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5战斗机在2019莫斯科航展飞行表演期间发生机翼蒙皮脱落这事,你怎么看?
其实类似事件在各国飞行中,都常见。用这个来读解俄罗斯军工水准底下,有点牵强(并不是说俄罗斯航空工业就很牛,不要过分读解)我个人认为这个事情,更多反映了俄罗斯军队在对待装备上的一种态度。地勤,以及其他装备维护人员对待装备并不是想欧美,以及我国这样的精细。
这一点不止从本次maks2019的米格35d掉落零件上可以看出来,从其他的俄军图片也同样反应的出来。
这种维护,保养上的粗枝大叶源于俄军经济困难,以及本身战术指导思想(他们的设计理念就是便宜,易于维护,不用很精细)。比如下图,当我知道这是一架能飞的苏27的时候,我也很惊讶
飞机撞上鸟为什么会掉下来?
现在的飞机起飞后就是个密闭的空间,飞机飞行速度很快,与飞行的鸟相撞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如撞击在蒙皮等部位对飞机产生影响有限,不会掉下来,撞到玻璃窗位置,可能会把窗子撞裂开,气流冲入飞机,造成飞机失控。
还有就是飞鸟撞到发动机,发动机受损或起火,引发坠机。
因为鸟的撞击让飞机的发动机受损,停转了,一边发动机坏了,就会使飞机失去平衡,但是有技术高超的驾驶员还能勉强控制,甚至安全返航,但是有时候机翼二面的发动机全部停转受损,飞机失去动力,只能靠滑翔飞行,最后高度越来越低,,一直到俯冲到地面为止,碎片满地
1、飞机撞鸟问题,大家都学过,主要是飞机速度大,相对速度大,产生的冲击力也很大;
2、飞机撞鸟的破坏:
第一、可以将飞机撞个洞,由于撞鸟在低空发生,所以撞个洞一般也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飞机撞鸟一般是撞进喷气发动机的进气口,撞坏发动机,发动机停转,使飞机失去动力,自然坠落;
3、民航飞机问题:
第一、民航飞机一般都是双发动机(或四发动机),一个撞坏,还可以用另外一个;
第二、民航飞机一般在起飞或降落的时候已经很慢,撞击的破坏力没有撞击军机的破坏力大;
第三、民航机场飞机起落繁忙,噪音很大,鸟类不易在其附近飞翔,而且机场还有专门的驱鸟设施(备),所以民航机撞鸟比较少,而且出事的很少。 鸟击的破坏 绝大多数鸟类都有体形小、质量轻的特征,因而鸟击的破坏主要来自飞行器的速度而非鸟类本身的质量。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人造飞行器的速度不断提高,一些战斗机的速度可以达到十数倍音速,根据动量定理,一只0.45公斤的鸟与时速80公里的飞机相撞,会产生1500牛顿的力,与时速960公里的飞机相撞,会产生21.6万牛顿的力,高速运动使得鸟击的破坏力达到惊人的程度。
鸟击对飞行器的破坏与撞击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严重破坏的撞击多集中在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两方面。
飞行器的导航系统大多位于前部,包括机载雷达、电子导航设备、通讯设备等,此外驾驶员面前的风挡玻璃对于引导飞机的起降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导航的需要,这些设备的防护罩包括风挡玻璃机械强度大多较其他部位更差,更容易在受到鸟击后损坏,导致飞行器失去导航系统的指引,在起降过程中发生失事事故。
鸟击对飞行器动力系统的破坏造成的后果更为直接。
对于螺旋桨飞机,鸟击会导致桨叶变形乃至折断,使得飞机动力下降;对于喷气式飞机,飞鸟常常会被吸入进气口,将涡轮发动机的扇叶变形,或者卡住发动机,使发动机停机乃至起火。
对飞行器动力系统的破坏常常是致命的,会直接导致飞机失速坠毁。
除了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鸟击还会对飞行器的其他部件造成破坏,如机翼、尾舵、表面喷漆等,有报道认为,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发射时受到鸟击是造成其表面隔热材料脱落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些部件的破坏最终导致严重事故的几率不大。
中国北极考察路线?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通过北纬85度25分线,突破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最高纬度纪录。
在本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最早在北纬70度附近的楚科奇海域进入浮冰区,考察工作一度深受浮冰困扰。根据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每天提供的冰情图,结合考察计划,考察队决定“雪龙”号在北纬75度以后向西北方向航行,从西经169度逐渐“斜跨”到目前的西经178度,以寻找冰情较轻的海域。
连日来,“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船员们称之为“清水塘”。在这些“清水塘”,“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
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年9月9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路线:由上海出发—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极永久海冰区(期望到达西经170°、北纬80°~82°)—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上海。考察返航途中停靠阿拉斯加诺姆(NOME)港进行油水补给。本次考察主要工作区域是白令海、楚科奇海。
《中国机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具体是什么事件?
在去年,由机长刘传健驾驶的四川8633从重庆飞往拉萨,据刘长健机长说这条线路他已经飞过上百次,对他所说早已烂熟于心,也可以在晚上之前陪女儿过个生日。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飞机飞行40分钟之后,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侧挡风玻璃突然裂开,驾驶室设备失控,灾难即将来临。副机长也被飞出窗外,面对瞬间失压和低温,任何行动都变得非常困难,幸好系好安全带,最后好不容易被双机长拉回来。可是飞机越来越危险在危机关头,机长刘传健在气流吹袭和大量仪表被破坏的情况下,改成了靠自己的判断维持飞行,组织机组正确处置。在历史34分钟,36个精准无误的动作下,在机长镇定自若,力挽狂澜下还有乘务员们在后方安慰群众,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以身作则,以自己不慌乱不失去方向的言行为群众做好表率。因为一旦后方乱了,整个飞机就会人心惶惶,一团乱麻,在这几个乘务人员的有条不紊的帮助下,大家稍微安心点,没有彻底乱掉。这次高空的成功渡险可被大家称为一个奇迹!也是中国机长的奇迹,后来就被翻拍成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了,也是现在口碑很高的一部电影,很多人都被机长和乘务人员的精神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