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军第11军都参加了哪些战役?
日军第十一军是武汉战役期间组建的,长时间驻扎武汉地区对国军四面出击的一支野战部队。该军的基本作战态势就是位于突出部,参加了僵持阶段的绝大多数会战,与其周围的百万国军僵持。
1、十一军的战略态势
在占领武汉后,十一军扩为七个师团,驻防在武汉及其附近地区。
其北部主要为第五战区,辖区为大别山、河南南部、河北北部一带。
南部主要为第九战区,辖区为湖北南部、湖南、江西一带。
1940年枣宜会战失败后,国府设立第六战区,在湖北西部与日军对峙。
(黑圈即为日军战略形势图)
日军第十一军处在国军三面包围中,其东南即南昌,西即宜昌,核心即武汉。
2、主要战役
第十一军从进入武汉的一刻开始,就处在百万国军战略包围中。但双方巨大的战力差距,在具体作战中日军并不占劣势。反而四面出击。
1939年3月,在武汉战役结束四个月后,日军十一军就集结德安湖口对南昌作战,并攻占南昌。
1939年5月,迅速展开随枣战役,给五战区部队造成较大损失,且占据随县。
(随枣会战)
1939年9月,十一军进攻长沙,失败。
三次战役,基本打消了周边国军的进攻能力。在冬季攻势中,三个方向的国军反击均不利。
1940年5月,发起枣宜会战,占领宜昌。开始重庆大轰炸。
1941年1月,发起豫南会战,持平。
1941年3月,发起上高战役,惨败。
(上高战役)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持平。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惨败。
十一军在1941年的作战中取得的战果比较少,国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优势。
1942年,浙赣战役,配合第十三军打通了浙赣线。
1943年鄂西战役与常德会战,失利。
相较而言,在相持阶段中期,日军在山区、水网作战并不占据优势。
1944年长衡会战,国军惨败。
(长衡会战)
总结:
在抗战中,日军第十一军在内线作战,四处出击,组织了多次大会战,给中华民族造成巨大的损失与破坏。
参考文献:
于国红.浅析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作战指导之得失[J].抗日战争研究,1999(02):64-79.
柯育芳.长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述考[J].抗日战争研究,1998(03):170-180.
杨圣清.中条山战役研究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7(03):82-111.
李刚.豫湘桂会战之黔南作战[J].抗日战争研究,1996(04):111-130.
周振刚.襄东战役与张自忠殉国[J].近代史研究,1990(04):250-25
沈韬. 国民革命军一七六师抗战述评[D].南京师范大学,2015.
胡若晨. 论抗日战争四次襄阳会战[D].武汉理工大学,2014.
东哲也. 从日本战史丛书和部队史看武汉会战[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1939.5攻打南昌 1935.5攻打随枣地区 1939.9攻击长沙 1940.5攻打枣宜地区 1941.1豫南(部分) 1941.3上高(部分) 1941.9二打长沙 1941.12三打长沙 1942.4浙赣(部分) 1943.4鄂西 1943.9攻打常德 1944.4豫湘桂(部分)
1938年,日本军部下达命令,由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的华中方面军改组华中派遣军,并新组建第十一军,华中派遣军辖第二军、第十一军和第3、9、18、116师团和第三飞行团等,由畑俊六大将任总司令,冈村宁次任第十一军司令,准备进攻武汉企图逼迫国民政府屈服和控制粤汉铁路,随着广州的失守,蒋介石吸取南京保卫战的经验不再做孤城困守,撤出了武汉。
日军的第十一军组建于1938年的武汉会战,冈村宁次以关东军第二师团长的身份组建,最初下辖第6、106、101师团和一个台湾旅团(也叫波田支队),负责沿长江两岸担任主攻部队,为了加强兵力,第十一军增加了第9和第27师团,共五个半师团总兵力达十五万人。其中第十一军辖下的第106师团在万家岭遭到“抗日铁军”74军的围歼,这就是著名的万家岭大捷。
武汉会战后,日军第十一军总兵力扩增至七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成为了日军在华唯一的野战军团,总司令部设于武汉。1939年春,为了切断薛岳第九战区和顾祝同第三战区间的联系以及消灭李宗仁第五战区主力,冈村宁次老鬼指挥第十一军先后发动了南昌会战和随枣会战,并攻占了南昌和击退了李宗仁第五战区主力,解除了国军对武汉的威胁。
