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打卡”挤爆博物馆,有些家长为何埋怨教育,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我觉得这是好事。
虽然暴露了博物馆硬件上的不足,但也反映了国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加,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好的现状,这也要感谢《国家宝藏》等节目的大力宣传推广。
我相信以国人的智慧,人多馆少排队难的问题很好解决,相反没人去看博物馆了,都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了我才担心。
事件真相:
为什么这段时间博物馆参观人数会爆满呢?原来假期接近尾声,还有许多同学的寒假假日小队活动到有“红色教育”的场馆进行参观的任务还没完成,于是大多数家长都抓紧在寒假的最后一个双休日,带孩子完成假日小队活动。
而说到红色教育场馆,家长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浙江省博物馆”以及“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这两个地方,也难怪这两个场馆人数会爆满了。
网友现场拍摄:
做了六年的小队活动,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网友实拍图)
看到了吗?寒假作业:“到有红色教育的场馆进行参观。”
每逢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是恶心,就和之前回答过的“手抄报”一样:上有对策,下有政策。
如果真要做这一份作业,那么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去一趟,而是事前准备。学校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多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博物馆的实物,感受过去先烈们的精神,感受自己国家的强大。
反问一句,这些到此一游的家长们,有几个对博物馆里面的内容有认知的?
我带过类似的研学路线,去的是江门新会的周恩来纪念馆,如果你不给孩子准备有目标性的东西,例如研学手册(要学习什么,自己能感悟什么),仅仅是到此一游的类型,不光是家长,孩子也会觉得这是无聊至极的活动,完全不如在家里“吃鸡”。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提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包括春秋游也会纳入这样的学习板块(教育厅的文档,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搜索一下)。
那么,如何让这样的活动产生真正的意义,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根据我做过的研学导师的经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研学手册:
研学手册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简易版的不难制作,手绘也是可以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可,就是制定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路线,制定安全准则。
2. 事前攻略。
这个部分,其实家长们稍微动动手指,百度一下就可以得到很多的资料。
通过图片、文字,故事,给孩子提前做一个铺垫,做一个科普,尽量生动一些。
只要是景点,不论大小,攻略都不难找。下图是我随手一搜的,红色箭头是自己加的。
与手抄报的不同,参观活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的印象非常深刻。就拿前面说的周恩来纪念馆的活动来说,那一批孩子都做过相应主题的手抄报,而真正有目的的参加过纪念馆实践活动孩子,在课堂上对于周恩来总理的感悟是十分深刻的(分数见真章,抛开了一堆同班但是没参加过的孩子)。
在这里,恳请家长们认真的对待这样的实践作业。
和所有家长一样,我对这类红色景点一点感觉都没有,确实很闷,很无聊,很虐人。但是有一句话改变了我:如果要摧毁一个国家,就摧毁他的文化吧!
为什么现在的男孩子娘炮盛行?因为韩流。
为什么现在的女孩子如汉子般?因为男人都娘起来,不能抗桶装水了,自己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还有各种文化在摧残着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红色精神。
有点讲上脑了,见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物馆是将历史文化真实立体的展现给世人 学生们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与要求而形式化的打卡 而没有正确理解老师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就失去了这次博物馆之旅的乐趣了
排长队只为5分钟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说明我们国家要加强历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让博物馆内的陈列和展览更加丰富多元化做到讲解生动形象化
你去过黄山嘛?有拍美景嘛,发来大家一起欣赏?
黄山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以前去过两次,虽每次都被黄山壮丽美所折服,但两次都留点遗憾,没见到云海和日出。今年4月再次去了黄山,欲了却心中之遗憾。在西递,宏村转时看天色转晴,立马就直奔黄山而来。上到山顶一看冰天雪地,四周都悬虚无飘渺的雾。待至午时天光放睛,壮丽秀美的画卷便次递铺开,真是气象万千,让人目不暇接……午后在光明顶山庄放下行装,便真奔步仙桥而去,想徒步看下四海大峡谷,坐下网红小火车。哈,刚到白云溪却被一扇上锁的铁门拦了去路,告知暂不开放。此时也感到有些累,便在旁找块平坦的石上休息。天上太阳柔柔的照在身上暖洋洋,春天的的山风软软的,还有阵阵松涛之声,很是舒服。
第二天,起了个早抢占了光明顶一处观日出的极佳位置,欲观云海日出之胜状……。太阳出来啦,却没见到云海。这可能是缘份未到吧,也好,就算是好客的黄山邀我再来!哈,真正美好风景就是这样吧,给人美好愉悦的同时也让人余兴未尽的感觉,让人欲罢不了。哈哈!
