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连秋燥,有对吗?
上联:夏未连秋燥;
夏天已近尾声,三伏天也迎来了末期,同时也意味着中秋的即将来临。随着时节的变化,夏天的暑气开始慢慢地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秋天的干爽和燥气以及昼夜温差的变化。
下联:春来满地金。
冬去“春来满地金”是蛇生肖,因为蛇进入冬天就开始冬眠,然后在春天的时候就会苏醒,所以指的生肖是蛇。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米芾和王羲之的书法有怎样的继承关系?
谢邀!!!
🔸米芾 🔸 (1O51一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敝,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曾任书画学愽士和礼部都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又因狂放,并有法癖,也叫他“米颠”。
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别,人好收藏名迹。行、草能取前人所长,尤得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巜虹县诗》、巜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等。
宋 米芾-行书《蜀素帖》一一
米芾 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
米芾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草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东晋 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一一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官至中大令。世称“王大令”),对米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献之🔸(344一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工书,兼精正、行、草、隶各体。幼学于父,嗣取法张芝,后改变制度,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笔意开展),俊迈而有逸气。当时目为“破体”(新体)。南朝宋、齐、梁之间,人多宗尚他的书体;唐宋以来书家,大都受其影响。与其父并称“二王”。存世墨迹有《鸭头丸帖》,刻帖有《十三行》等。
东晋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一
王献之《中秋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作品。是古代著名书法作品。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愽物院。
王献之与他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也是自古以来书画界的传奇人物。王献之之所以有这样成就,他父亲王羲之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米芾所得王献之《中秋帖》,所产生巨大影响之一。
宋 米芾的行书《叔晦帖》一一
作品,米芾《三帖卷》计包括《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三帖均属纸本,行书。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
此帖书法,沉着痛快,洒脱飘逸。帖后项元汴跋云:“卷毫需墨,沉着痛快,且潇散简远,气雄韵胜,实与逸少同调合度。”
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又有不同,王羲之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这就已表明了米芾,从古历史年代看后于“二王”近700年,从中所继承"二王”的书法特点、风格。不仅如此,王献之与他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是自古以来书画界的传奇人物。是他父亲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其书迹为历史所宝,影响甚大,故有“书圣”之称。
米芾的书法和王羲之一样自成一家,尤其擅长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也有同样继承书画成就之子一一米友仁
米氏父子是指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及其长子书法家、画家米友仁,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与其长子合称“二米”。
🔸小米 -米友仁。(1O86一1165),米芾之子。字元晖,一名尹仁,自称懒拙老人,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虎儿”,人称“小米”,是米芾的长子。早年即以书画知名,徽宗(赵佶)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书记,南渡后,官兵部待郎、敷文直阁学士,故称米敷文。受家境熏陶,能书善画,世号小米。《潇湘奇观图》为徽宗赏识,南渡后其书画为高宗推崇,继承其父“米点山水”画法,而略加变化,自成一家,其画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此种以点线的技巧,标志着山水画创作“以简代密”的转变,为中国画创作的一大突破。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题跋》(局部)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一
其传世画《潇湘奇观图》表现了春天江南苍茫雨雾中的景观,该画对山群、江水、树木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所追求的是苍茫雨雾中自然界的特殊韵致。他饱蘸水墨,横落纸面,笔笔积叠,使水墨相互渗透,模糊朦胧,生动地表现了变幻无常,雨雾迷朦的江南水国景色。
宋 米友仁《米友仁兰亭跋》拓本一一来自《渤海藏真帖》第五卷(局部)
米友仁《动止持福帖》(局部)北京故宫慱物院藏一一
《动止持福帖》又称《至性帖》,行书尺牍十五行,蓑衣裱,因经割裂而或有缺字所以文句有不甚通顺。笔法颇类其父,注重结态造势,以险求夷,欹侧生姿。但也有自已的特点,较之老米书笔笔压纸,笔笔离纸的沉着痛快,小米书没有那般笔势凌厉,而是笔画柔和,结体收敛,显得有些紧迫、局促。
从一些资料上看:米芾和王羲之教育儿子学书画方法各具特点。
🔸王羲之🔸王献之有王羲之这个书圣父亲,学习书法自然有高明之处。王羲之的“穷研篆籀”(苦练篆文)。
🔸米芾🔸为了让儿子对书法感兴趣,说“江南吴,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门下许待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友知也。”
大意是说:王子韶的大字隶书写的古意,我的大儿子友仁写的和他差不多,都很有古意。我的小儿子代我写手书以及碑文,我都分辨不出。其实“米芾”的方法就是一个“夸”字。
所以,两位具有古来书法传奇人物,不但笔法高超,教育后代方法也是一流,难怪他们的儿子也成书法家。
米芾和王羲之,当代学书法,学行书绕不过去的两座大山。
众所周知,米芾大部分汲取了王献之的营养,又增加了所谓的险绝,欹侧,起笔转折处的力量感……
《方圆庵记》,《真酥帖》,《陈揽帖》,以及米芾的一些草书尺牍,都有晋人的影子
再比如,我们知道的《中秋帖》《东山帖》都是米芾所临…
继承,接受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发扬了多少
不是早就米芾学了王羲之多少,而是研究他怎么学的[可爱]
米芾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精神格调,古淡绝俗,风神萧散。
在行气方面,继承了王羲之的曲线贯气法并有创新发挥。增大了倾侧之势斜度,增大了竖行轴中线的左摇右摆幅度。
应用了王羲之字的太小错落方法,行书字的大小参差不一,一任自然,他批评整齐划一的章法布局,反对"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主张,在行书作品中,字的大小不一,会使作品有趺荡起伏气势。
大小错落指在书写时字的大小有对比差异,利用这种变化增加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汉字有的笔画少,有的笔画繁多,采用大小错落的艺术手法,是破解布白状若算子的重要手段。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米芾《绍兴米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