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空间分布有何变化?
中国美食空间分布变化
中国的美食分布由南到北,南边以甜为主,北方以咸为主。
从南端的海南,到最北端的漠河,从东边的台湾,到最西的新疆腹地。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必定有一张热气腾腾的餐桌。
当外国的哲学家们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的时候。中国人思考更多的是“早上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
在这个孕育着十四亿吃货的国度里,干饭是天大的事。
西北以新疆为代表,主食是馕,和牛羊肉,陕西陕西为代表的是饼和各种面食,他们虽然以面食为主,但是其实很少吃馒头,主要还是饼,东北以大米和各种乱炖为主,河南安徽北部以馒头和面条为主,安徽南部以及江浙沪以大米为主,湖北湖南四川以米粉和各种辣味的食物为主,,上海菜以甜为主,广东口味清淡,
总结一下就是,从北到南:重油盐,面食—重辣,米—清淡,煲汤
以前的人吃饭每餐都是三大碗的,现在的人怎么就吃不下呢?
以前经济滞后,物质溃乏,副食品较少,劳动量较大,都是以主食正歺填饱肚子,所以身体需要的能量补充很多相应饭量较大。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食物丰富多样选择性很多相应正歺的摄入量降低!
现在体力劳动的人还是吃的比其他人多的,不过即使体力劳动大部分没有以前人那么辛苦。其次饮食结构的变化,现在人奉行健康饮食是低脂低碳水高蛋白食物,这种吃完更加有饱腹感,所以感觉现在人都没以前人能吃!
时代不一样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对于60.70.80后生人而言,多数出生于物质生匮乏的时代,大多数人生活贫穷,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填报肚子是第一要务,没有什么其他想法,所以吃三大碗饭是很正常的。
可是现如今,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仅物质丰富,物质选择性就多样,精神追求也多元化起来。相比之前填报肚子,大家更在意“养生”起来,吃饭也讲究少吃多餐,吃饭也吃7分饱,哪里还能像以前吃下3大碗米饭。甚至有人为了保养,对米饭敬而远之,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为了保养身材已经很久都不吃米饭了,说是吃米饭会长胖,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的风险,不知是真是假
归根结底,现代人少吃米饭的原因,主要还是更注重生活质量,更注重养生,都说“少吃多动”嘛,也确实因为这个原因,我国人民的体魄更强,身体更好,相信国力也会越来越强,加油中国,加油中国人!
从小到大,你们的年夜饭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年夜饭,那个年代穷,吃不上肉,买肉是需要肉票才可以买到的,过年的年夜饭母亲都会烧制一桌子菜,母亲厨技很好而且每一道菜的名称都蕴含着人生的道理与寓意,一边吃一边听母亲讲解着菜品名称的由来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一家人喜乐融融……
少年时代过年最期待的也仍然是年夜饭,因为在外省工作,所以大都是赶在大年二十九前到家,年三十就一大早起床陪母亲去菜市场买菜,我的任务就是帮母亲提菜回家,母亲的一桌年夜饭都是我在外面吃不上的,一年才吃上一次家的味道,而且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成家之后,妻子留在家我仍然在外工作,每年依旧赶在大年二十九前回到家,三十就早早的起床陪母亲、妻子去菜市场买菜,年夜饭渐渐的由妻子烧制、我做帮手、母亲做技术顾问,母亲把厨技传给了儿媳妇,说这是传承,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人到中年,年夜饭的菜谱始终都没有变,一如既往的那些传统的菜品,遗憾的是母亲离我们而去了,年夜饭除了传承还有一份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小时候的年夜饭,菜品原料都是自家产的,年货是囤不是买,猪自杀,凉菜猪头肉猪耳朵,菜肠自己灌煮,豆腐自己做自己炸自己冻,大自菜头做馅帮炒菜,大豆自泡,豆芽自生,瓜子花生队里分,茶也是自釆黄芹茶,水是井里水,面是队里分的小麦自磨,一二遍白面留过年包饺子,三四遍甚至五遍黑面蒸馒头,油是猪油,盐是粗盐,酱油醋9分钱一斤,压岁钱是五角的纺织女工,鞭炮是攒的费品到收购组换钱再到存社(供销社)买的,还有年画,一桌菜满满的劳动成果家的味道年的盛景。那叫一个美
谢谢邀请:
在我们这里,从小到大,一直流传老习惯,吃年夜饭吃素馅饺子,就是用晒干的“马齿苋"加豆腐佐料扮成,说是吃了一年不害“头痛"。你们那有什么风俗?请分享!(谢谢赐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