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培训机构网上批量招"枪手",全程服务"一条龙",这事你怎么看?
小编记得自己曾经的学生时代,每逢比较重大的考试,试卷从来都是密封好的,考试之前监考老师还会专门向学生示意一番。原本应该严肃无比的考试,可没想到在宁波的网教考试中居然这么随意。
远程网络教育原本应该是这个时代在教育模式上的创新,可没想到在宁波的这家教育培训机构却走了倒退。不得不说,这家培训机构真的是“服务特别到位”,从培训到考试再到帮忙作弊一气呵成,有的学生只需要交钱,就等着拿证书就行了,甚至连考试现场都不用出现。
当然,被记者曝光之后,学校表示所有考试成绩无效。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原本应该密封在学校当中的试卷,却在考试前直接寄给了培训机构,很难想象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没有牵连。即便这一次无效,如果不加以整治,没过多久就会死灰复燃。
对于学生来说,作弊似乎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小编高中的时候,身边有几个人几乎是碰上考试必定作弊的那种。可,这有什么用呢?作弊到最后,能欺骗的只有自己。也许你作弊混到了证书,混到了名牌大学,混到了博士生,可你始终要走上社会的,你那贫瘠的能力一直摆在那里。等到工作的时候,也许你博士生的身份能帮你进到好的公司,可能力不匹配,你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发展的空间,更何况还有被炒掉的风险。
所以说,奉劝各位学生看官老爷(如果有的话)一句,作弊你能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如果你不想一辈子活在谎言之中,那么还是踏踏实实地学习比较好。
如何看待郑州市第一中学学生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一事?
有需要就有市场。
之前接触过这一类事情,大概了解一点。
如果是个别的现象,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高中生独立发表论文也不是不可能,总有少数非常优秀的。但如果是大面积的出现发表论文的情况,就只能说怪哉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发表论文呢?因为有需要啊。具体什么需要呢?自主招生啊。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更加倾向于通过自主招生的方法考入自己向往的大学,而不愿意仅仅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众多的高中生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相互的竞争,如何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秀呢,学习成绩优异只是一方面,而且但凡来参加自主招生的也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这个时候就需要从其他方面为自己加分了,除了参加社会活动获奖以外,发表两篇学术论文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证明自己学习认真刻苦,天赋极佳,还能体现出自己具有潜在的科研能力,老师们也就很愿意重点培养,自然能够在自主招生中得到较好的成绩。
如果说真的是自己发表的论文,只能说明这些学生真的是实力太强了。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毕竟只是少数,其他同学怎么办呢,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而学生要把论文里的相关概念搞清楚,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能够大概讲出来。
这就导致了为什么相当一部分高中生都有一两篇论文,而论文的内容基本也是自己想学专业的内容。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高考舞弊除了考试舞弊、评分舞弊之外,还有个「合法优先」。我本来也是完全不知道的,但是在中国知网搜索了「郑州市第一中学」在2018年发表的24片文章,老师发表了1篇,学生发表了23篇,其中基因组分析一篇、粉末冶金一篇、X射线探矿一篇、高分子材料一篇、土木工程一篇,IT(人工智能、大数据、编程开发、数据库)十篇,其他六篇。
清单如下:
最好的是周哲某的两篇文章,分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是遣词造句符合高中生的水平,而且体现出对概念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在同龄人中非常出色(我就是搞IT的),如果是原创,没准是个好苗子。
- 最坑的是方某的那篇《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里面有个原型设计,小朋友抄成了原形设计,连段落标题都写错了;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明显是某个实验室发的原创文章,带上学生的名字;
- 粉末冶金材料这种,是高中生能学得会的?
- 高分子材料这种,高中生能接触到?
- 大数据在图书馆应用,其实啥也没说;
- 土木工程、矿物鉴定,这高中生能接触到?
大宋开封府学的学生见多识广,跨越各行各业,实在让人佩服。然后,为什么大宋开封府学的这些17、8岁的高中生要发文章呢?因为可以获得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
自主招生资格有什么用呢?北师大自主招生是考生超过一本线后,本校降低35分录取;南京理工自主招生是考生超过一本线后即可录取;你说有没有用?
什么样的学生能够参加自主招生条件呢?有学科浓厚兴趣、特长基础、发展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那么如何定义学生具有上述条件呢?奥赛门槛太高,灌水发文章多容易?发两篇文章,挂孩子的名,然后运作一下,通过自主招生选拔,这样高考之后保底降35分乃至过一本线就能录取,直接PK掉十万名竞争对手,岂不美哉?
是不是这样呢?我扫了一遍这些孩子们的文章,又上阳光高考上查了一下发文章孩子们的自主招生情况,触目惊心。为什么学生不能在高考上公平竞争?少数民族加分、边疆地区加分是有助于民族融合的,自主招生减分有助于什么?
我统计了一下,2018年发过文章的17个大宋开封府学的学生里,有8个人拿到了自主招生降分录取资格,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作为群众,我想请问自主招生的各位高校招生办老师,我今年35岁,扫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文章的好坏,有没有深刻理解和创新潜质,各位老师看不出来么?明显的新闻水平的论文,各位老师看不出来么?文章内容只配用呵呵二字,各位老师看不出来么?各位老师是真•看不出来么?
我们这些群众会因为高考舞弊而义愤填膺,因为我们要的就是公平,就是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公平。就算生下来家境不同,有贤愚美丑的分别,但是最后在竞争时还是考场上真刀真枪比一比;但是这种程序上一切合法、经不起有心人推敲的自主招生,对那些每天头悬梁锥刺股学习十四个小时的孩子们公平么?
