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娘炮化”浪潮引担忧,欧美“真汉子”学校纷纷上线
【欧洲时报来米编译报道】学业滞后、思想不成熟、性开放……女权主义革命和社会公平化的进步同时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娘炮”--即不那么“男人”的男人,并日益引发欧美学者的关注。
“西方人已经失去对男子气概的崇敬”成为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乔丹·皮特森学术会议的主题。这位两年前还不为人知的学者现在成了互联网上“最红、也遭最多骂名的明星知识分子”。皮特森的走红来自他激进的大男子主义观点。在与英国BBC主持人凯西·纽曼(Cathy Newman)的对话中,皮特森称,男女薪资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的一部分。他指出,纽曼身上的“男性气质”使她会保住了高薪工作。皮特森甚至认为,沙特妇女“无意识地希望被男人来残酷地支配”。
《费加罗报》认为,皮特森备受指责、被主流舆论认为“政治不正确”源于全球范围、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男性地位的普遍降低。另一个证明男权衰退的现象是全球普遍兴起的女性反性侵浪潮“me too”。
关于“何为男性”或者说“男人味”主题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在西方国家盛行。2006年,美国哲学家哈维·克拉夫林·曼斯菲尔德(Harvey Claflin Mansfield)发表了一篇震惊学界的文章,他试图在两性特点日益中立的西方社会定义男性的特点和优势。2008年,著名网站“做男人的艺术”(The Art of Manliness)上线,知道人们如何“做一个男人”,提供实用性和理论性建议:如何修理汽车雨刷,如何知道女人是否爱你……该网站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访客。
这个美国网站的成功启发了法国极右派政党国民阵线的前青年部主任罗什迪(Julien Rochedy),他在5月底创建了法国版的“男性艺术”网站“汉子”(Major)。胡须有型、发型讲究、书柜背景,身着黑色衬衣的年轻主编在镜头前用平静地声音阐释“男人必须知道的10个想法”。“几个世纪以来,男人都在寻求拥有男子气概的方法。现在这种趋势有所衰退,但我们要铭记历史。”罗什迪声称,自己为了制止这种“衰退”打造了“汉子”网站。其免费阅读的博客文章有:男人为什么一定要喝酒,被侵犯时何时出手……还有付费服务“阿尔法会议”,包括尼采主义的视频和哲学论文。
5月21日,法国散文家娜塔莎(Natacha Polony)组织了学术讨论会,主题“男性,濒临灭绝的物种?”,吸引了诸多学者、作家、心理学家列席。娜塔莎解释说,自己是受到温斯坦性侵事件的启发,“我觉得自己得做出些平衡行动,向男人、尤其是向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的男人表示同情”。
历史学家和哲学家Marce lGauchet认为:“我们不能漠视眼前正在展开的变革--一个两性差异巨大的世界正在丧失分界线。公众的关注点通常在女性地位的上升,或者继续遭受不平等。然而‘女性革命’怎么可能不影响其他性别?男性因此发生的变化巨大,对‘阳刚之气’的质疑已经从事件性上升为系统性。”他指出,男性衰退最严重和普遍的表现在于男孩的在校成绩低于女孩,并且越来越忽视学业。
法国作家思涛石(Laetitia Strauch-Bonart)在著作《“男人”已经过时了么?》中分享了类似的观点:诸多社会现象证实男性衰退。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失去特权的性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的故事。
在现代社会,男性已经失去了对生育权的控制,在各国学校教育中普遍落后于女性,相对发达的体力不再具有社会效用。在法国,15岁男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同龄女生滞后3/4年;在全球范围内,普通家庭出身的男生比同年龄、出身优渥的女生阅读理解的课业水平落后3年。在职场上,从学校开始的差距正在发生作用:虽然目前妇女仍处于劣势,但男性等级降低是趋势。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女性受益。比如法国1997-2016年间,男性就业率从82.3%下降到76.3%,而女性从66.6%上升到了69.2%。法国职业女性49%拥有高等教育文凭,对比男性是39%。
作家Michel Houellebecq在小说中描述了现代男性社会地位变化导致家庭生活的变化:公共领域不再存在特权,男人的收入不再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们在两性关系中复仇--比如虐待女性、色情消费。同时女性出轨的概率大幅上升,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伴侣精神甚至身体上的虐待。
作家南希·休斯敦指出,当代社会期待的“男子气概”是扭曲、矛盾的:既坚强又要温柔,既强大又要体贴,既无情又要乖巧。面对艰难的现实,年轻男性往往比女性更难进入成年生活。他们倾向于躲避在系统性的未成年文化中,比如互联网、电子游戏,将担当世界的责任留给女性、尤其是母亲。
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oushi1983
(编辑:秋忆)
东亚娘炮横行乃是美国中情局阴谋?这是东亚女性自己挣出来的市场
近日,有文章认为,在东亚文化圈中常见的“娘炮”现象,事实上是美国中情局策划的阴谋。文章颇为惊悚地写道:
这些战犯向美国建议:走民众路线,用娱乐新闻给日本老百姓洗脑,通过舆论宣传削弱日本整个社会的雄性气质,转为柔性气质,以此来减少日本的进攻性、革命性。
看上去有点道理,娱乐业确实会削弱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美丽新世界》中早有体现。然后文章接着说道:
喜多川培养出的第一个组合第一场演出,就是美军出资举办的,那时,喜多川挖掘很多年轻男孩,这些男孩迅速占领了当时的电视娱乐市场。加上战犯控制的各大日本媒体大力造势支持,他们迅速走红,成为了娱乐圈的新生力量。而喜多川,则迅速成了时尚教父,掌管着整个日本娱乐圈。
然而,如果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所说的是否是真实的?