1939年9月,日军为了统一调兵成立了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设于南京,取消了华中派遣军序列,下辖第十一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十一军等。冈村宁次还担任第十一军司令,同年制定了将薛岳第九战区和李宗仁第五战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同时制定了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惑为辅的战略方针。1939年9月指挥第十一军发动了湘赣会战,但为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狗急跳墙的日本军部对冈村极为不满而被调出了前线,1940年园部和一郎接替冈村成为第十一军第二任司令,而冈村直到1941年才复出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
1940年初,日军为了打击第五、第九战区防线区域,园部和一郎老鬼指挥第十一军发动了枣宜会战,最终攻占了宜昌,由于国军的顽强抵抗,第十一军也付出了一万余人的代价,而在枣宜会战中,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1941年春,园部和一郎指挥第十一军发动了豫南会战和上高会战,其中在上高会战遭到王耀武74军等重创后被撤职,由第三任司令官阿南惟几继任,同年指挥了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而第三次长沙会战阿南惟几由于头脑发热擅自孤军深入,第十一军遭到惨败而震惊日本大本营,1942年率领第十一军参加浙赣会战后,阿南惟几离任转任关东军第2方面军。
1943年初,横山勇接替了上任途中被击毙的冢田攻成为了第十一军第五任司令官,也是历任最狡猾、最阴险的司令官,抗战中后期中国战场的主角。横山勇继任后,先后制定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其中鄂西会战中与陈诚第六战区平分秋色、石牌保卫战大战胡琏第11师;常德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都是抗日战场最惨烈的战役,第四次长城会战总结了前三次的经验轻松击破薛岳的“天炉战法”攻占长沙,在豫湘桂一系列会战中,国民党大军一泻千里。由于在常德会战和日军“一号作战”计划中,多次抗命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遭到排斥被迫回国述职。
继横山勇之后,第十一军也日落西山,也少了个祸害。侵华日军第十一军是日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抗战中国正面战争的主角,几乎打满抗战全场罪行累累,日本投降后,横山勇被判以绞刑但由于身体被减刑,1952年在牢里因病死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衡阳保卫战第十军方先觉将军
《长沙保卫战》中那个林主任是什么人物?
那是“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林蔚中将,经常代表蒋介石与各战区联络,其实是民国军事史绕不开的重要人物,后官至国民党“国防部次长”和代总参谋长。蒋介石最得力最信任的军事幕僚,陈诚的土木系“四大金刚”之一,之所以没有广为人知,是因为林蔚长期参赞军事中枢,从没领兵出战,未能成为一方军事诸侯。
(林蔚)
林蔚并非黄埔或保定军校出身,却是陆军大学第四期的毕业生,与徐永昌、贺国光等著名将领同学,了解民国军事史的答友也当知这两个人的份量。林蔚的军旅生涯在浙军第一师起步,师长是后来的军政两界元老陈仪,1926年该师集体投靠北伐军。而林蔚能成为土木系的骨干,源于与陈诚的交往和第11师的早期人事。
1926年10月,福建地方军队“闽军”李风翔的两个旅(曹万顺、杜起云)宣布效忠广州革命政府,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7军,以曹万顺为军长,特调浙军第一师参谋长林蔚任军参谋长,1928年缩编为第11师,首任师长仍然是曹万顺。恰逢下野后的蒋介石复出,立即将被何应钦打压的陈诚升为总司令部警备司令,蒋陈共同选择了浙江同乡、陆大毕业的林蔚出任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期间合作颇为愉快。
出于对杂牌部队的不信任,蒋介石不久任命陈诚为第11师师长(因何应钦阻挠改为副师长),率领两个警卫团组成的一个旅并入第11师,拟将杂牌军11师嫡系化,林蔚则奉命同往。
此时第11师的指挥序列为:师长曹万顺、副师长陈诚、参谋长罗卓英。
第31旅旅长桂永清(黄埔一期)、第32旅旅长林蔚、第33旅旅长余仲麒。
