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将国家队球员租借至西甲,这种模式是否值得借鉴?
适不适合就要从自身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足球水平确实和世界一流差距太大,想要去西甲踢上比赛难度实在太大,已经有张呈栋和张稀哲还有张玉宁的例子摆在眼前,不论是俱乐部选中还是资本运作,到了球队如果实力得不到认可就无法获得上场机会。
沙特作为刚刚打进世界杯的队伍,目前来说在亚洲还是很有实力的,这次沙特将自己国家队几乎搬了一半去到西甲,我们目前是无法评论这种模式是好是坏,只能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到了西甲能有在正式比赛有一定机会当然还是有好处的,但如果没有机会的话那么无疑是自废武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不要盲目借鉴的好,虽然是双刃剑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不是一个目前可以考虑的办法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
我的看法是:不值得借鉴,也很难借鉴。
先说说为什么很难借鉴。根据报道,沙特足协此前和西甲联盟签署一份协议,协议中要求,在今年1月冬季转会窗,西甲俱乐部将尽可能多地租借沙特国脚。在世界杯来临之际,沙特足协希望此举能促进国家队水平的提升。
众所周知,沙特是君主专制政体国家,经常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足球领域更是如此。此次沙特足协和西甲联盟合作,也是一次政府主导的行为。据了解沙特足协还规定,凡有沙特本土球员被西班牙球会看中,俱乐部必须放人,牺牲俱乐部的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
中国国情毕竟和沙特有所不同。中国足协虽然近两年因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而刷足存在感,但像沙特足协此等霸气的规定及大胆的协议,他们还是很难做得出来。假如中国足协依样画葫芦,结果很可能是再也没有中国企业愿意搞足球。
因为在当下中国,行政干预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早已不是无孔不入。所以我觉得中国足球很难通过借鉴这一模式而得到发展。
再来说为什么不值得借鉴。根据报道我们得知,沙特国家队阵中只有叶海亚-艾尔谢赫里、法赫德-穆瓦拉德和萨勒曼-艾尔达瓦萨里分别被租借至莱加内斯、莱万特和比利亚雷尔这三家西甲俱乐部。另外6名国家队球员中有4人加盟西乙球队,另有2人加入西甲球会的青年队。
沙特国家队是亚洲传统强队,本届十二强赛,他们以B组小组第二的身份直接杀进世界杯决赛圈。强如沙特都只有3名核心球员才被西甲球会看上,更不必说在十二强赛中排名小组倒数第二的中国队了。
君不见张呈栋、张稀哲、张玉宁之事乎?
所以,还是有什么菜做什么饭。西红柿炒蛋放在世界上最好最贵的微波炉内加热,最终也只能是西红柿炒蛋。
在成功杀入俄罗斯世界杯决赛圈后,沙特足协决定豪赌一次,让自己的国家队球员以租借方式登陆西班牙联赛,目前已经有9名沙特国脚被送到西班牙足坛,其中沙特国家队中的三名核心球员叶海亚•艾尔谢赫里、法赫德•穆瓦拉德和萨勒曼•艾尔达瓦萨里分别被租借至莱加内斯、莱万特和比利亚雷,此外还有4人加盟西乙球队,2人被送往了西甲球队的青年队。
沙特国脚去西班牙联赛效力,沙特足协不但没有赚钱,相反还掏出了一笔不菲的赞助费用。换句话说,就是花钱让别人使用自家球员。西班牙并不是这个豪赌计划唯一的一站,沙特足协还将目光瞄准了意甲的中下游球队。对于缺钱的意大利球队来说,沙特的这一方案绝对可以接受。
距离世界杯还有半年时间,沙特足协这种“临阵磨枪”的做法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不好说,只能以世界杯成绩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其实,中国足球也走过类似的道路,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健力宝队留洋巴西,也是整队出国受训,再比如,后来的“08之星队”也是为了北京奥运会的一次豪赌。中国足球不缺乏豪赌之举,但每一次都是收效甚微,甚至是没有收效。说到底,沙特足协这种做法就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的举动,想靠着半年时间在高水平联赛中的锻炼就让球员能力提升一个档次,明显是天方夜谭,把足球想的太简单了。所以,这种模式并不值得中国足球借鉴。要想提升中国国家队的实力,还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走好,从青训到联赛再到国字号,都按照足球规律办事,这是足球发展的不二之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总是卖石油?他们为什么不建个炼油厂,直接卖汽油?
