宛自1936年以来第一次独立参加奥运会。为此,立陶宛发行了一枚附捐邮票,邮票上是立陶宛国旗与立陶宛奥委会标志。
立陶宛 2023 立陶宛夺得欧洲篮球冠军
篮球应该是立陶宛最为国人了解的竞技体育项目,立陶宛国家篮球队是欧洲乃至世界篮坛的一支劲旅,曾经三次获得欧洲篮球锦标赛冠军,四次参加奥运会男篮比赛,其中三次获得铜牌。
立陶宛 2023 加入ITU100周年
立陶宛1923年加入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2023年立陶宛发行纪念加入ITU100周年邮票,邮票中的“100”三个数字均为立陶宛三色填写。
立陶宛 2019 立陶宛红十字会成立100周年
2019年,立陶宛发行一枚纪念立陶宛红十字会成立100周年邮票,邮票上是红十字会旗帜和立陶宛国旗。
立陶宛 2000 恢复独立10周年
2000年,立陶宛发行了纪念恢复独立10周年的小型张,邮票部分是当时宣布独立的文件,旁边有飘扬的立陶宛国旗与立陶宛国会大厦。
立陶宛 2004 加入欧盟
2004年5月,立陶宛加入欧盟。立陶宛发行了两枚邮票,一枚是立陶宛国旗与其他9个一同加入欧盟国家的国旗,另一枚是立陶宛国旗、国徽及地图。
立陶宛 2010 上海世博会
2010年立陶宛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并发行了一枚邮票,邮票图案是一只立陶宛国旗色的热气球在上海城市的上空,附票是上有中文“立陶宛”。
立陶宛 2014 加入北约10周年
立陶宛于2004年3月加入北约,当年未发行相关邮票,在2014年发行纪念加入北约10周年的邮票。
立陶宛 2023 维尔纽斯北约峰会
由于立陶宛处于北约与俄罗斯的“前线”,立陶宛成了最为“活跃”的成员国,2023年更是借北约峰会在维尔纽斯举行的机会,非常积极的按照北约盟主的意志推动涉华、对俄等热点问题的政策。但是代价也不小,俄乌战争让立陶宛经济雪上加霜,但立陶宛的历史记忆已经形成了它的政策风格,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注:本文参考资料为百度百科及Wiki。
#立陶宛##各国国旗##国旗邮票##一起分享邮票##集邮##邮票上的世界##文章首发挑战赛##记录我的2024##波罗的海三国#
立陶宛国旗
扬·德乌戈什作于15世纪的《普鲁士的纹章》(Banderia Prutenorum)中出现最早的立陶宛旗帜记载,即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中出现的带着绘有“维提斯”(Vytis)的红色旗帜,“维提斯”与立陶宛现行国徽图案基本相同,这种红色旗帜后来成为立陶宛战旗,再于2004年成为政府旗。立陶宛大公国此后数百年都采用“维提斯”旗帜,直至18世纪末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带有立陶宛国徽图案“维提斯”的1410年战旗
立陶宛国徽
启用于2004年的立陶宛政府旗,文献记载于1410年首度采用
1918至1940年的立陶宛国旗,长宽比例为5:3
立陶宛黄绿红三色的现代国旗的诞生主要受欧洲其他共和国变更旗帜影响,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问世的蓝白红三色旗。黄绿红三色旗面世前,立陶宛还曾出现代表小立陶宛的绿白红旗。
黄绿红三色的确切提议源头如今已不可考,通常认为源自19世纪流亡美国或欧洲其他地区的立陶宛侨民。三种颜色是立陶宛民间纺织品和民族服饰上的常用颜色。根据1905年维尔纽斯大议会的表决结果,支持黄绿红三色旗成为立陶宛国旗的人士超过维提斯。维提斯主要是因三大原因落选:❶议会希望与包括已独立的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立陶宛大公国的旗帜保持距离;❷红色是革命者的颜色,他们往往同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诉求相联;❸维提斯图案太复杂,不易织就。
1917年维尔纽斯议会期间,国旗再度成为争议焦点。旗上的绿色和红色因在立陶宛民间美术品盛行入选,画家安塔纳斯·日穆伊济纳维丘斯(Antanas Žmuidzinavičius)用红绿两色小旗装饰议会大厅,但与会代表觉得这样的设计过于暗淡和阴郁。塔德乌什·多夫吉尔德(Tadeusz Dowgird)提议在红色和绿色中间增加代表早上太阳升起的黄色窄条,这样红色就像阳光照亮的云层,绿色代表田野和树林。1918年4月19日,最终方案交立陶宛国民大会审议,旗帜仍以三色条纹为主,黄色在上方,中间是绿色,红色垫底,维提斯上的骑士位于左上角或中上。国民大会接受方案,但1922年版《立陶宛宪法》中完全没有提到维提斯上的骑士,规定的国旗设计便只有黄绿红三色,与如今立陶宛使用的国旗相同。此后修改国旗设计的提议继续出现,但整个战间期都没有通过任何实质调整方案。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40至1941年,1944至1953年)长宽比例2:1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53至1988年)长宽比例2:1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背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陶宛先被苏联占领(1940至1941年),接下来又落下纳粹德国之手(1941至1944年),然后再被苏联吞并近半个世纪(1944至1990年),在此期间,使用立陶宛国旗是违法行为。立陶宛被苏联吞并后更名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二战结束后立刻使用的旗帜类似苏联国旗,主体为红色,左边的金色锤子与镰刀上方有金色无衬线体拉丁字符“LIETUVOS TSR”,是立陶宛语“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缩写。1953年,旗帜上的“LIETUVOS TSR”由五角星代替,红色减至占据上方三分之二,下面分别是宽十二分之一的白色窄条和宽四分之一的绿色宽条。
1988至2004年的立陶宛国旗,长宽比2:1
1988年,立陶宛独立运动正在积蓄力量,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修改《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基本法》)第168条,再度确定三色旗为立陶宛国旗,由三条同宽水平色带组成,上方是黄色,中间是绿色,下面是红色,长宽比2:1,与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相同。1990年3月11日通过的临时宪法第I-10条确认上述国旗设计。
脱离苏联独立后,三色旗写入新版《立陶宛宪法》,并在1992年宪法公投通过。新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国旗长宽比,所以此后十余年继续保持2:1。2004年7月8日,1991年的“国旗及其他旗帜法”由IX-2331法令修改,长宽比改成5:3,该法正式将“维提斯”历史旗帜定为政府旗,同年9月1日生效。国旗上的黄色旨在代表太阳和繁荣,绿色代表树林、乡村、自由和希望,红色代表为国献身者的鲜血和勇敢。
立陶宛军舰旗
立陶宛军舰旗启用于1992年,采用带蓝色十字架的白色背景,左上角是国旗图案。军舰旗长宽比为2:1,十字架宽度为所在边长的七分之一。
立陶宛总统旗
1993年,立陶宛议会正式确定立陶宛总统旗,采用暗红色背景,中间是国徽图案,长宽比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