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五彩”中部满目新——中部地区6省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中部地区6省的大同、郑州、新乡、武汉、鄂州、衡阳、南昌、景德镇、合肥等9市,走进企业、农田、实验室、科创基地等,探寻中部地区创新驱动、区域协同、扩大开放、低碳转型的脉搏。麦金黄,科技兴,能源绿,运网密……一幅奋发崛起的五彩画卷正在中部“脊梁”徐徐铺开。
金黄麦田里的智慧农业
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一处高标准农田里,粒粒饱满的麦穗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在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小麦整体长势非常好,预计今年的产量比去年还会有所提升。”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负责人郑晓凡说。
郑晓凡介绍,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主要有“三高”,即建设标准高、群众收益高、防灾减灾能力高。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无人机照片)。(刘天宇 摄)
农田旁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种监测信息。“我们能实时监测苗情、灾情、病情、虫情、墒情和肥情,从而实现精准灌溉、施肥、防病虫害等管理。”郑晓凡说。
距离这片高标准农田不远的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里,科研人员通过模拟环境,让小麦在2个月内完成一年四季的生长,从而更快选育出“优等生”品种。
这是5月31日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拍摄的种子样本。(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目前,神农种业实验室已培育出82个农作物新品种,另有135个新品系正参加各类实验。
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里,拖拉机旋耕田地后,无人机迅速跟进喷洒液体肥料。依靠数字化赋能,大田农社的万余亩农田只需要26名职业农民管理。
“通过应用智慧化、自动化设备,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科学高效。”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说,“我们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10%,而产量却提高了10%。”
智慧农业,赋能粮食生产。在中部省份不少“智慧农业”示范田中,物联网技术已成为提质增效利器。
翠绿山岭里的能源转型
在山西大同,一片4.96万亩的采煤沉陷区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覆盖,大大小小的山梁上横亘着一排排的光伏板,蔚为壮观,它们不断将绿色能源送入电网体系。
但在2015年之前,这里却是黄沙漫天的撂荒地,植被覆盖率仅有10%左右。大同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被称为“煤都”,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当地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成为不小的“包袱”。
采煤沉陷区临近矿区,电网接入条件好,大同又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当地因地制宜,建起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规模100万千瓦。
这是5月30日在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拍摄的光伏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基地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30日全部并网发电。截至2024年3月底,基地累计发电124亿度。”大同市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伟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基地采用了“林光互补”的生态恢复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大量的灌木等常绿植物,这样既不影响发电效率,又促进了沉陷区水土保持。目前,基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达98%。
在中部地区,与能源一起绿色转型的还有原材料。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镇的铅锌产量曾占全球三分之一,被誉为“世界铅都”,在赢得种种美誉的同时,污染也在不断累积。
整治关闭23家重污染企业,淘汰21处落后产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水口山的有色金属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这是6月3日拍摄的常宁市一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生产的锌锭。(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从传统能源、资源基地迈向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产业集群聚集地,中部地区动能澎湃、绿意盎然。
白色激光里的自主创新
从1台到200台,10年时间,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高性能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完全国产化。
“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供不应求,不仅在国内畅销,也卖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今年订单和去年同期比,增加了50%。”华工科技旗下子公司华工激光副总经理任拥军告诉记者。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激光设备生产线上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船舶、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却要完全依赖进口。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华工科技门口的一行字,也是他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14年,华工科技自主研制出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2023年实现关键核心部件的全部国产化。从0到1,从进口到核心部件全国产化,再到销量一路领先、进入欧洲市场,华工科技10年走过了国外企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上,高6米多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运行,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性能稳态强磁场,两年前曾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新世界纪录。
这是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我们不仅把大科学装置作为科研平台,更作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稳态强磁场装置已为国内外200多家单位的3000余项课题提供实验条件,助力论文产出近2500篇,催生了组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创新成果。
在创新驱动下,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正撑起中国发展版图的“脊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重要战略支撑。
黑夜机场里的运达速度
凌晨2点左右,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灯火通明,伴随着阵阵轰鸣,一架架来自全球各地的货机有序降落、停靠、卸货,一辆辆货运小车紧随其后,迅速将货物运至转运中心。
