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孩子一起去旅行有什么好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陪小孩一起去旅行的好处多多,特别是现在地球村,对我们国人来说,都是旅游的好地方,让小孩从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好处多多,也得逐个说一说。
一、小孩小的时候,出去旅行,怎么说也是到应该陌生的地方,无论是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还是自己驾车旅游,有我们陪着孩子的安全就比较放心了。
因为还小,出门旅行,是锻炼小孩独立能力的好机会,好像家长跟着就不好了,这要看家长怎么样做?,如果是像保姆一样什么事都是大人做好了,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就失去锻炼孩子的意义了。
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参谋和顾问,尽量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正确的加以鼓励,出错的及时纠正,不会的言传身教,在旅行中锻炼成长。
旅行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及时帮助孩子学习和了解,尽量多的能够学到多多的东西,也是需要我们在配孩子的时候,全力以赴做好的事情。
二、孩子大了以后,我们陪着,就要充分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帮助努力,让孩子充分表现出尊老爱幼、帮助别人的爱心。
用心配孩子一起旅游,一起欣赏美景,领略大地的无限风光,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藏着一个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就是“知行合一”。
- 首先书是我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捷径,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但是大家还要明白,书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作者所处的年代、立场及时代背景都有其局限性。
- 所以走出去,去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去验证、去实践自己书中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就非常重要。带孩子出去旅行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并且根据旅行路径不同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名人故事、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
- 我们去旅行可以得到的信息量是书本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感受是五感共同的感受,而书本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孩子可以看到风景、听到语言差异、味道不同味道、尝到不一样的风味。
- 旅行可以使孩子脑中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的,生动的。什么是公路、什么是村庄、什么是高山、什么大海。这些在书里描述的东西跟真实的是一样吗?海水是什么味道的?沙滩踩上去是什么感觉。这一切都可以反复刺激孩子大脑,让孩子接受全方位的信息。
带孩子旅行还可以培养亲子感情,甚至培养待人接物的能力。好处真是太多了!所以带上娃我们一起去旅行,去亲身感受这个神奇的世界!
谢谢,我来回答“陪着孩子一起去旅行有什么好处?”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但是要回答优秀不容易。我的小孩从小跟我们一起在陕北的空军部队长大,每到星期天(那时周六不休息)我们都带她出营区去旅游,去公园,去爬山,去效游,去革命胜地。每到探家时期,还顺道到延安、西安、太原、洛阳、郑州、湖北这一路顺道参观、旅行。我们本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念,想尽量多地带小孩看看世界,长长见识。
通过不知多少次的旅行,培养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小孩的性格变得开朗、热情、活泼、大方。身体也得到了锻炼,关键是增强了体质。
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增强了时间观念,学会了互相包容、助人为乐。还培养和提高了孩子的自理和自控能力。也为孩子今后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现在孩子的孩子都上学了,虽不是大富大贵,但经营生意还是得心应手的。
至所以这些与孩子从小旅行所获得的好处是分不开的。在此呼吁家长们再忙再累也要抽空陪孩子一起去旅行,旅行的好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关注,多提意见!
关于舟山的历史资料?
春秋时属越,称“甬东”。战国时楚灭越,遂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甬东为会稽郡鄮县东境地。隋开皇九年(589)废会稽郡,并鄞、鄮、余姚三县为句章县,甬东随鄮县并入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东归鄞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废翁山入鄞县。端拱二年(989) 置巡检司。熙宁六年(1073)七月,应原鄞县令王安石奏,析鄞县之富都、安期、蓬莱三乡,建县治,名昌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因“海道险要”和“户口倍万”,升县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改昌国州为县。十二年(1379),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至十七年置昌国卫。二十年(1387)六月,废昌国县,置昌国乡。徙昌国卫于象山县南天门山。舟山置中中、中左两千户所,隶昌国卫,二十五年改隶定海卫。二十年六月废昌国县。此后,始称昌国为舟山。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颁“展海令”,开海禁,舟山开始展复,渔业农业渐兴。移定海镇总兵于舟山,建舟山镇。二十六年五月,康熙帝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题“定海山”匾额。二十七年(1688),建定海县(原定海县改为镇海县)。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定海陷落。二十一年(1841)二月,英军自定海撤退。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兵3000人重建定海防务。 四月,定海县升为直隶厅。
辛亥革命(1911)后,新置定海县治。
1949年7月,中共定海县委、定海县人民政府在宁波庄桥成立。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后,定海县人民政府迁至定海城关。1953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析定海县为定海、普陀、岱山3县,划入嵊泗县,设立舟山专区。1967年3月,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1978年9月,成立舟山地区行政公署。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区,建立舟山市,辖定海、普陀两区和岱山、嵊泗两县。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郑成功缘何不护送永历帝退守台湾?非不愿为而实不可为!原因有三:
一、郑成功非拥立永历帝的部属。
郑成功一开始效忠的南明皇帝非永历帝而是隆武帝。隆武帝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见南京宏光政权崩溃后拥立登基的。虽然后续清朝大军压境,郑芝龙不顾其子郑成功苦谏而降清导致隆武政权的覆灭,但显然可以从中看出,郑成功效力的对象是隆武帝。
对于郑成功效忠对象的另一佐证便是曾宣布监国的鲁王子嗣。郑成功虽优待但却未拥立,可见隆武帝在郑成功心中的地位。虽然后续出于共同对抗清朝的目的,承认了永历政权,但派系隔阂已然形成。这就导致了双方未能形成协同作战而失败!
