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摆酒,酒席间到底应不应该敬酒?
关键是看什么时间火候摆的酒席。入土以前,孝子门是不敬酒的,只磕头谢客!酒席上负责招待客人的是参与丧事干活的人,基本都是随意喝。若有在这种场合喝多了出洋相的,十里八村都笑话!入土以后的场合,一般都是孝子门亲自招待,为表示感谢,敬酒还是很普遍的,但是话到礼到,走个形式而已,能喝的多喝点,不能喝的,一般不强求。
可以给长辈和客人敬酒,以表谢意,这种场合只适合意思一下,对方随意,,不能劝酒,过多的饮酒…更不能闹酒,或者大声说话…表情要严肃,不要开玩笑,不要笑………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真身所经历的,仅供参考!两个老的都已离我们兄妹四个而去了天堂,内心的不舍,生死离别的场面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当地的习俗,一般情况下放至两到三天,亲朋好友,挚友亲戚来悼念故去的亲人,期间都是有举重的领头负责安排报庙,火化,摆路祭,饮食等一切需要安排的事物!老人安葬完毕的当晚,开始宴请举重的和拉丧的一切人员,一桌酒席大约一千多元钱,好烟好酒的伺侯着。领头的还需打点二百多元的东西!毕竟在老的身上都不容易,因为只需管饭,不付工钱,所以真心感谢在我们家事上所有帮忙的朋友们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生活!感谢!感恩!感动!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在农村,老人去世要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元钱,你认为这是火爆热闹还是浪费钱财?
在农村送已故老人,花多少钱办丧事,我个人感觉,花多了别人说浪费,花少了别人说你不孝。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雁过留声,人留名。老人辛苦了一辈子,走了以后儿女想把事情办的风风光光的也没错。家里条件不好的就会有抱怨,所以说有钱和没钱都要统一当地的风俗习惯。还有就是老人在世的多陪陪家人。已尽人孝!
乡村黑嫂为您回答。
办的死人事,挣的活人脸。这就是大办丧葬的作用。名义上是送父母最后一程,实际是在花钱给自己买面子。
但是,丧葬是从古代就传下来的传统,古代人甚至比现代人还要厉害,光是守孝就得三年,所以这不是现代才这么铺张浪费。那么,这种事该杜绝吗?这是不是浪费钱财呢?黑嫂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帮到题主。
一、给去世人办丧葬是一种礼仪
我们不能看到一些花钱的、传统的习俗就一股脑的说成是陋习。这里面有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做人基本原则就是孝道。
父母生养自己不容易,他们操劳一辈子可以说就是为了孩子。所以在他们去世后,孩子适当办一些纪念仪式是说得过去的。动物不会这样办,所以我们人类比动物要高级,人类懂得感恩,人类知道思念。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攀比,有些人借此机会大办一通,花钱无数,就是为了让别人看看自己多么的孝顺和有钱。其实有钱和孝顺从来不能划等号。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并不是父母去世后大办一下别人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所以,死后花十万,不如活着花十块。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说的。
二、活着时多关心一下,比什么都强
人上岁数后,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孤独。这种害怕是从内到外的。从内他们害怕自己会突然倒地不起,而身边连个人都没有。从外他们怕自己倒下后会拖累孩子。这种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非常痛苦,所以他们期盼着孩子能经常来看看自己,说说话。
但大多数人都秉承着一个原则,一切用钱解决。就是好不容易来一次,伸手给点钱,然后匆匆走了。