中东石油生产国不是不想炼油的,只是太多原因注定他们不可能建立强大的炼油基地了。
中东石油生产国是建有不少炼油厂的,只是这些炼油厂加起来,产能也不及中国的十分一。目前,美国是全球炼油能力最强的国家,达17818千桶/天,中国12598千桶/天位居第二,俄罗斯第三,但不到6000千桶/天,不到中国产能的50%。这三个国家的炼油能力就占去世界70%以上了,所以,其他国家炼油是没有竞争优势的。
石油冶炼,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高污染(现在有所改进了),中东石油生产普遍是电能较缺乏的国家。当然他们可以用油发电,但进口汽油发电再炼油,一桶汽油炼一桶石油(不是很准确的比喻)就有点搞笑了。同时,怎么说炼油也算高科技行业,一般国家搞不定的,炼出的汽油品质太低,可能还得不偿失。上世纪七十年代,伊朗就曾雄心勃勃地想建立自己的石油冶炼工业,但没人才没工人没技术,设备生锈了也没建起来。
最后,炼油的综合收益并不一定比单卖原油高。如果没有规模、技术的支撑,炼油的收益比单卖石油少多了。
中东许多石油国家就是因为这样放弃自己炼油的。不过,中东一些大国如沙特、伊朗等还是很努力发展自己的石油冶炼工业。比如现在沙特吉赞2000万吨/年炼油厂项目,就是沙特阿美公司投资建设的世界级炼油项目,总投资达200亿美元。中国炼化工程集团四建公司,就在这个建设项目中中标多个标段项目。
阿拉伯国家之所以不修建炼油厂改卖汽油,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人、缺钱、缺技术。石油炼化产业早已不是高精尖的技术,只要愿意花钱,迅速提高产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无人工厂技术现在也很发达,即便阿拉伯国家没有任何技术人员,只要从东亚地区高薪聘请一部分管理和核心技术人员,也能够迅速形成产能。
阿拉伯国家之所以不大规模修建炼油厂,改卖汽油,核心原因是因为汽油对运输过程的要求比原油高很多。即便是在公路上运输汽油,也要按照危险品的标准管理,海上风浪大、颠簸多,稍有不慎一船汽油是会发生爆燃的。远离汽油消费市场的阿拉伯国家,如果在当地进行炼化,高昂的运输成本可能会使本来卖原油能赚到的50美元利润,亏剩下30美元甚至20美元。这种出力不讨好甚至蚀本的买卖,阿拉伯国家自然是不会干的。不仅阿拉伯国家不会干,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俄罗斯也没有大规模新建炼油厂。同样是原油生产大国的美国,当地的炼化厂也主要满足美国当地的汽油消费。美国卖给东亚地区的石油,也是以原油为主。
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一直希望改变以石油开采为主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如果发展石油炼化产业真符合阿拉伯国家的实际,他们早就在这方面发力了。只不过发展一个新产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和人员,更需要相应的市场需求,而几乎处于产业荒漠的中东地区,只需要各种最终消费品,并不需要多少处于中间环节的工业原料,自然也就不适合发展石油炼化产业了。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如果阿拉伯国家既产油,又卖油,实际上可以节约中间的运输成本,因为炼油会产生很多的废弃品和残渣,如果直接卖成品油,那么就会省掉一部分运输成本。
但是炼油的初始投资高,利润却并不高,那么,没有足够的利润,也就无法足够的人才进入到炼油行业。那么这些油气的生产国为什么不直接投资更多的 人进入是由勘探行业呢?岂不是利润与成本比更高。
另外,炼油所涉及到的行业如化工、建筑等非常广泛,如果没有配套的产业来配合,那么从成本上来说可能划不来,而没有足够的市场又无法消化这么大的产业。因此,历来石油炼制大国都是消费大国,而不是生产大国。
沙特阿拉伯经济特点?
沙特阿拉伯的经济特点是其发展以工业为重点,石油和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另外金融体系完善发达,沙特的旅游业也比较发达。 沙特政府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以减少国家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同时为快速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沙特阿拉伯以石油经济为主,占其国民经济收入的九层,经济比较单一。沙特阿拉伯以“石油王国”著称,是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销售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984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34885亿立方米。石油收入是国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石油工业是沙特经济的主要支柱。受益于国际油价攀升,石油出口收入丰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沙特阿拉伯是著名的中东大国,石油工业是沙特经济的主要支柱。近年来,沙受益于国际油价攀升,石油出口收入丰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近期国际油价低迷,导致沙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为摆脱对石油产业高度依赖,推进多元化发展战略,于2016年提出“2030愿景”和“2020国家转型规划”。2005年12月,沙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