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天时是什么意思?

小编 23 0

1天时是什么意思?

天时,是成就事业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中条件,其中的天时意思是天然条件优良,机缘凑巧,恰逢其实,用俗话说就是有老天帮助,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2古代讲天时,这个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天拾

古代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这就是时间的意思,也有机遇,天机,时间,时候,的意思,请采纳回答谢

3天时是什么生肖

你好,答案是马,生肖属马的人,永远要抢先一步,具有不肯服输的性格,因此凡事要能激励自己积极奋斗。但弱点也不少,如不能持久,较难保守秘密,连恋爱的对象,也容易换。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4炒股中的天时重不重要?

对于炒股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天时是什么?我觉得,国家政策,地区发展,行业前景这些都可以归入天时。 那地利呢?每个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经营情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基本面,百股精愿意把这个比喻成地利。 而人和,就是股民的情绪。也许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但是没有炒作点,股民情绪起不来,股价自然也就起不来。相反,前段时间的乔治白,经过一篇文章,没有业绩支撑,就能拉几个涨停。 天时、地利、人和,占其中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带来短暂的繁荣,但是长久的收益还是要靠三方面同时发力才行。

5天时不如地利....

编辑本段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原文 编辑本段注释 题目: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试用本)中的第27课,题目为编者所加。 1.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指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 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墙叫“城”,外城墙叫“郭”。内外城墙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 环:包围。 4.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5. 然而:那么。 6. 是:这是。 7.池:护城河。 8.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9. 革:甲衣。 10. 米粟:粮食。 11.委:抛弃。 12. 去;离开 13. 故:所以。 14.域民:限制百姓。域,限制、管理。 15.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16. 固国:巩固国防。 17. 威:建立威信。 18.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 19. 失道者: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 20. 寡:少。 21.畔:同“叛”,背叛。 22.之至:达到极点。 23.顺:顺从。 24.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亲属。戚:指族外亲属。 25. 粟: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26. 以:用。 27. 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28. 这“故君子”二句:实施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编辑本段翻译全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的外墙,(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敌人能)包围它并且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士兵们的)兵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依靠用山河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依靠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姓都会服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族内族外的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是胜利的了。” 编辑本段主旨 良好的时机是可以创造的,恶劣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一旦丧失了上下团结的合作关系,就只能走向失败。

6顺天时,量地利是什么意思?

顺应天时,裁量地理,根基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情欲违背大道,就会劳动而没有收获。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其精髓即在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集约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魏晋南北朝之际,中国已进入了北方旱作农业传统生产技术的定型期,贾思勰所提倡的小面积集约种植方式,正是这种技术走向定型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