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中央机构和对应职官是怎么样的?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经过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使隋未被战乱摧残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这就是"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史官们认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能够"拨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任用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唐朝的中央机构怎样对应其辖的职官呢?
中央政府下设:
1.中书省。
职能:掌管诏敕、政令的立案起草。
2.门下省。
职能:负责审议中书省的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
3.尚书省。
职能:行政管理官署,按照具体职责范围分置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每个部门设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因为李世民做皇帝前曾经担任过尚书职,以后就不再设此职位,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顺便谈谈唐朝的武职。
元帅一词见巜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曰:"晋作三军,谋元帅。只是意义,并非官职。
一直到唐初才有元帅、副元帅和行军元帅的职称。最早地位崇高,非皇子不能担当,特殊情况下非皇子作元帅的只能称"行军主管",曾任此职的,如侯君集、李靖、尉迟恭、裴行俭等。
一直到唐中叶时,哥舒翰和李光弼、高仙芝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事中才被封为元帅和副元帅。首先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加我关注,一起谈古论今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非唐朝莫属,唐朝也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创造了繁荣一时,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唐朝当时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继承和发展自隋朝,既互相之约,又分工明确。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最为重要,并称为三省。
中书省是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门下省是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兵部:负责军事,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判。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其中吏部、户部、礼部由左司统领,兵部、刑部、工部由右司统领。
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唐朝正是有了这套三省六部制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务清明,开创了大唐盛世。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和健全的,由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一台和地方的道、州、县组成庞大的行政机构。
1.宰相名号变来变去
①宰相就是三省长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便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列为宰相;
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皇上不轻易授人,常授个其它官銜,再加个“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实际上就是宰相;
后来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名号行宰相之职责。
②宰相办事机构
议事地点称政事堂。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
唐肃宗以后,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此议决。
③宰相编制
一般数人担任,多时10余人,其中1位为首席宰相;安史之乱以后,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10天1更换;唐德宗时又改为每日1更换,以防宰相专权。
2.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①三省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对应的职官:
中书省,中书令(正三品)2人为长官,中书侍郎2人为副长官,属官称中书舍人,还有右散骑常侍2人、右谏议大夫4人、以及右补阙、右拾遗;
门下省,侍中(正三品)2人为长官,门下侍郎2人为副长官,属官有左散骑常侍2人,左谏议大夫4人,还有给事中4人,以及左补阙、左拾遗;
尚书省,尚书令1人为长官,其副职左、右仆射(从二品)为实际长官,下有左丞、右丞各1人。
②六部部指尚书省下辖的吏、户、礼、兵、刑、工6部,各部的长官为尚书(从三品),副长官为侍郎。每部下辖4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每部之下又辖4司,共为24司
③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寺的长官(从四品)称为卿。
④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监的长官多称监。
此外,还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长官也称监。
3.御史台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御史大夫(从三品)1人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长官。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有侍御史6人,殿院有殿中侍御史9人,察院有监察御史15人。
4.地方官制 唐朝的地方官制,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唐中后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玄宗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下设县丞,是县令的副手,还有主薄(掌管文书)和县尉(催征租赋)。唐玄宗时全国有328个府州, 1573个县,地方官吏系统很庞大。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
在少数民族的地区设置了6个都护府,长官有大都护与上都护之分,大都护一般由亲王遥领掌控,副大都护主其事。当时羁縻府州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
唐玄宗时在沿边设8个节度使,后来内地也设节度使。节度使不仅领兵,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又都加个京官和御史大夫头衔,还兼观察使、营田使、度支使等,于是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唐朝中期节度使的辖区称为道,全国划成40多个道。道也就成为实际的行政区了。唐朝后期节度使势力大增,发展成地方分裂势力,各霸一方,实际各当各的土皇帝,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京兆尹在什么地方工作?
答案是京兆尹为三品官。
唐时京兆府办公地点在长安城西部的光德坊东南隅,京兆尹一般情况下为从三品官秩,手下有京兆少尹两名,还有功曹参军、司录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兵参军、司仓参军、司士参军等相当于现今局一级的官员。
京兆府下辖二十三个县,分别为万年、长安、礼泉、户县、蓝田、咸阳、三原、云阳、泾阳、栎阳、高陵、渭阳、昭应(临潼)、金城(兴平)、富平、武功、宜寿(周至)、好畤、美原、同官(铜川)、奉天(乾县)、华原(耀县)、奉先(蒲城)。
其中,万年、长安县为赤县,其余二十一县为几县。同全国的行政区域一样,京兆府的辖县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比如唐代宗大历年间就曾分别将好畤、周至、兴平、武功划出。
京兆尹是西汉王朝的重要职官,属于地方官员序列,但却是级别最高的的地方官。西汉普通的郡太守级别为二千石,京兆尹的等级要高一个档次为中二千石,与朝中九卿同等级。由于其官职的特殊性,职责范围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
担任过京兆尹这一官职后,官员身价也会倍增,许多曾任京兆尹的官员最后都做到了三公的地位,显赫一时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谁?
