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吴承恩被签约一事,大家怎么看?
吴承恩被签约,看到了某企业对金钱的追逐,对规则的漠视。一起梳理下相关事件。
【吴承恩被签约】据报道称,早在2017年,阅文旗下起点中文网公开标注《西游记》由作家(明)吴承恩授权其制作发行,并指出“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且该书被指由起点中文网“首发”,并有“签约”“VIP”等标签。
【阅文合同事件】这让我想到了,前几日网络上曾出现一份被称为阅文集团与网文作者之间的新合同,且其中包含阅文集团要求网文作者无条件将所有版权交给阅文集团,且甲方运营版权无需网文作者同意,且不予分配收益等要求,这被不少网文作者称为“霸王条款”。
【5.5断更节】并且,阅文合同事件,引起的“5.5断更节”,而在5月5日,部分网文作者则发起“55断更节”以抵制霸权合同,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一活动也引起越来越多网文作者和其他领域作者的响应!
通过以上事件,可以管中窥豹,看到一些共同之处,一个企业将自身利益过度扩大,显示出一个企业的自负心态!最怕“骄傲”二字!
就商业角度而言,自身利益的极度扩张,加之合作方利益的极度缩小,又怎能让自身与合作方共同发展呢?
就法律角度而言,吴承恩的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这3种权利没有保护期限的,即给予无限期的保护。但是财产权利已经没有了。通过著作权授权的方式收费,明显不当!
一个微小的个体无法与巨型企业抗衡,但个体的聚合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希望作者们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希望读者们团结起来,与不合理收费斗争!
我将与大家同在,为大家提供法律帮助!
古人吴承恩,生于大明王朝,距今已经有数百年之久,他的传神之作《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怎么就成了起点网的首发作品了?版权又怎么归起点网所有了?难道是吴老先生感慨现如今的网络发达科技先进,卖文章可以挣大钱,托梦给起点的高管们,或者是起点网的高管们穿越,把相关的文件邮寄给了吴承恩签约的?难道你把纸上的东西抄到网上就成自己的了。我们的产权保护意识还太弱,当我们人人都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时,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美好。
这是个热点问题。我来说下我的观点。
抛开某单位的价值观不提。其实这件事根本上就是资本贪婪的表现。也许没有读过资本论,但当血淋淋的现实发生在眼前的时候,你不用读就知道了资本家的本质。
当死去的人都可以拿来赚钱,那还有什么能挡住他们的贪婪。只有法律才能约束他,使他不再挣脱制度的藩篱,只有道德才能震慑他,使他不再污染我们的眼睛。
当法律失声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还在初期发展阶段,当吃瓜群众酣畅淋漓的时候,作为我们文学爱好者又岂能视而不见。
面对现实,需要警醒,需要那些文化界的大佬发声。毕竟你也老了,也有盛名。现在不说,以后还有机会吗?
版权无疑是某些网络文学平台口中的肥肉。无论是从自家作者手里抢夺作品的版权,还是疯狂标注古典名著的版权或自说自话称“已获授权”,是一点也不想分与旁人的。
版权即著作权,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的著作权受法律保护的期限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超过了这个时间,该作品便进入公共领域,不再受法律保护。而吴承恩身为明代的作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不存在首发,也不存在“版权所有”。当然,任何出版社对《西游记》的再出版,并不会触及法律。
平台是否可以采取收费阅读,不甚清楚。但我想,是否愿意付费阅读,全凭读者自愿。
也许现在的选择,在以后为之买单。莫怨。
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为何是蓬山而非天台山?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晕,真的是无法想象,这要积攒多大的勇气,才敢评析李义山的七律,尤其还是《无题》系列。义山的《无题》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细致考究,剖研入骨。哪能论到后辈俗人在此指手划脚?但是心真的很痒,手也很痒。要是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会憋死的!只好安慰自己,反正丢人也不止一次了,再丢一次又有何妨?
