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小编 23 0

1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杨式太极拳信息,办理过杨式太极拳,找了好久也找不到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真难找啊,到处问到底哪里杨式太极拳,快告诉我杨式太极拳网址吧,我要杨式太极拳,后来在这里找到了,杨式太极拳哪里办理最稳妥,杨式太极拳找了很多公司,但杨式太极拳都不是很全,杨式太极拳也不是绝对的,杨式太极拳给你地址 你自己看一下吧 里面有更多杨式太极拳信息,杨式太极拳,希望杨式太极拳可以帮到你,谢谢了。

2扬式太极拳传统套路拳普

1 预备式 19 抱虎归山 37 高探马 2 起式 20 右揽雀尾 38 右分脚 3 左棚式 21 左棚式 39 左分脚 4 右揽雀尾 22 肘底看锤 40 回身左蹬腿 5 单鞭式 23 左右倒撵猴 41 左搂膝拗步掌 6 提手 24 斜飞式 42 右搂膝拗步掌 7 上势 25 提手 43 进步栽锤 8 白鹤亮翅 26 上势 44 翻身撇身锤 9 左搂膝拗步掌 27 白鹤亮翅 45 进步搬拦锤 10 手挥琵琶 28 左搂膝拗步掌 46 右蹬腿 11 左搂膝拗步掌 29 海底针 47 左打虎式 12 右搂膝拗步掌 30 闪通背 48 右打虎式 13 左搂膝拗步掌 31 转身撇身锤 49 右蹬腿 14 手挥琵琶 32 进步搬拦锤 50 双探掌 15 左搂膝拗步掌 33 上步右揽雀尾 51 双峰贯耳 16 进步搬拦锤 34 单鞭式 52 左蹬腿 17 如封似闭 35 左右云手 53 转身右蹬腿 18 十字手 36 单鞭式 54 进步搬拦锤 序号 名 称 序号 名 称 序号 名 称 55 如封似闭 73 左右云手 91 左右云手 56 十字手 74 单鞭式 92 单鞭式 57 抱虎归山 75 下势 93 高探马 58 右揽雀尾 76 左金鸡独立 94 进步穿掌 59 斜单鞭式 77 右金鸡独立 95 转身单摆莲 60 右野马分鬃 78 左右倒撵猴 96 上步指挡锤 61 左野马分鬃 79 斜飞式 97 上步右揽雀尾 62 右野马分鬃 80 提手 98 单鞭式 63 左棚式 81 上势 99 下势 64 上步右揽雀尾 82 白鹤亮翅 100 上步七星 65 单鞭式 83 左搂膝拗步掌 101 退步跨虎 66 左玉女穿梭 84 海底针 102 转身双摆莲 67 右玉女穿梭 85 闪通背 103 弯弓射虎 68 左玉女穿梭 86 转身撇身锤 104 进步搬拦捶 69 右玉女穿梭 87 白蛇吐信 105 如封似闭 70 左棚式 88 进步搬拦捶 106 十字手 71 右揽雀尾 89 上步右揽雀尾 107 合太极 72 单鞭式 90 单鞭式 108 收势 十个要领: 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其中, 提顶:虚灵顶劲、“百会”上顶,正直不歪斜,头上如顶一碗水的感觉。 敛臀:臀部内收,不撅不突、保持身体正直尾闾中正。 吊裆:“会阴”向上提,抽拔之意,“命门”着力后弓。 松肩:肩胛放松下沉,微向前合,含包裹之意。 沉肘:微屈不直,肘尖有下垂之意,所谓“沉肩坠肘”,松肩不松沉,肘难下垂,同样肘不下垂,肩难松沉。 含胸:含而不凹,胸部平整,不凹不凸,持内含之意。沉肩坠肘,肩微向前包裹,自然呈含胸之意。 拔背:与含胸沉肘相关联,能含胸沉肘就必有拔背之形。 塌腰:腰为体动之主宰,不塌腰则下盘无力,不稳。手动腰先动,腰摧四肢行,腰要保持松沉竖直松塌园活。 松胯:松胯乃调整腰腿动作之关键,松胯才能下盘灵活,胯与腰是相连的,胯不松腰不活。 沉气:全身松沉,气息下沉,气沉丹田(肚脐下三指),意守丹田,全身有向下沉坠之感。

3扬式太极拳十大要领及注解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4扬式太极拳练哪一套更养生

就练杨式的传统套路吧(从高架开始),中架,小架以后再说。门里人说,练三年大架,才开始接触中小架,那是真正技击用的。我们都是挤时间在锻炼,估计三年还不够。 我个人觉得,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健身运动中,太极和瑜伽都是从身心两方面调节的,是很好的项目。 我师父教拳之前,先教了我们八段锦,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教我们虚领顶劲,空胸实腹胀腰,圆裆开胯,收尾髃,三尖成线(足尖膝尖鼻尖),重心坐脚跟,走猫步,控腿练习,站无极桩等这些太极拳的基本东西,速度比较慢,两个月后才开始教拳。每次练拳前,打一遍八锻锦作为热身运动。 我们是从37式开始学的,速度也不快,教完拳架,后期反复纠拳架,到学完37式,加上八段锦,花了小半年时间。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练,师父第一个要求我规范站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从5分钟,到现在的半小时,并开始调呼吸,这个还只是入门,目前只是做小周天。 练完37式后,就开始练85式(也有叫88式,103式,基本一样的,多的只不过是把一个动作分解成几个动作,所以多了),练熟后,又是反复的纠拳架,师父真是很尽心的,跟平常公园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到现在已经练了2年了,身体好了很多很多。因为长期电脑前工作引起的颈椎、腰椎和肩周毛病全好了,而且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四、五岁(呵呵,都是别人夸的)。松腰也收获不小,弯腰把头贴在腿上能轻松做到,只是劈叉做不了,我41了,终究是人到中年了,呵呵。现在一口气能爬十层楼。早上还加了三公里慢跑。 平时呢喜欢上太极网逛逛,看看名家的视频、文章和书,琢磨琢磨各派的异同和联系,也算乐在其中。现在练拳时开始有意识地往中小架上靠,(其实简单地说,练大架就是学会运劲的道理,并熟练,中小架就开始加快了,动作难度大很多)师父并不鼓励,我也不是真要练成什么武林高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用意不用力。渴望能学习太极刀和太极剑以及推手和太极散手。(小时候的梦想在现在复苏了,呵呵) 两年的收获是:生活规律,心态平和;身正体松,精力充沛。 祝你早日练拳有成!

5扬式太极拳为什么没有左揽雀尾分

其实是变成了其他招式。 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早先的‘左右揽雀尾’与陈氏太极的‘懒扎衣’缠绕过程十分相似,只是定式姿势不同。具体情况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我不赘述了,通常的使用的情况作如下的解释:假设有人以左直拳给我上盘。我上左足,闪至其左侧,同时两手上掤其左手臂。复左足向左前斜迈一步。右足随左足收回,虚点。同时两手交叉缠绕一圈,呈抱球状,对方在螺旋力和杠杆里的共同作用下,向我右后方旋跌。我复右脚拦在其两足后,右手掤出,其旋转跌出。假设在我抱球时,其欲保持平衡,与我的施力点反向旋转,

642式太极拳是扬式还是陈式太极拳

都不是。它以杨式为主,包含了陈式、孙式、武式、吴式的内容。

7扬式太极拳真气运行法

传统的杨拳里没有什么真气运行法,估计又是什么人弄出来的!

8陈式、扬式两种太极拳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绕,折叠往返,明显的刚柔相济,和明显的快慢相间四大方面比扬式太极表现的力度大,幅度大,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