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有着近乎“疯狂”的举动?举例说明一下?
不可否认,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激情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欣赏者通过作品,可以读出艺术家的情绪波动,被作品牵引着进入艺术境界,从而引起欣赏者的强烈共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如果让自己的疯狂、痴狂的状态保持得越突出,他就能捕捉到更多灵感,创作出更多感人作品。
李壮平《荷莲》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许多艺术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疯狂行为,大多数艺术家是为了艺术理想而这样做,也有一部分艺术家纯粹是为了出名而这样做的,不论是哪种目的,都让观者看到了艺术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笔者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李壮平《玉儿》
第一个,当代油画家李壮平、李勤父女,他们是为出名而疯狂的艺术家代表。
大约在10年前,60岁的四川籍油画家李壮平还是默默无闻,在“汶川大地震”后,他突发奇想,以当时23岁的女儿李勤作为人体模特,以写实手法创作了“东方神女”系列人体油画作品,紧接着,这批油画引起轩然大波,引起美术评论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以及其它行业人士的评价,大部分评价都是负面的。
李壮平《东方神女》局部
只因为,在世界上人体油画创作领域,还从来没有出现父亲以女儿作为模特和审美对象,这样做,不但让女儿的隐私暴露在父亲面前,也暴露在众多欣赏者面前。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跟我国传统观念背道而驰,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行为。
李壮平父女声称,他们是为了艺术而献身,这样的说法显然并不能让大部分人相信。
梵高《在奥维尔的房子》
第二个,“后印象派”大师梵高,为艺术理想而疯狂的代表。
梵高(1853——1890)在美术史上像一道流星划过,却留下了璀璨光华。梵高在短短的37岁艺术生涯中,做了太多疯狂的事。
比如,在1880年某天,他当时在家乡荷兰,为了参观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一场展览,因为口袋没钱,无法坐车前去,他就做出了疯狂举动,准备步行穿过比利时,再到达巴黎,而两地相距300公里以上。
梵高《麦田和柏树》
一路上,梵高用干面包与河水充饥,依靠坚强意志,花去一周时间,终于走到了巴黎。
又如,1888年左右,为了一名妓女的玩笑话,梵高竟然割下了自己的左耳朵送给了妓女。在1890年7月某天,梵高在郊外写生画画时产生了幻觉,他掏出手枪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也是这一枪让他严重受伤,不久就离开人世。
莱蒙托夫
第三个,俄国伟大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为尊严和承诺而疯狂致死的代表。
莱蒙托夫职业是骑兵士官,同时也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其性格豪爽奔放。在1841年某天,一帮同学和老友聚会于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现场做了一首诗调侃了老同学马丁诺夫,马丁诺夫有些不高兴,接着酒劲对莱蒙托夫破口大骂,还指着他的鼻梁说:你敢跟我决斗吗?莱蒙托夫当即答应。
两人来到院子,莱蒙托夫拔出佩剑,等待马丁诺夫出剑,他想用古老的方式进行决斗。没想到马丁诺夫直接拔出手枪,对着莱蒙托夫胸部开了一枪,这一枪也要了莱蒙托夫的命。
这个问题稍微对艺术史了解点的闭着眼睛说梵高、达利、高更以及徐渭、八大山人等人不会错的,但这些大师巨匠之外,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艺术大师们也是不疯狂不成活,他们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之举有些甚至超越了人们的日常想象。
匪夷所思的创作方式
前段时间射墨的表演就不说了,人声鼎沸的批评声音至今还余波未平,这里说的不是他,他的作品还未经历史检验,留待后人评说。也不是说杜尚小便池签名后摇身一变为泉和在蒙娜丽莎印刷品上添几笔胡子的创作故事。
主角是法籍美国女性艺术家妮基·桑法勒,她的射击方式创作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名噪一时,她创作的丰乳肥臀的娜娜主题的雕塑也大行其道,2002年去世后至今影响力还不减当年,时尚界品牌迪奥依然拿她作品的元素作为灵感,米兔运动中也被人提起她。她的射击作画源于童年遭受性侵遗留下的心理阴影,射画成了她内心无法派遣的情感的痛快淋漓的发泄最佳渠道,她往往用装满颜料的袋子挂在画布前,然后就是开枪射击,她的作品被称作欧洲新现实主义的杰作。关于她的作品,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里面包涵着我的乐趣、欲望、悲哀和痛苦。”
娜娜系列作品之一
《大教堂》《蓝妇人》
离经叛道的选择模特
前几年四川的一位画家以自己的女儿作人体模特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我要说的不是他,理由同上。
《自画像》
