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小编 93 0

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河南古都多,直接说明,没一个最理想的建都之地!四个古都,大一统王朝仅有两个。而西安有周秦汉隋唐五个。北京后起之秀,也有元明清三个!有些人会很不同意我的分析,但这是历史事实。

河南古都多的原因,关键的只有两条。

一是地形好。河南东半部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经济发达;西半部以山区为主且河谷较多,易守难攻,水源充沛,适合建城市。在古代有粮食有经济有地形,肯定适合建都城。

其二地理位置好。河南也称中原中州,就是在版图的中间,距离四方都不远,便于对全国的控制。

这两条就决定了河南肯定会古都多。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中国八大古都,西安、京、开封、 南京 、安阳 、洛阳 、杭州、郑州。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河南独占四个!着实让其他省份望尘莫及。

这也是“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一说的由来。

众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河南这么多古都呢?

首先要从河南的地理位置说起。

河南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三阶梯的过度地带,黄河涛涛向东,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沉积,所以河南黄河沿岸地带,自古就是适宜农耕的肥沃土壤。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上产工具原始,多是木器石器这些简单改造的自然物,因此只能耕种松软的土地。

黄河长久冲积而成的河流阶地,成为理想的农耕之地。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首先黄土地松软肥沃;其次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最后,取水方便,灌溉便利。

这也是安阳郑州这些地方,成为早期古都的原因。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洛阳开封成为古都,是和西安古都关系密切的,特别是洛阳。

在西安做都城的时期,洛阳就是不二的陪都,因为从长安往东,很自然的就到了洛阳。而洛阳关东之中的位置,是其成为经济重镇,和西安这个政治中心互为依靠,形成关中——洛阳轴线。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周秦汉唐几代。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西安——洛阳轴心示意图

洛阳、开封都是靠经济重心而成为古都的,但是并无良好的天然军事屏障,同时位于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也不是做都城的上好之地。但是由于黄土文明的先发优势,在河南还是留下了不少的古都。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唐神都洛阳复原图

古都,这是河南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一个河南儿女的骄傲。

更多河南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为何现代喜欢李商隐,杜甫的人多于李白?

不只现代,古代人更喜欢杜甫,而不是李白。

古代人研究杜甫都到了痴迷状态。

宋朝赫赫有名的江西诗派,崇尚一圣三宗。其中一圣就是诗圣杜甫。

文天祥也是个杜甫迷弟,在被元军关押的那段时间里,他写了200多首集句诗(就是把不同的诗句拼到一起成为新诗),这些诗全是杜甫的诗。

杜甫现实主义风格,备受后世推崇,特别是清代,清代《杜诗详注》做为杜诗集大成者,更是广为传播。

相对而已,李白在古代比杜甫有所逊色。李白在现代的拥护者感觉要比杜甫多一些,至于李商隐,虽然文采卓绝,但从古到今,还很少有人认为他的诗作超过李杜。

现代人喜欢李白主要还是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相对古人的保守思想,孔圣人言即真理而言,现代人没那么多约束,古人认为离经叛道,醉话胡言,在现代人看来是不拘小节,生性洒脱的浪漫主义。这是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

所以,李商隐现在也不足与李杜并论,李白现在的粉丝比古代更多。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不至于吧。杜甫还有可能,李商隐还是算了吧

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精神寄托

杜甫是读书人,出自传统的耕读人家,是普罗大众的代表。他看到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所想的也代表着普罗大众。他的作品是为普通人发声,他是平凡普通人的代言人,更是读书人的代表。是万众之其一,所以是“地才”。凡人集大成者,有孔圣人,有关圣人,所以杜甫是诗圣。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李白是贩夫走卒的代表,处在社会的底层。无法主动追求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社会地位,转而寻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出世做个神仙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李白如一颗种子,在天地之间自在地生长,吸收日月天地之精华,最后成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所以是“天才”。所以李白是诗仙。

杜甫代表的是社会,李白代表的是自然。如果用矛盾的观点来看的话,他们互为阴阳,构成了一个整体。对于后人,他们代表着两周不同的精神寄托。并没有孰轻孰重的说法。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钱穆等人认为杜甫的实际作用和积极意义更大

