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手术时为什么要实施麻醉?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麻醉。麻醉是一种消除患者恐惧,减轻疼痛,满足手术医生手术要求的医学技术。它基本使用镇静、镇痛、肌松三种药物。
镇静是指利用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以缓解焦虑和精神紧张,大剂量使用时可引起睡眠和全身麻醉。主要分为巴比妥类(代表药物为苯巴比妥,巴比妥,海索巴比妥,硫喷妥钠等)和苯二氮卓类(安定,咪达唑仑,奥沙西泮等)。镇痛是指利用药物选择性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以减轻或解除疼痛(代表药物为吗啡,杜冷丁,强痛定,哌替啶等)。镇痛药不影响意识、感觉等。肌松是指利用药物选择性地作用于运动神经受体上导致肌肉松弛,分为去极化(代表药物为琥珀酰胆碱等)和非去极化(筒箭毒碱,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两种药物。
现在,我们来谈谈手术为什么需要麻醉。绝大多数手术会导致人类难以忍受的疼痛,所以需要镇痛。
人体肌肉会不由自主地收缩和舒张,这种情况在受到外部刺激(手术医生手术操作)时尤为频繁和剧烈,这极大地影响了手术操作,并且收缩的肌肉会让手术医生开放视野(拨开肌肉探查内部组织)困难,所以需要肌松。但是,肌松药也同样会抑制膈肌的收缩,让人不能呼吸,这会产生“濒死感”,另一方面,镇痛药只是消除痛感,并不是消除感觉,清楚地感觉到手术医生在自己身体上的操作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所以手术需要可以消除感觉和意识的镇静药,特别提一句由于应用肌松药后人体不能自主呼吸所以需要利用呼吸机辅助人体呼吸。
最后我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手术都需要用到这三种药物,某些小手术比如拔牙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在牙龈处注射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便可以充分地镇痛,又有一些手术比如胃镜检查只需要运用一些单纯的镇静药物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和不适感,但是运用肌松药必须要有镇静和镇痛药的辅助。
本期答主:董鑫,医学硕士
外科医生给患者做手术,麻醉医生做麻醉,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真问到患者手术时为什么要实施麻醉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外科学、麻醉学的发展。
过去医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给病人做外科手术绝对是一部恐怖片,通常的手术场面是这样的:将病人绑在手术台上,几名壮汉用力按住,外科医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病人的嚎叫声中手起刀落,血肉横飞...(大家还是自己脑补一下场景吧),由于手术过程中的痛苦难以想象,病人痛到休克的场景比比皆是,那时候评价一名外科医生的水平往往是”看谁快”,据说,历史上截一条腿最快的记录是英国医生罗伯特里斯顿,28秒。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是我国古代的华佗运用麻沸散给病人手术,现代医学首次运用麻醉技术,是1844年美国牙医韦尔斯在做拔牙手术时使用了笑气这种麻醉气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工作工作的需要,麻醉学科也得到极大的发展,麻醉, 从最初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止痛),到麻醉的安全性,舒适性,给药方式从口服到静脉给药, 静脉麻醉从最初的单次给药,到间断给药发展到现在的靶浓度控制输注麻醉给药系统(TCI),麻醉药物以及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麻醉医生的工作地点不单局限在手术室,工作范围扩大到手术室以外的危重病人复苏急救,呼吸疗法,休克治疗,疼痛治疗,现代麻醉学包括临床麻醉学,复苏学、重症治疗学以及疼痛治疗学。
仅仅从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出,麻醉,对于患者的手术有多么重要。
回到本问答,任何一台手术,都需要实施麻醉,即使是最简单的手术,比如皮肤小缺口的清创缝合,也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手术需要实施麻醉,一般人看来是为了解决病人的疼痛,其实,麻醉,远没有那么简单。
一个完整的麻醉过程,应该是包括整个围手术期,从手术前一天或几天麻醉医生对病人的随访开始,麻醉,就开始了,麻醉医生要对手术病人做术前准备,评估,制订麻醉方案。
手术中,无痛,仅仅是现代临床麻醉工作的一部分。一台完善的手术麻醉,应该是,安全,无痛,舒适,副毒作用小,并发症少,后遗症少。
手术麻醉病人的安全,对于麻醉医生而言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论是麻醉方式的选择,麻醉药物的选择,整个麻醉操作、实施、管理过程,安全,永远是麻醉医生首先考虑的问题,即,在麻醉对病人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等重要生命体征影响下,病人的安全问题,以及外科手术操作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影响带来的安全问题。
无痛,仍然是麻醉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最初的麻醉就是解决“无痛”这个问题嘛,也是大家都理解的问题,疼痛早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列入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麻醉医生不仅要解除手术中病人的疼痛,也包括术后病人的疼痛治疗,即术后镇痛,现代麻醉学发展到疼痛学,很多医院有了专属于麻醉医生的疼痛门诊,专门治疗一些慢性疼痛,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舒适,其实无痛也是舒适的一项内容,我这里说的舒适除了无痛以外,还包括对病人情绪的安抚、心理的慰藉,缓解病人在围手术期中的紧张、焦虑、不安、痛苦和恐惧;包括一些毒副作用少,麻醉并发症少的麻醉方式,等等。
说了那么多,你现在理解,患者手术时为什么要实施麻醉了吗?