Johnny喜多川
坦率地说,这纯粹靠编。杰尼斯社长,Johnny喜多川确实是在日本娱乐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掌管整个日本娱乐圈?这就是纯粹脑补。再者,如果“娘炮”现象对国民精神有那么大的负面影响,那英国摇滚歌手大卫·鲍伊这类带有女性化特质的美少年路线的娱乐明星岂不是苏联克格勃的阴谋?那么现在贾斯汀·比伯、奥兰多·布鲁姆又是谁的阴谋?欧美娱乐圈中也不乏“娘炮”好么?
大卫·鲍伊
所以要完成涉及数千亿产值、连续数十年的阴谋,你也太高估频频犯错的美国中情局的能力了,毕竟他们连9·11都没有预见到。
“娘炮”,或者形象设定上存在女性化特质的男性明星本质上是市场的选择,而且一般而言这类明星在当下以女性粉丝为主要受众。在和平时期,女性的审美偏好并非战争时期的英雄硬汉,而更多关注没有进攻性的男性形象。类似的,现在两性关系中较为受欢迎的也是“小奶狗”,因为这种形象更为温和,更容易让女性感到安全。
解决的女性的偏好,那么为什么是东亚女性?东亚妇女的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相当高的一个地区。从日本经济腾飞到中国经济崛起,东亚妇女都大量参与了经济活动。2007年,东亚女性就业率达65.2%,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60%以上的高位,高于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包括非常强调平权主义的欧美(欧洲和中亚女性就业率不足50%),更不必说女性地位更低的南亚(30%出头)。在高就业率的带动下,女性的消费能力自然要比其他地方更强,在娱乐业上的占比也自然要远超男性,因此娱乐业要抓住女性市场,就需要满足其便好来获得利润。换言之,所谓“娘炮”现象是女性大量进入娱乐产业消费的结构性后果。考虑到东亚文化产业基本上是日本-韩国-中国为先后顺的梯队,那么日本的偏好确实更容易进入东亚乃至东南亚文化市场,这点也不难理解。
东亚女性劳动参与率非常高
再者,“娘炮”就必然等于缺乏进攻性和革命性了吗?如果你观察一下网上吐槽最为凶狠的人群,某某流量明星的粉丝肯定是最多的。至于革命性,前一阵子“饭圈”的动作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倒是“硬汉”男性群体更为丢脸一点。
当然,除了这点以外,“硬汉”形象所需要的资源量会更大。东亚整体上仍然不得不紧随欧美,欧美极为强势的文化早已进入了东亚的文化和观念中,其审美偏好事实上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会觉得高鼻深目更美,这就是很典型的审美观改变。而男性对“硬汉”的崇拜,某种程度上也是欧美强势男权文化的产物,或者说是欧美偏好与东亚男性自我认同的契合。因此,东亚的男性形象需要与欧美非常强势而且成熟的男权文化进行竞争,这其中就涉及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包括经济学、文化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结合,其难度远比女性面临的更大。相反,“娘炮”现象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反而更小一点,因此市场空间更大。东亚不缺硬汉,但对于东亚的文化公司来说,经营“娘炮”的商业风险要远远小于经营“硬汉”的风险。
硬汉形象也会重新增加
所以,“娘炮”是多元市场中的一种经营策略,其适应东亚女性更强大的消费能力,因此获得了成功。而“硬汉”形象则不得不面对欧美更为强势的文化竞争,其需要达到类似欧美文化市场的美学、技术、规模、产值的高度,东亚硬汉形象才能真正得到扩大。与其焦虑”娘炮“带来的性别压力,不如将其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就行,不喜欢当然可以,但乱扣帽子就不妥了。
欧洲人对意大利人的刻板印象
我是一个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人。
欧洲国家对意大利有很多的stereotypes(刻板印象),有些刻板印象还是有现实基础的,我接下来讲讲几个我经历过的欧洲别的国家对意大利的刻板印象评价。
第一个刻板印象是意大利人聊天时比较吵闹,并且手部动作幅度非常大,甚至在接电话时也会手舞足蹈。对意大利人有偏见的人会认为我们“轻佻,做事情不稳重。”这种偏见普遍存在于我们那帮讲德语的日耳曼人(我把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归为一类叙述,虽然他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不得不说,讲德语那帮人干事情确实很认真。我来到德语区的第一感觉是无论哪里都非常干净,仿佛都哪里都是一股刚用消毒水清洗过的味道,怪不得有德国血统的特朗普会对消毒水如此情有独钟。而意大利人只有对待做饭才会有这种认真劲,所以我们只有厨房才是最干净的。意大利的宪兵永远搞不定小偷和抢劫犯,唯有对检查厨房卫生一丝不苟(意大利宪兵可以监管食品行业卫生)。
当我刚到维也纳留学时,一直牢记着我母亲的教导“一定要严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别让日耳曼人老是认为我们是一帮站在马路中间手舞足蹈地聊天的马大哈”。
(维也纳)
所以我一直清楚地记着我在维也纳等一个红灯时的遥远下午。我尽量绷紧自己的脸部肌肉,装出一副很严肃的表情,看上去就像一个来南方调查有组织犯罪的北方检查官。然而这个时候,三个维也纳大爷大摇大摆地闯过了红灯,边走还边向我招手:“Komm,Junge,Schell!”
