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后墓主的尸体怎么处理?
现在的考古,除了像包工公、曹操以及帝王等特殊、重大的发掘,多数都是令人痛惜的,墓里不要说尸骨,就是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扔了的。
洛阳龙门站施工时,在地下发现一百多做西周时期的古墓群,西周时期啊!多么珍贵的文物,所有墓都是用挖掘机大开膛,取走值钱的东西,挖掘过后一片狼藉,我去他们挖掘过后的大坑里转了转,有些陶罐、长明灯等东西都是不要的,可以随便捡走,据说挖掘的工人说挖出了唐三彩,西周时期就有唐三彩了,多么重要的事情!有些大墓的墓砖和现在的大小样式一样,都说秦砖汉瓦,这直接就把砖推到西周了,多么有意义!可发掘过后墓里面的石材、砖料都被当做废墟回填了,并且没有监管,只有一个负责人带领一批民工,若想监守自盗太方便了。
说的有些跑题,只是想说明很多发掘古墓的尸骨根本就不会有人重视。除非这个尸骨非常有价值。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不少朋友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今,但凡谈及考古,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考古队在发掘古墓。而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考古工作者是如何处理墓主尸骨的?会不会对墓主存在某些不敬的行为?
的确,对于很多未曾参学习或亲身参与过考古的朋友来讲,这一切都充满了各种疑惑。不过,在墓葬考古中如何处理墓主尸骨,却是考古工作者要经常面对的问题。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还必须要指出两个问题:
首先,考古并不完全等同于挖墓,墓葬考古仅仅是考古领域的一个方向和分支。
事实上,考古工作者所要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除了墓葬考古以外,还包括有遗址类的发掘工作,诸如手工业作坊、居住址、建筑遗迹、古战场以及古代的河流、桥梁等等,而在环境考古工作当中,有时甚至还会与一些自然遗迹相接触。
其次,即便是进行墓葬考古,也不见得会有尸骨出土。
受时代、埋葬环境以及敛葬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墓葬中的尸骨早已腐烂,根本没有踪迹可寻,并不存在对尸骨进行搜集和整理的情况。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基本的操作流程进行清理发掘,完成考古工作后,对墓葬进行重新掩埋即可。
那么,对于那些有尸骨出土的墓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对于那些尚存有尸骨的墓葬,在发掘清理时,需要对骨骼进行拍照、测绘以及进行性别和年龄鉴定。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绝大部分墓葬来讲,对墓主尸骨的处理工作,都是仅仅是整个发掘工作中的一个程序,并算不上有多特殊。
按照以往的做法,当墓葬清理完成后,会进行掩埋,而墓主的残骸也会重新埋葬。不过,有些非常重要或十分特别的墓葬,则需要将墓主的尸骨进行采集,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说起特别重要或是十分特别的墓葬,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辛追夫人的遗体,可以说是世界考古史上极为鲜见的特例之一,因而被学者广泛研究探讨,并向公众展示。
而除了辛追夫人以外,近年来比较著名的墓葬则要数隋炀帝陵墓了。尽管隋炀帝尸骨严重腐烂,仅仅剩下了部分牙齿,但由于其身份特殊,所以也被采集回去,并向公众展示。
另外,像一些具有研究价值或考古意义的人体(包括动物残骸),也会被工作人员采集带回,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有些还会被公开展示。
事实上,在墓葬考古中,如何处理墓主尸骨,确实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不过,考古尤其特殊性,有些问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虽然敬畏先人,奉行着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但却又很难完全按照常人的道德标准来苛责类似于考古这样的学术性工作,正如一直有人反对以动物做临床试验一样,对于考古的质疑也是一直存在的。
宝贝拿走!尸体嘛滚一边去。我上小学时,学校建操场时开了一古墓。老师叫我们学生穿雨鞋下去,那时哪懂?一骨脑的只要是棺材里的东西全部装袋子里,送另外一个土坑,当时那个墓里有不少东西,我看装几个袋子。有个学生甚至直接拿手捞尸骨。那棺材里的水黑糊糊的!
