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挖出元代砖雕壁画墓,考古人员建议:停止发掘,原址保护, 你怎么看?
我觉得,对已经挖出的古墓,停止挖掘,原址保护,是非常对的。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没有太大开发价值, 且当前考古技术还不够成熟,对有些墓中文物的保护做的不够好。保存现状,至少不会将其损坏,待以后技术更发达了再来开发。
事情的来龙去脉
2019年7月4日,山东省济南市万德街道办事处长城村,一户村民为了铺设自来水管道,在挖土的时候,突然挖出了一个古墓。这个古墓形状和蒙古包十分相似,直径约3米,四周有精美的砖雕和壁画,还有一块竖着的砖上面清晰的写着“大元国……”字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元代的砖雕壁画。
7月6日,济南考古研究所专家们赶到了现场。经勘探,确认是元代砖雕壁画古墓。郭俊峰所长认为,这座古墓壁画丰富,十分精致,规格不小,保存完整,算是质量上等的元代古墓了。应该停止挖掘,原址保护。
为什么要原址保护
第一,这符合文物保护的一贯原则。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的主要方针,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而原址保护,封存起来,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
第二,没有进一步发掘的价值。元代古墓,济南地区近年来先后多次发掘出,并不稀奇。和其他古墓相比,这座墓不是物品最丰富的,壁画也延续元代风格,没有新东西,为此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全面发掘开发。
第三,就算有更大价值,鉴于当前技术水平,能不开发还是尽量不要开发。当初,秦始皇陵兵马俑1.2.3号坑出土时,很多陶俑身上原本是有各种色彩斑斓的颜色的,十分好看。但由于技术不够,保护手段有限,最终全部短时间内氧化,最终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千篇一律的灰突突的颜色。自此事以后,国家文物部门、考古部门就形成共识:技术水平一日不到,秦始皇陵一日不开发。
怎么原址保护
据了解,这座古墓的顶层是半米厚的水泥路面。此外,在打自来水管道的过程中,又挖开了20厘米的缝隙,如不保护,则济南夏季多雨,汛期即将来临,雨水很可能顺着缝隙,灌进古墓里面去。
为此,一要把缝隙用水泥浇灌,恢复原样,确保不漏水;二要在水泥上面加盖一层不锈钢或铁制的盖子;三要在四周用水泥或砖头建一堵长方形的围墙,并警示牌,使人和车留心,不要随意进入此区域,撞到围墙。
针对“长清挖出元代砖雕壁画墓,考古人员建议停止挖掘,原址保护”这个事件,我个人是支持考古人员的建议。
我们目前考古界的共识是“维持现状,减少干预,不主动挖掘古代陵墓”。分析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上世纪六十年考古界对北京明十三陵定陵挖掘的错误决定,导致了无法挽救的文物损失,除出土的金银器文物外,所有出土的丝织品全部荡然无存,那是中国考古界的悲哀。因此,在我们现有科技水平无法做到完好保存出土文物时,最好的保护就是维持现状。
文物保护原则上能原址保护的尽量原址保护,当然也要综合考虑墓葬的文物价值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来判断是否可以原址保护。题主所说的元代砖雕壁画墓葬,简单判断应该文物价值不低,特别是元代墓葬及壁画存留下来的本就不多,也许其埋葬的人物,墓葬的形制,壁画的内容都对我们研究元代历史有重要帮助。如果墓葬需要迁址保护,我觉得壁画文物的保护是很棘手的,其他文物相对容易一些。
古代壁画文物保护一直都是比较难的,虽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因为壁画文物的特殊性,壁画文物保护技术却也进展缓慢,根据类型壁画文物分为建筑壁画、古遗址壁画,古墓葬壁画等,咱们就说说古墓葬壁画文物。
墓葬壁画一般常见的病害包括颜料层起甲、脱落龟裂、裂缝褪色、土壤酸碱物质腐蚀、水渍及植物微生物破坏等。而且这还只是原址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迁移保护还要考虑更多的问题,如建设保护场地,维持壁画文物保护需要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度平衡,有时甚至还要对壁画切割以方便运输转移等等。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文物部门的原址保护是正确的,因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原址保护,维持现状,减少干预等等。所以文物保护中,原址保护永远是最重要的。
墓中文物被发掘后,墓怎么处置?
