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买的茶叶,扔了怪可惜,我看看没有霉变,今年还能喝吗?
要看看是否过了保质期:不同的加工工艺的茶叶,保质期有差异:
1、绿茶一般1-2年;
2、普洱、黑茶等发酵茶,保存时间越长,品质越好,没有保质期一说,阴凉处保存;
3、铁观音、乌龙茶一般2-3年,低温保存为佳。
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它是不是发霉,或出现陈味;如果是散装茶叶最好不要超过18个月再冲饮。
新茶味香,陈茶不伤胃,我自己会制茶,我也喜欢喝茶。二十年前没戒烟时每年要喝掉十几斤精细干茶,戒烟以后明显少喝,每年只用几斤便可。
我喝茶与众不同,人家喜欢喝新茶,我则喜欢喝陈茶,上好的一叶一芽的明前茶,我都要陈它几年才喝。反正都是自家产的,不施化肥不打药的野茶。
现在年龄大了,加上小孩不准我们亲自上山去釆茶了,总是给我送来好多那些各地名茶,虽不及我自己的好,可也只能勉强受用了。
一般只要不霉变,我认为陈茶照样可喝,只要喝惯了是一样的。
我不懂什么科学道理,我只说我个人看法,你们还是听专家的说法。
有实际体验。
去年春初邮回的“信阳毛尖”,初喝味道鲜美,很是不错。
一袋拆口,另一袋怕变质,装进冰箱保存。
盛夏过去,热走凉来。打开第二袋泡喝,味道大不如前。没有了初茶的鲜味,却有了陈茶的淡涩。
可能是装冰箱前,天气已经很热了,没有及时降温保管,致使茶叶变质。
题主的茶叶,要是味道没有多大变化,可以继续喝下去。如果经夏变质,味道难喝,不如一扔了之。
为什么有人说传统手工才是“有温度的艺术”?
先说结论,因为传统手工有人,并且人的参与感很深。
工业可以分成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蒸汽机的引入。大规模工业化制造成为可能。工人开始分工。标准件的概念被引入。现代工业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一骑绝尘,无人工厂、全自动流水线使得现代工业中人的价值被升华并且在直接制造过程中被机器取代。转过来,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手工业。复杂的流程依然有可能仅有一人完成。制造工具和工业革命之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产品的品质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异。
现代工业最大的价值是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了足够量足够便宜的工业制成品,将我们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到现在的水平。但是平均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却需要迎合差异化的需求。现代工业通过诸如3D打印和工业4.0来解决这个问题。
传统手工业,面对这个问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一开始传统手工就不便宜。但是却能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非常简单的例子,你去宜家买一个柜子,那个叫做现代工业,你去装修市场找一个工人来你家专门定做一个柜子,就类似于传统手工业,如果你要用实木,你需要一个木工师傅给你测量切割板材,如果你还希望柜子上有木雕图案,请在联系一个木雕师傅,如果你希望柜子的门环是手工锻打并且尺寸合适,你需要再找一个铜匠师傅或者铁匠师傅。这样子你别从传统手工业得到了一个柜子。
各位有没有发现在传统手工业的场景下,人的价值被放大。每一类手工艺者都掌握一门或多门技术。而这样的技术的传承。有的是通过师承关系。有的是从学校里面学来的。但都有人和人交流的痕迹。工业制造不再冷冰冰。材料不再是现代工业里面冷冰冰的原料,而是变成了手工艺者工作的对象,也成就了手工艺者,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手工艺者的组合和搭配产生了众多的火花。有时一个手工艺者的名字便是一个技术的代名词。比如我们认为张小泉和王麻子就是剪刀,沈大成这是好吃的糕点………这样的例子我能举出非常多。
这是因为有了无数个传统手工艺者的参与。每一项材料在变成产品之前,都和手工艺者有了交流和接触。而这种交流和接触赋予了材料或者制成品以人的温度,这是人性的温暖。
传统手工才是有温度的艺术,这句话千真万确,所谓温度,我个人理解是有情感情绪的表达,在手工制作传统艺术品时人的情感会有各种程度的不同,情绪低落时做出的艺术品与情绪高涨时完全不一样,每一件作品都不可复制,里面涵盖着工匠的精神智慧及精湛的工艺技能,作者愉悦时表达出来的作品让读者体会到了他的情感。不像机器制造的,出来的都是一模一样,似印刷品,冰冷无温度,举例说明1:比如砚台,从制作到完成,凝聚着作者无数次的劳动,到最后的雕刻完成,每一件手工制作出的都不会雷同,比如中国画,更能体现作者作画时的精神面貌及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无可复制与替代。让作者本人再画一幅一样的画,都不会相同。这就是有温度的艺术。
2500多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比如:鲁班榫卯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雕、唐三彩以及宋代瓷器以及元代和明代宣德年间的景泰蓝制作工艺。历代能工巧匠制作的玉器、金银、铜锡制品和民间泥塑、刺绣、织锦物品等等。
宋代以来的竹雕、木雕、牙雕、砖雕和陶瓷工艺等等无不浸透民间艺匠的智慧结晶。
随着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手工制作都被仿真数控机床取而代之!由现代机械制造出来的产品尽管制造精准、规范、统一、标准、一丝不苟。但并不耐看,匠气极重!
现代机械产出的产品缺少手工制作特有的韵律感和丰富耐看的观赏价值。唯手工制作的作品才是"有温度的艺术"。
大型陵墓应不应该被打开?
国家对于大型陵墓都是抢救性的发掘。陵墓都是百年,千年的物件在墓里保存,无氧状态下保存,一旦发掘,文物有可能缺氢,使物件毁坏。另外,祖宗传下来是入士为安,对古人的遵敬,所以大型陵墓不会主动挖掘,因为是对文物的破坏,对先人的不敬。
应该打开,让大家都能看到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地上的文物经过岁月的碾压,基本上所剩无几,要想真实的还原历史,就应该是在地下挖掘古墓。古墓中的文物能够很好的保存古代文物,让咱们更好的了能祖先。再者,国家不挖,难保不会让盗墓贼钻空子,还不如挖开建立博物馆,能更好的保护文物。
国家对于大型陵墓的发掘,一般都是【抢救性发掘】,因为陵墓中的物件,几千几百年都是在一种无氧状态下,得以很好的保存,如果打开,外面的空气进去,就会在极短时间内氧化衰败,这对陵墓中的物件是一种毁坏,所以除非有人盗过墓,或者环境变迁(做水库之类的),所以一般,大型陵墓都不会去主动发掘,因为那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