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在顾客吃出老鼠后控诉腾讯不该报道,你觉得呷哺呷哺做得对吗?
发生这种情况,应该立即保留证据,拍摄视频,向食品安全部门举报,违法事情第一时间是向执法机构报案。当执法机构确认犯罪事实后,你才可以将其传播,这样才能最大效能的达到你举报的目的。
你这个问题先入为主地认为“顾客真的吃出老鼠了”。但事实上,这正是问题的焦点所在。
我认为,我们要关注的是“顾客吃出老鼠”一事是否属实。而不是“腾讯改不高报道”或者“呷哺呷哺该不该起诉”的问题。
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分内职责,如果却有其事,当然曝光是不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媒体平台,腾讯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必须有理有据,而不是打着“监督”的旗号,去传播“谣言”。
呷哺呷哺之前,海底捞、卫龙这些大品牌,也出现过类似的事件,还一度上了热搜榜,后面证实是谣言。
海底捞为什么要上市?
上市有几个原因吧,所有的公司都大同小异:
1、分享证券化的高收益。 老老实实挣工资是收益最差的,所以你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在负债经营,不断加杠杆,用小投入博取大回报,都是为了博取高收益,而上市是最好的方式,市场会给你一个市盈率,少的几倍多的几百倍,公司的价值被放大很多。
2、上市募集到的资金也是市面上能看到的最便宜的资金,而且可以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增值。像海底捞这种完全需要规模的公司,增加收入的基本方式就是开店,以前基本都需要靠自己的钱去做,现在可以用募集来的钱做这些事情。
3、上市也能解决一些积累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持股员工的变现,比如你持有这个公司的股份,但是如果不上市或者不被收购,那这个股份能拿到的只有分红,如果有的话,这个所得是不多的,所以有些公司上市,创始人不愿意但是被逼无奈,因为手下的兄弟们需要变现。海底捞也有这个原因。
4、其他的,上市还可以起到规范企业作用,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比如海底捞为了上市就补了8千多万的社保,这个对员工对企业来说都是好事。
海底捞这么多年上市传闻不断,而且辗转反复,其实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随着海底捞系旗下的颐海国际、蜀海、优鼎优和微海等公司分拆或上市,成就了一大批公司元老和员工,很多人都眼巴巴的等着通过海底捞上市获得身价倍增;
另外企业内部需要以上市公司的治理方式来让企业运营获得更高的效率。
外部环境是,颐海国际和优鼎优上市,获得了较强的资本运营经验,也给企业带来了充沛的活力,这其实也给海底捞上市提供了可贵的上市经验。
另外,随着海底捞较为激进的门店扩张策略,导致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足,为了对外抗衡对手,构筑护城河,必须有资本的支持,此前仅靠银行等融资渠道十分有限,不足以支撑企业扩张所需的资金,所以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登陆港股上市势在必得。
“人类无法阻挡”的海底捞终于要上市了。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5月18日消息,昨晚海底捞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成为继呷哺呷哺和颐海国际赴港上市后,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内地火锅企业。
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已经在国内主要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一,以翻台率、年度收入和年度客流量计算,排名国内五大餐饮品牌之首。2017年客流量超过1.03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
2015-2017年,海底捞收入总额分别为57.57亿元、78.08亿元和106.37亿元,年内溢利分别为4.12亿元、9.78亿元和11.9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42亿元、14.14亿元和14亿元。按照2017年的收入计算,海底捞是全球及中国最大的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占全球及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0.2%和0.3%。
外卖收入2亿,员工平均年薪6万
从1994年在四川省开设首家火锅店开始,海底捞已从2015年年底146家增加至2017年年底273家,其预计,2018年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海底捞拥有及经营的餐厅数量达320家。中国内地有296家餐厅,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拥有24家,自2015年以来公司收益符合增长率达到35.9%, 2017年收益达到106. 37亿元;近三年利润符合年增长率更是高达70.5%,去年利润实现11.94亿元。
