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沙漠鱼吗?
中国没有沙漠鱼,沙漠鱼是北美洲特有物种。
死亡谷中的的“魔鬼洞”是沙漠鱼唯一天然的栖息地。死寂的沼泽地“死亡谷”,是北美洲海拔最低、最干燥、最热的地区,沙漠鱼的体型、大脑和行为都很灵活,其发育受早年环境的影响很大。这种灵活性称为表型可塑性,它对沙漠鱼表型多样性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许多动物如蜜蜂和脊椎动物都有表形可塑性。一些特殊表型的形成取决于他们特殊的栖息地,一旦栖息地变了,表型特征也会发生变化。
当年我国引进“大肚鱼”用来灭蚊,后不小心泛滥,如今怎样了?
"大肚鱼"学名"食蚊鱼",又名柳条鱼,山坑鱼等。原产于美国德克萨斯瓜达卢普河,由于其能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以及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所以被当作生物灭蚊的物种,以及观赏鱼,被世界各地引进养殖。我国于上世纪初,引进了这种鱼。
由于食蚊鱼这种鱼生存能力强,适合于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生存。而且其繁殖力强,繁殖周期短,产仔量大等,所以它们很快就在我国南方的各种水体,大量繁殖生长,并形成了一定的种群。记得我们小时候,无论是在水库,湖泊,池塘,沼泽,稻田,水渠,洼地等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题主提到这种鱼后来不小心就泛滥(成灾)了,我看这种说法,有点儿言过其实了。虽然食蚊鱼生存力强,繁殖发展也快。引进不久后,很快就在南方许多地方形成了优势种群。但由于食蚊鱼个体小,所以它们的生存发展,对周围的生态影响不大,达不到泛滥的程度。
虽然食蚊鱼生存力较强,而且同其它的一些淡水鱼类相比,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一些。但遗憾的是,在野生的环境中,现在也很难发现它们的身影了,基本上成了稀有物种。当然,不光是食蚊鱼,以前我们常见的麦穗鱼,中华斗鱼,爬地虎(鱼),鳑鲏等,现在在野生环境中都很少见了。
造成食蚊鱼等,在野生环境中减少的原因,跟我们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我们的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等。我相信,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食蚊鱼等一些以前常见的鱼类,很快就会从回人们的视野。
中国独有海洋鱼类?
中国独有的海洋鱼类是中华小公鱼。中华小公鱼为鳀科小公鱼属的鱼类,俗名公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体形长而侧扁,背部至尾柄较平直,腹部稍突出,略呈弧形,头部眼上侧至吻部向下斜,下颌比上颌较长而突出。眼圆大小,约占三分之一。背鳍在背上侧的最高处,胸鳍在鳃盖下方接近接近腹部下缘。靠近靠近靠近肛门,尾鳍圆。体白色而半透明,体面被细小圆鳞,呈复瓦状排列。体长仅6.5-7.5厘米。为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于近海。
植食性鱼,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等;
肉食性鱼,如带鱼、石斑鱼、大小黄鱼等。
杂食性鱼,如斑鰶、叶鲹等。
目前鱼类共有21 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中国的海洋鱼类总数有3187种。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1975年在山东胶州湾畔发掘的古墓,证实了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即能捕捞鳓鱼、梭鱼、黑鲷、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竹书纪年》(古本)记载:夏朝时已“东狩于海,获大鱼”。秦汉以后,对鱼类资源有了一些保护措施,如“鱼不长尺不得取”。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对福建沿海 129种鱼类的习性、渔期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清代郝懿行的《记海错》和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记有海鱼的生长、繁殖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中国的海洋鱼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先后出版了《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东海鱼类志》、《南海鱼类志》、《中国软骨鱼类志》等著作,并开展了对鱼类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鱼?
中国一级保护的鱼类动物是中华鲟。
中华鲟是鲟科鲟属动物。中华鲟是极危物种,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