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做运动员可以吗?
没有不可能!!!
三方面看:
一、自身对专业运动员的向往程度——信念:
乔丹高中的时候只是场边的球童,身高不过183,比他的哥哥都矮。但是为了有一天能和其他人一样上场打球,他在捡球、收拾衣服的同时拼命的学习教练的技术和大量的练习,而后有了现在的篮球之神。后来采访他父亲的时候,乔丹的父亲笑着说,乔丹是为了打篮球才长那么高的!
天赋只占1%,只要自身有这样坚定的信念,认准目标,排除万难,一切的障碍都不是障碍!
二、国家运动训练体系
学校的训练和体校专业队的训练时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和强度,看你是想做专业还是爱好!
三、家庭的教育与支持
家庭教育背景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决定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几乎所有孩子小时候的决定都是家长来完成的,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制能力还不够,所以,家长会很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剥夺了很多孩子儿时的兴趣和梦想。
2021湛江跳水冠军人物?
2021东京奥运十米跳台女子单人跳水冠军是湛江的全红婵,五跳有三跳满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红婵是广东省湛江人,今年十四岁。七岁开始练跳水,她家的条件比较困难,父母是普通农民,靠着几亩小果园养活一家人。母亲由于车祸,身体不太好,整个家庭靠她父亲在支撑,有一个哥哥已经工作,弟弟和妹妹也在练跳水。全红婵练跳水只有一个单纯的愿望,就是要赚钱给妈妈治病,真是懂事到令人心酸!
为什么老有一些人喜欢拿全红婵的“杏哥”做文章,甚至还带有贬义?
应该是地方话改普通话,还不是很自如,她成长太快了。有些名词还不能迅速反应。
体育训练单位可以有目的的对运动员模拟训练一下记者会的应对。一个月一次都行,能够迅速提高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如果一周一次的训练,将会迅速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锻炼口才,反应能力。可以很简单的组织,运动员们在一起,一人上台,其他运动员模仿记者提问,一周一次即可。
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就是求全责备,希望孩子完美一些吧,有点替孩子的知识量捉急吧,毕竟这只是个孩子,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闹了个乌龙;但也有人可能是替孩子遗憾,很多运动员为了出成绩在训练上花费时间太多了,文化拉下太多了,以至于一个简单的词语孩子理解的都费劲,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基于善意的;当然也不乏极个别的人出于一种看不得别人好的心理,见到别人出糗幸灾乐祸吧。
14岁就是一个小孩子,一些人对她的一句话就乱作文章,是心胸狭隘。
因为要学习或者培训,把头发剪短,不怎么打扮,唯一一点小心思就是多吃点零食,多玩点游戏,成绩再好一点就更好啦。
全红婵就是一个14岁小姑娘,14岁的中国普通农村小姑娘。
她可以很笨拙,讲话有一段没一段的。
她也可以很聪明,她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对自己擅长的东西也很骄傲和自信。
她可以很调皮,玩游戏不够过瘾觉得不高兴。
她也可以很懂事,想着家里条件不好,自己能够多帮补一些。
她可以很活泼,小伙伴面前又蹦又跳:吃饭去,干饭喽。
她也有小情绪,对着镜头不安地说:我还没去过游乐园呢。
她可以很大人,到哪比赛都一样,都是五个动作。
她也很小朋友,看到有人送玩具,欢呼雀跃:我要那个,东西最多的那个。
看着全红婵,就是看着一个小孩正在一点点认真地变成大人,很受感动的。家人的爱让全红婵非常有安全感。所以,她对失败的接受度也远比同龄人要高的。
那些YY人家家里兄弟姐妹多就一定家庭不幸的人可以歇歇了。
全红婵家境可能不够好,但家庭氛围非常棒。母亲生病了,采访时脸上一点愁苦都没有,就是因为家里非常和气。父亲骄傲之余,也是那种哈哈的大咧咧性格,但很明白是非。刚刚看到有老板给他们发钱,爸爸严正拒绝,表示花可以收,钱,不能要。
这个觉悟保持下去,这个家族可以的。
兄弟姐妹们也是互利互助。
哥哥懂事早,就早早出去打工挣钱给弟弟妹妹读书培训。
姐姐读书好,就认真努力读书,用读书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全红婵和弟弟妹妹体能好,就用体能帮补家里。
虽然家里有些困难,家里几个人互利互助,一起抗过去吧。
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普通家庭。
全红婵的家庭氛围再次验证了一句老话:
家和万事兴!
拿全红婵杏哥做文章的人就是心胸狭隘,羡慕嫉妒恨,眼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