画家用自己的妻子、女友作模特自古以来已经司空见惯,但维也纳分离派大师埃贡·席勒的模特说出来就核人听闻了,一开始席勒是以自己的亲妹妹格蒂当作自己的模特,后来才开始花钱雇佣模特。由于他的画作受到奥地利另一位大师克林姆特的推崇,就是那位喜欢用金箔镶嵌在油画中的分离派另一位大师,所以克林姆特还出钱买他的画作或者两人交换画作,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克林姆特还将自己的一位模特兼情人瓦莉送给了席勒,那时模特兼情人是常态,然后瓦莉就成了席勒的专用模特并和他在一起同居。纵观席勒的短暂一生,是绘画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渣男,他对自己的艺术充满了信心,曾经自信夸下海口:“我一生受到很多人的攻击,……但当我死了以后,他们将尊重和欣赏我的作品。”而今看来,他的作品印证了他此言不虚。
《穿红衬衫抬起膝盖的瓦莉》
《死神与少女》
充满危险的行为艺术
如今,行为艺术已沦落到与扫大街作秀差不多的地步了,各式各样的光怪陆离的行为艺术饱受人们诟病,兹不一一例举。
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
提到行为艺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就是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塞尔维亚人,但同时更是一个游走世界的“国际公民”,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有着“行为艺术之母”的美誉。她的行为艺术主要体现在致力于三个方面内容: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肉体的极限、思维的可能性。前两个主题的表演都充满着危险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自己腹部刻上五角星并跳入燃烧的木制的五角星内躺下的《韵律5》就差点让她缺氧窒息。最广为传播的惊险的场景发生在表演《韵律0》时,她麻醉后静坐在房间里,然后允许观众选择桌上摆放的包括玫瑰、蜂蜜、剪刀甚至一把装有子弹的手枪等72种物件与她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一开始还比较波澜不惊,但很快就被观众虐的衣不蔽体惨不忍睹,最后甚至有一位观众拿起手枪放入她的口中意欲扣动扳机,要不是另外一位观众抢夺下来,那可就是真正的付出生命的代价。后来接受采访中她说道:“这次经历令我发现, 如果你将全部决定权交诸公众, 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艺术永无止境,但一些艺术家的行为有时确实过于激进甚至疯狂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其中的是非对错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由人们评说。
历史上为了艺术创作搞出疯狂举动的艺术家不少,我所知道的就有高更、梵高、卡拉瓦乔等等,应该还有很多。
高更为了艺术创作抛妻弃子,跑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跟一个土著女人生活,算是够疯狂的了吧。
但是,这仅仅是高更疯狂的开始。
在艺术和生活都处于困境的时候,他自杀了一次,不过没有死成。但这次自杀直接给了他灵感,创作出了他一生当中最伟大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梵高的疯狂则人尽皆知。
如果不让他画画,他也许造就直接疯掉了,所以,画画让他的疯病发作的时间一直后推。
在他认识了高更之后,两人就艺术的讨论和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又一次,他们两人在大吵一架之后,高更就离开了法国,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生活,而梵高却少了一只耳朵。
很多人认为,梵高的这只耳朵不是他自己割掉的,而是高更给弄掉的。
但不管究竟是谁下手割的,反正梵高的这只耳朵是为了艺术而牺牲的是没有错了。
卡拉瓦乔是另一个疯狂的艺术家,他一生崇尚暴力美学,他杀过人,跑过路,有一次为了艺术的真实,拿着武器威胁工人抱着下葬数天的死尸给他做模特,场面的确令人恶心和惊悚。
但卡拉瓦乔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为了艺术,是为了逼真地再现拉萨路死后三天从坟墓里复活的场景,其作品《拉撒路的复活》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说一句,不论艺术家正常也好,疯狂也罢,都是艺术的人生哪!
人民日报评论深圳先送礼后举报事件,教师“身正则不怕挖坑”,你如何看待?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详细看了一下“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发现在文章结尾处注明“来源 : 新京报网”。
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人民日报”的评论,而是来自“新京报”的评论。
当然,“人民日报”转发它,也表明“人民日报”是认同这一观点的。
老穆认为,文章点评还是比较透彻到位的,有理有据、中肯切实。
毫无疑问,先“挖坑”式送礼、后恶意举报的行为跟正义不沾边,也绝不应被鼓励。特别是截图不截全、不合乎事实的举报,若在诬陷之列该治理就得治理。
老穆认为,这段点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表明了对这种“先挖坑,后举报”行为的批判。
那么,这位老师有没有犯错呢?
