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是如何把西晋作没的?
历史上真正的贾南风是典型负面人物,其为人凶妒暴虐,手段往往残忍而极端。贾南风的妒忌和暴戾可从她残杀怀孕妃嫔的事件中看出,而在任其间的暴虐行径连作为亲族的贾模都看不过眼,曾多番规劝甚至图谋推翻她。《晋书》中司马炎称贾南风“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而后又写她“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虽然可能含有因其事迹与评价而加以丑化的成分在,但一般认为她姿色并不出众。然而,《世说新语》〈容止〉篇亦有提到此事。根据史书《晋书》及《资治通鉴》所记载,贾后淫虐非常,除了与太医令程据私通以外,更经常派人在路上寻找美少男,并加以虐杀。有一小吏因俊美而免于被杀,但因突然有华贵衣服而被以为偷窃,最终竟然供出了他曾于贾南风同睡欢乐数日,更获得这些物品。众人听小吏讲完,都明白了这女子就是皇后贾南风,便讪笑着离去了。但同时贾南风又能够任用人才,她实际掌权时期中央政权的主要人物中,张华出身庶族仍被提拔主政,裴頠是大学者,王戎为当时名士,即使诸如亲族贾模都有直言进谏的表现。所以《晋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历史观对贾南风本身多有贬谪,但是对于其掌权八年期间的朝政却多次描述为“海内晏然”、“朝野宁静”,是西晋历史上除开国皇帝晋武帝朝以外绝无仅有的稳定时期。贾南风的凶残手段针对的基本都是对于其地位有威胁的政治对手,尤其是西晋皇族,而相比发动禁军兵变杀死贾后的司马伦,上台即杀害张华、裴頠等多年内治政有方的大臣,能杀较与贾后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掌权至称帝仅一年即兵败身死,不及贾后时期能维持多年朝野安定。
西晋的灭亡是整个西晋王朝政治体制的失败,其中的历史人物只是加速了西晋灭亡的过程。
题主提到的将西晋作没的女人,应该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量,能够将强大的西晋王朝推向灭亡呢?
首先我们来看贾南风的出身。贾南风出自魏晋时期重要的贾氏家族。其祖父贾逵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官至豫州刺史,并封为阳里亭侯。其父贾充乃贾逵的嗣子,很早就投靠了司马家,是西晋的开国元勋。由此来看,贾南风的背后势力是极其庞大的。
但像贾氏这样的家族在西晋不止一家。贾南风能够呼风唤雨,搞垮西晋,靠的还是她当上了晋惠帝的皇后。但除了皇后外,晋惠帝的太后杨太后和外戚杨骏也是能够执掌朝政的人,那么贾南风要想呼风唤雨,还得除掉杨家。
但单凭借贾氏集团的力量还不够,于是贾南风拉上了宗室集团的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在借两王的手出掉杨家后,又杀死了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谋害太子。这一做法得罪了司马宗室,于是赵王与齐王一起进京诛杀贾南风,由此开始了八王之乱。经过八王之乱后,已经无法压制五胡的西晋最终亡于五胡之手。
说贾南风搞垮了西晋,其实是说她是八王之乱的导火线。
那么没有贾南风,八王之乱能够避免吗?
从西晋的政治架构来看,似乎很难避免。西晋王朝得国不正,王朝建立后,不得不依靠宗室集团,给予宗室极大的权力。但宗室掌权,尤其是掌地方兵权后,必然会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贾南风不过是地方宗室与中央皇权这个矛盾火药桶的火种罢了。
试想一下,如果贾南风不擅权,那么掌权的一定是杨氏家族。代行中央皇权杨氏家族必然会与司马诸王爆发冲突,八王之乱也会爆发。
所以西晋王朝的灭亡,从它建立开始就注定了。
自古以来,有句话“红颜祸水”说得好,多少英雄成败受到身边女人的影响!
导致西晋灭亡的导火索就是一个女人,但这个女人并非什么红颜,而是一个矮挫黑。
公元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死,其傻儿子晋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而晋惠帝的皇后叫贾南风,这个贾南风知道自己丈夫是白痴,自己又是很强势凶狠之人,就想把握实权,所以自作聪明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结果引发了八王之乱,同样也是五胡乱华的导火索。
所以说这个女人是这段黑暗历史的罪魁祸首,也间接导致西晋最后灭亡! 不过这并非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晋惠帝白痴无能造成政局动荡。
晋惠帝的智商几乎为零,所以对贾后的独权,官员的腐败,局势的把握上面根本无力应对,在八王之乱中也只能任人摆布,一无是处。
其次,晋武帝为避免曹魏的后尘,采用了分封制王权。
曹魏时期,政权过于集中,结果被司马家族篡夺了政权,所以司马炎吸取教训,把自家子弟都分封为王,各个封地都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异性夺权。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样反而会让家族各王之间相互残杀!