父母缺这两块钱吗?他们花这些钱吗?为什么经常有人抱怨说给了钱他们不知道花,节省啥?能带走吗?不是他们不知道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必要买。一辈子了,受过很多苦,也看透了很多事,饭吃饱就行,还需要买啥?我们之所以买,是因为我们为了各种欲望,而他们老年人的愿望就是孩子多陪陪自己,而不是扔几块钱。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也确实是忙,但再忙也请多回家看看,老人活着时你给他花十块钱买点吃的,比他们去世后你花十万给他们办场丧事要强太多了。
写在最后:丧葬这种事不会取消,而另一个让人无奈的事实时,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人大操大办。这个大操大办要看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假如有钱,也不在乎,这样办也是可以的,都是私事,别人不能说什么。但如果生活紧张,家庭困难,孩子上学还需要钱,那简单办也是可以的,不要跟别人比,而且去世的父母也一定不会怪,因为你花多少钱,他们也看不到了。
乡村黑嫂为您说些农村事儿。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厚养薄葬 是为孝道
“百善孝为先”,可现在农村的有些地方,有的子女在老人去世后要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元钱,似乎只有这种火爆热闹的场面才是对老人的“尽孝”,殊不知这样挥金如土般的浪费钱财,与真正意义上的“孝道”大相径庭。
儒家鼻祖孔子在回答弟子“问孝”时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即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也与墨家“节用、节葬”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中国是礼仪之邦,同时又讲究“礼节”,如《朱子语类》所言:“秦之所谓损益,亦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縟礼如此,故直要损其太过,益其欠处……”如果老人活着的时候享受不到至爱亲情的“厚养”,死后无论如何大操大办丧事,老人反正感觉不到这份“孝”,子女反而有所“损”,谈不上是在为父母尽孝心,充其量是在为自己撑脸面。
抑或有人会问:对父母生前既厚养、逝后又厚葬,不行么?厚养当然无可厚非,“天下难为父母心”,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可谓比天高、比地厚,因此,厚养父母、孝敬父母应成为我们的行动自觉。哪怕在外务工,也要“常回家看看”,打理一下他们的饮食起居、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体状况。有时候陪伴也是一种最好的孝顺,因为“人老怕孤、树老怕枯”,我们可以在“唠嗑”中填补留守老人的情感缺失,一并给予年迈父母物质生活、精神情感、身体病理“全方位”的满足,让他们在衣食无忧、身心愉悦中颐养天年。如果我们在父母生前做到了厚养、尽到了孝心,那么在父母百年之后进行“薄葬”,也问心无愧。为一桩丧事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元,老人在九泉之下也会有所痛心,倘若把这些铺张浪费钱用在关照孤寡老人、贫困家庭、寒门学子身上,如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可谓是延续对父母的大孝。其实,现在很多人对薄葬的好处心知肚明,但攀比之风、人言可畏等因素叠加,让一些孝顺的子女们在选择对已故老人的葬礼时犹豫不决。毋庸置疑,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打破思想藩篱,让更多的人们意识到厚养薄葬是对孝道文化的美好传承,节用节葬也是一种理智的孝行。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好在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厚养薄葬,营造移风易俗的社会环境,推行文明节俭的丧葬之风。让我们在父母生前多给一些关爱温馨的孝顺,逝后少来一些攀比排场的浪费,尤其是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推行生态安葬和文明祭祀的“薄葬”,不失为大时代之下、大环境之中的一种“大孝”。为什么很多地方有人去世了还要吹吹打打?难道亲人去世不觉得悲伤吗?