二、地域相隔,导致郑成功无法出兵接应永历帝
郑成功退保东南,永历帝固守西南,双方中间相隔千里,其中省份诸如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均已被清军占领,如若出兵必定艰辛万分!
更何况郑成功军强在海军若在陆军。这一点可自郑成功攻南京失败可见一斑。因此若要通过陆战战胜清军并接应到永历帝,与郑成功而言几无可能!
三、“权臣”思想注定了郑成功不可能接应拥立众望所归的永历帝!
郑成功与其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大义,即认为中国应由汉家儿郎掌权(或者说朱家人做皇帝)。但他又与其父亲有一定类似,那就是“权臣”思想。
退保东南的均是郑家嫡系,是经过郑芝龙与郑成功两代苦心经营的成果。如若永历帝至,则郑成功必须得让出权利与皇帝、诸臣分权,显然这一点郑成功是不愿意的。这一点可以从张煌言配合郑军作战却始终得不到郑成功支援可以验证。为何?因为张煌言是鲁王一系非隆武帝一系!
- 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郑成功显然没有动力及能力去支援永历帝并迎接其退保台湾。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郑成功的早逝。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故,其部属直接拥立其子继位,而非还权于在台湾避难的朱明宗室,这背后的原因显然是郑家一系军阀思想!
郑成功是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的部下,实际上,他不愿成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部下。所以郑成功前期是没有理由护送永历皇帝去台湾的。
等到后期隆武帝去世后,永历皇帝和绍武皇帝争权,绍武帝被清军击杀后,南明重归永历皇帝朱由榔统治。这个时候郑成功虽然表面上支持永历皇帝,可是实际行动上,并没有任何向永历皇帝靠拢的意思。
一、郑成功和永历皇帝貌合神离,这是南明失败的重要原因。
- 郑成功和隆武帝更亲近。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郑芝龙投降满清以后,郑成功带着人马表示要独立,跟满清若即若离。结果郑芝龙在北京被杀,郑成功彻底与满清决裂,宣布支持反清复明的运动。
郑成功的崛起,不光靠着父亲的资本,也依靠了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大力支持。当时郑芝龙权倾朝野,可是郑成功却是一片赤子之心,所以隆武帝有心将郑成功培养成为自己的心腹大将。
为此郑成功对隆武帝非常忠心,当郑芝龙出卖隆武帝的时候,郑成功甚至反叛父亲,也要保住隆武帝。
可惜隆武帝被何腾蛟在江西出卖了,大学士黄道周英勇殉国,隆武帝逃到长汀以后,也被清军杀害。郑成功自此失去了主公。
- 郑成功并不服气永历帝的统治。
可以说隆武帝的去世,是郑成功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郑成功自此再也没有了主动报效的对象,他可以独树一帜了。
隆武帝死后,他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被大学士苏观生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扶植为皇帝,建立了绍武政权。
与此同时,朱由榔在肇庆又建立了永历政权,得到了大西军李定国等人的大力支持。这两家不顾清军来袭,甚至彼此还要大打出手。
郑成功早就看透了这些事情,他知道不管是绍武帝还是永历帝,都是不靠谱的皇帝,所以他哪个都不愿意报效。
后来做了一个多月皇帝的绍武帝,被李成栋率领的清军杀掉以后,永历帝朱由榔这才坐稳了南明皇帝的宝座。郑成功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向永历帝称臣。
二、郑成功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已经初见端倪。
- 郑成功不与永历政权会师。
郑成功向永历皇帝朱由榔称臣以后,并没有任何其他表现。也就是说这种称臣是口头上的,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当永历帝多次希望郑成功能够与李定国大军会师的时候,郑成功总是拖延时日,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其实郑成功对永历政权,是没有多少信任度的。他宁可自己一个人在东南沿海,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也不愿意接受这位不靠谱的皇帝调遣。
所以永历政权长达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郑成功始终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永历政权的部属,自然也就不会接永历皇帝去台湾了。
- 郑成功北伐南京,喜欢单干。
郑成功曾经做过一件大事,那就是浩浩荡荡地北伐南京。这件事如果办成了,那么南方半壁江山可就都是南明王朝的了。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当时李定国也是意气风发,屡战屡胜。如果郑成功事先能够跟李定国的部队约好了,一起北伐,说不定大事可期。
可问题是郑成功喜欢单干,他不喜欢联络一个没有什么感情维系的永历政权。或者说,他担心自己联络了永历政权,那么他就会受到永历政权的管辖,从而失去自主权。
郑成功的部下多以水军为主,所以他们在海上的进攻轰轰烈烈。但是想打下南京城,就必须要上岸。
到了岸上的郑成功大军,可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此刻又没有南明其他军队作为策应,所以郑成功的这次北伐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三、郑成功和李定国互相争权,即使联合也没有好结果。
郑成功明白,李定国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家都说孙可望是个野心家,他背叛了永历皇帝,将整个贵州出卖给了满清朝廷。
于是,车驾入会城,文秀进封蜀王,与定国同辅政。明年,讨可望,战于交水。可望还走贵州,文秀追及之,遂奔长沙。时,大慝既去,忠义同心,方议安集滇黔,经略川楚,而文秀遽病。丁酉夏四月二十四日,文秀薨。---《西南纪事卷十》
而李定国作为孙可望的对立面,一直忠心护主,所以李定国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英雄人物。没错,他两蹶名王的名声,的确不是盖的。
- 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件事,他想要把永历皇帝牢牢牵制在自己的手里。当时他的义弟刘文秀坐镇贵州前线,他希望永历皇帝前往贵州前线鼓舞士气。
- 这是非常不错的想法,皇帝亲自督战,那么将士们自然会卖命的,收复贵州可就有希望了。可李定国却在担心一件事,永历皇帝去了前线,岂不就成了刘文秀手里的棋子了吗?