抱歉,有些事情,需要揭穿。
郑州一中2018年发表的二十四篇文章,下载地址如下,有心人自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是目前我们社会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保持高考公平性的需要,针对这个事,教育部门应该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下。囿于目前我们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中学生想要写出报道出来的论文深度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为避免进一步是问题发酵,需要教育部门进行公正的调查并发布调查结果,澄清事实。
一、如果调查结果证明论文确实是中学生所写,那么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好,新一代的学生知识水平,对科学的探索精神都比前一代要进步,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越来越有希望。也为这些真正的人才打call,希望他们在之后的人生中,能够继续努力,一直精彩,为国家社会,也为自己开创新的一片天地。
二、如果调查结果不那么理想,那么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1、需要调查清楚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的,哪些人参与了,对这些事怎么定性,对参与的人怎么处理,为了将来不再发生这些事准备做哪些安排。2、这些事发生的时间也不短了,那么监督管理部门在哪里,有没有落实自己的责任,所以事件本身需要调查处理以外,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也需要自查自查,避免再次有人作假、或打擦边球等等,影响教育的公平。
怎么看待教师评职称论文“期刊机构掏钱就给发”的现象?
很多地区将发表论文作为评审一级和高级职称的硬性条件,这就倒逼老师必须要有论文发表才能够有评职的资格。
期刊、杂志负责人也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商机,大肆利用老师想评职却没时间写论文的现状,形成商业链,只要给钱,代写、代发,知网可查,服务到位。
花钱买论文现象在每个学校几乎都有,表面上反映出教师作假之实,更深层次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界论文造假乱象之猖獗。
教师花钱买论文,解了评职之急,却损了学术之真
梁老师也在一线教师岗位工作,很清楚教师自主发表论文之困难。
很多教师因为整天忙于教育教学任务,又兼顾家庭重任,很少有时间闲下来思考沉淀,更别说形成论文了。
很多教师实践能力很强,但不能反馈形成理论,论文写作功底不足,屡投不中。
还有一些教师压根没有写论文的想法,甚至讨厌写论文,认为写论文还不如做两道题。
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当大家遇到自己要评职称那一年,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办法——找机构买。
有些老师自己写论文,屡投不中,出钱找机构发。
大多数老师干脆自己也不写了,直接找机构代写、代发,自己坐享他人学术成果即可。
老师解了评职的燃眉之急,却损了学术之真,侮辱了学术论文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多年后,若该教师成为名师,当年代写的机构公布出代写的事实,岂不是连名誉也损失殆尽了?
机构收费代写代发,毁了中国基础教育界科研生态
很多期刊和机构或团体,利用教师评职之心理敛财,简直将基础教育界教学科研搞成一滩浑水。
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家你情我愿做交易,但近几年这些机构的做法就有点“引鱼上钩”的意思了——每个一线教师的微信里或者QQ里都会有一个代发论文、代做课堂的账号,不知道啥时候偷偷打进了你的圈子,整体在朋友圈和空间发一些引诱你上钩的信息,一步一步突破着一线教师的心理防线。
可以预见,若教师职称还将发表论文作为硬性条件,基础教育界教师将大范围沦陷进“学术造假”的漩涡之中,基础教育界的科研生态将会被机构所毁掉。
当某一天,论文不是有研而发,不是有感而发,而是几个代笔的东挪一坨、西借一块拼凑起来的,基础教育还会向前发展么?
杜绝论文“造假”之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基础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科技研究同等重要,杜绝论文“造假”之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首先,建议职称评审条件中发表论文只作为参考条件之一,而不是硬性条件。需求少了,造假也就少了。
其次,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研部门可每年开展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收编成刊,为参评老师颁发相关发表凭证,这样也可减少老师找机构代发。
最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严厉打击买卖论文、代写论文、抄袭论文的现象,还教育科研一个朗朗乾坤。
我是梁老师,@地理梁老师,为您解答教育类问题~~~
谢谢邀请。
所谓的“期刊机构掏钱就给发”的现象,多数存在于中小学老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评职称发论文的过程之中,也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有这种现象,像CSSCI、CSCD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期刊,绝大多数都是你想给钱发都发不了的,而是论文写作达到一定的研究或者学术水平才会被录用。
而给钱就发的期刊基本上都是水刊、烂刊或者假刊,其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产物,是一种市场行业或者商业行为,而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当前形势下这种现象确实比较泛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发表论文时应该注意甄别。
造成这种期刊机构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一是市场需求旺盛。就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道理一样,如果没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所谓的期刊社,正是瞅准了中小学老师和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对于职称评定中发表论文的需求,发现其中利润巨大,才产生了大量垃圾期刊。这些期刊一般来说印制粗糙,一个版面就一篇文章,一期期刊就有上百篇,甚至每周就出一期,这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什么?
-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只注重对于评职称人员科研业绩结果的评定,而不关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也就不会在意教师发表论文期刊的真伪和如何发表的论文。这既给了垃圾期刊成长的机会,也纵容了教师的堕落行为,造成了评职称的诸多问题。
- 三是中小学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并不会实质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因为这既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也不是他们的特长,但他们必须通过评职称才能晋职加薪。那怎么办呢?只能省劲随便撰一些论文,花钱发表了,以满足评聘职称的条件。
现在的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绝大多数的老师的论文都是掏钱买来的,现在一路飙涨,一篇省级的教育部门主管的论文已经涨到3000过了,比如甘肃教育。关键我们现在就是花钱发论文,还不保险,几千元花上发表了,可能今年评职称时可以用,明年说不上就不能用了,发论文花钱也就不说了,关键发了到用的时候说这个期刊不承认,那是最悲催的事情,希望可以对发论文和职称评审中需要什么样的论文这样乱象有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