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广东人思想开放,为何广东珠江台却不断没落?它经历了什么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明明广东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明明广东人的思想十分开放,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为何广东珠江台就一蹶不振了,到底经历了什么?要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珠江台却是另一番景象,论影响力,它甚至一度以称霸南方的姿态存在。
对于广东地区的中老年观众来说,大家的脑海之中对于珠江台对存在着很多美好的记忆,然而到了今时今日,往日一切风光都变成了一片沧桑,换来的只有惋惜与叹息了。
曾几何时,珠江台真的非常奋进!当看到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时候,我们马上打造了一部《虾球传》;当看到TVB制作的综艺节目《欢乐今宵》火遍香港的时候,我们又马上打造了一档《万紫千红》。
从1983年开始,珠江台就陆续引进港剧,先后转播了《大侠霍元甲》、《万水千山总是情》、《大地恩情》、《上海滩》、《再向虎山行》、《射雕英雄传》等多部经典。与此同时,珠江台亦保持着自己的创新性,例如,《万花筒》、《乐叔和虾仔》、《摇钱树》、《社会纵横》等作品都具有浓烈的本土特色。
到了九十年代末,广东电视台接连受到了文娱产业转移、艺人北上、港台登陆等等的冲击,于是便逐步走向了没落,然而到了本世纪之初的时候,它又迎来了新一轮春天,这段时期诞生了《生存大挑战》、《外来媳妇本地郎》、《相聚珠江》、《今日关注》等多部优秀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
可惜的是,当以上作品经过一轮热播之后,珠江台就彻底进入了“冰河时代”,不但在全国失去了竞争力,即便在本省范围也被越来越多广东观众所嫌弃。从网上的各种评论来看,“痛啊”二字几乎成为了广东人的共同心声。
有一位广东网友留言说:“现在的珠江台还有什么?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才思早已枯竭的剧作创作。更让人尴尬的是每天晚上黄金时段播出的配音电视剧。我真的是无法理解,一个省台连几个像样的配音演员都找不到吗?那对白配的真的一分钟都忍不下去。”
有一位广东网友感叹:“现在就连我的父母都不愿意看的珠江台了,在十几年前,还可以看一下《外来媳妇本地郎》,然后有郑达主持的《今日关注》,后来就不断卖药广告,直至现在,一打开电视机,手脚麻痹,腰间盘突出,痛啊,真的听到烦,看见烦,马上过台。”
另外也有广东网友表示:“从侧面来看,粤语文化的衰落已大势所趋。港剧和港影过去在大陆都是风摩一时,现在却是无人问津。现在广东的小孩会讲粤语已经越来越少了,打开电视几乎清一色是普通话台,在学校老师学生也都是用普通话沟通,在家中,家长也被孩子潜移默化感染说普通话。普通话越来越普及,相反广东话变得越来越小众。随着年代的演变,广东话如何传承值得我们这一辈广东人深思。”
站在公平一点的立场来看,在当今由移动网络主导的时代,不管是珠江台还是其他电视台,收视逐渐下降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根据媒体报道,现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少,即使家里有电视机,全国平均开机率也只剩下两三成左右。
但是,珠江台自身同样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广东人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就不尝试拍一些新鲜题材的电视剧呢!为什么就不对粤语配音部门进行整顿一番呢!为什么一个广告非得播整整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呢!