我是麻醉科普小医生,我把麻醉简单说!
患者手术为什么要实施麻醉?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不麻醉怎么做手术?其实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这问题牵涉到麻醉的本质?麻醉是什么?麻醉为什么?麻醉后会怎样?我怎样理解麻醉?四个问题。
麻醉是什么?传统麻醉就是解决外科手术中外科医生遇到的阻碍手术顺利舒服安全完成的学科。
麻醉为什么?麻醉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手术中遇到的麻烦。突出的就是疼痛。不痛后外科医生发现有些手术依然不好做,这时就是肌肉松弛问题。后来又遇到很多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集合起来就形成了麻醉学。麻醉既为了让外科医生做手术容易,又为了保证患者不出意外。
现代麻醉学有了新的发展。麻醉开始参与到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麻醉学也发展成为围手术期学科,我国有的医院把麻醉科改成围术期学科。它的愿景是舒适化医疗,安全保障,枢纽学科,快速康复,等等。麻醉科是唯一一个主动为患者舒服接受医疗的践行学科。无痛,舒适,享受是麻醉医生的追求。安全保障,麻醉科是一个医院抢救能力最强的学科。如果病人在麻醉科都救不活,在医院任何一个科室都救不到。快速康复是目前最流行的理念,如果没有麻醉科参与,快速康复就是空谈。现在快速康复要求麻醉医生深入到治疗的每个角落,制定完备的方案。
麻醉后会怎样?以前麻醉师只要
保证在手术中不出问题。现在不同,需要考虑患者手术后疼不疼,手术后心里状态,手术后如何早期活动,如何早点出院。不同麻醉选择,不同麻醉药物组合,都会导致不一样的恢复快慢。
如何理解麻醉?手术医生是手术完成与否的关键,麻醉医生是你能否从手术台活下来的保证。麻醉可以让你减轻痛苦,还可以让你体会医疗行为的舒适(比如无痛胃镜,人流,分娩),同时加快你出院的时间。
麻醉小伙伴竭诚为您服务,记得点赞哦!
魏晋风流人士到底有多风流?
只想说一件事:
作为竹林七贤的七个人并不是门当户对,可以说身份之间大相径庭,这七个人成为朋友,本就是应为人称道的一桩风流韵事。
而作为曹操曾孙女婿的嵇康,一心心相曹氏,后来司马氏夺权,作为七贤之一的好友山涛请他出关辅佐司马大将军,而他不光作七不堪二不可拒绝出仕,并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恩断义绝。
公元263年,忍无可忍的司马昭终于下令处死嵇康,行刑时哪怕三千太学生请愿,嵇康依旧慷慨赴死,而在之前,出人意料的是,知道自己活不久的嵇康并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一直跟随自己的朋友阮籍,而是交给了已经提交绝交书的山涛山巨源!他临死前对儿子说:只要有巨源在,你就不会孤独无靠。并让山涛把自己儿子培养成一个忠于晋室但不必忠于曹氏的忠臣,而最后,嵇绍也确实是为了保护惠帝,从容赴死。
第一次在中国通史中看到这一节,我有点想哭,什么是名士风流,并不是一味死守愚忠,他们应该有他们的抉择,他们的底线。我们之间恩怨以了,但我不会让别人也学我,历史的潮流不可更改,我并不会一味的怨天尤人,我心向旧室,这是我的原则,我也同样不会让我的一己私欲而迁怒于整个国家!这是真正的风流。
说到魏晋风流人士,我脑中首先涌入一串名字,如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等。
记得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谈魏晋风流人物》中对魏晋这样阐述——
魏晋,是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一代英豪灰飞烟灭,明争暗斗政治倾轧,变成主题。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让一批学识渊博潇洒绝伦的文人名士厌烦尘嚣,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执意在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开辟一番新气象。
对于风流的定义,冯友兰老先生在《南渡集》中曾说过,魏晋的“真名士自风流”中的风流,要具有四要素,即: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具体的解释为:
所谓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
所谓洞见,就是不借推理,专凭直觉,而得来的对真理的知识;
所谓妙赏,就是对于美的深切的感觉;
所谓深情,真正风流的人,有情而无我,对于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同情。
魏晋时的人物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往日,他们那种不同流俗的作风,和独特的言谈举止,体现了他们独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形成的社会形象和时代精神,特别注重精神上的纯净。
魏晋名士普遍活得超脱,对功名富贵漠视,而且内心旷达,豪迈不羁,他们追求的是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
那个时期涌现出的风流名士数不胜数,具有代表意义的风流人物,就有竹林七贤等人。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是隐士的代表,远离官场,淡薄名利的生活是他们乐意接受的。
这七人当中,最受世人瞩目的就是嵇康,他不仅爽朗清高,心性放达,而且通晓文学和音律,晋书曾说他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天呢,这绝对是内外兼修,集外貌和才华于一体的传奇存在!
