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不是不能
这里是李晓伟,为你分析下,潜艇为什么不安装防空导弹。1.潜艇自身薄弱的对空搜索能力,由于海水的阻隔,潜艇肯定没办法在水下用雷达,只能升出探测设备,例如潜望镜 和雷达,它们需要出水后才能工作,这样暴露了自己。并且潜艇的雷达安装位置低,所以通常反潜机雷达探测范围,大大高于潜艇对空探测范围,这样暴露自身的做法不值得。
2.潜艇就算有办法发现反潜机,例如数据链,那么,为什么不派其他的平台,来干掉反潜机?反而,让潜艇开火,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就为了对付一个反潜机?
既然,其他平台做到了先发现,那就应该先摧毁,而不必要,采用潜艇发射防空导弹,这种暴露自身的做法,得不偿失。潜艇设计之初,就是利用厚厚水层来隐藏自己,一但暴露潜艇就失去了隐蔽性,隐蔽性是潜艇最大的杀手锏,如果潜艇不隐蔽了,那么造潜艇就没有多大意义。
众所周知,反潜机(包括固定翼反潜机和反潜直升机)是潜艇的天敌克星。潜艇如果碰上了反潜水面舰艇,还可以使用自己携带的鱼雷或者反舰导弹奋力一搏,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是如果遇到反潜机那就彻底杯具了,除了拼命逃跑以外就只有向上天祷告,祈求自己能够躲过一劫。有的网友肯定会说,既然如此给潜艇装上防空导弹不就行了?至少不会光挨打不能还手嘛。
反潜机是潜艇的天敌克星
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且有不少国家已经发展了专供潜艇使用的防空导弹系统,有的是在水面航行状态下发射的(比如俄罗斯的SA-N-5潜空导弹系统),也有的是在下潜状态下发射的(比如法德联合研制的独眼巨人潜空导弹系统)。当然前者技术门槛较低,改装使用方便,直接装在潜艇指挥塔围壳位置即可,非常方便实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潜艇使用。
独眼巨人潜空导弹系统
后者由于制导方式复杂,改装难度大,成本费用高,只有军事大国才舍得花这笔银子。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发射方式的潜空导弹,制约其作战效果发挥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导弹本身,而是潜艇对于空中目标的观瞄感知能力实在是差强人意。原因很简单,潜艇是水下作战平台,主要探测手段是各种声呐系统,不可能也没有地方安装体积庞大的对空雷达,最多只有小型的导航雷达。
潜艇发射防空导弹效能不高
而且就算安装了对空雷达,在水下潜航的时候也没法使用,除非浮出海面打开雷达天线搜索目标,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主动暴露自己吗?因此潜艇发现反潜机踪迹最常用的途经,无非就是目视观察、潜望光电观瞄设备寻找目标,或者通过被动感知反潜机的声呐信号确定其大致方位,然后盲射防空导弹,由防空导弹的导引头自行搜索攻击目标。不过作战效率都相当低下,只能作为一种万不得已的最后保命招数。
潜艇缺乏有效的对空感知能力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A射B导”,己方的其他作战平台将敌方反潜机的目标位置发送给潜艇,并持续提供中继数据引导指示,再由潜艇发射防空导弹将反潜机击落。这种办法看起来的确很高大上,其实根本就是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技。在所有作战平台当中,潜艇是接收外部信息最困难、响应速度最迟缓的一类,如果有其他作战平台能够持续探测跟踪反潜机,并提供火控级别的精确目标信息,完全可以直接攻击反潜机,何需大费周折地在潜艇身上绕一圈?
潜空导弹的存在至少可以降低反潜机的工作效率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潜空导弹的打击范围和杀伤效能无法跟传统的舰空导弹、地空导弹相提并论,但是只要有了它的存在,反潜机就始终会有所顾忌,不敢再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地低飞盘旋,骑在潜艇头上随意大小便。不管能不能直接击落反潜机,也可以迫使反潜机的反潜效率大幅下降。毕竟对于反潜机飞行员来说,茫茫大海之上冷不丁冒出一枚防空导弹朝自己飞来绝对不是闹着玩儿的。综上所述,潜艇装备防空导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趋势。
作者:刻雨无痕
潜艇防空存在“通讯”和“隐蔽”之间的矛盾,如果选择防空那么就丧失隐蔽性这个优势,如果想要保证隐蔽性那么就没有办法防空。最终在隐蔽和防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上大家都还是选择了隐蔽,因为没有隐蔽性的潜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防空暴露自己那就得不偿失。
历史上也有过潜艇携带防空武器,比如苏联SA-N-5单兵防空导弹,射程3.6公里。图2为“基洛”级潜艇装备9K38防空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图3为英国SLAM防空导弹,最大射程6公里。然而上述几种防空武器都有2个特点:1.射程和射高近、2.只能在水面发射。也就是说这些导弹成了潜艇最终的应急手段,此时反潜机已经距离非常近了,可以说到了准备“鱼死网破”的程度
上面我说的是水面防空,下潜状态防空国际上也有一些,但是并没有像水面舰艇防空导弹那样做到完全普及,也都是小批量小范围使用。制约潜射防空导弹使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探测”和“通讯”这两个障碍,因为水会对电磁波、可见光和红外线有很严重的屏蔽和吸收作用。也就是说潜艇在水下无法通过自身雷达和红外探测装置对飞机进行探测,也无法对雷达和红外制导的导弹进行制导。而通讯上的障碍也使潜艇在水下无法实时接收数据链中其他舰艇或飞机传来的防空数据,无法对防空导弹的初始参数进行装订。下图为俄罗斯Fizik-1鱼雷,可以看到尾巴上带着一根线和一个线筒,这就是光纤制导,事实上潜艇上装备的重型鱼雷受到水对通讯讯号的屏蔽影响大都采用有线制导模式,只有靠这种手段才能保证几十公里的数据传输。
既然水对潜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潜艇防空需要浮到水面上或者低深度升起雷达或通讯天线进行探测或者接收其他舰/机发来的数据。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潜艇主动上浮到水面那么就等于告诉反潜机这里有一艘潜艇,将自己主动暴露给敌人,反倒成了“不打自招”。现代反潜机都是携带高精度雷达,可以对水面航行的潜艇甚至是通气管进行探测捕捉。
潜射防空导弹的确是存在,但是没有完全普及。下图为德国“潜艇交互式防御与攻击系统IDAS”,他不是利用红外或雷达进行初始参数装订,利用声呐对大型反潜直升机释放的拖曳声纳进行探测,导弹在水下采用光纤制导,出水后转为红外制导探测并攻击反潜直升机,射程15公里。
还有美国的“西埃姆”、德国/挪威“海神”也都是可以做到潜射,但是和IDAS一样都是利用水声设备进行探测,出水后才能转入雷达/红外制导状态。但是还是回到隐蔽性的问题上,一般来讲现代反潜都是水面、空中立体化反潜方式,而且反潜机也会不止1架。如果在水下发射了潜射防空导弹,那么从导弹出水位置上也能判定该区域有潜艇的存在,也是相当于“不打自招”,还是主动将自己暴露。
所以潜艇防空就是存在一个矛盾,失去了隐蔽性的潜艇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潜艇的水下防空发展比较缓慢的原因就是:隐蔽性和防空上最终选择了隐蔽性,如果能做到极端的隐蔽性那么防空根本就有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