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之效 “体育之效”怎么谈?中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点评高考作文

小编 46 0

“体育之效”怎么谈?中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点评高考作文

6月7日上午,随着一声铃响,广东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今年高考作文题论及“体育之效”,南方+邀请中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进行点评,供参考。

搜狐:体育之效 “体育之效”怎么谈?中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点评高考作文

中山纪念中学语文科组长李金华

李金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山纪念中学语文科组长,中山市语文教研室中心组成员;教学业绩突出,曾获中山市各类高中语文比赛一等奖5项。近年有30余篇论文发表于语文专业核心期刊;合作出版著作《文本解读技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旧课标对比》,现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立项《中学写作思维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

李金华老师点评如下:

2021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坚持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一如既往地在审题方面不给考生设置较高的难度和较大的障碍。

这道作文题在材料的选择上,选取了毛泽东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段关于“体育之效”的话,主旨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思辨性强,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也没有较高的概括难度,可写的角度和内容算是比较明确的。

从命题形式的角度看,作文话题立足于个人在体育上的“强弱之辩”,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辩证性,思考人的认识、实践和信念在这一强弱变化中的作用和价值。“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中,也突出了高考语文立德树人的考查宗旨。整个作文题在“强弱”的辩证思考与求索中,让学生体会既定条件和个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从学生写作的层面讲,学生只要认真分析这段论述性材料,抓住材料的话题、概括各层次的内涵,思考“强弱”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个体的主动性、可能性、实践性和信念性,审题立意并没有多大难度。作文提示“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学生只要结合“体育之效”的“强弱之辩”,联系现实再进行一点“体育”之外的拓展和提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算完成了写作任务。那么在内容方面得分就不会太差。

这道作文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内容原则和“情境化”命题的理念,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和评价也极具启发和借鉴价值。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强化情境化、思辨化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扩展素材的选取范围,从而积极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更要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大力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

中山市桂山中学语文科组长郭大伟

郭大伟,中山市桂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科组长,长期从事高中语文高三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经验丰富。郭大伟老师全文点评如下:

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真正体现了新高考的“新”字。题目设计整体看似简单,但内里有很强的思辨性。与以往作文不同,本次作文并没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指令和情境语段,也较巧妙地避开了社会热点事件,有效地预防了猜题、押题。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今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看起来不是我们常说的“宏大主题”写作或是社会热点事件类的作文题,但它仍然暗合当今中国发展,全球局势变化应对等重要主题。仍然体现了高考语文尤其是高考作文题对立德树人的响应,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命题方式来看,作文材料选取的是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及“体育之效”的一段话。材料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解读:第一层,“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一段作为引入,强调人的身体经过一定的锻炼是可以逐渐变强大,强调体育锻炼的时效性和重要性。第二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一部分论述指出“强弱的转变”在于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重点考察。第三层,“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再一次强调天生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更不必自卑,做能做的事情就能实现强弱的转变,呈现出较强的向上精神。

从命题的理念来看,高考作文题强调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在这次高考卷中,作文题目给学生呈现了当时真实发表的一段论述材料。作文给出了明确的导向,“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要求考生对材料内容理解要深刻,考察的是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思考。

那么启示从何而来?这篇文章发表有它的时代背景,这篇当时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强调的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一点考生不难看出,但如果考生仅仅只从材料中读到“体育”,而没有读到背后的内涵,作文内容就只能写到表层的意义。作文应进一步思考“论述的启示意义”,启示可以是对今天的启示,可以是对个人的启示,也可以是对社会国家的启示。考生读到毛泽东对“体育之效”的“强弱之转变”的辩证论述时,可以思考这段论述的当下启示和意义。强国依仗国力,奉行利己主义,做出有损他国利益的事,而慢慢走向衰弱。而中国经过近百年不断艰苦卓绝的奋斗而逐渐由弱变强,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路上。

从作文题的导向来看,高考作文题仍然注重考察学生的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家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看出今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仍然要求考生关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写作话题贴近新时代。学生从个体、国家、世界做辩证思考,综合写作。从学生写作层面来讲,学生只要认真读懂材料,审题立意并没有多大难度。只要理解思辨、全面深入,一般内容得分都不会太差。

这道作文题对我们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也具有指导、借鉴意义。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兼顾传统文化发展等重要主题,扩展素材的选用范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廖冰莹

【作者】 廖冰莹

香山学堂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上一篇快手短视频:银河战舰皇马:为什么皇马叫银河战舰?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