“今年前5个月,花湖机场的货邮吞吐量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6835%。”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玉龙说,“我们与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花湖机场的货运生态不断完善。”
花湖机场是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于2022年7月建成投运,目前已开通50条国内货运航线、18条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实现了覆盖亚洲、延伸欧美的航空货运网络。
6月2日凌晨拍摄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停机坪一角。(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呈“工”字形的机场转运中心是花湖国际货运机场的地标,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内有2.3万台分拣设备,整套分拣系统高峰每小时可以处理28万件货物,最快的一件货物转运时间为5分钟,最慢也只需要28分钟。
航空货运量大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但货值却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6%,花湖机场被业内寄予厚望。
专家指出,沿海城市外贸发达主要靠海运,近十年来,国际货运班列促进外贸出口基地向内陆地区迁徙。现在通过花湖机场,体积小的出口产品就可以考虑航空货运,一座内陆“空中出海口”正在崛起。
一列中欧班列(郑州)停靠在国铁集团郑州局圃田车站(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中部地区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尤其显著。自2013年7月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超8400列,通达欧洲40个国家的140个城市。
近年来,中欧班列、花湖国际货运机场、武汉新港等已成长为中部地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排头兵、主力军,一个基础设施更完善、开行方式更成熟、市场竞争力更强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中部地区不断延伸。
青花美瓷里的文化传承
走进景德镇老城的一处文化街区,记者来到一间名为“机暇社”的工作室,屋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瓷器。每件瓷器有何来历、特点,工作室创办人郝喜文如数家珍。
来自山西的郝喜文2008年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但他对陶瓷始终念念不忘,七年后他又回到了这里,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可能有一点偶然的因素来到景德镇,但我被陶瓷本身巨大的魅力所吸引,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陶瓷。”他说。
郝喜文所创办的工作室主要从事研学,就是想用通俗易懂且严谨的语言,向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述陶瓷的前世今生。
这是6月5日在江西景德镇一个创意瓷器作坊内拍摄的陶瓷作品。(刘天宇 摄)
近年来,6万多名像郝喜文这样的“景漂”聚集于此,其中来自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洋景漂”高峰时达5000多名,再现历史上“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象。
景德镇陶瓷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优介绍,当地为“景漂”在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创业就业贷款等方面,都提供了扶持政策,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创意陶瓷琳琅满目,青花、粉彩等工艺不一而足,卡通、古典、抽象等风格迥然不同,茶具、首饰、花瓶、摆件等形态各具特色。摊主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创意融入景德镇的古老传统。
2月26日,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除尘作业。(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有1500多年历史的云冈石窟,青年人则用数字技术传承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记者在云冈研究院看到,他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石刻惟妙惟肖;VR体验设备则能让观众如身临石窟半空之中,360度沉浸式感受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魅力。
此外,云冈研究院建设了“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以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建立全息数据档案,将把这座千年石窟留给下一个千年。
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中部地区人文与经济互促互荣,文化传承创新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文化正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记者:樊华、张旭东、汪奇文、王若辰
海报:康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鳄鱼TV影片“碟中谍6”阿汤哥5大逆天操作#鳄鱼TV影片
盘点碟中谍六全面瓦解中阿汤哥的五大逆天操作。
·一、高空跳伞。在碟中谍六中阿汤哥完成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跳低开跳伞特技。这个特技不仅要求他从飞机中跳出,而且还要在夜幕降临时进行,以达到电影中所需的视觉效果。
阿汤哥和团队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一特技,包括一百零六次的跳伞,以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无误。当他在两万五千英尺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真正的特技表演者。
·二、直升机飞行。在影片中阿汤哥亲自驾驶直升机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飞行动作。为了这场戏他接受了专业的飞行训练,以确保能够安全的完成这些高难度的飞行特技。在挪威的山谷中阿汤哥驾驶直升机进行了惊险的追逐戏码。他不仅要控制直升机,还要进行精确的摄影工作,而这一切都在没有替身的情况下完成。
·三、摩托车追逐。在巴黎的街头阿汤哥驾驶摩托车进行了一场生死追逐。他在繁忙的交通中穿梭,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只为了捕捉到最真实的速度感和紧张感。这场追逐戏不仅考验了阿汤哥的驾驶技术,也展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极致追求。
·四、跳楼。在伦敦的黑衣就是火车站,阿汤哥进行了一次危险的跳楼特技。在一次不完美的着陆中他不幸摔到了脚踝,然而即使在受伤的情况下阿汤哥也坚持完成了拍摄。这一幕成为了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技之一,也是对他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
·五、直升机悬吊。在拍摄直升机悬吊扭悬一线的场景时,更是让在场的演职人员心惊胆战。因为汤哥不仅要沿着直升机位悬吊的绳索向上攀爬,还要准确无误的坠落在绳索末端的包裹之上。稍有差时后果不敢设想。
可以说为了这部电影能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观感体验,又不失真实质感,阿汤哥倾注了所有,拼尽了全力。
那么阿汤哥在碟中谍系列电影中还有哪些逆天操作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影视尽在湖北广电网络鳄鱼TV,欢迎点播观看。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创新——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新闻360》的实践案例