杜甫写的都是寻常事物,务实,而且真切,把整个社会的风貌都在他的诗里体现出来了。这些东西是有力量的,能让后来人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也可以为后世带来更多的帮助。

杜甫这种入世的思想是积极的,虽然他写的很悲凉困苦。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李白写的多是“想象”的东西,用夸张浪漫的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世界。这是精神的东西,虽然看不见,但能感受到。可以在人困乏或者幽怨时给予一些慰藉。

李白虽然代表自然,但他代表的也是出世的思想,有更多的逃避和无奈,是消极的思想。

对于社会而言,积极正面的东西对社会的作用更大,但能给人以慰藉的精神生活也不能少。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李商隐是小资,王维比他更具备代表性

单就文学性来说,李商隐的诗更具观赏性,相比李杜,是进步了的。但其诗隐晦,所写多是小情小爱,和李杜相比,就弱了一些。被称为小李杜,也是有情可原。

一个“小”,代表着影响力,也代表着格局。

李商隐虽然一生也不得志,但生活相对优渥,而社会的环境也大不如前,出现不可救药的颓势,再这样的大环境下,李商隐的诗情有更强的小资情调。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相比大李杜,诗佛王维是个可以和他们相媲美的人物。

王维是传统的士大夫,是门阀制度的受益人,是有良好家学和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才。从小聪慧过人,善于写诗,工于书画,还擅长音律,十五岁就名满京城。三十岁考中状元(一说二十岁),一时风头无二,他是“人”所能达到的极致状态,也被称为“人才”。

王维在物质充足的情况下,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作品里表现出来在美学、自然思想、境界等方面都达到超高水平。

要说,喜欢王维的也不在少数。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欢迎交流,点赞关注。

谢邀。自古文无第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在诗歌领域双峰并峙,大放光彩,将唐诗的发展推到极致。其地位,很难有人撼动。晚唐的李商隐,杜牧,被称为小李杜,其地位和影响就要差一些。

对于现代人来说,喜欢谁的多一些呢?谁的成就更大?咱们先来看一看他们的成就。

李白的一生很潇洒,舞剑,漫游,交友,饮酒。所以,他的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富有浪漫色彩。它的诗常用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飞动的文字,充沛的气势,形成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李白的作品,既有屈原执着,炽热的感情,又有庄周放达超脱的作风。

李白的乐府诗成就最高,也适合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李白把乐府旧题发展到了巅峰,从此,再也没有人能超越他。李白的九十多首绝句,历来被认为冠绝古今。

杜甫的一生太凄凉,一直在贫困交加中度过。所以,他的诗更接地气,写现实生活的多一些。

杜甫在律诗上的成就更大一些。他的《登高》历来被评为七律之冠冕。

结束语:李白杜甫,一人被称成为诗仙,一人被称为诗圣,一个是天上的神仙,一个是人间的圣人,是很难分辨出优劣的,你以为呢?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我的答案是:刘备伐吴是正确的选择。当时的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如若不抓住机会发展壮大,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夷陵之战的时机,无疑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时机。进攻有可能带来生机,防守只能坐以待毙。所以蜀汉内部,有些人赞同伐吴。

夷陵之战的时机

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在战役发生前,发生了几件大事。公元119年关羽被杀,公元220年刘备的宿敌曹操死了,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并让汉献帝禅让了帝位。在这一年刘备也称帝,年号“章武”。从这个年号来看,刘备集团还是渴望“武力”,渴望胜利的。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政局不稳的曹魏集团,忙着稳固政权,无暇顾及蜀汉和东吴。来自曹魏前线的压力骤减,让蜀汉终于能腾出防守曹魏的力量。这对蜀汉来说是一个发展、壮大的好机会。这个机会一旦错过,等曹丕稳固了政权,他是不可能让蜀汉轻轻松松的壮大的。

