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广场舞登上央视 挺进《谁是舞王》全国总决赛
新华网西宁2月27日电(刘强)记者从青海省体育局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谁是舞王》中国广场舞民间争霸赛大区赛第二站永春站的决赛中,青海省全民健身操舞队强势夺冠,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
永春站的比赛是第二赛区比赛,由青海、山西、湖北、福建4个省代表队组赛。青海队凭借蒙古舞《策马奔腾》和《青海的尕撒拉》进入第四轮与湖北队的对决,最终青海队以藏族锅庄舞《锅舞飞扬》拿下了永春站的冠军。
据了解,青海省全民健身操舞协会队队员年龄上至60多岁,下至20岁,平均年龄45岁,是永春站参赛队伍中年龄跨度最大、年龄段最全的队伍。本次永春站比赛,青海省全民健身操舞协会队将青海民族舞蹈与广场健身操融合和在一起,既体现健身性,又不失民族性,将青海的地域特色通过电视镜头展现给了全国观众。
据悉,青海省全民健身操舞协会队是在小羚羊艺术团的基础上吸收了社会各界较为年轻的力量组建起来一支年轻的队伍,以表演具有青海四大主体民族特色的健身操舞为主要特点。(完)
贵州队夺“谁是舞王”冠军 wuli铜鼓舞锦鸡舞,全都美醉了!
五一归来,微报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4月28日,中央电视台CCTV5举办的“谁是舞王”中国民间广场舞争霸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落下帷幕,代表贵州省参赛的赫章夜郎广场舞队击败青海、吉林队夺得全国总冠军。
比赛中,贵州队把赫章独有的彝族铃铛舞和阿西里西舞,结合当地旅游宣传歌曲,将当地人日常劳作、生活习惯等融入其中,编排成为精彩的民族风情广场舞,获得了“中国广场舞舞王”的称号。
看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一点也不假。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歌舞绚丽多姿。喜欢跳广场舞的亲们,今天微报哥介绍的这些民族舞蹈,你可要看好,如果把它们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广场舞中,说不定下一个“舞王”就是你呢。
(贵州队在比赛现场)
彝族
铃铛舞
(铃铛舞。罗园 摄)
俗称跳脚,彝语称作“恳合贝”,意为灵体告别之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征: 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且钢劲有力。
动作特点: 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
水族
铜鼓舞
(铜鼓舞)
因“以击铜鼓而舞”得名,是水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以贵州省三都自治县的都江为中心的广大水族地区。它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庆丰收以及婚娶、丧葬期间,都要跳铜鼓舞。
特征: 舞者人数不限,但需偶数,表演时,于广场中央设置一木架,将铜鼓悬于木架上,旁边另架一只皮鼓与铜鼓相配。
动作特点: 表演者随着鼓声节奏,踏着雄壮的步伐,旋转起舞,鼓点从慢到快,从低沉到高昂,直到急密如雨,戛然而止,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由快而密,到马上收步。
布依族
粑棒舞
(粑棒舞)
广泛流行在贵州省平塘县各乡镇的布依族村寨,以大塘镇胜安洞口寨的粑棒舞最具特色。此舞过去常用于丧葬祭祀之际,现在每逢各种节日集会、婚嫁迎娶、立房盖屋或农闲之余,当地布依族群众都会在村寨的晒坝、房前空地或广场舞台等,表演粑棒舞自娱自乐。
特征: 三人或四人对击粑棒和粑棒技巧表演。
动作特点: 有甩粑棒、单击粑槽、双打粑棒等形式,包括以下几个粑棒舞组合:坐粑棒、穿牛鼻卷、捶米草、跳克碓、甄子箜饭五种。表现一种欢快热烈的情绪和比试技艺,祈求五谷丰登和男女社交等内容。
土家族
摆手舞
(摆手舞)
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土家语叫“舍巴”,贵州主要流传于沿河、印江等地。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特征: 在整个舞蹈中,膝部都是弯的,手的动作虽多,但摆动较小。
动作特点: 双膝微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这就叫“单摆”。如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就叫“双摆”。
苗族
锦鸡舞
(锦鸡舞)
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和“跳月”等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
特征: 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
动作特点: 以四步舞为主,兼以六步舞转身;起舞以左脚先动为先,即左脚向左侧轻迈一步,右脚随着踏上靠拢,然后右脚向右迈一步,左脚向右踏上靠拢,又轮到左脚向左迈一步,右脚跟上,到第四回即用六步舞转身180度,如此往返,侧身相随围成圆圈缓慢前行。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遐迩闻名,誉满海外。
特征: 舞蹈分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
动作特点: 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
(贵州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申凌 图片源自网络)(都市报作品 转载须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