- 所以李定国怎么都没有答应这件事,为了给足李定国面子,永历皇帝也就主动放弃了这件事,从而彻底错失了收复贵州的机会。而刘文秀也被李定国召回昆明,罢免了兵权。
郑成功明白,他自己有兵权,李定国也有兵权。如果他投靠了永历皇帝,朝中大事到底该听谁的呢?李定国和郑成功早晚还是要闹掰的。
总结:郑成功就差一个继承权了。
郑成功是没有继承权的,这对郑成功来说,是最吃亏的一件事。所以在明面上他只能臣服于永历皇帝朱由榔。
其实不管从兵马的调遣,还是赋税的收缴,郑成功政权和永历政权,一直都处于两条平行线上,彼此互不干涉,也干涉不了。
郑成功内心是不承认永历皇帝的,再加上有李定国这样一位虎将在永历皇帝身边,郑成功更加不可能投靠永历皇帝了。
参考资料:
《南明史》
《明史》
《清史稿》
不是不护,实在是做不到啊!
永历帝是1646年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的,当时郑成功正在金门、南澳一带招兵买马,相对于广东、广西、云南地域的广大,郑成功的区域当然是小之又小,所以此时的永历帝,不会去找郑成功,郑成功也想不到把皇帝请到自己这边来。
而就是这一年年底,清兵伪装成明军,袭占了广州,郑成功与南明的直接联系,便不复可能。永历帝也一定是向西,不可能向东,因为向东就是投入虎口。
所以,永历帝从广东肇庆逃入广西梧州,第三步再遁逃到桂林、全州、柳州,到1647年年底才回到桂林。
应该说这个时候,南明尚有挽回败局的可能,那就是1648年清朝江西提督金声桓、王得仁的反正,清两广提督李成栋的反正,使江西、广东这一大片土地,又回到明朝旗下。
所以1648年8月,永历帝又回到了肇庆。
那么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又在干嘛呢?他正在围攻泉州,结果遭到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三股势力的联合反扑,郑成功最终只能放弃泉州,退到海上——所以你瞧瞧,这个时候,永历帝就更不可能投奔郑成功了。
结果到了1649年,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相继兵败阵亡。1650年,湖广各地又被清兵陆续占领,而南明这边,因为过分依赖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导致孙可望的骄扬跋扈,一度永历帝被孙可望以武力挟持到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即当时的安龙府。随后又被李定国护送到云南昆明——也就是说,距离郑成功越来越远。
不过也就是这一年,永历帝册封郑成功做了延平王(郡王),郑成功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一带继续活动。1650年,他曾围攻潮州,没有攻克。
1654年,郑成功曾与此时主持云南军务的李定国合作,东西同时发力北伐,第一目标是拿下广州。但郑成功军队却延误了约期,以至于李定国的军队在广州城下遭遇大败,李定国对郑成功相当失望。
此后,郑成功在广东方面几次用兵都不顺利,于是他调头北上,1658年,号称水陆大军十七万,与浙东的张煌言会师。1659年,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一时江南震动。
消息传到永历帝这边,自然对郑成功大抱希望,但想不到的是,没一会郑成功就中了清兵的突袭,损失惨重,连崇明岛都攻不下来,最后又退回厦门。
而同时,清军三路大举进攻云贵,1659年,永历帝逃往永昌(云南保山县),又由永昌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缅甸——在这种情况下,更没有可能向东投奔郑成功。郑成功也不可能向西越过广东来搭救永历帝。之后,永历帝就去了缅甸。
1661年4月,郑成功便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自己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最终,当郑成功围困赤嵌城七个月之际,荷兰调来援兵增强防御之际,缅甸发生内乱,对永历帝比较亲近的缅王莽达被弟弟莽白杀害,随后的8月12日,永历帝便成了莽白手里的人质,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便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至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当此之际,郑成功虽然已经收复台湾,但要他迅即出兵搭救永历帝,实在没有操作的可能性了。
所以,你让郑成功护送永历皇帝去台湾,确实没有实际的可能。只能说永历帝实在是没有福气,就是这个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