(小伙子,来,跟紧跟上!)
第二个刻板印象是关于意大利男人。别的欧洲国家的人对意大利男人高情商的评价是:“情圣,厨艺精湛,有品位,很时尚”,而低情商的评价是:“海王,渣男,妈宝男,贪吃嘴,一群过于注重打扮的基佬娘炮!”
高情商评价一般来自日耳曼女人,而低情商评价一般来自日耳曼男人。
很多朋友经常发私信问我如何成为意大利男人那样的撩妹高手,接下来我将所有干货内容全部免费分享给大家。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意大利男人的很多生活习惯跟女士的生活习惯重合。
女士最喜欢什么?一般就是逛街、旅行、艺术、时尚。这些恰恰是意大利男人从小就被环境灌输教会的东西。
(意大利女装店)
比如,和我合作过的德国音乐团有一个斯图加特美女克劳迪娅就找了个意大利男朋友。
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时,她曾这样评价他的男朋友:“彼得罗是我第一个见过的,去米兰一个皮箱,回来带回两个皮箱的男人”。(意指彼得罗去米兰又买了一皮箱的衣服)
克劳迪娅认为很多欧洲别的国家的女孩会认为德国男人很帅,但对于她来说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如果从长期交往的角度来比较,彼得罗
总能会给她带来惊喜。
可见意大利男人撩妹不仅仅是靠颜值,因为德国男人平均颜值也很高,而且脸型硬朗,平均身高高过意大利男人。(意大利男人平均身高并不高,意大利南方男人的平均身高和中国南方男人差不多)。
(意大利男装店)
德国男人胜在第一印象,而意大利男人胜在会撩拨女士的情绪,制造浪漫心跳的感觉,比如会逛街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陪女士逛街买衣服对于大多数男人是件非常折磨的一件事情。但意大利男人往往在小时候就被爸爸一起带着逛街买衣服。所以我们在逛街时往往能抓住当季的流行,懂得配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鉴别各种布料。这就能把一年四季只会穿Jack Wolfskin冲锋衣、家里囤着好几件一模一样衬衫的德国男人按在地上摩擦。
(意大利男装店)
很多朋友跟我抱怨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士聊天,其实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和德国男人那样动不动和女士聊足球、聊政治,这样的聊天方式是很强的二段式目标解决模式,即“1.出现了什么问题?2.该怎么解决。”
虽然德国男人对我们的偏见是“妈宝男”,但至少我们天天和母亲打电话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女性的思维模式。
以我母亲为例,女性的聊天模式往往没有目的性,斜事模式为“日记型”,在聊天文字输出量比男性大得多,大部分是一些很琐碎的事。
比如我母亲跟我打电话时会从早上去市场买菜开始说起,然后说到自己在索菲娅大娘那儿买到了即新鲜又便宜的有机蕃茄。再说到索菲娅大娘的孙女要上幼儿园了,越长越可爱了……
在这一过程,你安静地听就可以了,顺便问一句索菲娅大娘用了什么色号的口红。
看,和女士聊天并不难,只要懂得艺术、时尚、美食、旅行这些话题外加一点聊天技巧就可以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不赞成用语言打压女士的方式。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撩妹一定要释放女士的天性,杰克只用了四天便使罗丝枯萎的内心恢复了生机,而且让她铭记了一辈子。
关于对于意大利男人是“过于爱打扮的基佬娘炮”的偏见式评价。意大利男人是非常注重仪表,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我从小就被教育要时时刻刻保持个人卫生,经常要修指甲,理头发,只有良好的仪表才能给女士舒服的感觉。
当然了,只会花10欧元去土耳其人理发店剪寸头的德国男人自然会认为意大利男人爱去美发沙龙搞渣男离子烫。(意大利南方人执着地认为自己家乡的美发沙龙是最棒的)。
简而言之,意大利男人在与女士聊逛街、旅行和保持身材又美味的地中海饮食时有着丰富的知识,一个意大利灵魂天生就会撩妹。
大家看到这里就会发现因为立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但大家千万不要有“意大利人都是黑手党”的刻板印象,因为这真的“辱意”了。
(感谢我的中国朋友大头翻译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全文完,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那就请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谢谢您的支持。如果转载本文,请与本人联系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