摘要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内容创新力不足、传播形式相对单一、技术水平较落后等巨大挑战。以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新闻360》为分析案例,可以发现: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传播方式、采用融合技术,推动节目智能化发展,才能打造出亲民的新闻品牌,从而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在融媒体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
融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新闻360》
一、引言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从平民立场选择报道内容、以平民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以满足平民权益为宗旨的一种电视社会新闻”[1]。电视民生新闻内容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因此其定位必须站在观众的视角去思考观众的需求。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变,各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正在进行深度融合,新媒体凭借其便捷性、瞬时性的优势迅速占领了信息传播高地。“融媒体”理念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力图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即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进而全面实现媒介载体资源贯通、内容兼容以及利益互惠。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功能和价值也因融合得到了提升。融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具有何种特点?存在哪些困境?又应当如何与新兴媒体有效衔接?做好民生民情的关注者、沟通者,是当前亟须关注的问题。
二、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及样态特征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兴起和发展
民生新闻是对现代社会中人民的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物质需求和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进行报道。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诞生可追溯到2002年的元旦,江苏电视台开播的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新闻栏目,被很多学者称为中国电视节目第三次革命的代表作。[2]此后的十年里,不同类型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展态势良好,也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如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河南电视台的《小莉帮忙》、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广东电视台的《今日关注》等等。这些优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诞生与播出,使得民生话题成为当时大热的媒体创作元素,各地电视台开始将各种民生新闻放在黄金时段播出,获得了社会评价和广告收益的双丰收。
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
经过十年的发展,民生新闻节目在各地电视台具有广泛的市场占有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推动着各类新闻节目不断转型与创新,而此时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处于红利末期,存在内容重复、深度不够、传播形式单一、媒体制作水平落后等问题,收视率开始下降,其辉煌时代逐渐过去。自2013 年开始,传统电视媒体进入融媒时代的转型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融合”成为新闻领域广泛认同的新发展理念。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样态特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民生期待,民生新闻的关注点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需求上升为以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生活需求为特征的样态,这给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1.内容形式生活化。一直以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为落脚点,形式上也更贴近百姓日常,将民生方面的新闻以通俗易懂的报道形式告知群众,关注到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火爆之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关注百姓生活、人间冷暖,以小切口小故事折射当今时代,其积极意义有目共睹。例如,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1818黄金眼》在内容的选择上别出心裁,采取让群众当主角的模式,将镜头对准群众,更加突出了生活化的特点,让观众在看新闻时找到共鸣。
2.文化模式多样化。如今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更注重“民生”二字。如何能够在保障民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响应国家号召、跟随时代步伐,致力于在民生新闻的选择上下功夫,让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文化模式更加多样化,不仅仅关注百姓生活、社会百态,或是消费纠纷、邻里矛盾等,而是更加深入参与居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生领域,丰富民众文化需求。如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的“彩虹计划”常年开展公益助学行动,牵线结对、爱心资助多名适龄学生完成学业、走出大山,步入大学。
3.重点关注民众精神需求。融媒体时代,新闻业所肩负的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使命只增不减。过去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点小到邻里纠纷,大至社会案件,忽视了对“大民生”的解读。新时代的“大民生”,实际上就是呼吁关注公共利益,坚持民生新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点关注民众精神需求,引领百姓生活,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弘扬新时代正能量,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例如,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和《每日新闻报》率先改变了其内容编排:缩减邻里纠纷等“小民生”内容,增加反映社会正能量的社会事件、对国家新出台政策的解读以及生活科普类等“大民生”内容,不仅满足民众对周边新闻摄入的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社会价值的传播。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
当下,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在极大提高受众主体地位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一是内容供给缺乏深度。在经历了大步向前、轰轰烈烈的发展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今的发展势头稍显疲软,大部分民生新闻仍然能够准确及时反映民生关注与诉求,但仍有部分民生新闻节目粗制滥造,编导盲目跟风、追逐流量,远离了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也高度同质化,如社会民生类新闻包含停水停电、邻里纠纷乃至宠物走失等大量细碎的百姓日常生活内容,缺乏独立判断和深层思考,可看性大打折扣。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角色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由代言人逐渐转化为记录者。[3]倘若过分关注和重复报道琐碎事件,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也容易引起百姓对节目的厌烦心理。