个人以为,这一首《无题》算是相对比较好理解的一首,尾句为什么没有天台山而用蓬山,只是因为这里是用两个不同的典故来表达更多的含义。“刘郎”一词指刘晨,更指刘晨在天台山遇到的仙缘,或者是艳遇!也就是说,典故选择了“刘郎”,本身就含有了“天台山”这个元素。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换成天台山,那么,尾联就变成了
刘郎已恨天台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首先,结合尾联对句,我们不难想象,出句强调的是“恨”和“远”,也就是和心上人之间的距离。但如果用天台,那么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刘晨与天台山的距离并不“远”,因为他当年只是去采药,而且事后也回到过天台山去寻找仙女。那么接着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因为刘晨再回到天台山时已经仙迹缈然,那么此处的“天台”是可以引伸为“仙女”的,如果“天台”引伸为仙女,那么这个“刘郎已恨天台远”从意思上就变成了“刘晨恼恨为什么离天台山那么远!”,这个意思是成立的。
但是,这样一来,“刘郎已恨天台远”与对句“更隔蓬山一万重”,无法衔接得浑然一体。意思就变成了这样“刘晨恼恨为什么离天台山那么远!可是我离心上人比蓬山还要远上一万重”,显然,问题出来了,前后不搭!也就是说,这两个山必须是一致的才合乎逻辑,要么全是天台山,要么全是蓬山。
哪么,问题就回到了原点,我们胡乱瞎猜一下,李商隐为什么要用”蓬山“而不是”天台山“呢?
天台山,是仙山,有仙迹。
蓬山,是仙山,距离特别遥远!
1、蓬山的典故比天台上还要多,天台山只在刘郎那个典故中是含有“仙”的含义的,更多的却是风景名胜。所以说,天台山,无论说仙,还是说远,都不及蓬山纯粹!
2、相比天台山而言,蓬山不但有仙,而且很“远”!而且从全诗和尾联来看,作者想表达的不是“仙”,而是“远”。
3、哪怕以“仙”论,显然蓬山更加适合,寓意也更加丰满圆润,《列子》、《山海经》、《史记》都会为这个典故进行艺术上的加持!
4、“刘郎”一词已经含有“天台山”元素了,那么此处再用天台山,就显得重复,而且对句也要改过来,但只要改过来,这个“远”的味道就淡了。
5、天台是实,蓬山是虚,无论如何,“更隔天台一万重”是不成立的,而且缺少了一些虚幻如梦,缺少了一些无尽惘然之意。
6、天台再远,也是可以达到的,但蓬山却永远也达不到,这也和诗中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相符合,正所谓此生缘断,相见无期。
7、从吟读效果(音律)来看,蓬字的声母为“P”,英文中是浊辅音,中文发声为浊音,气息短而促,没那么轻婉空灵,显得沉重悲伤,又带些力量,恰好暗合了“恨”的意味。
因此,此处用“蓬山”要比用“天台”好上“一万重!”
另:关于这首诗的译文有很多,个人更倾向于李义山将自己拟做那名心上人,以女人的角度来写的,毕竟颈联那些细美的物件与男性无关,何况尾联还有一个“刘郎”呢?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唐代: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我先不说个人的理解,先说说看我的思路,一般情况下,诗歌用词给人感觉奇怪,多半是服务于格律,于是我看看天台和蓬山两个词的平仄,我发现是可以替代的,这条路走不通。
蓬山这个词,不是一次出现在李商隐的诗歌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也是无题诗,也用了“蓬山”一词。我觉得要联系李商隐的无题诗的风格来看看,天台山在今天浙江,具体有所指,而蓬莱山呢?今天,固然也有,但,古典诗歌里这更多说的是海上仙山,不一定就是实际说哪座山。而且,从文化角度上看谢安、李白都登过天台山,而蓬莱山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可遇不可求。你喜欢的人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吗?很明显,距离产生美,蓬莱山更有那种朦胧美感。
李商隐的诗歌,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一字一句都完全不懂,记得我下面的话就好,他的无题诗歌,所写的景、用的典,描写的一切实际意义上也许并没有关联,但是,这些东西营造的气氛、色调、情感这些是一致的。你不必看他直白的说了什么,而是通过这些意象去感受他的气氛与色调,在气氛与色调里把握那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感。那么下面一段我们看看这篇写的是什么气氛、色调和情感呢?
《玉溪生诗意》:
一相期久别。二此时难堪。三梦犹难别。四幸通音信,五六孤灯微香,咫尺千里。七八远而又远,无可如何矣。
这段文字写的不错,很好的概括了诗歌的主题,再看看具体意象“月”、“梦”不都有那种朦胧的美吗?很显然,海上仙山蓬莱不也是烟雾缭绕的迷蒙滋味吗?说几句跟题目无关的,其他的意象又有那么艳丽的色彩,“翡翠”、“芙蓉”都是很艳丽的。
你看,用“蓬山”这种感觉的确胜过“天台山”一筹。不管是可遇不可求的感觉,还是那种朦胧的气氛,都很符合诗歌的情境。
以上就是我浅陋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