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都有什么奇葩事儿,他们又如何保持神秘?
要说富士康最奇葩的事儿,在富士康多年的经历,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每天都在大量招人,每天都有很多人辞职。
其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上有两个。
1.订单的不稳定性。因为富士康做的是代工产业,客户可能随时增加或者减少订单量,这也就导致了对人力需求的不稳定性。当订单大量增加的时候,就不得不大量的招募人力,一旦订单减少,人力出现富余的时候,相应的单位就会通过控制加班或者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减少人力。
2.寒暑假工和小时工。寒暑假工和小时工是富士康的一大特色,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大量的学生工以实习的名义进入富士康打工,一旦开学学生返校,或是到了年底,外来打工人员的返乡就会导致富士康出现严重的人力不足。
想发展,却留不住人才。
其实多年来富士康一直在追求改革,也想发展自己的核心,为此富士康也从外部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人员,甚至收购了一些公司,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才都因为不适应富士康的模式,而选择了离开富士康,这也与富士康没有合理的绩效模式有很大关系,很多有技能的人在富士康得不到认可,而不得不选择跳槽离开。
同时在富士康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很多搞技术的人员做到了一定的领导层,他便开始从事管理,却不再在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发挥作用,最终会因为没有管理能力而被边缘化,最终离开公司。
关于如何保持神秘这个话题,我觉得主要是由于富士康封闭式的管理,让很多外界人都没有办法去深入的了解这个企业的一些内部的东西,要说神秘,那我只能说富士康这个企业实在是太大了,内部太复杂了,很多事情即便是内部人士也是搞不明白的。
以上便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想要了解更多富士康的新闻,请关注我,谢谢大家。
因苹果订单的变化较大,富士康的生产线经常处于频繁地开关状态,设备还好处理,关键是人员需要释放和招募,即便没有订单波动,每个月也有非常高的离职率,毕竟,单调枯燥的工作常常让年轻人郁闷,员工就好像养鸡场里的肉鸡:抬头看天、低头喝水...加之,制造业基础薪资普遍偏低,员工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加班来提高收入,郭台铭曾说:富士康90%的员工都喜欢加班,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奇葩,但在制造业中却是尽人皆知又血淋淋的事实,而最难熬的就是加夜班,每每低头看表都只过了5分钟。
富士康整体的环境已然非常优渥,工厂里有绿植、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等等,更关键的是,从不拖欠工资,加班费、五险一金之类的政策也是完全执行法律规定,但这些都难以改变制造业的本质:单调、枯燥,向上流动比较慢,比起金融、互联网、电商等行业,收入的张力较差,加之,劳动密集,员工数量太多,一旦形成类似富士康的百万规模,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企业式的小社会”,有一些奇葩事儿也是在所难免的。
短视制度,奇葩背后满是辛酸
现如今,最奇葩的事儿莫过于制造业的用人招聘制度,连同富士康在内的整个中国制造业,都经常出于“用工荒”的状态,既然慌了,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在用工高峰期,愿意来工厂的年轻人,就变成稀缺的资源,财大气粗的富士康、和硕、比亚迪等企业,愿意付出全部的代价来争抢人力资源,以维护“客户100%满意”的金字招牌。
正是基于此,一些聪明的商人抓住商机,他们早期帮助企业招聘员工,挨家挨户地询问,跑到偏远山区招人,甚至帮企业摆平一些恶性事件等等,但随着中介公司持续成长,他们从最早的个人单干,到后来租一间小屋的皮包公司,再到后来有几百万的注册资金的正式公司,渐渐地开发出自己的商业模式。中介公司在每年的九月份,会联手炒作,哄抬人力资源的价格,同时,向员工承诺非常高的返费,以至于,员工来企业工作,不是冲着工资和加班费来的,也不是寻求安身立命,而是冲着超高返费来的。笔者在很多网站上都能看到富士康招聘的广告,明码标价:做满两个月,返费高达10000块,也就是说,员工来企业上班,底薪和加班费可以达到3000块,返费平均下来每月5000块,加起来有八千块的月收入,远胜其他基础行业,当然,这并非长期稳定的收入,仅仅限于前两个月。
基于以上制度,奇葩的事情发生了,首先是从业者的收入,远超普通人的印象,年轻人在拿到高额的返费之后,会在短时间内呈现一种癫狂,误认为自己是高收入群体,于是,泡吧、搞对象、租车旅游、保健等项目,一应俱全,但显然,他们的高收入是不能持续的,企业又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教会他们理财和规划,当返费消耗完成之后,员工很容易陷入生活中的各种麻烦,更奇葩的是,他们最高收入的来源,并非通过努力以及技术精进,而是靠着“短视制度”,而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员工,却无法享受类似的福利,久而久之,员工再不以“技术”做为安身立命之本,而是更喜欢赚投机的钱。长此以往,中国的熟练工人会越来越少,更不要说高级的技术工人了,事实上,一旦制度层面不够清醒,底层人民的脑袋也就跟着不清醒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奇葩事情的背后是中国年轻人的无限悲哀!
