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地滚球队出征残奥,广州选手期待冲击大满贯
视频加载中...
每天早上9点,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运动场早已“醒来”,轮椅竞速选手已经开始又一轮冲刺。昨日(8月6日),中国硬地滚球国家队从这座位于江夏的训练中心出发,赴京集结,踏上东京残奥会的征程。
中国硬地滚球队教练谭巍麟介绍,中国硬地滚球队共有5名运动员获得东京残奥会参赛资格,将在残奥会上参加BC1级、BC2级、BC4级个人赛,和BC1、BC2级团体赛等多个项目的角逐。
“我们在个人赛上有冲击金牌的实力,团体的综合实力也排在世界前三,希望队员们都能取得好成绩!”谭巍麟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虽然东京残奥会延期举办,但是队员们一直没有放松训练,“我们从2019年就开始备赛。今年5月,球队也恢复了封闭集训。”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作为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也为运动员做好了防疫和训练保障。据介绍,近年来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顺利完成国家硬地滚球队、国家轮椅篮球女队、国家轮椅竞速队、省轮椅网球队、省市游泳队、省市轮椅篮球男女队等队伍共173名运动员的集训保障任务。
作为中国硬地滚球队训练基地所在地,广东省也为中国硬地滚球队贡献了2名运动员。其中,广州市硬地滚球队培养的郑远森,就是BC4级个人赛的夺冠热门。
32岁的郑远森,是世界硬地滚球届名将,在他的荣誉簿上,只差一块残奥会的金牌,就能实现硬地滚球冠军大满贯。今年,他将带着这个目标,第三次出征残奥会。
除了5名运动员之外,中国硬地滚球队将有包括教练、领队等在内4名工作人员一同前往东京。
□ 知多D:
硬地滚球是一项专门为残障运动员设置的赛事,也是残奥会特有的项目。选手多为脑瘫患者、患有肌无力等病症肢体残障人士。
比赛根据选手残疾程度分为4个级别,其中BC1、BC2级为脑瘫, BC3、BC4级为严重躯体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缺。
比赛时运动员须坐在轮椅上进行投球,得分以投出的球距目标球的距离计算,累积分最高者获胜。单打与双打比赛每场4局,每局单打每个选手投6个球,双打每个选手投3个球。团体比赛共有6局,每局每队3名队员各投2个球。当参赛者因严重的运动能力障碍影响到四肢时,可使用脚或辅助装置将球推出。投球时,辅助设备不得超过投掷线,臀部不能离开轮椅,否则判为罚分或被取消投掷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林琳、苏赞 通讯员:穗残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林琳、苏赞 通讯员:钟烨朗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林琳、苏赞 通讯员:钟烨朗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专访中国硬地滚球队教练:从广州启程出征残奥,队员有望夺金
8月31日,3名中国残奥代表团健儿及3名中国香港残奥代表团健儿会师硬地滚球项目个人1/4决赛,香港选手梁育荣有望卫冕冠军,广州名将郑远森同样具有夺金实力,期冀实现“大满贯”。
稍早前,中国体育代表团硬地滚球项目教练员谭巍麟在东京接受了南都记者的连线采访,他也是内地最早一批接触该项目的工作人员。从一种帮助重度残疾人士康复而引进的“娱乐活动”,到如今在许多级别的赛事中名列前茅,中国硬地滚球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
谭巍麟说,此次出征东京残奥,队员们准备时间比较充足,“比较有信心”。他希望更多人领略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也能看见以这些运动员为代表的重度残疾人。
出征东京残奥会的中国硬地滚球战队。
硬地上的中国力量
硬地滚球是残奥会上极少数没有相应奥运项目的运动之一,它在投送动作上近似保龄球,而在得分规则上可与冬奥会的冰壶相类。
“硬地滚球是高度讲究策略的项目。”谭巍麟告诉南都记者。比赛双方分别持红球和蓝球,在规定区域内交替投送,回合结束时,自己的球离白色目标球“jack”更近的一方得分,累积分数最高者获胜。每发一球,运动员既可以选择将对方的球击远,也可以将己方之前的球推近,又或者直接瞄准目标球。用谭巍麟的话说,高手过招,“每一步都要算计”,从而确定接下来是进攻还是防守。不到最后一刻,整个局面都充满变数,因此虽然没有很多肢体动作,比赛过程却非常紧张刺激。
谭巍麟(左三)和中国硬地滚球运动员外出“放风”。
国家硬地滚球队的训练基地在广州,鲜亮的白墙和绿色橡胶场地映衬着红底黄字的横幅:“始于梦想滚动中国,成于实干决战东京。” 8月6日,5位运动员和4位工作人员从这里启程,向北京集结,22日抵达日本东京的残奥村。谭巍麟说,这次出征,队员们在多个级别的个人赛和团体赛中具有夺牌的实力,准备时间也比较充足,因此“比较有信心”。
