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后憋了一口气,然后就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是肺“气”炸吗?
生气憋气后感觉胸痛、呼吸困难,很可能是发生了气胸。气胸,就是“胸中有积气”,当然不是生气的意思,是说胸膜腔有外部空气进入,一般情况下胸腔对于外界与其他一些空腔脏器来说是密闭的,不会有外部空气进入,一旦出现气胸,腔内气压就会升高,甚至从负压变为正压,造成肺部压缩、静脉回心血流障碍,使心肺功能受损。
气胸可能由哪些诱因?
其他身体内部疾病
常见的肺部疾病会引起气胸,如肺气肿、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真菌病、先天性肺囊肿等。组织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也会引起气胸。在组织细胞增多症晚期,病人会出现肺纤维化,形成或生成“蜂窝肺”、肺大泡,导致气胸。艾滋病病毒会侵染胸膜肺组织,形成气胸。
先天性原因
有些人虽然不曾患有呼吸道疾病,但也有可能在没有外部原因的状况下发生气胸,这是由于他们的胸膜下本身就有气泡,一旦破裂,就会产生气胸,多发群体为身体瘦弱、体型较长的青壮年男性,且吸烟是其发生的一大主要诱因,研究表明,气胸与吸烟量息息相关。
情绪激动也是气胸发生的原因之一,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如果做一些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发生气胸。
胸部外伤
一旦胸部被外物刺伤,空气就会不自主地进入腔内,形成气胸。胸部外伤包括尖锐凶器直接刺入、子弹穿入、肋骨骨折创面错位、其他医疗操作等。其中可能会造成肺部外伤的医疗操作有针灸、肺活检、人工气胸等。
这些诱因中,有的可单独引发气胸,有的需在其他诱因存在的条件下才可导致气胸。通过对这些诱因的了解,人们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在生活中多加注意,使病症消于无形。
总而言之,气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症状,它有着众多的诱因与类型,且诱因、类型不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有些气胸一旦发生将会给病人生命造成巨大危险,可以说是与死亡在进行搏斗,而有些气胸就比较轻微,甚至可以自动缓解。因此,如果人们不幸遭遇气胸,在不严重的状况下,可以在冷静分析过情况之后,再决定要不要打针、吃药、手术,而要是严重,就要被及时送至医院进行专业治疗,与死亡之神争夺时间,尽可能地保全生命。
扎针会令癌细胞扩散吗?
在肿瘤上“扎针”、穿刺会不会造成癌细胞扩散?这是很多病人、家人所顾忌的事情,本来肿瘤在那静止不动,若穿刺惹发肿瘤、或穿刺针道落下些癌细胞,是不是就划不来了?担心不能说没有任何道理,但发生的可能性极小。有两项比较大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癌细胞针道种植的可能性小于万分之五,穿刺针改进后(套管)这种几率应该更低。
发现肿瘤后不论血液、影像检查都是形似、或神似,并不能确定其本质,怎么办?病理活检,许多用的就是穿刺,比如肺肿瘤、乳腺肿瘤、甲状腺肿瘤等等。病理诊断可以明确肿瘤来源、类型、恶性度分级、基因分型等对治疗指导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比如病理免疫组化判断肿瘤原发还是转移?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不一样,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表达高低预后有很大差别等等。
目前所用的穿刺针基本上都是套管针,穿刺组织的枕芯完成肿瘤组织的切取后,立刻“缩”到套管针内,这样获取的肿瘤组织就不会与针道组织接触,而且穿刺多用“枪”,过程很短,在时间上也减少落下癌细胞的几率。
病人穿刺之后,大多很快就要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比如穿刺针道多选择在手术切除范围以内,若不手术假使有癌细胞落下,化疗、靶向治疗也会对其有一定的作用,还有人体免疫系统也不是吃闲饭的,把伤害降到最低。
有些病人肿瘤穿刺后就发生了扩散转移,什么原因?不论穿刺与否,癌细胞之间松散结构、肿瘤自身新生血管的原因使肿瘤具有侵袭、扩散的能力,在穿刺前、或穿刺后都有可能发生转移,与穿刺没关系,不存在惹发肿瘤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癌症治疗没有病理诊断是没有办法去进行的,其它检查不能代替,即就是很贵的PET-CT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最为标准,其中穿刺是最常用的手段,不能担心穿刺引起肿瘤扩散而放弃检查。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肿瘤上扎针,就是现在所谓的穿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肿瘤组织明确良恶性,获得组织相关免疫信息等,为肿瘤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那么扎针真的会引起癌细胞扩散吗,目前的研究提示发生针道转移可能性微乎其微。
肿瘤的转移模式有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性转移以及种植转移。穿刺的针道转移可以种植转移,也可以是癌细胞入血导致转移。其实该转移的发生需要满足一下条件:1.取出已穿刺针时,癌细胞脱落粘附局部组织、或正好刺破局部血管;2.掉落或停滞于的组织器官微环境适于癌细胞生长;3.免疫逃逸发生。因此三者均需满足的条件,才有可能发生转移。国外的大型研究发现,头颈部肿瘤经细针穿刺后发生针道种植的几率为0.012%(5/41468),因此发生种植转移的几率相当低。而目前能够进行CT\B超引导下穿刺的技术多在三级医院开展,设备条件好,操作专家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次,现在的穿刺针也很人性化,针芯外层有保护套管避免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接触降低癌细胞附着于周围正常组织的风险,并且针径较小对局部组织、血管损害小。即使以上条件均满足,我们也不该小看人体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等一直起着监视、清除作用,其次特异性免疫如抗体,T细胞也担负着清除癌细胞的重任。只有脱落的癌细胞数量非常多,超出机体清除力度才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
那么肿瘤发生转移,究竟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1.宿主因素:例如前面提高的免疫力,人类健康的重要防线,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时则容易发生转移。患有一些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如果血糖居高不下,既是诱发肿瘤的高危因素,同时又可以导致细胞外环境改变,使癌细胞易于活动转移到其他部位。如果长期卧床、血小板增多,血液瘀滞、粘度增加,便于肿瘤粘附也增加转移的风险。
2.肿瘤自身因素:例如组织类型与转移途径也有关系,实体瘤多是淋巴道转移,肉瘤则以血行转移为主;肿瘤大、生长快者容易转移,分化差、浸润深者容易发生转移,例如一项包含967例胃癌术后回顾分析发现,肿瘤侵及浅肌层,淋巴结转移率41.9%,侵及深肌层者淋巴结转移58.7%,累及浆膜层者为74.1%。其次一些基因如Ras,CD44促进癌细胞转移,而nm23则抑制肿瘤。
3.外界因素,例如不恰当的理疗、按摩,粗暴的体格检查挤压肿瘤等都可以促进肿瘤细胞脱落,增加转移风险。
因此,穿刺对于有需要的患者而言,利大于弊,我们不应恐惧潜在的风险阻断自己治疗长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