刘备看到了这点,蜀汉集团中也有人看到了这点。

对刘备来说,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在没有曹魏威胁的情况下,展开一次大的战役,这样的机会可能真的不多了。因为如果继续等下去,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战争打的是资源,以蜀汉百万左右的人口和狭小的领地,必然无法对抗曹魏,更不要说统一三国。在巨大的资源差距面前,必须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才能生存。否则只能被对方碾压。后来蜀汉和东吴的灭国之战也证明,在这种巨大的资源差距下,战争的胜负毫无悬念。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获得更多资源的方式,战争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手段之一。而荆州无疑是蜀汉最好的战略目标,因为和曹魏接壤的祁山一带,即便是攻下了几个郡县,以蜀道的艰难也难以支援和补给这些郡县。最终这些郡县只能再次被曹魏夺走。相比较祁山前线附近郡县防守的艰难和土地的贫瘠,荆州更加易于防守而且资源更多。夷陵之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大臣们的意见

刘备讨伐东吴,劝谏的人不多。因为大部分人认识到了蜀汉的困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战争也存在风险。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讨伐东吴如果胜利了,可以缓解蜀汉的困局,如果失败了只不过是加速灭亡而已。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并未阻止刘备。可能他们内心深处也想拼搏一把,换取蜀汉更长的生存。假如不幸失败,至少也能证明曾经为了蜀汉的生存而奋斗过。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蜀汉大臣们是否劝谏刘备,和他们的想法以及利益有直接关系。

一、战争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胜利固然好,如果失败了呢?蜀汉势必会加速瓦解。夷陵之战的时机固然好,但面对的风险也巨大。如果曹魏腾出手来干涉,主力部队又不能回防怎么办?如果东吴被进攻后投降了曹魏,和曹魏联手对抗蜀汉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面对的风险。在稍微保守一点的人看来,与其面对如此高的风险,不如静待更好的时机。这些人中,以秦宓为代表,提出了“天时不利”的观点阻止刘备伐吴。从这种观点看,他们并不是不同意伐吴,而是想等一个更好的机会伐吴。

二、蜀汉集团有大量的荆州集团人士,这些人在丢失了荆州后,几乎失去了根基。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战争的,渴望夺回荆州的。他们是支持伐吴的。比如:蒋琬,费讳,傅彤,冯习,张南等人。根据记载,并未见到他们阻止伐吴。

三、蜀汉集团还有一部分热血人士,他们坚持应该和曹魏开战,而不是和东吴开战。这些人中以赵云等人为代表,不过他们的意见会被忽略。这在当时可能是最大义凛然的做法之一,但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后记

蜀汉伐吴是一场事关蜀汉生死的战役,也是蜀汉为了生存必须要采取的行动之一。这场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战役本身无疑是正确的。蜀汉内部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支持刘备伐吴。少数人反对伐吴,不能说他们的意见不正确,只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所处的立场不同。

我是说文史的@冷眼话文史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我们一起寻找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历史真相。

刘备东征孙权,大部分人都是反对的,秦宓只是其中的一个倒霉蛋。

史书上有记载的,明确提出反对东征意见的是秦宓和赵云。

赵云认为蜀汉应该先灭魏,灭了魏国,东吴就不是个事了。赵云的想法虽然是对的,但是不接地气。想以这个理由说服刘备,真的太难了。当时孙权抢了荆州,杀了关羽,蜀吴之仇,不共戴天。曹丕虽然篡汉,但是实力摆在那,不是说灭就能灭的。

刘备听不进赵云的意见,出征时也不带赵云,要赵云督江州。

秦宓劝谏刘备就很现实,理由是时机不对,出师不利。结果刘备大怒,将秦宓下狱。

诸葛亮没有明确表态,在刘备大败后,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应该不赞同伐吴,但是他应该清楚劝不住刘备,选择沉默。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

反对刘备东征孙权的,很显然不止秦宓,大部分人都在劝谏刘备。只是秦宓是群臣中最倒霉的一个,典型的杀鸡儆猴。刘备估计就是想以此表达自己东征的决心,让群臣闭嘴。

有了秦宓这么个例子,还有哪个不怕死的大臣敢出来劝谏?

