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有何来历?它的主人又是怎样的人呢?
轩辕剑:这把剑据传说是众神采集首山(山名)上的铜,为黄帝所铸的一把神兵。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还叫轩辕夏禹剑,是因为后来传给了夏禹。剑身的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的一面写着农耕畜养之术,一面写着四海统一之策。后来辗转落入商汤手中,此剑有无穷的力量,能斩妖除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商汤得此剑大败上古三大邪刀。上古三大邪刀有龙牙、虎翼、犬神,造刀者不详,相传造刀的原料里有很多恶毒之物,并有多种诅咒缠缚。被后来的夏桀拥有,之后暴政开始。这三把刀被夏桀供奉到夏朝太庙,当商汤攻入夏朝太庙时,黑云遮天,鬼哭狼嚎。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袭来,顿时商朝士兵死伤无数。商汤手持轩辕剑独自闯入太庙主殿,挥剑疾斩,三大邪刀被击成碎片封印于地下。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轩辕剑的下落。
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轩辕剑,轩辕剑最早是出现在明朝一本叫《名剑记》的书中,是作者李成勋架空历史杜撰出来的。炎黄二帝时期根本就没有剑这种兵器,当然也就不存在使用者。
轩辕剑,中国传说中十大名剑之首,是圣道之剑。传说他是众神采首山之铜所铸,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是众神赐予轩辕黄帝击败蚩尤的神剑。而后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轩辕剑被传到了大禹手中,并以此成立夏朝,所以全称叫做轩辕夏禹剑。
那么真相是这样的吗?我翻了翻资料,有人写到根据《史记·封禅书》《史记·五帝本纪》《史记·黄帝本纪》《水经注》啥啥的都有记载。但是我去翻了翻《史记》啥的都找不到。《史记·封禅书》中只记载了黄帝采首山的铜矿石铸了鼎,鼎成有龙降临迎接黄帝,黄帝乘龙飞升,只留下了弓!没有剑。
能够找到的记载有以下几个:
西汉刘向的《列仙传》记载:
黄帝者,号曰轩辕。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知,知物之纪。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黄帝去世后葬在桥山。后来,桥山崩塌了,里面不见黄帝的尸首,只有一把剑在。这个可以说明黄帝是有佩剑的。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记载:
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传说昔日黄帝伐蚩尤,陈兵於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劲利,土亦刚而精。
黄帝讨伐蚩尤的时候,曾经驻扎在昆吾山,并且在此炼过铜,虽然并没有说是拿来铸剑了,但是并不妨碍很多人也把黄帝的佩剑命名为昆吾剑。
而轩辕剑这个名字,是出自《古今图书集成》收录明代李承勋《名剑记》的记载:
轩辕剑:《广黄帝东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
但是也找不到《广黄帝东行纪》这本书,只能找到《广黄帝本行纪》,记载了:
黄帝曾游处,皆有祠焉。五百年後,乔山墓崩空室,唯剑与赤舄在,一旦亦失去。《荆山经》、《龙首记》具载。
嗯,虽然这些典籍啥的都是志怪小说类的居多,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判断,是有这么一把剑存在的,至于这把剑叫啥大家就都不知道了,既然是出自轩辕黄帝的手下,那么就约定俗成叫做轩辕剑吧。
古代的时候,人类如何探明开釆铜矿、金矿?
古代的时候,人类如何探明开采铜矿、金矿?
古代的人要探明矿产资源,一般用肉眼发现或在无意中发现。
古代的人在开采矿产资源,由于受条件限制,又是石器时代,只能从浅表处开采,手扒肩挑,艰难作业,在逐步掌握技术和积累了经验后,进入地下开采。那种暗无天日的地下作业,有多少人能承受的。
以开采金矿、银矿为例
矿洞支架结构绘图-付大伟
德兴市资深文保工作者张以刚在《江西德兴矿遗址初探》中描述了一处采矿遗存:“只能容一个人上下进出,可见古代采矿作业环境非常艰苦 。矿石的输送和积水的排除都靠人力用藤篓、竹箕、木俑等工具。”
我们可以想象,在幽深狭窄的矿洞中,一群大汗淋漓的汉子,脚蹬草鞋,赤裸上身,正在如火如荼地忙碌,有的在安装榫卯结构的木架,有的在用槌子和凿子“叮叮当当”地撞击岩壁,有的在用小木推车处理废渣垃圾……篝火上蹿下跳的火苗,映着他们打着补丁的衣服、粗糙黝黑的肌肤。不期而遇的山崩地裂,随时都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这画面,堪称唐宋版的“盲井”。
矿洞作业图 绘图-刘震宇/大地理馆
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来源,百分之九十是由眼睛来完成的。由于黄金天然的亮闪闪,自然铜和铜矿的美丽颜色与亮晶晶,很容易就引发人的注意,在人的好奇心驱动下,经过不断的摸索,这些东西就被逐步探明和开采并冶炼制作了。
现代考古成果表明, 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在中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六千年前。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中国,古文献上记载四五千年前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唐代李白,对采铜客有精彩描述:提携采铜客,结荷水边沐。半夜四天开,星河粲人目。明晨大楼去,岗陇多起伏。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
唐代刘禹锡,对淘金客有过写照: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