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才女?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第一才女,当属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的才,不仅体现在其文采上,也体现在其爱国情怀上。
李清照的诗词,婉转清丽,又散发着淡淡的忧愁,在中国诗词界独占一枳,诸多名句流传千古。
声声慢里,短短几句叠字,就把思念与孤单抒发到极致,这精湛的文笔后世无人可超越。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其剧名也源于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至今读起,仍能感受到那凄苦的情愫。
晚年的李清照,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于是把这种爱国情怀写在诗词里,体现出来了她作为那个年代的“公知”应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今天的文化工作者,依然有借鉴作用!特别是那些唯利是图的公知们,应该认识到你们的行径,尚不如古代一名女子!
武则天镇楼
武则天的才华冲出文学武功,冲向皇位
历史上如卓文君、班昭、谢道韫、薛涛、李清照等,人人皆知,不过也有一些才女才华并不弱于他们,却被埋没。
1、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
从某方面来说卫夫人与卫协有一个共同处就是教出一个超过自己成就的徒弟。卫协教出了顾恺之,而卫夫人教出了王羲之。
卫夫人师承钟繇,而卫夫人与王羲之的母亲是中表亲戚,所以王羲之捡了一个便宜老师,据说王羲之洗砚池的故事,其实最早就是学习卫夫人洗砚池练书法而来。
2、回文诗的大成者苏蕙
什么是回文诗呢?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据说苏蕙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制织锦《璇玑图》,五色丝线织绣,容纳八百四十一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如今统计约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3、李冶,唐代女诗人之一
大众名气中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与鱼玄机名气最大,其次是刘采春因为搭上花心大萝卜元稹,也颇有名气。
李冶,是南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自然也继承谢氏才华,不过虽然被当事人赞为女中诗豪,但是相比上面三位,终究没有足够的八卦可以流传。
可惜结局比鱼玄机还惨,因为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4、张玉娘,宋代女词人之一
说道张玉娘也许知道的不多,但是说起《山之高》这首词,估计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这就是张玉娘思念沈佺时所作,可惜后来沈佺病死,张玉娘相思成疾,五年后绝食而亡。
5、朱淑真,宋代女词人之一
朱淑真是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
可惜比李清照不幸的是她始终没遇到过自己的赵明诚,丈夫是文法小吏且庸俗,两人无法情投意合,所以朱淑真婚姻也是郁郁不欢。
据说,最后因为与情人分手抱恨而终。
不过比起只能与未婚夫化蝶的张玉娘,被曾布扔在老家,又不敢红杏出墙的另一位词人魏玩来说,朱淑真勉强算好一些。
中国历史上不乏知名才女,人们熟知的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朱淑真、薛涛等等。这里着重介绍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的事迹。
班昭(约45-约117),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她嫁给同郡人曹世叔为妻,曹世叔没长寿,班昭早早成了寡妇。
一 显贵身世,书香门第
班昭的远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班氏先祖叫班壹,原本楚国人,秦统一过程中,班氏家族迁到陕西扶风(今扶风县)。秦末大乱,班壹迁居楼烦(今山西武宁),以畜牧起家,家族财力雄厚。
班氏家族,历代都有地方大员,或朝廷重臣,到班彪一代,班氏家族是已有几百年辉煌的巨富贵族,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诗书世家。
班彪有二子一女。长子班固,次子班超,女儿班昭。班超在历史的著名事迹是出使西域;班固则以撰写《汉书》闻名后世,班昭这个女子也不一般。
班彪不愿意做官,专心史学,也要像司马迁那样,留下历史巨著。
《史记》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司马迁死后,《史记》有十篇散失,有目录无书稿。
于是,班彪作《后传》数十篇,这是续《史记》之作。公元54年,52岁的班彪去世。
班彪去世后,22岁的班固蒐集父亲遗稿,继续撰写《汉书》。公元58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班超向汉明帝解释说:班固修《汉书》,乃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没有毁谤朝廷之意。
