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什么时候有“终身教授”这种称号了?
终身教职(tenure)制度是发源于北美,并逐渐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推广了的大学的学术制度。
终身教职制度中大学老师一般有三个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教授(部分大学在教授之上还有讲座教授的头衔)。年轻老师刚入职时一般授予助理教授的职务,也称为tenure track。助理教授的职位是临时性的,通常合同期限是六年。助理教授需要在tenure track的六年里达到学校的业绩要求,才能升职副教授,并转成所谓的永久教职(tenured)。在北美的知名大学里,申请永久教职的评估是很严格的,除了上课与发表论文之外,还必须获得足够的竞争性的科研经费(例如美国的NSF基金),以证明自己有独立领导和支撑科研团队的能力。评估时,通常还要由校外的权威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审(peer review),以保证评审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大学教授一旦拿到了永久教职,那么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除了违反法律或发生了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之外,学校是无权解雇这个教授的。永久教职制度的主要好处是: 第一,用六年的时间和严格的选拔,保证教授的学术水平。第二,一旦拿到永久教职,就不再对教授进行严格的和频繁的业绩考核。这一点对于避免教授只做短平快的研究,鼓励开展长期的有风险的开创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是北美大学的科研创新性的基本制度保证之一。第三,对于人文学科的教授,永久教职制度保证教授不会因政治原因失去教职,从而保证了学术自由不受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
综上,永久教职制度是北美大学最重要的学术制度之一,可以说北美大学的领先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永久教职制度。国内大学目前也在纷纷引入永久教职制度。然而,由于国内大学在学术评价机制和行政干预上的先天缺陷,永久教职制度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感谢悟空小秘书/头条教育联盟的邀请。
早在2003年,国内首批"终身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产生,16年后的今天早已不再有关注。评选体制和标准的设定,注定获选的就是学校"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某个学校"终身教授"的头衔和其他的荣誉没有太大的区别(和美国的荣誉教授反而较为类似),如高校的"某某学者"。
山东大学2010年聘任的14名终身教授中,两院院士就有7人。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公布5位终生教授,3位担任过学校校长/副校长职务。
对于他们的当选,没有质疑,但都是学校的"大人物",不缺"终身教授"称号,部分人的简历可以写出几百字、上千字的称号、荣誉。
小西自己在高校工作,若是职称上到教授(如二级教授)之后,到退休都是教授,中间很少听说有考核不过关,取消教授职称的,除非是违纪违法或学术不端之类的。类似的"终身制"对所谓的"终身教授"没感觉,多一个荣誉少一个荣誉意义不大。不少老师在过了年纪之后,无法上"长江"、"杰青"等之后,甚至会侧重横向项目多点科研经费改善团队和个人的生活。
如果你还不明白,小西问你个问题就知道啦。
给你个学校的"终身副教授"和普通的教授,你会选哪个?
之前的确有部分院校引进人才后,给予"终身副教授"职业,可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升"终身教授"就是个大问题啦。这个问题,小西问过不少同事,我个人和大部分人都倾向于普通教授,而不是学校的"终身副教授","终身"两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其实,美国的"终身教授"也只是一种资格,国内不需要都搬过来,现有职称体系运行改革过不少次,比如我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挺好的。
不过,小西说的都是自科的一些情况,社科的和我们差异太大,不熟悉之中的情况,欢迎大家补充。
▼关注帅小西De头条号。小西陪你聊大学、考研、读博,收获不一样的教育和人生。
除院士外取消终身制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有单位自定终身教授?
终身教授在欧美也很流行。搞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很多一辈子都搞不出成绩,搞出的成果也换不到钱。但是不搞的话,华为的事情就会成为家常便饭。也就是说不搞绝对不行。所以,通常会折中搞终身教授制度,选择一批人,当然一般都是天才,安心的教教书,搞搞基础研究或者理论研究。
院士享受特殊待遇,给与礼遇是应该实的,但院士也应该实行退休制度,退休年龄可以放宽到70岁,身体好,思瑞灵敏的可以继续做科研。目前部分院士知识老化也是事实。有的思想僵化阻碍发展也存在!
关键问题是,院士制度本身即亟待改革:一是尽快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院士终身制;二是铲除其名利场和特权的土壤;三是全面改革院士遴选产生的办法。
或许可以说有的单位自定终身教授正是院士终身制的副产品。如果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角度看,不少院士面对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无有的科技人员确是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那么通过设立终身教授延长其职业生涯反而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当然,任何终身制都是违背自然法则的,肯定是弊大于利。这跟一个人终身发挥积极作用完全不是一码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会比工程院院士强吗?
没有谁强谁弱,是研究方向领域不同。
中国科学院偏重于基础科学方向,下设研究所包含有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科学等领域。
中国工程院偏重于工程技术领域,下设学部包含机械、土木、水利、化工、冶金、能源矿业、电子信息工程等领域。
两者不存在谁强谁弱的问题。
科学院院士以理论研究为主攻方向,工程院士以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同时是两院院士,说明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非凡的建树。
仅此而已,不存在强弱之分。
这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也好比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提高理论。绝不是谁高谁低。中国在人们头脑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科研是劳心者,工程是劳力者。劳心者自然更高,实际人类发展不可能把科研和生产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