刘备御驾亲征,黄权劝谏说:“吴人很能打,咱们水军顺流而下,进军容易退军难,请让我为先锋去试探虚实,陛下在后方坐镇。”刘备不但不答应,反而将黄权调去防守魏国。

可见当时刘备已经失去了理智,听不进任何意见了。群臣说得再多也无用。

如果只有秦宓出来劝阻,其他人都赞成伐吴的话,那刘备根本没必要去将秦宓下狱,不搭理他就行了。而且秦宓只是认为伐吴时机不对,并没有说不该伐吴,夺荆州,为关羽报仇。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惨胜,益州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候荆州丢了,关羽死了。两三年过去,益州勉强能恢复元气都不错了,根本就没有东征的实力。

孙权自从袭取荆州后,就一直在积极准备。虽然孙权有向刘备谈和的意思,但孙权并不像演义说的要归还荆州。

孙权得到荆州后,态度是能和就和,和不了就打。为此,孙权向曹丕称臣,承认曹丕的帝位,同时又迁都武昌(现在的鄂州)。

刘备东征,孙权派陆逊率军五万迎敌。因为受演义的误导,有些人以为夷陵之战是陆逊以弱胜强的战役。实际上刘备东征,其实力并不及东吴。陆逊的五万并不代表东吴的国力,赤壁之战时,孙权也只给了周瑜三万人马,自己率号称十万大军去攻合肥。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刘备即使战胜了陆逊,也不代表能打下荆州,陆逊后面还有个孙权坐镇,陆逊顶多算是第一道防线。孙权要是怕刘备,就不会迁都到武昌了。孙权不可能为了防守曹丕,任由刘备夺荆州。刘备要是夺了荆州,孙权的地盘都危险了。

当时的刘备就应该忍辱负重,发展国力,等待时机。等曹丕和孙权互掐起来,再去捡漏。在曹丕和孙权联合时,刘备一意孤行东征,实在是太被动。

刘备东征孙权,并不是不行。秦宓说得很有道理,时机确实不对。

刘备伐吴时,劝阻的人不仅只有秦宓。刘备伐吴也不是意气用事,从当时的历史形式上来看,东征伐吴势在必行。

刘备伐吴哪些人进行了劝谏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中记载,刘备伐吴时,秦宓劝谏天时不利,不是伐吴的好时机,但刘备未听劝阻并且将秦宓下狱幽闭。

除了秦宓进行劝阻外,赵云也对刘备的伐吴行动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在《三国志》中并未言明,但裴松之引注《云别传》中却有记载。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说到刘备伐吴,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的感叹:“法正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行矣,就复行矣,必不倾危矣”,以此判断诸葛亮对刘备东征伐吴也持有反对意见,其实史料中诸葛亮对刘备的本次行动并无明确态度,更多的是对刘备伐吴失败的感慨。

东征伐吴更具操作性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起兵东征,彼时曹操已逝,曹丕篡帝,废除了汉献帝。蜀汉正值新政权建立之初期,内部局势需要重新整合稳定,刘备这时起兵伐吴,不必担心背后遭到曹魏政权的偷袭,无后顾之忧。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趁曹魏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先讨伐曹魏呢?
曹操虽已去世,但曹魏的军事实力依旧强悍,曹仁、张辽、徐晃等猛将个个身经百战,战力不俗。且荆州已失,讨伐曹魏需南北同时出兵,自身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讨伐曹魏难度较大。赤壁之战后,东吴虽然争夺荆州,但周瑜、鲁肃、吕蒙等大将均相继辞世,在战力上东吴更显孱弱,东征伐吴更具有可操作性。

东征伐吴是兄弟情义也是大势所趋

  • 关羽失荆州,为东吴所害,刘备心中怎能不气愤,东征伐吴,为弟报仇,也算出师有名。
  • 荆州是东吴与西蜀的必争之地,诸葛亮“隆中对”中有言:“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白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由此可见荆州之地至关重要。荆州已被东吴所占,从荆州出兵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具备,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荆州之地的主导权必须先行夺回,才能在将来时机到来之际实施“隆中之计”,东征伐吴,重夺荆州势在必行。
  • 刘备刚称帝不久,自己手下的荆州子弟众多,回归故土,收复失地的愿景强烈,关于败走麦城“兵皆解散‘’在前,伐吴计划不能拖延,东征伐吴刻不容缓。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秦岭探险失联_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结语:东征伐吴,重夺荆州,师出有名,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上看,是必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