汉明帝令将《汉书》呈上,阅后赞许有加。便授予班固进入东观藏书阁,任典校秘书,主持校勘典籍,并敕令他可参阅东观藏书阁皇家典藏,完成其父所著《汉书》。
同时,汉明帝下旨,由国库支银,资助班固编撰《汉书》工作。
班固编著《汉书》由私人修史变成奉诏修史。
公元82年,班固完成了《汉书》主体的写作。
公元89年,班固母亲病故,他辞官守孝在家。
此时,大将军窦宪率兵北伐匈奴,班固随从出征。汉军深入沙漠三千里,大破北匈奴。
大军凯旋,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固写了铭文。
班固还撰有《窦将军北征颂》,歌颂窦宪北征匈奴事迹。
窦宪因有功,日渐嚣张,跋扈恣肆。公元92年,汉和帝逼其自己了断。
班固因为是窦宪的亲信幕僚,也被逮捕,日加笞辱,禁锢而死,年61岁。
二 才女奉命修《汉书》
此时,班固所著汉书,《八表》和《天文志》均未完成,遗稿散乱。
《汉书》未完,汉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汉书》。此时班昭43岁。
班昭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有扎实的学问和写作功底。
她受命续撰《汉书》后,长期在东观皇家藏书阁,手不释卷,勤奋笔耕,不畏严寒酷暑,经过多年年努力,终于全面完成了《汉书》的著述。
班昭续撰《汉书》,主要是整理、核校父兄遗留的散乱篇章,并在班固《汉书》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一志,即《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和《天文志》。
至此,《汉书》经过前后40年编撰完成。
《汉书》中最难的《百官公卿表》和《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独自完成的,但班昭仍冠上班固的名字。
班昭对《汉书》的播和普及也有很大功绩,她为很多人讲解《汉书》。
三 才女文采斐然
汉和帝很器重班昭,多次召她进宫,让皇后和嫔妃们拜她为师,让她传授儒家经典、天文、数学。
班昭以学识渊博闻名。因她丈夫姓曹,人们便尊她为“曹大家(gū)”。
班昭的大多数著述都失传了,流传至今的,除《汉书》“八表”外,只有《上邓太后疏》、《东征赋》、《针缕斌》、《大雀赋》和《蝉赋》。其中多数已是残篇。
班昭还著有《女诫》七篇,即《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约计1800多字。告诫妇女遵守“三从之道”和“四德之意”,因此她被封建正统学者尊为“女圣人”。
约在汉永宁元年,即公元120年,班昭告别人间,时年72岁。
她的丧事很隆重,使者监护,皇太后素服举哀,表示悼念。
班昭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对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班昭是参与“二十四史”编撰的唯一女性,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
过去的农村为什么说“宁可看八十岁的公公上山,也不要看十八岁姑娘上轿”?
应该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年龄到了八十岁的人,一定是有福气人,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八十岁归天应该儿女一大路了,已经功成名就了,已经算是有福之人,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了,走了也是顺路了,因为有好些人到不了这个年龄段,所以宁看八十公公上山。不看十八岁姑娘上轿,应该是是这样子的,年轻时风光应该不能算风光,有些人年轻时候出嫁,几大件,几大套,还有轿车楼房好风光,但是人生刚刚开始,后面有很多的变数,还有很多艰难困苦等待着人生,最后还能不能一凡风顺到老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人生在眼前只能看现在,也不知未来,所以就有了,宁看八十公公上山,不看十八姑娘上轿这句话。
这句老话也可以说成“不看十八岁姑娘上轿,要看八十岁婆婆上山”、“莫看十八姑娘上轿,要看八十公公上山”等说法,这句老话字面意思是说:不要看18岁姑娘出嫁时上轿,却可以看80岁的公公或婆婆上山!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其实是有具体说法的,和过去对于婚丧嫁娶的传统观念会有一定联系!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丧事要比喜事往往更隆重气派些。这句老话中的“上山”其实是指丧葬白事,而这里的“上轿”其实是指结婚出嫁!如果是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比较了解,即便村里谁家结婚了,往往只是家族内成员和亲朋好友在忙碌,并不影响村里其他村民的正常生活,但如果是村里谁家死人有白事活动了,这时往往就是村里的大事,尤其是在丧事出殡这天,村里人就会放下手中要紧的活,一起聚集到举行白事的村民家里,会特别热闹,而且村里的男人都会出手出力抬棺出村,直到埋葬了逝者,这时村里人才会各自回家了!
所以说,这句老话意思是说:宁看重村里老人的丧葬之事,可以不看村里年轻人的结婚喜事!因此,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往往就会把老人的丧事搞得特别隆重气派,像我们这边以前会请几棚吹拉弹唱的戏班、舞狮和舞龙等节目吸引村里村外的人到来,一方面这些节目会特别精彩,另外一方面就是吸引的人越多就会特别热闹,更能体现为是孝心的表达。再一方面就是在村里村外都会特别有面子,有排场!
