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北大毕业生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最近,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火了。
北大、留学生、万言书、拉黑父母...几乎这个事件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能引发众人讨论。
今天,结合整个故事,给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故事中的主角王猛(化名),80后,从小就成绩优异,是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系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的研究生。
从履历来看,用光鲜亮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而他写的这份万言书,言辞激烈,满是对父母“肆意操控”、“过度关爱”、“亲情缺失”的控诉。
并把自己性格中“内向”,“敏感”等弱点,归咎于父母的教育。
甚至于,为了“报复”父母,王猛已经拉黑父母6年,而且已经12年春节不曾回家了。
我不免想问一句,这对培养出北大高材生的父母,是真的错了吗?
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真的有对错之分吗?
有人说,3岁一个代沟。从年龄来看,我们和父母之间,至少有七八个代沟了。
大多数父母会选择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予自己的孩子,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但这就能说,是父母错了吗?
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没有拒绝反抗。
长大之后,就只会用逃避和拒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以此伤害深爱自己的亲人?
北大高材生,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的研究生,连亲自和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都不会吗?
还要通过万言书,通过自己的朋友们,曲线救国?
故事的最后是什么结局,我不太清楚。
但我希望,这个春节,他们能坐在一起,把彼此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用逃避来惩罚自己和家人,何必呢?
更多理财干货,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懒先生说钱(微信号:mrlanxs)
主要是因为解放后的四十多年里,一张大学文凭太管用了,更不要说北大的。但是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大学生逐渐多起来,很多人还以为文凭是万能的,心理期望太高。
主要是这个心理内因,什么灯红酒绿倒是次要,常人还是以实现自身价值为第一,最好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种,呵呵🙂。
电影《无问西东》有句经典台词: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最近看了北大留学生拉黑父母,控诉父母对他控制的爱带来人生的伤害,我也在想,父母固然需要反思,因不会正确表达爱,给孩子成长中带来许多心理的伤害。但是,作为父母:如果你们提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用尽心血带大的孩子,对你们充满抱怨和仇恨,甚至不如外面一个与他无关的人员,你们是否还有勇气把他们生下来。
这个世界上,原本就什么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如果父母的爱,让你感到了控制,窒息,甚至是厌恶,你有没有想到父母供你上学直至北大高等学府,难道仅仅是因为你聪明和努力么?如果没有父母倾力的物质和体力的支持,是不是你在小的时候,在你还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父母一个保护不力,你已经落下残疾或离开人世?如果没有父母辛勤付出,给你足够的生活支持,是不是你现在早已辍学去工地打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你聪明的孩子,因为投胎到一个经济困难的家庭,早已失去受教育的机会,难道这一点你不应该感恩你的父母给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么?你的父母能给你在国外找到一个帮你的人,不管你喜欢与否,你父母尽力想在他们关心帮助不到的地方,借别人的力量给予你关爱,你怎么仅仅体会到了被控制,没有体会到关爱?!
你的父母,一定在你成长中有无意或他们自身教育或认知不到,在培养和教育你的过程中让你感到了不舒服,只是你全部记住和强化了父母的不足,你有无记得父母曾经给你的些许爱和温暖呢?
每一个人都是曾经受伤的孩子,谁不是带着痛自己在慢慢成长呢?父母一定有错,无意的或认知的错误,由于他们认知的错误给你成长带来伤害,而你的错误就是自我不能成长, 眼光局限在了一个童年。很可惜北大的教育,美国的教育没有打开你看待事物的思维方法,你依然用孩子的思维固执着幼稚的看待父母,很可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都做到了,只是你思维停留在了儿童时期,你的敏感,你的固执,你的偏执,不仅给自己带来伤害,也给进入老年的父母带来更大的伤害。
这个世界上,谁都不欠谁什么,即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确实不能和谐相处,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心中还有爱,那就彼此祝福对方幸福!
作为父母力争做到,你回来,我敞开怀抱,你不回来,我默默祝福你幸福快乐。至于这个孩子,让时间去慢慢陪伴他成长吧,祝福他能在父母有生之年,自我完成成长!
为什么有的人提到北大毕业生给高中辍学创业的同学打工就一脸的嘲讽?
告诉各位,这个社会是精英决定的,你我都是便利科技的享受者,不贬低谁,辍学却能当老板,除去违法乱纪的可能,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但是没文化一点也不值得骄傲?OK
为什么好多人觉得这种事好爽啊!屌丝逆袭,哇!好牛逼啊! 我又想告诉你,小子,你的屌丝心理啊!简直搞笑,任何事咋们要看比例,不要拿一两个例子就推导出一个普世的真理,这种人不多,大多数高能力的人还是高学历的人才,你说马云牛逼上的学校不好,人家是多少年前啊! 你让马云开发淘宝这个APP,他能做到吗?还不是得专业的人才,
所以,总之一句话,这种逆袭的人不多。大多数说这些话的人都是没怎么念过书的,就是为了满足他的屌丝心理,相当搞笑,
不接受反驳。
豫章书院学生家长:如果学校没出事,我还要把他送进去学。你怎么看?