2017年海底捞现有餐厅的整体翻台率为每天5.1次,高于中国主要中餐品牌。而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4次和4.5次;2017年内地餐厅的人均消费为97.7元,而2015和2016年分别为91.8元和94.5元。
虽然海底捞发生过数次食品安全事故,但并未太影响食客去就餐。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平均每位顾客在海底捞消费94.6元,而且98.2%的人愿意再次就餐,六成顾客每月去一次,中国内地的每家餐厅平均每天有1478人次造访。
海底捞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餐厅经营,报告期内该业务的收入分别为56.53亿元、76.35亿元和103.39亿元,占营收比例均超过了97%,外卖业务收入分别为0.74亿元、1.46亿元和2.18亿元,销售调味料及食材的收入分别为0.3亿元、0.25亿元和0.3亿元。
但同时,海底捞这一扩张步伐也带来了巨额流动负债,2015年~2017年三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6040万元、3.86亿元和11.56亿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14.42亿元。
此外,在员工管理和培训上,海底捞去年收入近三成用在员工成本上,达到31亿元,而排除董事薪酬等其他因素,员工平均年薪约6万元,在同行中领先。
海底捞还表示,公司计划2018年开设180-220家新餐厅。
张勇夫妇持股62.7%,产业远不止火锅
创始人张勇18岁进拖拉机工厂干了6年,随后在街边摆摊,卖了两年麻辣烫。1994年3月,张勇夫妇和同学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四人创办海底捞。当时张勇连炒料都不会,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边炒边学。
2004年,张勇把海底捞开到北京。2014年也是海底捞扩张最迅速的时期,一口气开了17家门店。从一家小麻辣烫店起家,如今成为行业标杆。
今年年初,海底捞董事长助理叶鹏曾对媒体回应:“我们一直有IPO的打算,在等合适的时机。”其实,从自2011年起,关于海底捞筹备上市的消息就层出不穷。直到2016年,颐海国际在港交所上市。
颐海为海底捞独家底料供应商,截至2016年12月公布的信息,海底捞董事长张勇为颐海国际第一大股东,持股35.59%,而颐海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均来自海底捞。颐海的上市也被视为是海底捞曲线登陆资本市场。
颐海国际分拆上市,也是因为餐饮行业整体上市难度较大。在在劳资关系、税务监管方面,都存在诸多难题。此外,将内部服务能力对外输出,有利于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品牌认可度。
2017财年,颐海国际收入为16.46亿元,同比增长51.3%,其中来自关海底捞的收入就有9.15亿元,同比增长51.2%。海底捞贡献了颐海国际55.6%的营收。
事实上,海底捞也不是简单的火锅店。
张勇旗下资产横跨餐饮、娱乐、教育、投资,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海底捞集团的帝国版图包括颐海国际、新三板公司优鼎优、新三板视频安防公司万佳安、供应链蜀海微海餐饮管理培训公司、蜀韵东方装修公司等。
2016年12月,用友集团与海底捞集团发起成立红火台餐饮云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做餐饮企业信息化与互联网餐饮服务,张勇担任董事长。
为了更好从事投资,海底捞2012年成立了海悦投资。据天眼查显示,海悦投资截止目前对外投资10笔。投资项目有辣妈帮、韩都衣舍、虎扑等等。
此外,张勇、舒萍持股68%的静远投资持有简阳市天一商贸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后者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成都海途教育在2016年11月注册成立,舒萍为董事,业务范围包括“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钢琴、舞蹈的课外辅导等。
张勇还是云锋股权投资中心、海景林羲域投资中心的间接出资人之一,这些公司的关联方有腾讯商业、巨人网络、科大讯飞、虞锋等公司,海底捞还作为股东出现在和邦股份的招股书上。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海底捞底料公司颐海国际冲刺IPO时,马云旗下云峰基金(上海云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占股6%。据私募通显示,云峰基金在2015年底入股了颐海国际,2016年7月颐海国际上市后通过IPO退出。