广东拥有将近1.3亿的人口,同时也是全国首个“13万亿”大省,正常来说,即使珠江台收视率只有5个点,观众数量都比TVB要庞大,没什么理由沦落到如此地步的,要是还一直“吃谷种”的话,说不定就连广告都没得播了。
广东电视珠江台成了内地版TVB,网友:拍综艺不如一起拍电视剧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那个年代里,广东的娱乐产业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太阳,珠江台便是这个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整个行业的未来。
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歌手和演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的名字如同繁花盛开,遍布各地:陈汝佳、杨钰莹、李春波、高林生、林依轮、毛宁等等。他们那动人至深的歌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而在电视屏幕上,更有一批实力非凡的演员为广大广东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笑与感动。陈小艺、王琳、左翎、濮存昕、袁立、萨仁高娃等演员的精湛表演,使得观众们时而被深深打动,时而捧腹大笑。
当时的珠江台无疑是粤语娱乐的领军者,它不仅是最早引进香港电视剧的电视台之一,更是首个推出自制剧集的地方台,被誉为“第一粤语电视频道”。
回想起那段岁月,仿佛就在昨天。那时的珠江台群星璀璨,每一处都散发出艺术的光辉。它不仅孕育出众多粤语歌手,为粤语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以其独特的影视魅力,将这种文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无数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然而,时光荏苒,昔日的辉煌如今已成为了遗憾。近些年,珠江台的收视率始终处于低迷状态,甚至在本土也无法吸引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型综艺节目,如今却陷入了困境,门庭冷落。
“生存大挑战”、“寻根问底”等知名节目虽然名声在外,但其内容已经显得陈旧乏味,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更为人所诟病的是,珠江台的节目不仅缺乏创新,还存在大量厚此薄彼的广告植入现象,再加上配音质量不尽如人意,使得原本应该轻松愉快的节目也变得疲惫不堪。
“我们何时才能摆脱连续20多年观看同一部剧集的命运?”许多观众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了挽救节目的低迷,珠江卫视曾经大胆地邀请了诸多备受瞩目的香港资深艺人参与其中,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尽管黎耀祥、陈法蓉、苑琼丹等众多璀璨的港星纷纷加盟,却未能为节目带来实质性且显著的提升,反而使得整档栏目愈发显得毫无生气,使人感到枯燥乏味。面对着年轻一代冷淡甚至漠然的目光,珠江卫视的无奈与焦虑可想而知!
有热心的观众愤慨地指出,如今的珠江卫视仅剩《今日关注》和《630新闻》这两大新闻类节目苦苦支撑着岌岌可危的收视率。然而,即使这两档节目顽强对抗,却依然因为广告过于频繁,无法赢得年轻观众们的喜爱,只得勉强吸引到那些年纪稍长、无所事事的老年人的关注。这种局面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深入挖掘珠江卫视衰落的根源,我们或许能发现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那场剧变。当时,科技的飞速进步催生出了诸如手机、互联网等种类繁多的新型媒体形式,对传统电视台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就在那个时候,珠江卫视凭借着《粤语好声音》、《麦王争霸》等大型音乐真人秀节目,成功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这些节目汇聚了内地以及港台地区的顶尖歌手,观众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然而,谁又能料到,这两档节目最终竟然未能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那样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热烈反响,在广东本地也未能展现出强大的号召力。这背后的原因,无疑值得深思!
必须承认,珠江卫视当年在管理策略上的失误是造成今天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种种迹象早已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但珠江卫视似乎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相反,他们仍然坚守旧有的模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沦为时代洪流中的牺牲品。
回望当年的《麦王争霸》和《粤语好声音》,尽管它们成功地聚集了许多来自香港乐坛的"天王天后",但在内地的影响力却远不如《中国好声音》等内地节目。许多内地观众对那些香港歌手的了解甚少,自然也就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外,在参赛选手中,这两档节目更多地倾向于招募那些曾经风靡一时,但如今已经逐渐走向没落的老牌歌手,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整个比赛过程显得有些老气横秋。
相形之下,例如《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等知名选秀节目,则毫无疑问地大量选用了新锐歌手,这无疑贴合了当今社会大众的审美追求。
然而,我们亦不可忽视广东地区所独有的文化韵味及内在精神特质。长久以来,广州这个被誉为“娱乐圈沙漠”的都市,其市民们对待娱乐圈及娱乐节目的热衷程度相对较低。
与内地其他省份的疯狂的“粉丝”群体相比,广东民众对于明星艺人的仰慕态度显得更为低调与平和。