说起历史上的贪污之王我们第一个想起来的一定是和珅,历史教科书上说他贪污的银子有两亿两。这里我们说的不是和珅,因为还有比他更贪的。
我们这里说的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时期的大太监刘瑾。
刘瑾当权时期贪污的钱多的难以想象,他总共贪污了的东西加在一起有将近6亿两银子,这是多么大上午一笔财富换种大米就是240亿斤将近将近7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他就能贪如此多的钱财。他的这些钱财其实都是皇家的收入,作为当时的太监头子掌管着各种大权,皇帝都没他的权力大,他通过买管官,来获取如此巨大的财富。
刘瑾在掌权期间可以说是贪官中的战斗机了,也不知道他一个太监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当时抄刘瑾家时候,在刘瑾家中搜出大量金银珠宝,数量惊人在,把在场的所有人都下到了,连当时大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都惊呆了,朱厚照心里一定再说“这货比我这个皇帝都有钱”。
根据历史记载:在刘瑾家中抄出的财产大约有黄金1205.78万两(约人民币1153.24亿)白银约有2.59亿两(按照银每克6.5元计算约高达526。5亿元)。共计约为:1679.74亿。还有一些金银珠宝无法统计,这些财产相当于明朝10多年的国库收入。
刘瑾这个太监做到这个份上也是可以了,他就相当于皇上身边的秘书长啊,把皇上忽悠的总是听他的意思办事,但是到最后这位大贪官也落了个“千刀万剐”的下场,也算是他自作自受了。
刘瑾一共挨了3357刀,刘瑾的全身上下和刀子来了个亲密接触,看来这个刘瑾“还真不是一般人”啊!也是能挨三千多刀能是一般人么。
估计这货贪钱的时候也没想到将来会挨这么多刀,如果知道的话会不会少贪点,少挨几刀。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封建时代的皇帝。
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皇臣。凡臣工子民,任你再贪,也是皇帝的奴仆,也是皇帝的囊中物,其身家性命也属于皇帝。
清朝嘉兴年间出现的大贪和坤,可谓富可敌国。到头来风暴来了,还不是全部抄没,入了皇库。
皇帝拥三宫六院,数千宠爱。还拳养不少歌伎,太监。四处园林瀟洒逸乐,还不是搜刮天下民财为己用,享用天下民脂民膏。
贪官与帝王相比小巫小大巫,且贪官是封建帝王的臣民,皇帝一旦不喜了,身家性命就没了。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严嵩父子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都说清朝的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其实和坤只能算得上是清朝最大的贪官。那么,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该是谁呢?这顶帽子,应戴在明代的严嵩父子头上。
明嘉靖四十四年,窃权达二十多年的奸相严嵩,终于失败倒台。其子严世蕃斩于京师,人心称快。严嵩的脑袋虽然保住,但受到籍没的处置。籍没,也就是抄家,将全部家产充公。据说,东厂、西厂在抄严嵩的家时,有过一本账,后来印成一册书,书名《天水冰山录》,记载了这个中国历史上特大贪污犯之一,积二十年之搜刮,所积聚起的像山一样的财富。取这个书名,就是来自“太阳一出冰山落”的语意。严嵩发迹颇晚,但捞起钱来,却如饿虎下山,永无厌足。别看此人起步迟了,但贪污的悟性高,动作快,手段恶,胃口大,一进入内阁,就把嘉靖哄得团团转,马上把几个同僚,如曾铣、夏言,排挤出局;正直大臣,如杨继盛、沈鍊,予以杀害。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是一个比他坏上十倍的败类,两人沆瀣一气,卖官鬻职,贿赂公行,敲诈勒索,作恶多端,搜刮民财,疯狂聚敛。据《天水冰山录》所载,仅是他北京的府邸,江西的老家,查抄出来的财产,计有:一,纯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余两;二,玉器857件;三,耳环耳坠267双;四,布缎绫罗纱绒14300余段;扇柄27300余把;五,南昌和分宜的第宅房店3300余间。总值约合人民币3亿至4亿元的样子。但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五《明代宦官》一节中责疑:“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籍没之数,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不可胜记,此已属可骇。
显然,严嵩的贪污所得,绝对不是书上说的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