二是传播形式单一。“与新闻媒体的新环境相伴而来的是新的任务、新的工作文化、新的角色和新的自我认知方式”[4]。在互联网与5G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微博和哔哩哔哩等平台及时得到新鲜的新闻资讯,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极大丰富了受众的新闻体验。各类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受众有更多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比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要面对社会大众群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受到较多约束,创新方式不足。加之部分新闻节目为博人眼球,增强节目关注度,采取了有娱乐化倾向的传播形式,拉低了新闻类节目的整体质量。
三是技术水平较落后。融媒体时代的信息资源较传统媒体时代丰富许多,相关融媒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助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融媒体新技术与传统电视媒体相结合,能够赋予传统电视媒体新活力,推动传统电视媒体将优良的价值观、表达要素与新技术形式相结合,在推陈出新中发展自己。因此,传统民生新闻节目应客观看待自身发展现状和时代前进趋势,主动抓住新时期技术水平创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好节目的创作内容,以新面貌继续服务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节目。
四、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笔者以《新闻360》为例,探析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之路。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新闻360》开播已有十余年,深受观众欢迎,收视率和占有率长期保持前列。栏目曾获得中国视协颁发的“2013优秀专栏奖”,2013年“全国民生类影响力十强栏目”、 2014年“湖北新闻奖”(栏目)一等奖等奖项。不过,和其他电视新闻节目一样,高歌前进后的《新闻360》同样遇到发展中的瓶颈,发展态势一度疲软。在敏锐察觉到下行压力之后,《新闻360》开始积极变革,注重节目新闻性与民众服务性的统一,专业化与社会化、普遍性与本土化的和谐,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和风格,重新赢得了百姓的青睐。
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民生新闻栏目《新闻360》
(一)坚持内容为王,着眼“大民生”
媒体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内容为王,新闻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还是体现在是否对受众形成持久的吸引力。“说新闻,话民生”是《新闻360》节目的出发点,节目坚持从民众而非从政府发言人的视角选题,对民生政策、民生项目、民众关切和社会热点进行及时捕捉和全方位的深入解读。如,《新闻360》栏目在“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系列报道”中,将洪湖市财政局主动对接银行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政采贷”融资模式及时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先进做法进行报道,让广大中小微企业获悉政策内容,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为洪湖市营商环境的建设立下媒体功劳。通过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报道追踪、做“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报道,《新闻360》找到了创新发展之路,夯实了民生新闻节目的民生属性。
帮女郎奔走在新闻一线,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二)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节目形式和传播渠道
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可通过创新节目形式来实现。一档具有收视吸引力的电视民生节目,首先要具备记者这一“观众感官”,而在报道形式上,现场出镜报道与前期预热宣发和后期转载同样重要。《新闻360》利用融媒矩阵,进行立体传播。在电视平台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创多方传播渠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B 站等等,从传统电视节目的平面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立体传播,增强新闻事件的驱动力、体验度和参与度。[5]例如,在疫情期间,《新闻360》为报道抗击新冠肺炎开辟重要版面,播报疫情防控最新消息,发挥新媒体舆论引导力量,大屏小屏双向奔赴,为武汉保卫战增进力量。
(三)采用融合技术,推动节目智能化发展
当前,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活跃。例如,“湖南广电旗下芒果TV通过与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围绕智能影像视觉、光场技术、AR/VR、5G全息等重大核心技术展开合作,正在将一系列前沿技术应用到内容生产制作中来”[6]。同时,媒体融合技术也有新发展,《新闻360》在传统的大屏小屏互动中逐渐开始尝试5G网络传输+全息成像技术,拓展5G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应用样板。放眼到民生新闻领域,未来5G全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势必能够开辟一个全新的民生关怀与新闻共享生态。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具有新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立足民生,呼应民意,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立足点,更是寻求创新路径的出发点。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传播方式,注重价值引导,才能打造出亲民的新闻品牌,从而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凭借着更强的竞争力在融媒体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军.论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出路[J].现代视听,2008(05).
[2] 张东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6(07).
[3] 赵国美.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
[4] 王平元.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突围与创新[J].当代电视,2022(03).
[5] 杨潇.探析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自救之路” ——以《1818黄金眼》为例[J].声屏世界,2021(02).
[6] 王禹.“媒体深度融合”第三谈:紧紧抓住技术创新先导下的内容变革[EB/OL].“广电视界”微信公众号,2020-11-12.
https://mp.weixin.qq.com/s/YvppHn1nlspYODJOPrKfBA.
来源 | 《融媒》2024年第05期
作者 | 谢米特,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频道记者;景明,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频道记者;付睿思,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屠酥
新媒体编辑 | 邓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