要看不同的情况而定。现在考古一般都是抢救性发掘,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都会搬走,古墓本身如果有不能移动的,比如壁画,就会原地保护起来。墓道从新封堵,设立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是建设工地的古墓,一般文物被拿出后就会拆除了。
我们国家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所以在技术手段还不发达的今天,我们对文物从不主动挖掘,只有在文物暴露在外时,才进行抢救性发掘,对文物进行提取。对墓葬文物提取后,对墓葬也要进行研究,如果是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的一般的墓葬则采取发掘后,将资料和随葬品提取后,就会采取对墓葬进行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如果是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墓葬,研究价值比较高的,则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是极具学术价值和开放价值的有条件的会原址进行保护,比如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墓,就在乾陵博物馆内进行保护,供游人参观,了解唐代葬制;再比如2014年发现的上官婉儿墓,就在原址建立了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对在工程中发现的遗址,保存价值比较高的,也会选择让工程进行避让以保护,并在原址修建遗址博物馆进行开放,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陕西汉阳陵陪葬墓,因为它的发现让西安咸阳机场高速向东偏移,还有成都金沙遗址让原有的商业建筑也进行了迁址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比较特殊的,也会整体搬迁到合适的地方,这类墓葬并不多,近几年也有一些这样的例子,比如“2014年6月南通市民关注的北城大桥清代墓葬中的主墓穴经过整体打包,终于落户南通博物苑”;“2015年大同市文物部门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对两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辽代壁画墓葬整体搬迁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一间特制的大房子内”;“2016年12月河南洛阳文物部门对2600多年前的一座陆浑戎贵族墓进行整体装箱搬迁,这是洛阳首次对大型墓葬进行整体搬迁保护”等等。
另外还有少数的主动性发掘(计划性发掘),这种发掘是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自从明定陵挖掘后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存在后,墓葬很少会被批准进行主动发掘。现在被主动发掘的一般是城址,聚落等遗址,比如西安汉唐长安城的发掘,这种项目发掘一般都是长期的,在遗址比较重要的情况下会选择保留,有些部分会修建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部分搞清遗址结构的解剖性质的会回填。而部分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以及地方没有意愿进行开放的遗址,一般采取回填恢复原有地表,继续种地。
现在,考古工作者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挖墓的,基本上都是被动发掘,比如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考古人员提前介入做发掘;比如施工方突然挖到墓了,或者说破坏到墓葬了,考古人员紧急介入做发掘。还有就是墓葬遇到了天灾,以及人祸(盗墓贼),如果不发掘里面的文物会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于是考古人员介入了做抢救性发掘。当然也有少数的主动性发掘,但审批的程序非常复杂。
这里面,配合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据了大头,基本上考古人员在清理完古墓葬里的文物,记录好相关信息之后,都会把空空如也的墓室交给建设方,然后各类建筑便在古人的墓葬上拔地而起。其实这也挺无奈的,因为经济建设毕竟是第一位的,许多时候文物都不得不做出让步。
那些抢救性发掘,以及主动发掘,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回填,因为在考古人看来,保持现状才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况且很多发掘占用了农民的地,长期下去对考古队来说租地的费用会增加,还会影响到土地主人的收入从而引起摩擦。
只有极少数发掘过的墓葬会被保留下来,比如上官婉儿墓,因为社会影响太大了,原定穿越墓葬的道路被临时改道,原址修了一座遗址公园,只是墓葬依旧被回填,在地表种上绿植来还原墓室的结构。也有的在墓葬基础上修建博物馆,人们可以下到墓室里去最近距离的感受历史。比如乾陵和昭陵的那些陪葬墓,比如汉阳陵的外仓坑等等。
这些都是凤毛麟角,因为不论修遗址公园还是博物馆,都要牵扯二次投资,如果所有的墓都要保留,那么花费将非常的巨大,这些钱又该从哪来呢?
河南最出名的古墓
1 厉王墓是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万安山南麓的一个古墓葬,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2 厉王墓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王墓,墓主人是晋国的厉王,墓葬规模宏大,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金器、银器、漆器等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厉王府壁画。
3 厉王墓的发现和挖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研究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