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5月降薪高达100%,吕文君微博委婉表达不快,你怎么看?
上港是中超第二支降薪的中超球队,可是相比之下,第一支降薪的大连人的做法就人性得多了!此前,他们更名为「大连人」,成为中超首支变更为中性名称的俱乐部,这一次,大连人又成为中超第一支降薪的俱乐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得到中国足协的倡议书后,大连人俱乐部率先组织俱乐部球员、教练员开会,随后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球员放弃一个月工资。
正可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疫情下,没有比赛,没有收入,球员都理解降薪的做法,但是球员希望看到的是合理降薪,此前大连人的外教、外援和中国球员都表示:现在应该以大局为重,为了足球事业能够持续性發展,就必须应该做出牺牲,他们能够理解俱乐部,以及中国足协。
当然,大连人全体球员及教练自愿降薪,还和球队多年来始终坚持按时按量發放工资有关,大连人的做法,为中超俱乐部降薪开了一个好头,也为中超所有球队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我们也希望更多球队能彷照大连人的做法,能更人性一点!
新冠疫情下的世界足坛,中超自然也难以幸免,遥遥无期的新赛季的开赛日,其商业价值肯定会打大折扣,本身商业开发回报率和俱乐部高位不下的运营成本(特别是球员工资)就存在巨大的差距和亏损,即便号称年盈利数千万的上海上港都开始过苦日子,作为降薪必然是大趋势,也是当断的阵痛,球员当自我勉励,努力训练,迎难而上,踢出符合自身的理性身价,联赛才能可持续发展,虚火太高,必然缺乏对足球的热爱和拜金的奴性,同时也呼吁职业联赛也要保证球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监督维权机构,特别是球员工会的搭建必须提上日程,推动真正职业足球的完善和发展。
昨天晚上,上港球员吕文君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则动态 ,他“希望俱乐部对自家球员好一点。”似乎表达了对俱乐部的不满。
这则消息一发出就引来了不少猜测,根据今天中午资深记者秦天的解释,应该是和疫情期间的降薪有关系。
在疫情期间足协发出的俱乐部降薪倡议,要求各俱乐部降薪30-50%,上港俱乐部在2、3、4三个月分别降薪30%,仅是完成了任务的下限。为了更好的响应足协的号召,上港在5月份降薪100%,这样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上限。这也很有可能是近期某争冠球队欠薪消息的来源。由于足协主席陈戌源之前是上港的董事长,而且降薪也确实可以减少俱乐部的支出,因此积极响应足协的号召对于上港来说也是正常。
吕文君在降薪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再正常不过了,毕竟一个月没有收入放在谁身上怎么说也不会很爽。
中超球员的高薪低能虽然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不满,但这并不是球员个体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足球运行的大环境出了问题。球员薪水不论高低都是和俱乐部签过合同的,都是受法律保护的,虽说现在疫情期间经济大形势并不乐观,但降薪多少、降薪的方式还是要充分尊重球员的意见,更不能搞道德绑架。
所以说,个人认为吕文君虽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即使是发两句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近很多地产公司暴雷,难道地产行业的好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谢邀,信托者课堂——专注信托!
答题时间:2022年3月!
不少房企出现流动性危机,这是事实,自2021年 如房企融资政策“三道红线”、信贷政策 银行贷款集中度管理“两道红线”各地预售资金资金严监管,一系列的严监管政策 如紧箍咒 加持在各大房企头上,作为房企 在过去多年 一直 是“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的三高模式, 而且有两大生命线:销售现金流和融资资金流,信贷政策、房企融资趋严 使得一条腿直接残废,再加之 房企名下资管产品违约,引发股债双跌,接着舆情发酵,定然会影响项目销售,进而“另一条腿”也废了! 这便是2021年房地产行业洗牌开启的缘由所在!而且 2022年上半年是各大房企偿债高峰期,包括债券、银行贷款、非标融资等等
但因此说地产行业就此衰弱,这倒未必,监管出手 更多是为了整治房地产过度金融化 这一问题,而经过2021年一年的时间,风险明显得到了控制!