早在2019年,他们就已经开始备战残奥会了。“去年新冠疫情出现以后,好几个队员问过我,‘(比赛)会不会取消呢?’我只能说,‘现在不知道’,还是坚持训练。”谭巍麟也感慨,运动健儿们不容易, “从疫情开始到比赛,几乎全是房间、训练场、饭堂‘三点一线’,每天对着同一块场地。”今年春节,他们都留在了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打个火锅权当过年;进驻东京残奥村之后,也并没有四处闲逛,第二天上午就安排了训练日程。
很多人对自己的成绩有很高期待,比如32岁的广东名将郑远森。2010年的广州亚残运会上,他就取得了BC4级(残疾分级)个人赛冠军,2012年荣获伦敦残奥会BC4级个人银牌,2018年在硬地滚球世锦赛中夺魁。他一直期望赢得一枚残奥会金牌,实现自己的“大满贯”。
郑远森在练习掷球。
“今年是郑远森第3次参加残奥会,之前每次他都是有点遗憾。”谭巍麟惋惜道,“2012年的时候,他可能是大赛经验不足吧,在分数领先的情况下,想用难度更高的动作一举把人家打倒,结果出现了失误,在加时阶段输给了别人,获得第2名。四年后再战里约残奥会,他就觉得‘这次一定要拿金牌’,无形当中给了自己很大压力,比赛的时候老是发挥不出来,越来越沮丧,最后只拿到第7。”
本届比赛之前,队里的心理老师专门给郑远森做了心理辅导,谭巍麟也让他抛开杂念,安安心心地打好比赛:“以他在战术和技术上的实力来说,只要正常发挥,我觉得肯定能‘挂上牌’的。”
这次的小组赛分组结果,对中国代表团和中国香港代表团的选手而言并不太“美好”,因为一开始就要“自己人打自己人”。硬地滚球是男女同场竞技,郑远森和他的搭档林细妹,就在个人赛中匹配成了对手,最终郑远森以小组第1的成绩闯进8强。
8月31日,共有3名中国残奥代表团健儿及3名中国香港残奥代表团健儿将会师硬地滚球个人赛1/4决赛,谭巍麟寄望他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重残运动员的成长
如今在东京残奥会上代表中国出战的运动员们,大多另有工作,业余从事体育训练,但硬地滚球项目有些例外。谭巍麟告诉南都记者:“因为这个项目的参赛者通常残疾程度较重,不能够到社会上去做其他工作,有些人平时连家门都出不了。”
2000年,谭巍麟从家乡的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毕业后,进入了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2002年第一次接触到硬地滚球,也是该项目的最早一批内地教练员。在他的印象中,起初这是一项为帮助重度残疾者康复而引进的“娱乐活动”,后来才发展为专业体育赛事。2004年,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硬地滚球锦标赛;2007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增设硬地滚球竞赛项目;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上,中国内地硬地滚球运动员开始冲击奖牌。
谭巍麟介绍,对于硬地滚球这样的重残项目来说,往往不是运动员和家属求教他们,而是他们主动上门去找运动员。“一般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几个项目的教练都会一起到全省各地去看一下,觉得有潜质的就动员他们试训,可以的话就留下来。” 谭巍麟说,很多时候,外界必须通过查阅地方残联的登记信息,才知道这些人的存在,比如这一次登上东京残奥会硬地滚球赛场的林细妹和蓝智坚,就是谭巍麟分别在广东揭阳、云浮两地寻访发现的。“我们找到这些队员时,有些连他们自己的家人都觉得奇怪——我的小孩连生活上的自理都做不到,还能当运动员?”
而郑远森则属于另一种情况。1989年生于广东汕尾海丰县的他,因患有肌无力症放弃了升读高中,2006年考入了专为残障人士而设的广东省培英中专技术学校,几个月之后,便被广州市残联选为轮椅橄榄球运动员,次年的第七届全国残运会就随队摘得铜牌。然而过了不久,该项目在国内停赛,郑远森只能回到家中。
2009年,是谭巍麟重新联系到他,询问他是否愿意改项,练习硬地滚球。“其实我在2007年左右就看到他了,有信心把他给练出来。”谭巍麟对南都记者回忆,“虽然以他的(残障)程度,连手臂都抬不高,只能够用身体带动来发力,但他喜欢这个项目,会去思考和钻研;而且……怎么说呢?就是我一看就觉得他很适合。可能是因为在他脸上有一种‘霸气’,我觉得这一点对运动员来说挺好的。”
转眼之间,已过了十余年。为了心中的目标,郑远森日复一日地掷球、复盘,坚持着枯燥的训练,身为教练的谭巍麟一直陪伴在侧,不仅是做指导,更是照顾好每位队员的生活,为他们保驾护航。
谭巍麟说,这么多年训练下来,他见证了很多队员的改变,彼此都成了“老友”。有些人的肌肉控制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同时也走出了封闭的居家环境,变得更加自信、自强。
“希望在东京的赛场上,他们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水平,拿到理想的成绩。”谭巍麟祝福道。他也期待更多人了解硬地滚球项目,关注这些平时难以走出家门的残疾人。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