陈诚不甘为副,罗卓英便联络第11师的黄埔系旅长、团长开始“倒曹”,林蔚坚定地成为支持者,也由此奠定了他在土木系中的地位(唯独团长关麟征反对)。曹万顺被赶走后,第11师的指挥序列成为:师长陈诚、副师长罗卓英、参谋长周至柔,林蔚则被推荐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厅厅长,自1929年5月起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军事幕僚,从此发迹。
林蔚是个天生的参谋人员,为人深沉,工于心计,既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又能预察蒋介石的行事或用人意图,所以每提必议,深得蒋委员长嘉许。1935年出任军委会铨序厅厅长,负责全国军官的军衔评定;1938年成为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这已是绝对心腹幕僚的标志;不久升任军令部次长参与作战指挥,1941年成为中国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成为蒋介石遥控指挥远征军的中转站。
林蔚与“文胆”陈布雷类似,只为蒋介石效劳,不拉帮结派,不培养个人势力,并且对个人荣誉较为淡泊。主管铨叙厅期间,他先后两次婉辞了蒋介石对他的二级上将提名,一直挂着中将军衔做事(1950年逃台后晋升)。老长官陈仪反蒋被捕后,他也只是劝说陈仪认错,却绝不为之在蒋介石面前求情。作为土木系的重要人物,他同时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派系也保持着良好关系,在国军高层游刃有余。
(林蔚陪同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林蔚在抗日战争中是有功的,徐州会战之“台儿庄大捷”名义上是李宗仁为决策者,实际的战场谋划是驻跸徐州的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和军令部次长林蔚,这从战役收官阶段蒋介石的专电中可以佐证,电报中特地指出:“如果(台儿庄)失守,不特全体官兵应加重罚,即李长官、白副总长、林次长亦有处分。”1939年5月,在桂林成立“委员长桂林行营”指挥华南各战区对日作战,以白崇禧为行营主任,特派林蔚为参谋长。
1942年调回重庆,复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与第二处主任陈布雷成为军政两大方面的管家。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国防部第一次长”主管作战,陈诚请缨前往东北后,1948年林蔚任“代参谋总长”,1950年与陈诚继续搭档,出任“东南军政公署副长官”,防守闽浙和经营台湾,1955年病逝台北。
陆军二级上将,国民党军队近二十年的“作战主任参谋”。
(长沙保卫战剧照,右一林蔚)
林主任就是林蔚,1942年9月至1944年11月,担任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浙江黄岩人(今属台州市黄岩区),少年时勤于读书习文,国学功底相当扎实,20岁毕业于江南陆军学堂工程科,也算“学霸”。辛亥革命后,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正则班,成绩亦是相当优秀。
今年4月份,我们民革浙江省委会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专程赴黄岩调研乡村经济建设,期间也参观了黄岩区博物馆,不过林蔚这个人留下来的文献史料很少。在黄岩当地,1938年反攻南昌牺牲的黄岩籍第29军军长陈安宝名气更大。黄岩在线网站甚至还把顾祝同的照片张冠李戴成林蔚。
前段时间我查阅台北“国史馆”档案,发现一份林蔚1941年日记,中国远征军入缅之前,林蔚参加了中英联合组织的军事调查团,日记记录了大量关于缅甸政治、军事和风土人情的调查材料,林蔚随后作为军委会驻滇参谋团负责人,全程参与指挥入缅作战,后来远征军失败,他下令炸毁惠通桥,形成滇西对峙。
林蔚为人深沉平易,态度温和,喜怒不形于色。服务侍从室以后,更是谨慎稳重,同各方面的关系搞得都很好,特别是和陈诚私交甚笃。1943年陈诚在中国远征军任上突然病倒,蒋介石就是指定林蔚前往云南慰问。林蔚的性格确实十分适合做幕僚工作,重庆大轰炸那些年,有时候躲空袭,宋美龄总是惦记,“林主任,快到我们这边来”。可见林蔚当时人缘极好,躲空袭可以享受领䄂待遇。
1955年8月,林蔚在台北去世,终年67岁,没有进入古稀之年,但也不算早逝。我一直寻思,林蔚日记应该还有其他年份,台北“国史馆”仅有1941年,估计大部分还在后人手中,有待挖掘。
长沙会战共有几次?
4次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