这一点,在最近两会 相关领导的表述中 也能得以证明:
去年房价下降,房地产的泡沫化、货币化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楼市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现在房地产的价格做一些调整,需求方面结构产生一些变化,对金融业来说是一个好事,但是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得太大,还是要平稳的转换。
在当下房地产金融化得到有效遏制,总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稳楼市”、“适当释放需求”就成了当务之急;目前房地产行业从“政策底”转向“市场底”,市场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在政策层面,自2021年底开始,陆陆续续有相关利好消息出台:
2022年 国内上层定调“稳增长”——“稳增长”目标下当前房地产政策的重中之重是促进房地产实体市场需求的合理回归,而需求的恢复关键在于引导购房人对于楼市景气度(尤其是房价)的预期回归平稳,这需要政策端在考量“引导房价预期回归”和“防范房价报复式快速上涨”间的取态平衡时更为相机、灵活和差异化。
后市有望看到更多城市的跟进以及政策举措的加码(如社保认缴标准、限售年限要求等方面的边际松动),尤其须关注高能级热点城市的政策调整节奏(其对于市场预期的信号意义相较中低能级城市更强)……
“宁可不接工程,也不要为了业绩而承接工程,经营口对准市政、基建、财政项目,房地产项目要慎之又慎”!公司高层会议的记录里的领导讲话如是说。
在工程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见证了行业的兴盛和繁荣,也目睹了行业的没落与惨淡。去年340家开发商宣布破产,郑州春节期间新房交易20套。刚过春天,地产却进入了寒冬,建业地产结构调整,死不承认裁掉了61%的员工,名门地产简单粗暴放假3个月。高周转的时代已经到来,如同郁亮所说,地产进入了黑铁时代。
毫无信心的需求者
郑州去年春节销售销售了16万套,最高的2016年销售了33万套,不是房子太好卖,而是需求太旺盛。反观现在,市场冷静得可怕。或许是大家“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理,或许是疫情经济双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尽管中央出台降准、降息,地方也纷纷出台限跌令,可没有信心的需求者,让楼市成为了一潭死水。
随便问一个人,随便在网上搜一搜,得到最多的是:“房价还会继续跌”。而有些地方又存在着房价腰斩、膝斩、脚斩,跌倒吐血的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法拍房纷纷出现。
焦虑不安的供给者
去年年底,我负责项目的甲方董事长莅临现场,对进度十分不满,但他仍然没有改变一贯的强硬姿态,当着我的面训斥他们的高管,又是力度不够,又是执行力差,总之我们的进度不利,就是他们的管理不够强硬。而他最务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担心我们拖欠的那一点点工程款,我手里有十几个亿的资产,你们不要有顾虑,只管推进就可以”!
是的,放在前几年,正在进行的工程约等于钱,而如今却变成了烫手山芋,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本来成本增加,利润下滑,但利息却在持续攀升。无奈之下只能降价变现,越降价越没人购买,走进了死循环。
惴惴不安的下上游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会再投资增加供给,增加了供给没有需求,又有谁来承建、谁来供应材料。年前和一个长期承接恒大精装修项目的老板吃饭,联系材料供应商,业务很难达成。喝了一口酒,他慢吞吞的说到:“以往,这些供应商听说我接了恒大的活,纷纷上门,表示愿意垫资,如今他们只想不接到我的电话”。同样的,我们集团下属的商混站也实行了现金交易的制度。
再下游的劳务年前工程款回收都不太顺利,有些年后还在持续的走着讨薪之路。而农民工也在家里,不像往年,十五之前就纷纷离开了家。
房地产早晚都会走到这一步,往日的好日子一定是一去不复返,接下来将会慢慢的平稳过渡,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工程人地产人建筑人,非常适合转型碳中和赛道,这是基本国策,未来几十年的大风口,千万不能错过了。
我的抖音号一直就在研究工程人地产人建筑人如何转型,具体怎么操作的问题。
兄弟们多交流。
小黄车还有多久能收购摩拜?
谢邀!😊😊
不如我们换个问法吧,摩拜小黄车还有多久会合并?
好,开始答题。我觉得到2018年底至2019年年中差不多了!接着往下!
我们不去看数据公司给的数据,因为你懂的,我们就看看身边,我们身边情况是:
很多人喜欢用小黄车,因为价格低,押金低,骑行方便;
发现选择摩拜的用户中女性更多,估计不在意轻巧,在意牢固性;
小黄车损毁严重,大多坏的收走了,但新上来的还有损毁风险;
对于收费,用户一般没什么感觉,因为都差不多,且都推出了月卡制度,用户有感觉的是押金问题。
来分析下这些现象,有人说,如果有小黄车在绝对不骑摩拜,是啊,关键得有,且还能骑啊!
这么高的损失率,小黄车也扛不住啊。于是小黄车也学摩拜,推出了沉重的新车型,新车更重,自然普通用户也有些不感兴趣了。
ofo天津站的供应商员工讨薪,红包车使用,大量烧钱,烧钱的速度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很明显的,ofo缺钱了!
小黄车的投资人金沙江的朱啸虎与摩拜的投资方腾讯掌门人马化腾,都投资过滴滴,当时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就是迫于资本方的压力,最后达成互相之间的股权置换,才停止了补贴大战。
合并可以最大限度减小未知的风险
如果双方实现了合并,那么则意味着共享单车市场趋于稳定,其余的参与者只能退出,或被合并!
摩拜与ofo只是在利益上的分歧,并没有不可调节的矛盾,合并定能成功,只要双方的最终利益是一致的!
当市场触顶,双方走上谈判桌的时候了!
不好意思,没有直面回答你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