……亲人去逝了确实悲伤,那是自然规律的生老病死,吹吹打打那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全国大多数都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农村、还是成市,只是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而以,不管人是自然死亡还是因意外情况死亡都得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把死者送上山,也是死者最后一次打忧乡邻故友。
……不知各地的做法如何、有什么讲究不得尔知。但是我把我当地的习俗讲一下、看是否是这样做的。
……当人一去逝、逝者的晚辈一律称呼为孝子,左臂戴黑布袖章、胸前衣扣挂麻、或用草绳吊在腰间,几种任选一种以试孝道,别人一看就知该人家中有人去逝,不管家人如何伤心,悲痛、死者为大。死者家中的第一位掌权人(死者的儿子、女儿、或者丈夫妻子)、就会招集家中族人商量死者的后事,(1)请师傅(我们当地叫礼生不知其它地方如何称呼),(2)打算为死者用多少钱安葬,(3)席面多少,(指多少酒席)规格等级、标准,(4)师傅用工多少等,城市与农村的大多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城市的死者大多是火化后再安葬、农村没火化。(5)设立帐房、孝子把所需费用交结帐房后,一般大小的事情就是帐房全权处理了,但帐房不会乱用孝家一分钱,每笔每行都记载清楚,葬礼结束帐房与孝家一清两楚结清费用、(包括收的人情等)(6)用白纸列出所有的客单,至亲长辈需孝子下跪行礼,如果是父亲逝去则单膝下跪上长辈行礼,如是母亲逝去双膝下跪上长辈行礼、(例舅舅,姨父、师傅等)其余亲们可电话告之,(7)择日、选址、(就是常说的查日子,请地生看地),这是孝家必须第一天做的事。
……请的师傅有一个为头的(叫成新、音同字可能不同)、一般的人数为11个的、13个的、15个师傅的为最高级,师傅进场后为死者作的第一件事是喜鼓(也叫请祖师、拜土地菩萨)写挽联,各位师傅在头的安排下各司其职。
……师傅们在葬礼上所要做的事情大概有以下几点、(1)起鼓、(2)树灵筝(本地话既灵位)、(3)请魂、(4)过十殿、(5)游黃河、九州,(6)摆五方(本地方言)、、(7)过爱鹅桥(本地语)、(8)炒粮、送粮、(9)读记文、(10)封棺、出葬这些事情做下来孝子累得要死,冷天还好点,天热真的是一身臭汗,没把死者送上山之前是不准洗澡的。
……把死者送上山后还有最后一步叫谢坟,有的当天谢坟,有的七天后谢坟,这是由孝家决定的。
这问题所涉入太广因中国民族多样地域之宽广,每个地方因历史当地人夂风俗与当地民众观念一时不能改变过来。反正不违犯法大家相互尊重吧,在一些地方亲人故去早己随时代有所简化比如我们这老人临终前都会嘱咐下辈。后事遵从当地习俗越简化越好不好铺张浪费。我们这现都是以最简化和以最少花费办的事结为主。对活人.故人都是双嬴都是一天全为完第二天位恢复正常。但每逢初一十五一定点香给故人的灵牌和清明时节一定全家族以敬畏之心。不管在外的远都一定回定上坟奉上食物等传统流程一一都不能落下。
谢谢邀请!
亲人去世,己是无尽的哀伤,珠泪不干,哪里还有心情去听吹吹打打的乐曲啊!
不过,这是几千年文明古国传下来的风俗。亲人去世,要请吹鼓手吹奏乐曲,一般就是唢呐演奏。这样死者走的风光,体面。
现在是农村或城镇有这样的风俗,一般单位上也就是在社区门口贴个讣告,通知亲友到殡仪馆举行送别仪式,开个追悼会。没有人去请吹鼓手。
随着丧葬仪式的越来越简单化,估计以后请吹鼓手的也要减免,这种仪式,以后见不多了。
丧事上,兄弟单位及个人朋友的大礼是平分还是各自所有?
首先要弄明白人家为啥要送你们礼金?因为人与人之间有来往。弟弟单位同事送来的礼金,将来弟弟单位同事家里有红白事,谁来随礼?如果将来你也参加随礼,可以平分。如果你以后不参与,那么你为啥要平分?当然,为丧事花费的钱你们兄弟是要平均掏的。
相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讲究礼尚往来,都知道亲兄弟明算账的基本道理。所谓礼尚往来,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有来有往,也就是有来往的人才相互随礼。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也就是分家立业的一奶同胞的弟兄之间,财产要清晰明白。所以,个人支持丧事上,
特好分。。。
如果是父母没了还论兄弟就平分,为的是一奶同胞相互救济一下。特别是父母的丧事所得更应该平分。
如果父母没有了不论兄弟情分,论亲戚了。。。就各自收容记账。
一分不少滴自己拿自己关系的。
多好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