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火车并非是笑话,欧洲也常常出现
881年由于开平煤矿产量之大,运输成了难题。矿务局总办 唐廷枢想要修一条铁路,从唐山矿区到胥各庄码头之间修一条铁路。把煤从胥各庄运上船,然后走水路,全长9.7公里这条铁路就是中国第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此前, 李鸿章向清廷奏请铺设铁路,与保守派已经争论了十几年。
当时,皇室担心铁路铺成,外国侵略运兵更易,造成统治危机。士大夫认为火车冒着黑烟,又噪音特别大,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贫民百姓则认为建设铁路会破坏田地,影响风水。
就在这几乎全国都反对修铁路的背景下, 李鸿章以修快车马路为名(此为模仿当初英国怡和洋行欺骗清政府偷修铁路的行为详见 吴淞铁路),瞒天过海暗示唐廷枢修铁路。
但是铁路修好了,清廷却不允许使用火车头,因为火车轨附近就是清政府位于遵化的清 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最后这条铁路上的火车却不是用火车头牵引,而是用骡、马牵引轨道上行驶,史称此事件为马拉火车事件,而唐胥铁路又被戏称“马车铁路”。
唐胥铁路-马拉火车
其实马拉火车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欧洲,古希腊是第一个拥有路轨运输的国家,至少二千年前已有马拉的车沿着轨道运行。当蒸汽机车还没有发明或者说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普及率不是很高的时候,马拉火车在近代欧洲同样司空见惯。所以马拉火车在一定时期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拉火车早已被现代化的机车取代。我们应当相信,时代是进步的,社会是发展的。
欧洲马拉火车现象
欧洲马拉火车现象
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火车铁轨不一样?2015年5月12日费城火车脱轨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火车铁轨不一样?2015年5月12日:美国费城一列火车脱轨,造成8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世界上绝大部分火车脱轨,都是因为人为操纵失误,而不是硬件原因。
相比起来,宽轨铁路比较容易出现火车脱轨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火车铁轨还不一样?
我们慢慢来说。
世界铁路的宽度只有三种:标准轨、宽轨和窄轨。
最常见的是标准轨,也叫作国际轨道,轨距为1435毫米,也就是1.4米。
世界上接近60%的国家都采用标准轨,中国也采用这个标准。
北美、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标准轨道。
世界上最早的铁轨,就是这种1435毫米的标准轨,地点在英国。
有意思的是,当年这么设计不是考虑火车,而是铁轨上要走马拉的货车,就沿用了大型马车的车轮距离。
很多人不知道,这种沿着铁轨的马拉货车早在1800年前就在英国矿山使用。
几十年后的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才诞生!之所以火车能够淘汰马拉货车,主要是可以节省百分之三十的费用。
宽轨则较为特殊,是宽度较大的铁轨,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俄罗斯为1524毫米。
目前俄罗斯、外蒙古(当年被俄罗斯控制)、印度等国,都是用宽轨。
使用宽轨的国家大约占四分之一,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也使用宽轨,不过新一代的高速铁路还是标准轨。
窄轨就恰好相反,它的轨距比较小,常见的是1067毫米和762毫米。
窄轨国家主要是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大部分旧有铁路都是窄轨,但新干线不是窄轨。
全世界大约有七分之一的铁路,仍然使用窄轨。
其实,这三种轨道不存在谁好谁坏一说。它们各有利弊,完全要根据各国或者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那么,为什么全世界会存在三种轨道?