继海底捞后,西贝莜面村也大幅度涨价了,你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出乎小镇九妹,一个爱酒,喜欢的小女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今天海底捞涨价已经成为了热门,相关负责人也回应了会控制在6%的涨价,同时说了涨价是受疫情和成本的影响,当然西贝涨价也是正常的或者是意料之中的。
后续一些餐馆也会相应的涨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食材:由于交通运输的成本和原产地的成本高,所以相应的食材价格也会高;客流量:由于疫情影响,客流量会相应的减少,相应的成本就高了,平时一天可以翻十次台的现在一天只可以翻八次,肯定会涨价;
租金:虽然食材涨了,流量少了,但是相应的租金并没有减少。所以涨价是必然的,涨价也不会太离谱,都是在一个区间内的,不然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换其它家消费。别说海底捞,公司楼下的羊肉粉也从年前的11块,涨到了12块。
当然在经济慢慢恢复的情况,价格会相应的回落。大家认为有哪家餐馆不会涨价呢?大家好,我是俄罗斯糖果大王,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受疫情及成本影响,继海底捞在复工之后菜品上涨平均6%,近日,西贝莜面村也大幅度涨价了。我觉得现在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影响,民众的正常工作生活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工资收入普遍都少,荷包缩水了很多,许多人更是几个月都没有收入来源。在此情况不乐观之时,西贝不应该涨价。
虽说疫情对餐饮业的冲击巨大的,企业除了要交高额的房租,还要承担员工的保险和基本工资等,这些支出巨大,企业要消化这些额外支出确实有一定的压力,但这也不是作为国内餐饮业两大巨头乘机涨价的合理理由。
一、我所了解的两家餐饮企业涨价的具体情况。
据有多位网友说,海底捞恢复堂食后,价涨了不少,且菜量变少了。其中一位网友还在微博上晒出了菜单,原本海㡳捞线下重新开灶令他激动不已,但是一看价格顿时傻了眼,“人均220元,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了23元,八小片,米饭7块钱一碗”。
而西贝就更是了,涨价幅度更大,比如“一盘土豆炖牛肉,直线上升到80元,酸菜封缸肉80多元,而新疆大盘鸡更是跳水涨到了109块。”另外一位网友说,海底捞和西贝相比,真是毛毛雨了。
网上吐槽这两家企业的段子比比皆是。对于涨价,企业方面称,目前恢复营业后,企业门店在桌数、顾客数量方面均受疫情防控限制,员工无法满员,接待桌数等也受限,无法达到饱和,人力成本和食材成本上升,企业为生存,迫不得已,不得不上调菜价。
二、企业现状果真像他们说的那么惨吗?
至少我了解到的情况并非如此。
作为餐饮业的排头兵,早在疫情停业之初,西贝老板贾国龙就在媒体哭诉,受疫情影响,目前只有外卖配送等业务,企业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需要贷款发工资。而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作为第一批恢复堂食的餐饮企业,相关部门还是很照顾这两大巨头的。
至少我知道的许多酒店的餐厅就没有得到复工的批准,还在停业,像是七省驻京办的几家酒店就是没有拿到复工审批手续。其实受到影响和冲击的何止餐饮业一个行业,疫情期间,民航、铁路、酒店、商业中心、娱乐、教育培训、旅游等行业更是重灾区,尤其是旅游和酒店行业,几乎是空无一人,一点儿收入都没有。作为餐饮龙头企业的西贝都称这样惨烈,那其它的更小的中小企业更怎么能活下去啊。
虽然声称疫情期间遭遇重大打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明星企业实际上都获得了“输血”。2月,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即完成核批西贝餐饮授信5.3亿元,其中1.2亿元已经到账可用;而海底捞也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等行获得信贷资金21亿元。相比其它同行及许多行业,这两家企业现金流尚好。加之西贝以前的利润率和增长空间和盈利,我相信两位老板手里肯定还是有不少现金的,并非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么惨,不过这也印证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三、我对西贝涨价的看法
疫情之下,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都会有冲击和困难,损失也是难免,但是企图借机哭穷,明明已经受到国家疫情贷款帮扶,却在拿钱后,通过涨价来转转成本压力和损失,美其名曰不得已而为之,就不对了。
西贝和海底捞是有涨价的权利,但一小碗米饭涨到7块钱,请问你还会吃吗?反正我是不会去了。
某贝真的太会“趁火打劫”了。
先是趁着疫情,哭穷得到了大量低息贷款的支持,薅了社会主义羊毛。
现在又趁着民众恢复出行,涨价打算再搞一次。某贝的价格本来就不亲民,在餐饮行业也算中端收费水平不便宜(性价比吃过就知道了)。
无论是“哭穷”还是趁着疫情提价,都是为了缓解现金流不足(经营失误)、盲目扩张(战略失误)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