先跳出事件本身,请各位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问题少年”必然存在,其数量不还不少,只不过“问题”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厌学少年、网瘾少年、暴力少年、色情少年、偷窃少年,这是问题的表现不同;暴力倾向少年、打架少年、打架致伤少年、打架致死少年,这是问题严重程度的分类。可悲的是,很多人对于问题分类不明,分级不清。
与豫章学院相似的机构有不少,政府机构设立的有工读学校、少年犯管教所。民办的有叛逆青少年学校、青少年管教学校、网瘾戒除学校。
工读学校:工读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有轻微违反法律或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开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不属于行政处分或刑罚的范围。
少管所:少年犯管教所是对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进行教育、挽救、改造的场所,简称少管所,是我国劳动改造机关之一。
工读学校和少管所的区别在于严重程度的问题,简单来说,打架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该送工读学校,打架打死人了应该送少管所。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对于犯罪分子的歧视过了头,延伸到了特殊教育上,导致了特殊教育如工读学校无法进行。
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被贴上标签。只能把孩子送到民办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机构素质参差不齐。发生了严重的恶性竞争。最终结果就是:“时间最短,效果最好”的暴力矫正学校脱颖而出。
哲学上有一种概念叫做平庸的恶,指的是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意识的犯罪。我们都不认真思考,都想简化问题,最终结果就是混淆是非,乱贴标签,让被贴标签者无路可走,让怕被贴标签者受尽苦难。
如果说豫章学院是地狱,那么整体社会的焦虑、偏见和停止思考就是地狱之路,这条路一不小心走上,便再难回头。
这种人其实还不配当父母。
当父母当然是一种生理活动的结果。夫妻云雨,十月怀胎,最后自然而然地成了爹妈。但是,这种自然意义上的父母,和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100年前的今天,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鲁迅和胡适那一代人热烈讨论了怎么当父母这个问题,鲁迅甚至写了《我们该如何做父亲》这样直白标题的文章。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借主人公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但是100年过去,中国人在如何当父母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什么长进。很多人仍然把孩子当成自己附属品,不但自己打,还送到书院里挨龙鞭;或者逼孩子早结婚,成为像自己一样碌碌无为的人;或者所要天价彩礼,把孩子当成可出售的商品。
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儿童?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儿童的现代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在传统社会,儿童是父母的私产,所谓天地君亲师,出外归皇帝,在家归父母;在极权社会,儿童称为国家的财产,所以在有的国家,会鼓动小学生回家监视父母举报父母。
而在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儿童是自足的生命个体,父母只是“监护人”而已。换句话说,在他长大之前,当父母的只是帮忙看一下而已。
很多中国父母之所以对孩子那么恶毒,就是没有真正把孩子当人。这些父母往往自己不够成功,但是又为成功学所害,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伸,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想一想,你自己为什么没有成为一条龙,却望子成龙呢)。这样的父母,本身是极其不成熟的,说他们不配当父母并不为过。
奉劝那些把孩子送到书院或者电击的父母,多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你到底为什么失败?你自己还有成功的可能吗?如果你还有理想,就自己去努力吧,请放过你的孩子。鲁迅当初那句“救救孩子”并不过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需要很多父母先自救。
一个暴力的父亲,养育了一个暴力的孩子;当这个孩子长大了,自己的暴力再也无法制服他时,再花钱请比自己更暴力的豫章学院去驯服,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家长啊。
首先是自己做人失败。从小孩子就是打出来的,因为这位父亲相信的是“棍棒下面出孝子”,孩子一有点什么错误,暴力家法用上来迫使孩子就范,从这一点上看,这父亲没啥文化,愚昧得可怕。
其次是自己的家庭畸形。他给孩子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让他耳濡目染地从小就学会了暴力,一个孩子能到了扬言要拿刀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的程度,内心要有多少的恨才是啊,而这恨肯定不会凭空而来,想必这位父亲、这个家庭是一个仇恨点很低的地方。
还有,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的爱。孩子在豫章学院被虐待了,怎么也是自己的骨肉,居然说得出“如果学校没出事,我还要把他送进去学”,这是多大的仇恨,明知是火坑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跳;也许现在心中还在埋冤,找不到这样的地方甩锅了,也许更多的真是懒惰,交给别人,自己就不用劳烦这个淘气惹祸不听话的孩子了。
俗话说,有其父必会有其子,这是一个“每个熊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对熊父母”的经典案例。在这样的熊父母眼里,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人,需要平等去对待,而是属于自己的附属品,一旦不和自己的愿,就要强迫纠正过来,哪怕不惜暴力相向,就算自己做错了,也不会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寄托用更大的暴力来纠偏,教育在这样的家长眼里就是暴力管理,出自这样的原生家庭,孩子要运气多好才能长成一个正常的“人”啊。
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