徐霞客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被后入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据《徐霞客游记》记载,霞客一生三十二年都在巡游山川大河,曾两次登临黄山,而李白的“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可见黄山真的是“秀色可餐”,是多么美!
去年我们一行登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三个多小时,就登顶了,抬眼望去,山之昭昭,雾之蒙蒙,其一步一景也绝不为过。
莲花峰顶人潮如织,台阶外万丈深渊,人们小心翼翼的错行而过,远处的光明顶看似若隐若现 ,因体力不支,没能前去。
从莲花峰下山,山道起伏不定,或攀爬或小心翼翼拾级而下,恐高使然,有的游客大哭不止,有的坐在台阶上往下出溜儿,提醒他裤子磨烂了,人家竟然屁股下有个帆布护垫,让人忍俊不止。不多时就到了著名的迎客松平台,侧削的崖壁上都是名人的题词,而迎客松正如见过的图片一样,傲然挺立,让人肃然起敬,斜伞面的针叶,像一张大手,招呼远方的客人。已是下午四点,游人不多,大家聚在一起合了影。
远看天都峰,一条石阶直插峰顶,不知原因,没有开放,很是遗憾,但票价不少。在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卷一上》中记述:“……至天都侧 ,从流石蛇形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缓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以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古时没有石阶登顶,霞客君攀爬之旅,可想而知有多难。
风景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间不早了,看着大家体力还行 ,一致决定,步行下山,这个决定害苦了我们的女同胞,上山容易,下山难,四个小时的下山路,一步一拐,天也黑下来,望不到头的下山石阶,甚是绝望。终于看见摆渡车了,坐到车上,人都瘫了,回到宾馆,草草洗漱,躺在床上一觉到天明。
三山五岳里,黄山之行,让我记忆深刻,不在它的险,而在它的秀,让人流连忘返。期待有机会再去深度游,那就更无遗憾了。
我有去过黄山,2018年4月,现在回想起来,还沉浸在转瞬即逝,如梦如幻的云雾中。
很多人都去过黄山,而且提问老师也提到黄山的“四绝三瀑”。更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赞美黄山。可见黄山该有多美。但我可以肯定的说,不身临其境,您真不会体会到黄山是何等壮美秀丽。
黄山没有泰山的巍峨高大,没有华山的险峻奇峰,没有峨眉山的香火缭绕,没有庐山的瀑布三千,但黄山的美是大美,美的静谧,美的深邃,美的令人神往,美的令人感动。
那云雾缭绕的仙境,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那奇石的夺目造型,那松泊的婀娜多姿,现在想起来还让我激动不已。三年来,再次登黄山的愿望是越来越强。
清风徐来,沁人心脾,细雨蒙蒙,好不惬意。妻子身披黄色雨衣,在黄山上翩翩起舞,登山杖成了她的道具,我立即拍下了她‘’情不自禁‘’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姿。每当我看到看到这幅照片,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觉由心中升起,记忆会把我带到充满诗意的“黄山故事”。
话不多说,分享一组美丽的黄山照片给您,让我们走进黄山,感受旖旎,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一起写一首赞美黄山的诗。
游学比旅游贵,对孩子究竟有什么价值?
在游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加强。游学的意义在于人格的养成和知识的形成,大家不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而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塑造他们积极健康的品质和开阔他们的眼界为出发点,让学生们充分利用游学的经历增强语言的沟通能力,游览国外风景名胜,感受国外人文情怀、参观国际知名院校,增长见识,积淀人生厚度,树立人生远大的目标。
我从来不怪自己没有机会出去看世界,因为我习惯了寒暑假的补习,以及看各种剧和课外书。以至于到现在虽然已经有机会自己出去走走,我也会因为方向感差以及害怕旅途辛苦而思量半天。因为,我缺乏那种“行万里路”的能力和勇气。
少年儿童们是蓬勃生长的力量,是好奇心、好玩儿、好运动的精灵,他们能量十足,应该是到大自然中尽情撒欢儿的常客。但“宅娃”的出现,似乎成为了教育者的难题。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中高考改革,其中的一个核心出发点就是希望改变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人生发展联系起来。
我想,也许有的孩子和我一样并没有和别人差在哪里,只是缺乏了旅行的教育。而研学旅行正在一点点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更多的孩子将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多有可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