身为全国著名的经济重镇,广东人民更加重视家庭生活及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于娱乐爱好则倾向于保持冷静与理智。尽管珠江台曾力邀众多香港巨星加入,但遗憾的是,却未能激起广大当地观众的浓厚兴趣。
香港明星们的演出活动至今仍难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他们只能将工作重心转向自媒体领域以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位80后网友坦言:“当我们观看《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剧时,其实是被父母强制要求收看的,我们自身并无太多的兴趣。”他的话语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长期以来,广东人民的娱乐需求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对于影视文化的热爱程度也相对有限。”
另一部分网友则更为直接地表示:“在其他地区,人们可能会有铁杆粉丝,但是在广东,几乎没有多少人会去追逐明星。大家都专注于工作赚钱,对于周杰伦、陈冠希等明星艺人,能够一眼认出来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的确,与内地其他地区相比,广东人民对于演艺娱乐的热情显然要低得多。他们更加注重实际与理性,娱乐只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品,而并非生活的全部。
正因为如此,即使珠江台汇聚了众多香港巨星,也未能引起当地观众的热烈反响与喜爱。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而来,给像珠江台这样的传统电视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与热情,他们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终端设备的渴望远胜过对电视的依赖。
如何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中站稳脚跟,如何重新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诚然,试图再次辉煌并非易如反掌之事!就连一向备受瞩目的著名主持人毛琳亦不禁感叹,自己已然无法清晰地回忆起最后一次担任综艺节目的具体时间。如今的她,要么倾心于紧张刺激的电视剧拍摄工作,要么活跃在瞬息万变的抖音短视频平台之上。为了重现往日的辉煌,珠江台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口。
"我们是否应该停止盲目模仿他人,转而邀请TVB明星参与节目制作?相反,为何不尝试让他们与本地演员携手共创剧集呢?也许这才是真正能够振兴珠江台的关键所在。"一位资深影视行业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他深信,珠江台在节目创新方面的努力已经陷入了困境,如果不能进行大胆的变革,恐怕难以实现复兴。
毫无疑问,唯有通过创新,珠江台方能重获生机,吸引观众的目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紧随时代步伐的电视台才能在洪流中保持坚韧不拔的姿态。然而,这条"自我拯救"的道路无疑将是一场背水一战、刀耕火种的艰辛历程,前途未卜、困难重重。
有分析人士指出,珠江台若欲重振雄风,除了借鉴其他地区同行的成功经验之外,还需深入挖掘珠三角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这里曾孕育过众多港台明星,他们在自媒体时代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若能与珠江台展开深度合作,无疑将成为一个绝佳的机遇。
同时,珠江台亦应致力于提升节目品质,推陈出新。观众们自然期待着看到更多新颖有趣的内容,而非那些千篇一律的陈旧之作。唯有在内容和形式上持续创新,珠江台方能赢得年轻群体的青睐,重新站稳脚跟。
奇怪!广东的人口越来越多,可是广东电视珠江台却逐渐没落了?
有一个问题,为何广东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广东电视珠江台的观众人数越来越少,导致收视一般。
不知道生活在广东的我们,有多久没打开电视收看珠江台了。
曾经的珠江台,可是其他省份争先恐后模仿的对象。
从辉煌到没落,珠江台的一切,只能用“惋惜”来形容。
不禁让人感慨,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收看珠江台的。
它是先行者!
在1983年9月,珠江台是广东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于当时的它采用14号频道发射信号,故而观众喜欢称珠江台为十四频道。
五年之后,有所起色的十四频道改名为珠江台,也就是如今的名字。
从1983年到如今经历了三十九个年头。
多少电视频道诞生,又有多少电视频道倒闭。
珠江台如常青树般,见证了风风雨雨,也经历了辉煌,却逐渐走向了没落。
曾经喜欢珠江台的观众而言,珠江台带给观众的,是美好记忆、充实的童年、以及有趣的故事。
坚持“粤”文化,坚持自我,把文化融入节目里,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感受到广东文化的魅力。
这就是当时珠江台的“使命”。
在电视剧里,自拍自演的《万花筒》、《情满珠江》、《河畔人家》等等,带有浓厚的广东文化,使下班疲惫的我们看得乐此不疲,上学回家后的我们看得哈哈大笑,更是一家子一起和睦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还记得一起坐在电视剧面前的那段美好时光不?
如《万花筒》这部剧,是国内第一个将系列短剧用独立的电视剧来拍摄的,这样的模式很快被各地模仿,而《万花筒》播出后,成为雅俗共赏的名牌栏目,更是珠江台在八十年代的代表作之一。
那时的他们,不怕失败,就怕遗憾。
有人说珠江台没有好一点的综艺节目,其实这句话说得不对。
在1992年,珠江台拿出“先行者”的作风,大胆尝试不同类型的节目。
国内第一档电视购物节目《美的精品TV特惠店》是珠江台推出的,那时候风靡一时。
教你如何打扮自己,怎样的穿着才显得得体大方。
这样的节目哪能不火呢?
尤其是国内寥寥无几的“时尚”领域里。
而后推出的《相聚珠江》也不错,将广东风情融入进去,成为一道风景线。
有一档节目火了十五年!