老穆认为,这位老师最大的错误就是太“单纯”了。
竟然把家长当成闺蜜了,这可是大忌啊!
“那位家长以前一直和老师以闺蜜相处,送过几次礼物,比如商场标价500元的包,但老师每次都有回礼,有次送回了一个价值800元的玩具飞机,而家长却把每次送礼的截图都保留下来,想要以此要挟老师以达成他的目的。”
礼尚往来本没有错,错就错在你是和你们班学生家长之间进行礼尚往来!
试想一下,倘若你不是孩子班主任了,这位家长还会对你好吗?
所以说,家长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果不其然,家长开始了各种要求。比如让她家孩子当班长,要求获得各种荣誉……
单纯的班主任这才如梦初醒,并严词拒绝了她!
这位家长也算处心竭虑,将每次送礼的截图全都“抖”了出来,向学校举报了该老师。
“没有达到这名家长的目的,就用这些把柄来惩罚老师,但老师一直都很公正,对待教学也兢兢业业,我们家长都不希望这名老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幸好正直的班主任后面,还有一群富有正义感的家长。他们认为班主任很好,处事一向公平,这次是被人陷害的。
事情究竟如何,还有待学校的进一步调查,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如今调查正在继续,期待此事以不偏不倚、让人信服的处理结果收尾。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新京报和人民日报是极富正义感和责任心的!
【结尾箴言——老穆赠送】
【箴言一】家长与老师,要做“君子之交”,淡如水!
【箴言二】老师要廉洁自律,不收家长一针一线!
【箴言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跟人民日报唱一次“反调”,“身正未必不怕挖坑”,如果身正真的就不怕挖坑,那么就没有那么多的冤死鬼了。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就是信任。最可怕的,就是处心积虑地“挖坑”。因为一般人跟人交际,都不会处处时时防范对方。特别是已经是熟悉了的人,关系密切的人。比如这位被陷害的老师和这位处心积虑的家长。输家一定是老师,因为家长是有目的地有计划的,而老师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显然,一旦有事,老师一定会输。
这一次,老师会不会输,很难说,虽然有人民日报发声,但你得有证据证明你收了家长的礼后,确实是回礼,属于彼此间的正常往来。如果,这位老师也是个有心人,每次回礼也都留有证据,能充分证明是交往中的行为,而不是利用职务之便的行为,那么,这位老师就不会输。但是,能有多少老师之前会想到家长是在挖坑呢?
我认为,老师要想不掉进坑里,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跟家长的距离。不要相信亲密无间这个词,凡是“无间”的,将来都会变成很深的鸿沟。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叫做“好多深就恼多深”,意思是说,越是过分的好,将来一定变为仇家,而且仇恨很深。所以,不如开头就平淡如水。
老师在跟家长的交往中,即使成为脾气相投,成为闺蜜了,但是也应该顾及自己的身份,只要这个闺蜜的孩子在你的班上读书,是你的学生,老师就要顾及自己的地位,就是彼此之间互赠礼品,也应该拒绝。因为没有人保证不被挖坑,何况,即使是这个成为你闺蜜的这位家长真心跟你做闺蜜的,别的家长会怎么想呢?这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所以,老师在跟家长的交往中,还是从源头上就注意起来,只要孩子在你的班级,是你的学生,就要保持距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想加深感情,等孩子不是你学生了,这时候的好,才是真的好!
当然,人民日报说的“身正不怕挖坑”从道理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建立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包括调查人员都是出以公心实事求是,身边的人都是说实话的,如果离开这些,冤枉一个人也就分分钟的事情!
关于事件本身的一个看法
人民日报评论深圳先送礼后举报事件,教师“身正则不怕挖坑”:
深圳市南山区某学校六年级一位班主任被某家长举报“收礼”遭到校方的调查。但数位家长反映,这名班主任一直以来公平公正,深受学生们爱戴,此次遭到班上某位家长的陷害,是因为没有满足这名家长要孩子当班长、评优等不正当要求,希望校方还班主任一个公道。
在这件老师与家长的矛盾事件中,我们先不管谁对谁错。我们就像看待平常事一样去思考,我们社会倡导的就是公平、公正,这是写入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就是在整个社会层面提倡这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如果家长为学生虚名、虚职等利益与老师形成闺蜜关系,并给这位闺蜜老师挖坑、设陷阱,那么其居心极端叵测,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举动。这样的事情,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甚至是数倍于平常的处罚。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收礼,或者说后面也向学生家长回礼,甚至金额也不菲的情况下,那么老师是做到了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榜样,是我们各位老师学习的典范。 这是对此次深圳收礼老师事件的一个基本看法。
关于送礼界限的看法
在这个事情背后,涉及到的是关于是否给老师送礼问题所引发的讨论。有一个词语“界限”很是受到争议,私人生活还是工作职责,之间的界限似乎不好界定,甚至还要讨论弄出一个具体的规范。其实哪里没有规范界定这些事情呢?但是,有界定的人,也同样会有钻空子的人。法律条文那么多,难道就把那些钻漏洞的人完全杜绝了吗?还不是在不断增加新条文,防范新的不良行为。
那有没有一个真正的界限呢?其实一直就有的,国家提倡的“不忘初心”指的是什么心,不就是我们做事的时候,心中冒出一个想法的源头吗?所以,我们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去审问我们的“初心”是什么,用内省、反思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家长以送礼的方式帮助我们老师渡过难关,这样的礼我们收还是不收?尤其是当这个困难都危及到家人性命的时候,这个礼是收还是不收?
