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冶的历史?
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冶公司)原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八冶金建设公司,成立于1955年10月,是新中国在大西北最早组建的大型冶金施工企业。曾先后隶属于原重工业部、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局。2000年6月划归甘肃省管理。2006年,完成改制重组。2019年,划归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建筑业为主,房地产业、装备制造业、投融资等关联实业多元发展的企业集团。八冶公司建企60多年来,经历了四个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时代的37年(1955年-1992年),是八冶集团第一个创业期,这一时期建成了铜城白银、钢城嘉峪关、镍都金昌三座新兴工业城市,被誉为“八冶铁军”、“共和国功勋部队”。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10年(1993年-2002年),由于体制机制不灵活、包袱重、市场萎缩,八冶集团一度经营低迷,在痛苦和拼搏中艰难前行。
3、破产重组时期的3年(2003年-2006年),实施政策性破产,经过不同渠道安置职工,整合骨干员工重组企业。人员从8500多人精简至3000人,迎来了“人员精、机制活、包袱轻”的发展机遇期。
4、改制重组后的14年(2006年-至今),八冶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建筑业为主,房地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本运营和关联实业多元发展的局面,市场遍及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6个国家,年产值由2006年改制时的不足5亿元增长为70多亿元,企业实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为什么有人说今年工厂都不太忙?你怎么看?
其实对于工厂来说 肯努力天天都是旺季 不肯努力坐在办公室里等订单的 就都是淡季 像我们做鞋厂的 肯努力开发新款 多抓紧一下当下流行什么元素 还是有订单的 虽然说利润肯定没10年前20年前那么高 可是国内门店的消化率还是挺高的 跑出量来 还是赚到钱来的 或者看看制衣厂 看看广州的十三行白马 天天在抢货 现在对于我们制造业来说 最直白一个问题 原材料升价 其次像一些供应商 因为环保问题 早上都不敢开工 晚上来做的话能做多少 其次工人的流失 简单来说 90后已经很少有掌握做鞋技术的人了 现在主力工人都是65-80后的 另外制造业不是血汗工厂 广州这边的工人很多是计件的 努力点 一个月6000-10000不是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 不是头痛有没有订单 是担心有订单也没人做 有人做也怕货期赶不上 日本的制鞋匠人卖一双鞋能买一两万人民币 中国的制鞋工人那么多反而手工出来的鞋子就不值钱 真奇怪 可能物以稀为贵吧
环保比较厉害,小公司到根本做不起环评就要百来个。环评做了还要做很多花钱的。所以直接倒闭。还有一方面就是房产带动一切,房产低沉。房产可以带动各行各业,大到科技,小吃喝玩。都可以想想产业和房产没关系?水电餐饮家具家电装修建筑,工人。
内部主要还是转型升级,和环保严抓,外部国际经济不明朗,加之国际贸易站问题,导致内需皮软,外需乏力,国内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片体是债务,导致国内消费经济没有拉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国际市场动乱不稳,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到世界代工厂的制造订单量!
制造业企业最后拼的是什么?是人才吗?
”一流的客户,二流的技术,三流的人才。”
提主问的是制造业,这句话是制造业最大的富士康郭台铭的名言。 富士康不也正是榜上了苹果这个土豪才能发财么。 蓝思科技,伯恩光学,信维通信。。。 这些制造业新秀都是榜上了苹果供应链的船才发展这么大。
其实个人也一样啊,你要是资质一般,身世智力一般,只是一个非开拓型的一般老百姓,那么傍上一个有实力,器重你的老板跟他干活无疑是个捷径。
制造业首先拼的是人才。也许有人会说,制造业拼的是产品和市场,这也没有错。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谁来做、谁做的更好,只有是人才。
制造业正在面对或将要面对的就是消费升级下如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是市场的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措施。实际上最急缺的就是产品开发和营销。这里面的营销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营销,而是要直接对接消费终端顾客,这些客户里有商家(B端),也有个人(C端),按照产品的不同各有侧重。
对接消费终端的平台是第一位的,而中间销售商就会排第二位。对接消费终端的平台就需要一大批懂互联网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人才,要靠他们来获取消费者的需求、拿下市场份额。产品开发者依据获取到的产品需求进行开发,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要为生产加工设计好最佳路径和手段,力求工期最短、交货最快、质量最优。所以,这两方面人才对制造业来讲,至关重要。
每个企业到最后的自身情况和环境都各不相同,怎么总结?你说拼人才,那还有今天发不出工资明天就进门拆设备的呢。你说拼资金,那还有用专利陷阱等着你割肉的呢。企业运作和发展,没有最后。真要有什么是绝对而决定性的,大概只有运气吧,而且越走的远越成熟,运气就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