相信以郭总裁的高度,不会放任如此状况盛行,毕竟,他早已赚到足够多的钱,如今很想在其他领域做出一些成绩,如政治、慈善、医疗、教育培训等等,他成立了新干班,全称是新世纪干部管理培训班,专门招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端的管理人才,更奇葩的是,新干班主要招聘普通二本院校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普通人一个向上流动的机会。要知道,很多普通二本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拿到几十万的年薪,如今奇葩的短视制度,势必不会长久,大概率事件就是:自动化取代人工,工人们则从流水线释放出来,从事研发、维护、设计等更体面的工作,事实上,也只有尽快地摆脱劳动密集的工艺流程,富士康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才不会突然崩溃。
奇葩之说,误解源于自我的神秘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富士康都非常低调,郭台铭在企业内非常霸气,可以把自己当成皇上,但在早期创业阶段却喜欢“闷声发大财”,要求高管以及员工不准对外界,包括媒体、朋友和父母,发表任何关于企业的看法,即便是关于富士康的正面言论,也是会被禁止的。平心而论,如此要求使得代工大王能一直保持神秘,能安心踏实地做自己的工作,不用特别的公关部门来处理同外界的关系,利用独特的方式攫取财富,但富士康也不得不承认,过于神秘的风格,非常容易让外界误解,如此误解因“坠楼事件”达到最高峰,在那段时间,郭台铭就好像一个委屈的巨人,盛怒之下以至于做了很多奇葩的决定,如要求员工签署不自杀协议,在楼栋周围都安装上防跳网,去五台山跳大绳,收购游戏开发公司为员工减压等等,一系列的动作让人感受到郭总裁的强大、耐心和温柔,但他也深刻地知道,这些都不能改变根本,唯有和媒体搞好关系,在本质上帮助员工,才能消除这种误解。
好在,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以及自我的转型需要,富士康不再一味地追求低调,他们主动开放园区,给记者们采访机会,同时,积极同媒体搞好关系,员工食堂甚至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一些员工关爱活动也通过自媒体、电视报道而被人熟知,郭台铭去年亲自参加王石的演讲会,以至于,再有一小撮不明真相的领导散发加班之负面言论,社会舆论竟然一起力挺富士康,总之,奇葩之说,源于神秘,而主动沟通,又会消除误解。(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我以前的职业生涯有三年在富士康做采购,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说,富士康有几个地方奇葩:
1.等级制度严格。从最底层的无固定期限合同工(富士康名词叫不铨叙员工)到总经理直接有二十几个层级。光铨叙就有三个等级。然后专科是师一,总经理师十四。好像军队的军衔一样,作为一个企业,层级这么分明太奇葩。
2.签字程序复杂程度太奇葩。那时候作为采购,如果采购产品价格有变动,光签字的人员就数不过来,流程之复杂可见一斑。首先给副组长,然后给组长。核实完毕给副课长,然后课长签字。呈送副理签字,然后是协理。签字完毕后给经管课长核对,入系统。然后经管副理,协理签字。最后呈报厂区总经理。一个流程下来一般一周。
3.台湾人的习惯奇葩。以江苏昆山富士康为例,富士康的台干(台湾管理层)中午一般不吃饭,办公室一个水果加咖啡或者牛奶解决。晚饭基本不吃,然后公司班车直接送到宝岛别墅,他们才正式晚餐。
富士康的神秘在于,他很少接受参观,即使在深圳十四连跳的时候也基本不允许参观。
作为这么大体量的公司是如何运作的,让外人难以捉摸,一直比较神秘!
比亚迪华为联手造车,会不会造了个寂寞?
绝对不会,首先比亚迪造车技术和规模,已经成形。本来比亚迪的汽车都已经很不错了,在世界上也算一流了。
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都是现在热点,如果这时候再与华为联手,比亚迪的不足之处,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一定会造出更好的汽车。
期待两家中国企业强强联手。
比亚迪华为联手造车,一定能造出中国最强最美的,具有世界前沿的现代风格,说不定能引领世界无人驾驶纯电汽车。华为有通信系统,顶级的5g技术,超强的科研团队,软硬实力世界一流。比亚迪有自己的电池技术,在造车国产化上有实力,两家联手造车,可以说是强强联手,我相信一定能造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无人驾驶汽车。
比亚迪是国产汽车一线品牌,在国内口碑和销售量一直很好,比亚迪汽车出口量每年都在增长。
汽车电池制造是比亚迪的长项。比亚迪自己还可以制作汽车用芯片。
华为5G方面技术世界领先,是让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遏制的高科技企业。现在,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达到L3级,高于特斯拉的L2级。
所以比亚迪与华为的联手,定能创造出惊人的产品和事迹。
工人跳楼,排放废气,比亚迪在被人针对,国产车就真见不得好吗?
你这问题问得过于避重就轻,立场明确。
这事件关键在于他的排放是否符合标准,不是说你企业蒸蒸日上了,就可以违反排放标准。
合法合规谁都没法那他怎样。又不是地痞流氓黑社会,去他单位打砸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