礼重还是人的性命重?
我们强调内心的修养是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学会自我省察,提升个人品质,但也不可避免会排除部分老师只会按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办事。对此,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老师只准收学生自己亲手做的手工作品为礼物,而且就是用简单的纸张、卡片制作而成,那这部分礼物可以收。对于其他涉及财物等贵重物品的礼物一律拒收。
虽然,有所界限,有所规则,我们还是要弄清楚最根本的规则还是在我们的“初心”上面,而不是外面的物品。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有优秀品格的好老师、大先生。
结束语
古人清楚告诉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斜”,老师只要身正,根本不用害怕被“挖坑”。但是怕的就是我们老师无法领会“初心”的内省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外面的各种诱惑上,迷失了老师应有的良心。
我们国家需要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大先生”不断涌现出来!
我是@童教雷鸣,很高兴为您解答,如果喜欢请关注哦。
《遥远的救世主》讲的啥?
《遥远的救世主》讲述的是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丁元英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读完《遥远的救世主》,会产生了解哲学的兴趣,关注关于文化属性的话题,想要去思考文化的优劣,产生分析大众思想和行为的冲动。
文化属性,就是指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质表现)。这是一种思想程序,不以意志为转移;可以形象地说:“你的衣、食、住、行、言,处处都在从侧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层次”,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你的行为表现,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饰什么,因为这毫无意义!
读完《遥远的救世主》,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救世主,那必定是你自己,真正能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别人能够帮到你,能够影响你,引导你,却不能决定你的兴衰荣辱。你自己不努力,别人想帮你也无能为力。
这本书已经改编成电视剧《天道》,是王志文主演的。我个人认可王志文就是从这部剧开始,我觉得是演神了。这部电视剧我个人看了很多遍,也推荐给你。
《遥远的救世主》是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豆豆。
该小说讲述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良心发现后退出公司,并受到严重的惩罚。最后和芮小丹相爱的故事。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豆豆以她的才华,探问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的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不是精英,不读天道
剧中描述的商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尤其是商界鬼才丁元英不按常规出牌的致命手腕,可以让众多商人学到许多东西,因此《天道》成为了商人必看的教科书之一。
丁元英的营生,本是私募基金的合作,他交代助理肖亚文,在北京附近的城市租一套房子,他要远离大都市的喧闹,找个僻静地方一个人清静一段时间。私募基金的合作,他交代助理肖亚文,在北京附近的城市租一套房子,他要远离大都市的喧闹,找个僻静地方一个人清静一段时间。
肖亚文是个精明能干的白领女子,而她也想继续与丁元英保持一定联系,因为丁元英有着与正常人完全颠倒的思维,认识这个人就意味着给自己的思想、观念开了一扇窗户,能让她思考、觉悟,甚至将来可能的机会、帮助。肖亚文专门从北京飞抵德国法兰克福,求助于正在法兰克福探亲的警官大学同窗好友、古城公安局刑警芮小丹,请她帮忙在古城租一套房子,芮小丹了解了肖亚文真正意图之后,理解了肖亚文貌似夸张的做法,并答应了她的要求,却让芮小丹对这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反感。