原因如下:
第一,军事上的戒备。
铁路、火车从诞生开始直到今天,有着重要的军事运输意义,决定了100多年来无数战争的胜负。
从军事防御角度考虑,一些国家不愿意采用同潜在敌人同样的铁轨,防止将来开战后火车被敌人利用。
如西班牙、葡萄牙之所以很奇怪地使用宽轨,目的就是抵御北方强国法国的入侵。历史上,法国入侵过西班牙很多次,甚至占领该国全境。好在西班牙的山地众多,地形险要,依靠马车运输难度极大。法国侵略军的后勤补给难以长期维持,一次次灰溜溜地被迫从西班牙撤走,侵略也一次次的失败。
法国如果可以有效利用西班牙新建的铁路,就可以大量维持物资的运输。
西班牙山地优势就被削减大半,搞不好就会彻底亡国。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西班牙当然不能采用和法国相同的铁轨。
这样一来,法军即便攻入西班牙利用铁路,也必须进行复杂的铁路换乘,在当年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大大影响军事作战。
相反,作为防御一方,西班牙可以毫无顾虑地使用铁路。
同样的道理,当年山西军阀阎锡山修建窄轨铁路,确实也有省钱的因素。
窄轨的费用较低,一般准轨铁路的每公里造价约7万多块银元,而窄轨仅需每公里2万多块银元。窄轨不仅是两条钢轨之间的宽度下降了三分之一,每条钢轨的自身宽度也相应下降,由此节省了大量的钢材。
另外山西很多山地,窄轨火车爬坡能力比较强,转弯比较安全,还可以修建较小的隧道和铁路桥。只是,性价比永远是次要问题。
既然肯拿出巨额资金修铁路,一般就不差钱,阎锡山主要还是为了军事防御。晋绥军已经割据一方长达30年,不希望其他势力利用铁路攻入山西。
当时外省的火车进入山西,就要进行复杂的换乘。有意思的是,这也为侵略山西的日军带来很大麻烦。
阎锡山的同蒲铁路在1935年开始修建,到1937年抗战爆发只修建好了四分之三。日军占领山西大部后,将剩下同蒲铁路修建完毕,还被迫将同蒲铁路北段更换为标准轨道,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第二,性价比的问题。
轨道越宽,火车运输量越大,速度更快,建造成本就越高。
轨道越窄,建造成本就大为降低,火车运输量也相应减小。
理论上来说,标准轨的性价比较高,大体实现了运输量和建造的平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使用这个标准。
只是,各国各地的标准也有区别。
以阎锡山为例,他割据的山西同外界的物资交流颇为有限,主要是出口本省的优质矿产资源。铁路根本就不需要太大的运输量,窄轨似乎就够用了。
另外,民国时期的中国,主要用于矿物运输的铁路多是窄轨。
比如南京六合区冶山铁路,河南许昌到周口郸城的许郸铁路,四川犍为嘉阳矿区铁路,都是窄轨的762毫米。
这些铁路主要是运输矿物,运输量有限,不需要使用更宽的轨道。
再看看印度。印度是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曾经比较闭塞。
驻印总督达尔豪斯在1853年规划铁路时,认为印度未来人口会超过10亿,铁路运输量会非常大,远远超过英国本土。
他选择了宽轨而不是标准轨,由此修建了大量轨距1676毫米的铁路。
查尔斯·坎宁担任驻印总督后,认为这样修建铁路花费太大了,英国无力承担,又改回标准轨。
这样,印度就出现了一部分铁路是标准轨,一部分铁路是宽轨的特殊情况。
第三,技术上的考虑。
沙俄使用宽轨,首先就是考虑军事意义。
苏联时代,德军大规模入侵后,被这些宽轨铁路搞得很头疼。
德国军列必须在两国边境停下,花费几天时间进行换乘,才能接入苏联的铁路网。
苏联铁路有自己一整套模式,德国人无论维修、保养还是新建都非常困难。
只是沙俄也好,苏联也罢,并不是完全为了军事才这么修铁路。
沙俄之所以选用宽轨,还有很多无可奈何的原因。
根据沙俄反复研究,它的铁路需要穿越可怕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这里很多地方是冻土带,到了夏季这些冻土就会会融化,可能出现铁轨偏移沉降问题,搞不好就会让火车脱轨。
即便今天铁路技术如此发达,西伯利亚地区基本每年都有火车脱轨事故。
万般无奈下,沙俄只能使用宽轨,以尽量保证铁轨的稳定性。
中苏的铁轨宽度不同,为运输造成了很多麻烦。
以往中苏用铁路运输物资,火车到了两国边境以后要么卸货后改由别国火车运输,要么就要进行缓慢的换轨工作。以前技术较为落后,换轨需要2到3天时间。
如果是货物运输还好说,载客列车就不同了,乘客们会无所事事地在车站等待数日之久。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历史的错位幽默 解码1881年“马拉火车”的尴尬与启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1、1881年“马拉火车”事件为何会发生?
这一事件的发生,根植于晚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一方面,清政府内部对新兴科技的态度十分矛盾,既有开明官员力推铁路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也有保守势力担忧新技术会动摇传统根基,特别是害怕蒸汽机车的使用会破坏皇家陵寝的风水。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西方科技的接受程度有限,加上缺乏足够的科普教育,使得新事物往往遭遇误解和抵触。因此,用马匹代替蒸汽机车牵引火车,实际上是多方因素妥协下的产物,既反映了对科技的恐惧,也体现了权力斗争的痕迹。
2、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深层次问题?
“马拉火车”事件凸显了几个深层次问题:首先是文化保守主义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冲突,显示了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不兼容性;其次是政治决策的滞后与保守,表明了统治阶层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犹豫不决;再者,公众对于科技的认知匮乏,暴露了教育普及与科技推广的不足。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3、这一尴尬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对于我们而言,“马拉火车”事件提供了多个宝贵的历史镜鉴:首先,它强调了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新技术时,应勇于接纳与学习;其次,它揭示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提醒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要尊重并妥善处理好与本土文化的协调;此外,它还突出了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的关键作用,表明了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它告诫决策者在面对新事物时要有远见卓识,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选择。
最后,你对“马拉火车”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