再次就是外族内迁过多。
西晋时期,为了缓和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特别开放外族的内迁工作,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而这些内迁来的外族并没有融合好,而是作为社会的最底层,被当地世族当做奴婢,引起了外族的强烈不满。这也为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1937年的中国历史?
1月1日,红军西路遭受重大损失,军长董振堂壮烈牺牲。
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
1月21日,延安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1月29日,《红色中华》从352期改名《新中华报》。
1月,中共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
2月
2月2日,东北军分裂,主和将领王以哲被杀。
2月6日,张国焘在延安向中共中央作书面检讨。
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举行。国民党内外政策开始转变。同日,宋庆龄自1927年以来来首次出席国民党中央全会。
3月
3月6日,老舍发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3月11日,红军西路军于祁连山败散,余部进入新疆。
3月22日,周恩来赴杭州,与蒋介石谈判根据地政权和军队改编问题。
4月
4月3日,蒋百里的《国防论》出版,暗示中国练兵要以日本为假想敌人。
4月22日,国民党中常委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和选举法。
4月,第二届全国美术展在南京举行。
4月,丰满水电站开始施工。
5月
5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苏区党代表会议。
5月6日,德国巨型载客飞艇“兴登堡”号在美国新泽西州焚毁,烧死5人,从此飞艇退出了商业飞行的舞台。
5月1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白区党代表会议。
5月中旬,由北平文教界发起的“启蒙学会”成立。
5月29日,国民党中央考察团考察延安。
6月
6月8日,国共两党庐山谈判,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
6月26日,延安与南京之间的电台接通。
6月,全国铁路已达13000公里。“东北救亡总会”在北平成立。班禅九世入藏受阻,率众驻锡于青海玉树。
7月
7月1日,牡丹江至佳木斯的牡佳铁路全线通车。
7月7日夜,日军向卢沟桥一带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守军第29军予以还击。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史称“七七事变”。
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7月17日,蒋介石就卢沟桥事变发表声明。
7月28日,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
7月29日,北平、天津沦陷。
7月31日,“七君子”出狱。
是月,麦新作《大刀进行曲》。张寒晖谱写《松花江上》。
8月
8月1日,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山西新军”)成立。
8月4日,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
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
l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末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曰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曰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功,中国驻军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而顽强抵抗。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在学籍失踪案中,该学校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而当地政府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规定:
1.中小学生只有一个学籍号,实行“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2.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予以核办。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
3.学生办理学籍转接手续后,转出学校应及时转出学籍档案,并在1个月内办结。
《办法》中已明确了转入、转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办理期限。晋城学生档案丢失,一定是三方中交接手续没有办到位,如转出学校认为是民办学校,不予转出;教育部门不予审核通过;转入学校不及时办理,不重视或中间丢失等。
《办法》中还规定,对学籍管理档案中,不按规定执行,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责任。
当地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建议如下:
1.协调转入、转出学校学籍管理员,按学生逐一办理档案交接手续。
2.确实丢失的学生档案,从电子学籍档案中,下载打印基本信息。然后到学生原就读的小学、初中补办学习、品德、获奖等方面信息,高中期间与高考方面相关的资料,找上级主管部门查阅资料补办等等。把高考所需档案一一补齐。建议由现学生就读学校收集整理保存。
3.查找档案丢失环节点,追查到单位、到负责人。
总之,为学生补办学籍是当务之急,追究责任也不能忽视,这件事给我们教育部门在学籍管理上上了必要的一课。
山西晋城凤兰学校因违规超计划招收不符合招生政策的学生事件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对违反规定的,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对校长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其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规定,责令学籍主管部门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核准学生学籍,全面筛查其辖区内是否存在其他学生同样未能取得学籍的情况;
最后,根据《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学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配备或指定学籍管理员,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机制。”第二十四条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每学期复核学生学籍,确保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对学生学籍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学籍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规则制定在于最终的落实,自有严格将规则制度落到实处,才可以警钟长鸣,才可以防范和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