丁元英到古城后过着与音箱独处的平静日子,过去8个多月,因为在来古城之前将钱借给了好友之妻,现在缺少生活费,不得已将自己心爱的唱片拿到刘冰的“孤岛唱片店”去变卖。
临近春节的时候芮小丹想起了丁元英,考虑到受朋友之托,需要去看望看望。在闲聊中被丁元英《天国的女儿》震撼到,于是自己无意中成为了一名发烧友。
为了找到一个高品质音箱,芮小丹开着警车在古城各个音响店寻找与丁元英同样的音响,因此而影响了工作,受到了通报批评和停职反省处理。
丁元英对音响价格的含糊表态和变卖唱片的窘迫处境使芮小丹既有尴尬的恼羞成怒,又有愧对朋友所托的内疚。芮小丹请丁元英出来吃饭,想让丁元英喝醉以后出丑,席间,芮小丹被丁元英的学识和气度所折服,并成功将芮小丹请来的陪客人给羞走了。欧阳雪气不过,想刁难丁元英,但丁元英不想让芮小丹难看,于是给其推荐了可以翻倍的股票。到此,芮小丹心生爱慕之情。
芮小丹现在一厢情愿,为丁元英找舒服的房子、关心丁元英的生活,开始丁元英面对芮小丹的“裸体诱惑”而不敢动情。但在芮小丹枪杀一名犯人并且差点死掉,第一时间给丁元英打电话的时候,丁元英被感动,二人双双陷入爱河。
发烧人士冯士杰想请丁元英出山帮助村民致富,知道自己请不动丁元英,于是借着给芮小丹做音箱的机会请其前去看村中情况。在芮小丹亲亲眼看到王庙村的贫困情况之后,经过思考,芮小丹决定向丁元英要一个“神话”,让他在王庙村写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作为爱情的证明。
丁元英明知这样要求可能是个错误,然而感情的驱使却使他无法拒绝。丁元英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了一套即使古城的几个发烧友和王庙村的农户相互依存又让他们在法律上各自独立的“杀富济贫”的方案,并在4P角度进行了完美的战略设计,并将机会窗放在了国际音响展示会。
格律诗公司成立了,欧阳雪、冯世杰、叶晓明和刘冰成为公司股东,丁元英告诉他们:救世主是没有的,只有自己救自己。
在北京开幕的音响展示会中,丁元英以平价销售格律诗音响的策略,在当天就销售一空,此种降价行为给国内著名品牌乐圣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乐圣总裁林雨峰决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依据起诉格律诗公司,提出诉讼要求600万元的赔偿。
几个股东一看光应诉的律师费都花不起,于是不经过丁元英而与乐圣谈判,没想到被人戏谑一番。在被戏虐之后,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便于欧阳雪申请退出了股东,而欧阳雪看到几个小家子气的男人,一气之下,同意他们退出并让他们滚。而冯世杰等人,最终成了那个深井中到井岩看一眼却又跌入深井的人。
殊不知,此事早在丁元英意料之中。他让欧阳雪找肖亚文为格律诗公司代理诉讼事务。肖亚文冰雪聪明,也认为这对自己是一个机会,欣然同意。
芮小丹目睹了格律诗公司从组建到应乐圣公司诉讼的整个过程,对于正在发生的和可以预见的这些事情,她开始思考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得救、什么是文化属性,并与丁元英进行思想交流,使其思想实现突破,直接升级。
肖亚文承接格律诗案件后,与乐圣公司在北京交换证据,乐圣才知道格律诗是一个“扶贫”公司,林雨峰意识到胜诉几乎是不可能了。他决定拼死一搏,林雨峰之所以要打这场官司,是借这场官司把丁元英这个人从幕后推到前台,引来骂声。
而在此关键阶段,芮小丹在办完省厅刑侦处的大案后返回县城的路上遇见被通缉的要犯,芮小丹知道自己可能会牺牲,作为警察,她没有避险的权利。她给丁元英打电话告别,面对这个电话,丁元英沉默了。芮小丹向分局通报情况请求支援后关了手机。最终芮小丹被炸弹炸没了双腿,面部毁容,在增援人员赶到现场时候,芮小丹朝自己扣动扳机。丁元英自知,已经基本是不能见到小丹了,伤心吐血。
另一边,法院如期开庭宣判格律诗胜诉,林雨峰通过电视观看了法庭审理的现场直播,在用枪威胁着丁元英之后,自己内心已经完全败下阵来,自己开车重下悬崖,给外界造成疲劳驾驶意外死亡的假象。
这场诉讼在乐圣知名品牌的烘托和媒体的大肆炒作下,使格律诗公司一夜之间名扬四方,报纸、电视、网上围绕着得救标准与得救之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对丁元英的骂声也是不绝于耳。
但骂归骂,王庙村成功的与乐圣签约,成为乐圣的供应链企业之一,共同发展。
整部剧,高潮迭起,商战、爱情在其中交相呼应,实在精彩。
真的推荐你,如果有时间,多看几遍这本书或者这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