看人的生平功绩比看脸更重要。这句老话也是湖南一带的老话说法,因为湖南出的伟人名人比较多,但有一些却并不被人知晓,例如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是那时候湘军的骨干,曾在生前立下奇功,虽然是他攻陷了太平天国的天京,但后来在中法战争时也是积极驰援,并病逝在任上,由于曾国藩更为人知,以至于当地人就在曾国荃死后发出感慨“莫看十八姑娘上轿,要看八十公公上山”,其实就是说看一个人的生平功过,要比看刚成年的出嫁姑娘更重要!
虽说女孩出嫁前后美丽俏佳人,但一旦上轿出嫁后,就会随着年龄增长和生儿育女等经历而越来越沧桑变老,这时一旦过了美丽的年龄谁还会愿意看呢?但一个人如果生平丰功伟绩特别多的话,往往在此人离世后也会被世人皆知或敬仰的!因此说,这句老话也可以理解为:现如今虽然是看脸的时代,但人们也有昙花一现或审美疲劳的时候,这时是没有人记住你的,但如果一个人生前功绩卓著或历史贡献颇多的话,这样死后就会更能看出口碑好坏了!就像武则天一样,即便死后是立得无字碑,但后人还是一代代的记住了她,虽然褒贬不一,但更能体现一个人生前的价值!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从文章字面的意思理解。八十岁的公公上山说明老人家身体很硬朗,不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十八岁姑娘出嫁: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辛辛苦苦养到婚嫁年龄了,姑娘要出嫁肯定是不舍得。出嫁近了还好,出嫁远了一年或者几年都可能见不几次面。
“人过70不上坟”背后最深刻的含义是什么?
人过70不上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村就有一位年过70的古稀老人,因为给老伴上了一次坟,回家以后不到半年就郁郁而终。他的经历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人过70以后要尽量少去上坟。
那个老人叫老邓,那年已经72岁了,身体骨还是比较硬朗。老邓眼看过年了,就想上山去给过世的老伴儿,上上坟放点儿纸钱菊花,表达一下悼念。
老邓上山以前都好好的,到达山上看过老伴儿的坟以后,就产生了无限的感叹。也正是在这种感慨当中,下山时候就摔了一跤,本来人老了,身体的骨头就比较脆弱,老邓这摔一跤可不轻,直接腰椎骨就断裂了。
还好子女比较孝顺,迅速将老邓送到了医院,经过了一番手术,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救治。但是伤筋动骨100天,老邓就只能一直躺在床上,加上手术之后元气大伤,躺在床上无聊,整天看着老伴儿的照片发呆,过了大概半年,老邓的腰椎还不足以完全下床,老邓自己就在梦中去世了。
所以,人道其实不上坟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首先很多坟墓都埋在山上,老人上下山很不方便,容易出意外。其次而言,老人上坟以后容易产生一些悲伤的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作用下,也会引发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其他的感伤,从而引发精神情感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导致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脆弱。
其实这也就一句顺口溜而已,没太多的讲究,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首先人过70算是老年人了,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那是老话,是上一个世纪的事,现而今七十岁的老人遍地都是,哪有“古来稀”之现象?本老汉今年七十有三,自我感觉还耳聪目明,清明去给父母长辈上坟敬香,与往年没有什么不一样。
其次这句话里有一层意思是七十岁老人一般不要去别人家上坟祭拜,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坟墓之地阴气较大,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影响,二是人年过七十,身体状况不年轻人,像上坟扫墓这样的劳神费力的活可以免了,也算是对老人的一种关爱和照顾。
总之我个人理解“人过七十不上坟”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七十岁的老人清明上不上坟,全凭自已的身体状况和心情,至于坟墓之地阴气很重,怕引起身体不适等说道,那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完全靠自己把控,至少本老汉不信这一些,当然别人相信这点,我也理解。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若不妥,愿闻高见,也算是抛砖引玉,多听取有益的见解。[作揖][作揖][作揖]
人过70不上坟首先年齡大了人生70古来稀,身体身心各方面都比较脆弱,按照老黄历上坟,点香烧纸磕頭等礼数老年人岁數大了不方便而且风尘仆仆力不从心,二是越是老了更惧怕死亡害怕鬼神,心情触景生情而哀伤所以人过70最好不要去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