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学听命于谁?
985大学听教育部的,教育部是国家职能机构。
全国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是听从于教育部门的,只不过985大学的主要校领导比较特殊,可以高配到副部级别,直接隶属于教育部。
例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就是副部长级,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普通大学的校长就没有这么高的政治级别
985大学听命于国务院。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985大学听命于教育部。
985大学一般都是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全国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一批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均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建国以来国家历次所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多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11大学校长任职到多少岁?
超过60岁。
虽然任期有长有短,但211校长们的卸任平均年纪大多超过60岁。中山大学六任校长的卸任平均年龄为61岁,华南理工大学为60岁。其中,卸任时年纪最大的为暨南大学的梁灵光。任期8年,离开校长岗位时,他已经75岁。其次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刘振群,他担任校长一职,卸任时69岁。
211大学校长的任职年龄没有具体的规定标准,通常会根据其学术成就、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等因素来考虑。一般而言,大多数校长在50岁至60岁之间接受任命。然而,仅以年龄来衡量校长的任职并不全面,关键是校长应具备一定的学识、才干和领导能力,以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因此,年龄并非决定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校长的能力和素质。
11天5位院士履新校长,高校为何争相引院士?
因为院士能镇住场子。
在高校里面,人才辈出,大牛如云,院士任校长,自身地位高,说话分量重,才能领导高校前进。
最顶级的高校,清北校长倒不一定需要院士。其他985高校,如果校长不是院士,多少让人不能信服。
院士可以调动的资源大多了,院士是某一领域内的权威专家,连自己的弟子都是其领域内的学术大牛。
中国院士没有行政级别,但是中国两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部级,一般配有别墅、专车、司机和私人医生等。
院士不缺钱,只要不太过分,想做什么课题都可以做,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院士资源多,可以引进很多人才,邀请许多学术大佬过来开讲座上课,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更多的大佬。对高校来说院士当校长、可以吸引来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师,来培养本地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当地的发展,最主要就是吸引学术大佬,提高学校影响力,带来很大项目、大资金,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在中国成为院士的概率只有几百万分之一,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学术实力强、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所在市、省、甚至中央的政策。
感谢你的阅读,期待你的点赞、评论、收藏、分享,我是hannial。
985江苏籍校长?
1.厦门大学:张荣
●【校长简历】
张荣,男,江苏淮安人,理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光电信息功能半导体材料生长、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
●【校长大事】
张荣校长是厦门大学自1982年至今的首位“外来校长”,之前的四位厦大校长,都是“本土培养”;毕业于厦大,留校工作后,就地提拔。随着张校长就任厦门大学,厦大也由此进入了“60后”掌门人时代。张校长在山东大学任校长期间,曾给学生装空调,在师生间被津津乐道。其还为山大改善学科教育,提升知名度等方面做过不少努力,因此,不少厦大师生对张校长充满期待。
2.兰州大学:严纯华
●【校长简历】
严纯华,男,江苏如皋人,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
●【校长大事】
严校长潜心于学术研究,早年有“以实验室为家,潜心稀土”的美谈。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流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稀土纳米晶发光、催化等基本性质,开展了稀土纳米晶材料的生物影像和生物催化技术研究。期待严校长在兰州大学行政管理层面的建树。
吕健:1960年生江苏南京人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88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付校长,常务付校长2018年任校长。
张荣:1964年生于江苏淮安,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夏门大学校长。长期致于光电信息功能半导体材料生长,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
陈骏1954年生于江苏杨州曾任南京大学付校长、校长职务。
严纯华:江苏如皋人现任兰州大学校长,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1973年参加工作,197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8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5年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5月任南京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