可惜的是,嵇康太过优秀和锋芒毕露,引起各方注意,非要拉他做官。他一直拒绝和司马氏为伍,坚持远离政治。他的朋友山涛曾劝他做官,他立即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他采取不合作态度,又因“非汤武而薄周孔”而颇招忌恨。后遭钟会诬陷,终为司马昭所杀。
《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离世时年仅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那一曲著名的《广陵散》,从此断绝!
宋代诗人有诗赞美他,“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
广陵散的失传,算是对生命、自由和尊严的纪念。
魏晋风流是文化史上专有名词,也称作“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人们对当时风流人物的品评,从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对人物精神气质的品评。
01
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
魏晋名士不同于流俗,有独特的言谈举止。他们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为代表,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
02
驴鸣悼亡
曹魏名士王桀喜欢听驴叫,在他死后的葬礼上,当时的魏世子曹丕就对前来吊唁的一干大臣和王桀的生前好友们说:王桀喜欢驴鸣,我们一起来学驴叫,为他送行吧。
众客一起驴叫,以此来悼念王桀。
03
酒鬼阮籍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对魏晋禅代感到失望,就采用蔑弃礼法名教的激愤态度,转到隐世旨趣的道教上来。
司马氏欲篡魏,多次探寻阮籍的看法,他总是发言玄远,莫名其妙,以此来应付。
司马昭想与阮籍联姻,他竟然大醉六十天,致使此事无法进行。
司马昭欲晋爵晋公,阮籍受命执笔,依旧大醉,使者来催,就酒醉拟稿,不知所云。
04
东床快婿
王羲之十六岁时,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十分漂亮。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子侄众多,个个才貌俱佳,派人上门挑选。
太尉郗鉴派管家到王府时看到东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年轻人,似乎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回来后跟太尉一说,太尉很高兴,说“真吾佳婿也”。
05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住在山阴。
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一觉醒来,看到此情景,忽然想起了正在剡(shan)地的戴安道。马上连夜乘船去戴家。
船行了一夜才到戴家门口,却不进去,又直接回山阴去啦。
有人就问是咋回事?
王子猷轻描淡写地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为何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魏晋名士之风流,由此可见一斑。
中医是什么?
“中医是现代医学传播的一种传统医学风格,建立在2500多年的中国医学实践的基础上,包括各种形式的中草药医学,针灸,按摩,气功和饮食治疗。它主要用作补充替代医学方法。TCM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欧洲和北美越来越普及。”
中医学问博大精深,它不仅涉及到医,也涉及到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等领域。意思是说中医的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古人说“医乃仁术,岂小补哉?”, “仁”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济世济国,还有优秀和全面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看病。在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张景岳,他说中医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意思就是说中医是个大的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言医序》“学不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可耕田织布取衣食儿,断不可做医以误事。故医乃神圣之业”。才能如神仙一样神通广大,心如佛一样慈悲大爱,才可以为中医。
中医,中为正,为德。医本是“毉”。从巫来,为通天地,通鬼神者,古代巫毉都是辅佐帝王的良相,可医天,医国。故有“黄帝臣巫彭做医,才有巫氏之始”的说法。中医者乃是有慈悲大爱,有德有道的天人合一之人。为真人。
中医“望”而知之者为之神,“闻”而知之为之圣。望能见多维空间,平行宇宙里的发生。闻能听到鬼神的声音,感知多维空间意识灵魂的心声。
《毛泽东早期文稿》“圣人即得大本者也,可视无形,可听无声”。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中医大夫通天地,通鬼神。是真正天人合一者,是神,道,圣,佛,神仙。是宇宙最高的频率的能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古今中外都在讲,世界的未来在中国,而人类的出路在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宝库。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是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