听话《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这些有趣的综艺节目,其实这一些综艺,珠江台早已“玩”过。
在1981年1月1日,具有综合性杂志式文艺节目”的《万紫千红》正式开播,该档节目的出现,把广东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强烈的文化趣味、有美丽风情的娱乐环节,更有独特的解说风格。
依稀记得那句“月月下珠江,周周有晚会”!
这档节目不仅仅在广东观众喜爱,在广西一带及海南等周边地方都喜欢收看。
为了寻找创新,在1985年编导张木桂带着团队跑去香港TVB学习他们的主持风格,以及拍摄手法。
回来后的张木桂将录播改为直播,将《万紫千红》的优势凸显出来。
这样的改革,在许多综艺节目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样的改变,很考验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考验导演的现场指挥能力。
但,这就是《万紫千红》的魅力!
也是珠江台一贯的作风——活在当代!
不改变自己,只会落后。
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
一开始的《万紫千红》不被看好,经过几年的打磨,成为珠江台的“门牌”。
那些年,有谭国治、钟新宁、王怡斐、陈旭然、陈维聪、任永全等主持人主持过《万紫千红》,并成了广东的知名主持人。
在1992年,谭国治因《万紫千红》获得了“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开拓奖”的金奖。同时,钟新宁获得银奖。
可惜,花无百日红,在1995年,《万紫千红》停播了。
该节目虽停,但未来的综艺之路依旧在探索中。
只要创新,总会有收获!
到了千禧之年,珠江台开播《外来媳妇本地郎》,该剧一播出,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收视不断攀高,一度成为广东省的收视王。
《外来媳妇本地郎》结合《万花筒》、《情满珠江》的优势,开创了情景模式,采用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将广东人的生活融入剧中。
其他省份纷纷效仿《外来媳妇本地郎》,将《外来媳妇本地郎》这样的设定和风格统统“借鉴”。如湖南台的《一家老小向前冲》等。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开始讲述的是婚姻之事,长大了自然要结婚,结婚了自然要分家。
这是许多家庭所要面对的事情。
而《外来媳妇本地郎》恰恰好用切近生活的方式,将康家人的故事讲述起来。
尤其是郭昶饰演的“康祈宗”更是经典人物:一个吝啬到可以从顽固的石头里挤出水来的人;一个在创业期间不断摸索的男人;一个平时抠抠搜搜的,一旦有事就是出现的男人。
而《外来媳妇本地郎》成为了“下饭剧”,下班的人、放学的同学都喜欢看该剧。
有外地人说,她不会讲粤语,也听不懂粤语。
自从看了《外来媳妇本地郎》之后,听懂了,也学会讲了。
在电视剧上,珠江台依旧出色。
在节目上,珠江台也不落后。
一档具有非凡意义的节目——《今日关注》。
还记得那句听过就难以忘记的口号吗?
“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责任。
民生的事,不分你我。
尤其是在郑达的主持下,指出问题所在,用犀利的语言批评有关部门的不作为。
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今日关注》的魅力。
在广东生活的观众有这样一句戏称:白天看“康祈宗”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到了晚上看郑达主持的《今日关注》。
这一个习惯,多少观众早已养成。
不做就不会犯错,可是失去了进步的空间!
曾经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可惜。
诚然,如今的科技让许多年轻观众用电脑、手机追剧、看节目。
多少人能够打开家里的电视机呢?
有人说时代变了,已经不再是一家大小守在电视剧面前了。
这是一种进步。
可广东的人口越来越多,可是广东电视珠江台却逐渐没落着!
除去时代关系,还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珠江台很久没有创新了,失去了曾经的“勇气”。
《外来媳妇本地郎》因为郭昶(康祈宗饰演者)的去世而没落。
《今日关注》也开始变味了。
没有新的节目、新的电视剧出现。
这也是珠江台没落的原因之一。
曾经的珠江台,是可以为了让节目效果更好,而到处奔波的。没有条件的他们会想尽办法,去创造条件。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敢想,就会去尝试。
这样的精神,才是珠江台原本的精神。
更是其他省份偷偷效仿的精神。
大概是打下江山难,守护江山更难吧!
没有了创新,少了动力,只会让守旧的珠江台,逐渐失去魅力。
也失去了曾经属于它的市场!
如今的珠江台,在多少观众眼里,赫然成为“广告台”。
感到可惜,也感到可悲!
“我的青春是珠江台陪着的,可惜我不能一直陪着“你”了,因为——
广告真的太多了!”