你学校的建筑都有哪些神奇的故事?
说到这,就不能不吐槽一下大学时的三个“刻骨铭心”的建筑!
1.寡妇墓
华侨大学十大恐怖故事排行第三,不巧就在我宿舍9号楼旁边,半夜配上一群凄厉的猫叫(春天猫发情,不知道为啥选这个地方……),这画面声色俱全!但实际寡妇墓是讲一个故事: 古墓中女子,大约于明万历年间葬(1573-1620)。据传说,当时榕城有一张氏女子,年方二十岁,和她母亲一同结伴来泉州,想要救其蒙冤入狱的父亲,路上不幸丢失了所带银两。后来,为了报答七里庵旁一位七十老翁拾金不昧之恩,这名张姓女子遂坚心嫁以为妻。可惜好事又起波折,才半年,七旬老翁辞世了,张女已经珠胎三月。再后来,她一心抚育遗孤取得功名,年七十岁时而终,夫妻得以同穴合葬。
2.承露泉➕陈嘉庚纪念堂
承露泉,聚天地寓意“聚莘莘学子于五湖四海,育创新英才惠四面八方”
陈嘉庚纪念堂,是为了纪念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修建
这两个都是华大标志建筑,本来没啥毛病……故事并不是这样讲的:话说华大之前是万人坑,校门口经常出车祸,后来请教过风水大师后,就在校门口主道路上修建了承露泉!!因为长得太像一个香炉了,所以校园段子手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说,华大正门进入就是一个香炉(承露泉)➕一座坟(纪念堂)……晚上路过时,纪念堂还会打着绿色的探灯(灯光照在松树上的颜色)!这个画面烘托出的氛围大家去想去吧
……呵呵,本人是北方人,但还是觉得闽南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不只是建筑,还有闽南文化,就像藏在大陆东南一隅的一个历史匣子,有大航海时代的轮廓,也有渔女阿哥间的乡短情长,不在乎被外界遗忘……别深究,否则就会难以忘怀!
多年前,在一次的火车上,和对面的一个女孩聊天,她说她是内蒙古医学院的。火车十几个小时,很多事都忘记了只记得大概一个故事,如果有知道的请补充,谢谢。这个学校的建校人之一,为了这个学校的发展奋斗了几十年,磕磕绊绊呕心沥血几十年,倒在了征程。去世之后,没土葬,没火葬,除去血肉留下骨骼做成标本,留在了学院!这是学院的圣地,因为灵魂!作为标尺,只想看到更好!没有绑架,没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老一辈人的情怀,我们只有仰望!
初中的学校宿舍区有颗老桂花树,听说之前有个孕妇在那桂花树上吊死了,宿舍区只有一个公厕,晚上想上厕所需要路过桂花树那里的院子,到宿舍区门口的公厕上厕所,每次晚上路过那棵桂花树的时候总觉得阴森森的,感觉树上有双眼睛盯着自己,后背直冒冷汗。
雅礼中学建立时间?
建立于1906年。当时叫雅礼学堂。
雅礼中学是湖南省示范高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首批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学校,全国文明单位。雅礼中学创办于1906年,时名"雅礼学堂",后曾用名雅礼大学,解放中学,长沙第五中学等,1985年恢复用名雅礼中学。
长沙市雅礼中学(Yali Middle School)是湖南省首批挂牌的八所重点中学之一、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也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长沙市雅礼中学创办于1906年,初名"雅礼学堂";1920年更名为“雅礼大学”;1929年雅礼中学恢复办学;1951年,学校改名为"解放中学";1952年,改制为长沙市第五中学;1985年复名为"雅礼中学"。
截至2014年9月,长沙市雅礼中学占地63000平方米,共有教学班60余个,学生3320人。
2016年6月,一场“走进校园 古墓解密”公众考古活动在长沙市雅礼中学举行。文物部门对外公布,在该校的运动场,共发现古墓葬28座,其年代从东汉至宋代,跨越10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